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涂画的旅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承志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如它的蒙语名称(tal,平原,草原)表述一样,乌珠穆沁草原的地理特征是平原,是舒缓和辽阔。以前我没留意这里缺少河流,没发觉井和水泡子(淖尔)只是脆弱的水源。乌珠穆沁或许就因此不能成为历史的中心,虽然它确是草原的奥深。不过小湖和水井即是尚无近忧,无论如何,天下还是数这儿牧草茂盛。

即便在古典时代,这片草原的辽阔也具有封闭作用,所以古老的磨制小刀能上溯匈奴时代。它还具有神秘的消融性,走马灯般过往的民族都渺无踪迹,剩下的蒙古语是唯一的通用语。考古是困难的:人群文化类近,包括游牧技术的传统都代代因袭。

谁也没有料到,当这里被铁丝网划分为以户为单位的私用营地以后,亘古的牧草居然不够吃了。一页已经呼啦翻过,一切都迎来了质的改变。

对牧人来说没有比这个时期更重要的了,此时迎接的不仅是生命,也是财富。接羔季里,女人的作用无可替代。她们驯服(该说是劝服)不认羔的母畜的技巧和耐心让人叹为观止,接羔中她们哼着对奶歌的情景,是草原上最动人的场面。

由于生产对象和财富、家畜生命的一体化,在游牧世界中很少有无视生命的例子(如其他世界对私生子的歧视)。游牧技术的秘密,就在于唯牧民能如对待人一样,看待家畜的生命。不用说,在这干系重大的季节里,学龄儿童处于两难。牧区学校在这时放假,不仅由于忙、不仅由于儿童在接羔生产中分担着重要的任务,也因为:念书远不及接羔中的接触生命重要。为什么知识青年很少能独立地放牧一群羊?为什么外来户很难成为职业牧民?原因在于他们的血液中,缺少牧人式的文化和生命观念。

白马比喻夏季的奶食和丰饶。

虽然有酷暑和暴雨,但是青草茂盛,马儿肥胖,舒适的日子毕竟来了。在繁忙的一春辛苦之后,人们搬到—个绿油油的夏营盘。羊群和人都懒洋洋的——羊群像粘在草地上一样原地吃草,人住得稳定,消磨着酷暑和丰腴。汉语中有—个词叫“驻夏”,它用以描写这种日子特别贴切,以致我总怀疑它来源于某种游牧的启发。

“白色食物”(ealan yidege)中包括奶食和奶酒。奶茶相对于无奶的黑茶,令人感到惬意。酸奶豆腐和鲜奶豆腐、黄油,以及美味的奶皮子,是食生活中的佳肴,相当于农民们的菜和肉。还有奶酒,它是一种低度的蒸馏酒,它供给了蒙古草原以最大的享受,当然也浇灌了愈来愈重的酗酒奢侈之风。 在富裕的积累之上,文化和传统诞生了。 草原的游艺聚会,多是与游牧生产和传统宗教连接的。祭敖包,是最基本的丰足吉祥庆典。虽然也有“白月”(即汉地农历春节)的祭典,但它一般举行在夏末,水革膘情都最为肥美之际。百姓们惯用宗教意味清晰的词儿(nair)称呼它,而并不用意为戏耍的新词“那达慕”。近年来恢复了由喇嘛主持的方式,各庙宇在周密研究之后,排列了各地的当祭敖包。祭会的宗教内容有高僧们颂经,而赛马和摔跤,则是祭典中最基本的两项世俗竞技。

秋天的草结了实,而且前面就是可怕的严冬。在这个季节里,家庭大都把老小留在毡包或瓦房里,轻便出牧,追逐多汁饱油的草。走场(otor)这个词应该古老且多义。而在乌珠穆沁,词义变得狭窄,走场快要成了一个秋季的代名词。它的含义也衍变为多搬家、吃好草、少饮水,使牲畜油膘结实。当然,不排除冬天雪灾降临时的逃出围困。

游牧的本质就是迁徙。大约到1970年为止,乌珠穆沁草原的年迁徙数,大约有十五到二十次之多;也就是说,大约到西历1970年为止,游牧方式在北亚草原的存在,超过了二十几个世纪。

回忆起往昔秋季的走场,那是快意的时光。拆下毡包的顶子,落地搭一个三角窝棚。一两天移动一次,羊群就在跟前吃草。那是天空湛蓝、白云浓厚的季节,没有什么繁重的劳作,而羊群却一天天肥胖起来了。 一年之中,有一半是严寒的冬季。

气候在那时(仍以1970年为限)如古代一样冷,人越冬需要穿上皮裤、有马蹄袖的大羊皮的袍子、毡靴以及皮帽子。青营盘,避风坡,补充盐,种种经验决定着生死。 你再也看不见——穿着厚厚的羊皮德勒和方头毡靴,却能轻灵地跃马而上,马蹄溅起雪雾,寂寞地飞驰在白蒙蒙雪海。你再也看不见,那升起暖意的炊烟的、星点蹲踞于雪原的灰黑毡包了。

怕冷的人,未曾深思熟虑就慌张选择了更结实的土木房屋。人们已经快要忘了——车和毡组成的棚圈,也曾奇异地御寒。那时早上发抖的山羊挤在车下,死命挤到雪下取暖。无疑那样的防御是薄弱的,带有冬贮草的房子,自亘古以来就遥远地诱惑。

新时代的定居趁虚而入。从1984年畜群和草场实行分割,定居和草场私有化的发展迅疾如风。

如今返回乌珠穆沁,次第只见座座的房子,红瓦砖墙,遥遥蜿蜒的铁丝网,阻断道路。难得见英武的骑手从山顶冲雪而下。现在的放牧——每天把羊群赶进铁丝网就是了。草地不争气地褪化了。拨开稀薄的草根,阴险的沙,已经露出。自夸草海的乌珠穆沁,破天荒地感到了牧草的穷匮。P8-12

目录

序:如画的理想

前1984

革命瞳憬

泰姬陵的祖先

草原十张画

我文学的起步

考古与学习

走向祖国

持续四分之一个世纪

对一座家屋的速写

关川路

西马营

在农民的炕头上

白面河战场

萧关何在

家里

你是和平

桃花对联

冰山之父

鱼游小巷

无花果怎样移植新疆

从祁连山到积石山

卡力岗初探

河上诸峡

东乡的出路

呜咽的马头

德令哈:金世界

收容的大地

中原迷茫

北京

京东北的地理

中游黄河

羊肠坂

泉州:心仪的建筑

石头寨

古代南北大路——梅关道

港口印象

伤残的仙鹤

他者与世界

在安达卢西亚发掘安达卢斯

橘子:西班牙的农业

哈里发的水法庭成了旅游点

阿尤布堡

塞维利亚方塔

哭泣的小城

空谷余音

雪山墓地

瓜达尔基维尔河

地中海上的岛屿

巴塞罗那的活力

走遍丰富的半岛

跨过直布罗陀去看阿拉伯

眺望菲斯

到美洲去结识真正的美洲人

穷人

玉米起源博物馆

玛雅金字塔

“墨西哥城在湖上”

抵抗的印第安王

四个文化的广场

太平洋航线

恰穆拉

“游击芭比”

建筑的模式

黄金之罪

二牛抬杠

亚马逊的水量

哈瓦那洋流

古巴雪茄

格瓦拉速写

西马龙,西马龙!

革命纪念碑

序言

大概从六岁上幼儿园时起,我就喜欢涂抹勾画。一年后上了盔甲厂第一小学(即汇文小学),大概是因为有了课桌吧,画画的爱好,立即就成了痴迷。记得我把课本每一页的边角空白都密密画满,被老师罚用橡皮擦干净。大约在二年绷B年的新年,我给班上的同桌和好友都画了一张贺年片。

盔甲厂一小的同学们那时有一项享受:课间操后听孙敬修老师讲故事。须知孙敬修和收音机播出的他那劝善如流的娓娓故事,是北京五十年代的一个象征——孙老师远远在台上讲,我们全校千余名学生,就那么一班班原地站在大操场上,一片寂静,听得如醉如痴。

应该是我上三年级(1957)那年,孙敬修老师当了我们班的图画老师。不用说,我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如鱼得水,成绩一色五分。只有一次例外:那次孙老师说画自由画,但也可以临摹他拿来的一张。后来才知道全班都画临摹,唯有我一个独自陶醉,在心在意画了一幅《黄继光堵枪眼》。万没想到,从来慈爱绵软的孙老师突然不高兴了,带着气给了我三分!

我震晾无比。图画课的三分,于我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此刻回想琢磨,或者当时我没听见孙老师改了主意让大家都画临摹?抑或是那天孙老师有心事、而我却表现得狂妄招嫌?

可能是后者。三年级的我在图画课上得意忘形,几乎是无疑的。

一定是那时我尾巴翘翘的样子,让和善柔顺的孙老师反感了……只可惜这反省,晚了半个世纪!

那个三年级是我人生中第—个厄运之年。唯能忆起的一件事,是和班上—个混血儿打了架;而班主任,我以为她决心要把我逼人死地,盘算给我学生手册的“操行评语”写“差”。因为她执犟地逼供,要我承认“屡教不改”。而这四个字,乃是将“勒令退学”的“差”级评语的原文。

我心里唯有—个念头:要是承认了“屡教不改”,母亲会出什么事?那一天母亲劳累的影子充斥了脑海,我咬紧牙关,就是不回答这一句。天渐渐昏暗了,学校里已空无一人。班主任还在坚持问:“你说,你这算不算屡教不改?”

就在那绝望的时刻,突然孙敬修老师从一旁路过!

孙老师认出了我:哟,这不是……他怎么啦?班主任轻描淡写:他犯错误了。

孙老师喃喃说:“是么?张承志在图画课,可是好学生呀。”

早想了事回家的班主任借坡下驴,“死刑”突然缓期了:哼!看在孙老师的面上,今天就算了。以后再犯……

今天我写着依然感动无比。

多少年了,我牢记着他这几句话的原因,尚不是为了追述我与孙敬修先生之间短暂的私淑之交,而是因为他的救援结束了“屡教不改”的纠缠,让操劳的母亲遭受连坐的恐陌,被化解了1

十大建筑的兴建,终结了我们贫寒丰富的胡同生活。搬家以后我发觉,朝阳区的艺术气氛远较城区高得多。合唱团,诗朗诵,很快我被选入朝阳区少年之家美术组,在—位姓董的辅导员门下,进入了准专业的美术训练。

董辅导员是位出色的画家和教育家。他用油画和彩墨画了两幅京剧肖像(扮演苏三的女演员就是他的女朋友)。油画浓烈透明、彩墨挥洒自如,如在我痴痴凝视的眼前,展示着美术境界的可望不可及。

他对我们的素描训练完全是科班水准。美术组分为初中组和小学组,初中那伙大哥大姐已然是艺术家派头,他们画那种卷发的石膏头像,忙着考入美院附、中之前最后的临阵磨枪。而我们小学组则永远对着石膏六棱体或三角锥,每周日画一个上午。董辅导员要求我们自己把自己积累的素描时间写在画纸上,他强调:你能找出的“面”愈多,你就能画更长的时间。

已是三年饥荒的边缘,美术组除了白纸、水彩、铅笔之外,不能提供任何画具。油彩像梦一样遥远,辅导员的方针是坚定地画素描。一次,他把吃剩的半个窝头替换了石膏。我们一边画得眼花,一边懂了为什么打基础:窝头真难画啊。 创作画的机会很少。但董辅导员不是孙老师,他让我们“爱画什么画什么”。这回我在心在意画的是一幅《收麦子》,一辆大车上坐了几个红领巾,一位老大爷扬鞭吆车,梦想中心爱的马,占了一半画面。辅导员把我的这幅创作装进镜框,挂在美术组的墙上。这一回我可没敢得意:满墙的画里数我这一幅最差。何况我已懂得,展示的作品未必优秀,有时是为了比较讨论,才挂到墙上的。

一天,看见董辅导员端详它,我们也围过去。辅导员转过脸问我:“你是不是见过赶车的坐在右边?”

我茫然。他却高兴地说:我一直觉得有些怪,今天终于发现,老大爷坐在车辕右边!一般赶车人是坐在左边的……

我也猛然看清了。就在那一天,一种关于生活真实与画面平衡的思路,植入了我的心里。

每个星期天,从三里屯步行走到下三条,喊上一个美术组的伙伴,出神路街,进入坛口,走过静谧的日坛,推开红墙小院的木门,削尖几支中华牌的铅笔——唉,日坛公园里的少年之家!难忘的美术组的每一个小时!

这是一个文人骚客如蝇似蚁一拥而上、狎书玩画的时代,这是一个假画臭字如垃圾堆塑料袋一样,污染中国的时代。

为了区别,在出版这本收集了数十年速写、草图、画作的心爱小书时,我想强调:

我不冒充画家。这本小书收入的并非“文人画”,也不敢做美术的炫技。正相反,眺望着自己迟疑的线条和失准的色彩,堵噎我心里的,唯有达不到绘画境界的遗恨。

我再次掂量了自己——终此一生我只能是一介作家了,虽然我也很喜爱其它语言,包括色彩的表达。

和此书的姊妹作、摄影集《大陆与情感》一样,此书宗旨并无改变。描写我的三块大陆,蒙古草原、黄土高原、天山南北——阐释大陆上各异的文明,为生息于斯的民众辩护,记录他们与我的关系。

只不过这一本的手段,是草图、速写,以及绘画。两脚踩上的土地,也更扩展到了欧洲、日本、地中海的西半、加勒比与中南美——都是这个地球的关键地域。

如上追述,甚至与许多吃着美术饭的职业画家都不同——画家不仅是我整个少年时代的理想,而且我还有过一段不算短的学画史。所以,在自警和不吹嘘的同时,我也不掩饰自己的另一种语言憧憬,不掩饰此生要画成几幅油画的野望。

不知我能否说——

这不是什么才能的炫耀,而只是一种学习的记录。是的,也许已经到了总结的时候:从孩提的往昔,到人生的迟暮,就是这如画的理想,以及不歇的学习。使我愈来愈扎实地靠紧了——他者与世界,并逐渐完成了—个作家的故事。

谨以为序。

张承志

2011年8月18日

内容推荐

《涂画的旅程》第一次全貌地呈现了著名作家张承志的美术作品,并配以贴切的文字。《涂画的旅程》中的每件作品要么叙述一则生动的故事,要么蕴藏一番深邃的用意。他的美术作品,一如他的文字,不只与心情有关,同样表达思想。

编辑推荐

《草原十张画》、《我文学的起步》、《考古与学习》、《持续四分之一个世纪》、《对一座家屋的速写》、《关川路》、《西马营》、《在农民的炕头上》、《白面河战场》、《萧关何在》、《家里》、《你是和平》、《桃花对联》、《冰山之父》、《鱼游小巷》、《无花果怎样移植新疆》……《涂画的旅程》第一次全貌地呈现了著名作家张承志的美术作品,并配以贴切的文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