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生主编的《论语》对《论语》二十篇原文逐句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注释精确,译文流畅明白。同时,还设置了小栏目“论语的智慧”,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挖掘,帮助读者切实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书中选配了大量与《论语》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资料,图文结合,相得益彰,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的真实含义。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新颖独特的版式设计有机融合,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论语》的内涵,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
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全新的视角、简明的体例、注重文化底蕴和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是方便快捷地掌握《论语》精华、感悟《论语》智慧的理想读本。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座永远的丰碑,而《论语》则是他朴实温暖的碑记。孔子的学说和《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不容小觑。从古到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了成功的智慧和方法,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孔子的学说和《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不容小觑。从古到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了成功的智慧和方法。《论语》的智慧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
达生主编的《论语》是现代读者领略《论语》智慧的理想读本。书中对《论语》二十篇原文逐句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同时还选配了大量与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资料,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的真实含义。另外,在精读《论语》原文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小栏目“论语的智慧”,对《论语》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略进行了进一步解读。我们以大量生动的事例进行阐发,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挖掘,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真切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本书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挖掘,帮助读者更真切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不管你是学生、职员、企业家,还是管理人士,只要你进入《论语》的世界,就必能在其智慧光辉的沐浴下心有所得。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题解】
这段话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应当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要贪图安乐,要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的方面,随时都学习先进的,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是热爱学习的了。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指导,这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自我写照。
【注释】
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正其是非。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论语的智慧】
南怀瑾先生认为古人很讲究修身,所以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名言传世。我们看古时候的人无论做到多么大的官,他们还是很注意修身养性,比如欧阳修、王安石等,像曾国藩都是靠后的了。这和现代人不一样,现代人不讲究修身养性,认为这个没用,整天为房子、车子愁都愁不过来,哪里有时间管自己的心灵和修养呢?所以,现代人反而比古人更迷茫,虽然表面上看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在急速下降,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人们的心灵久已失修,荒芜一片、杂草丛生,这又怎能心灵平和?
因而,古时候能有孔子这样的圣人,吃不好穿不好却自得其乐,而且修养极高。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孔子当然不是要我们去过苦日子,他要我们注意心灵的修养。前两条就不用多解释了,第三条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就值得我们好好反思自己,这一修养很不易达到,而莱特兄弟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
1903年12月17日,是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离开地面的日子。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之后,到欧洲旅行。
在法国的一个欢迎宴会上,各界名流庆祝莱特兄弟的成功,并希望他俩给大家讲讲话,再三推托不果之后,哥哥维尔伯·莱特只得走向讲台。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只有鹦鹉才喋喋不休,但它永远也飞不高。”
这句精彩的话,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他可以详尽地介绍自己科学发明的经过,也可以谈论科学家的实干精神,但他只用这一句话道出了人类智慧的伟大之处,给听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敏于事,慎于言”的表现,有的人爱吹牛,总是先把大话说出来,能不能做得到就是另外一件事了,他不关心这个。大脑的反应没有舌头快,这是人类的通病。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其实蠢话一句,同样驷马难追。有这么一个故事。
圣菲利普是16世纪深受人们爱戴的罗马牧师。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女孩来到圣菲利普面前,向他倾诉自己的苦恼。其实女孩心地不坏,只是她常常说三道四,喜欢说些无聊的闲话。这些闲话传出去后,往往会给别人造成许多伤害。久而久之,人们都远离她了。因为没有朋友,她觉得很孤独。
圣菲利普对女孩说:“你不应该谈论他人的缺点,我知道你也为此苦恼,现在我命令你要为此赎罪。你到市场上买一只母鸡,走出城镇,沿路拔下鸡毛并四处扔。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为止。你做完之后,就回到这里告诉我。”
女孩觉得这种赎罪方式非常奇怪,但为了消除自己的烦恼,她没有任何异议。她买了鸡,走出城镇,并遵照圣菲利普的吩咐拔下鸡毛。然后她回去找圣菲利普,告诉他自己按照他说的做了一切。
圣菲利普说:“你已完成了赎罪的第一部分,现在要进行第二部分。你必须回到你扔鸡毛的路上,捡起所有的鸡毛。”
女孩照做了,可在这时候,风已经把鸡毛吹得到处都是了。她只捡回了一部分,无法捡回所有的鸡毛。
女孩回来说:“我没能捡回所有的鸡毛。”
圣菲利普说:“没错,我的孩子,你无法捡回所有的鸡毛。你那些脱口而出的愚蠢话语不也是如此吗?你不也常常从口中说出一些愚蠢的谣言吗?你有可能跟在它们后面,在你想收回的时候就能收回吗?”
女孩说:“不能。”
“那么,当你想说别人的闲话时,请闭上你的嘴,不要让这些邪恶的羽毛散落路旁。”圣菲利普说。
我们知道世上最可怕的字就是“早知道”和“如果”,因为后悔药的药方还没有人研制出来。一句蠢话,驷马难追,如同覆水难收的道理一样。其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花了许多时间在夸夸其谈上,那么我们思考的时间就少了。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其智慧含量必然就减少了。因此,我们应“敏于事而慎于言”,把精力和心力放在做事上,这样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成功。
P16-17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自西汉以来,《论语》所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扩展,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座永远的丰碑,而《论语》则是它朴实温暖的碑记。孔子的学说和《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不容小觑。从古到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了成功的智慧和方法。《论语》的智慧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2500年过去了,《论语》中的言论能够跨越时空差异与文字隔阂,显示其中蕴藏的智慧光辉吗?这些言论在今天还有多少可行性与正确性呢?如何在新的文化环境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作为读惯了白话文的现代读者,又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论语》的真实含义?
作为一本传递《论语》真谛的解读书籍,本书是现代读者领略《论语》智慧的理想读本。编者首先引导读者精读《论语》原文,每章句分设“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四个栏目,注释精确,译文流畅明白。同时还选配了大量与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资料,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的真实含义。另外,在精读《论语》原文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小栏目“论语的智慧”,对《论语》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略进行了进一步解读。我们以大量生动的事例进行阐发,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挖掘,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真切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失去本民族文化支撑的人也是难以赢得他人敬重的。《论语》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土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论男女老幼,都需要从这片“土壤”中汲取养分。《论语》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引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它的深邃和宽广。不管你是学生、职员、企业家,还是管理人士,只要你进入《论语》的世界,就必能在其智慧光辉的沐浴下心有所得。
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走下圣坛的孔子
孔子其人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初春时节,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掷地有声,足见孔子的影响之大。
说到孔子,年长的读书人称之为“圣人”或“夫子”,入学时必对其像下跪;四五十岁的人,叫他孔夫子、孔老二,有不少人曾在当年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对他口诛笔伐年纪再轻点的,多得之于课本上的介绍,知道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有不少人了解孔子,接触过或研究过其学说,对孔子自有其认识,但绝大多数人对孔子没有一个较深的了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连国外都在如火如荼地研究孔子,这种现状,怎能不令我们自家人汗颜?因此,对于孔子,我们要加深认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对他的出生年月未详加记载,目前公认的说法是:他大约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卒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封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孔子父亲名纥,字叔梁,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卒,复娶颜征在,生孔子。
鲁国是周公的大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的美名。及至春秋末期,周王朝礼乐制度崩溃的时候,这里的礼乐仍保持完好。正是鲁国这种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就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他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15岁即“志于学”,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汶阳及龟阴之田。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都邑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当时孔子已经55岁了。此后的14年中,孔子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最终没有重用他。于是,孔子晚年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教育上,他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的思想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因为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特殊时期,所以孔子思想中充满新与旧的矛盾,反映了大变革时代的精神风貌。其主要表现在: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命鬼神观,视天为万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认为天命主宰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他主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同时他又否定周时盛行的占卜活动,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所以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记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且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关于人死后是否变鬼的问题。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是伟大的,几千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乃至世界的知识分子,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杏坛勤耕终成林 孔子于“而立”之年就开始广收门徒,以《诗》、《书》、《礼》、《乐》教育学生,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亲身示范为教。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将由王公贵族独享的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学生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接受教育。在他眼中,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他都欣然授之。他的学生更是来自五湖四海,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他教授给学生的主要是他的儒家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以此改变学生的气质,成就他们的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就是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才。在教育方法上,他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教育模式。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诲人不倦”,对学生如慈母般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这些人虽各有缺点,但最后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颜回、子贡等为后人赞颂。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这些人对于传播浩瀚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了《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尽心尽力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地崇敬他。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他们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他们则舍身护卫。夫子逝世,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对当今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依然是值得借鉴、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
德配天地。堪为师表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可算得上是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优良的品德,几千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养分,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他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下苦功去学,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就已经非常有名,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非常谦虚地认为:“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正是这样,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他曾向老子问礼,向师襄学琴。他的千古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首先是他自己一生为学的真实写照。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经对别人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年,其问,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虽然如此,但孔子并不灰心,他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3.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30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日:“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卑不亢,向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进发。
4.安贫乐道
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做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义,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所以,安贫乐道可以看做是一种精神的抚慰,只要心中有这种认知,就不会产生太多的心理不平衡,这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有好处的。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尤其要注意学会这种精神,以使自己过得更幸福快乐。
5.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这是他一生做人的准则。
幽默的个性,丰富的感情
生活中的孔子,有着和悦可亲的风趣幽默,这一点是为人所忽略的。正因为如此,孔子所过的生活是充实而快乐的,这和宋朝理学家那种大煞风景的教条是大不相同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单纯和伟大。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这是《论语》全书中很少有的、让人忍俊不禁的一章。其大意是,一个名叫孺悲的人来找孔子,这人以前跟孔子学习过,但那天孔子不知什么原因,不想见他,就指使门人说:“你就说我病了,见不了他。”门人走出屋去,正准备传话时,孔圣人竟然在屋里把瑟拿出来,一边弹奏,一边唱起歌来——故意告诉屋外那个人,我不但在家,而且什么事都没有,就是不想见你。
孔子其实是一位内心充满热情的人,也是一个风趣、会出其不意来点恶作剧的人。终生怀抱理想的孔子,一生却到处碰壁,但孔子总能从失败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有时靠着一些幽默玩笑话,时不时让自己,也让身边的朋友快乐一下。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在路上碰到一个邻居,那人对他大喊大叫,说:“孔子你可真了不起,你学了那么多东西,可你究竟会什么呀?”孔子一听,歪过头来,对弟子说:“是啊,我会点什么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那我还是驾车算了。”那种语气、神态,让我们眼前立即浮现出一个俏皮、谐趣的孔子形象。
还有一次,孔子遇到一位叫原壤的故人。这个人不太讲究礼教,他明明看见孔子过来了,却还蹲在地上等着。孔子当然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人,他看见原壤这么不讲礼仪,立刻就对他进行了教育。孔子说:“你这个人,小时候就不好好待家人,长大了一事无成,年纪一大把了又不早点死,你整个就是一个祸害!”这话乍一听上去,确实刻薄,甚至恶毒了点。然而,更为传神的,是“以杖叩其胫”,孔子用手中的拐杖,轻轻敲打原壤的小腿,使他无法继续蹲着,终止了那不雅的姿势。
事实上,孔子对原壤并无恶意,相反,这可以看成是老友见面时的一种特殊的问候方式。我们现在与朋友见面,有时候也会说出一些看似“出言不逊”的话,其实是非常亲切的,没有丝毫的恶意。孔子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这种话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恶意,只是对一位老友特别的、亲密的致意方式罢了,这才是真实的人性化的孔子。
孔子并不喜欢弟子们成天对自己表现一副恭敬拘谨的样子,为此,他时不时地来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接着就一边哈哈大笑,一边解释:开玩笑,开玩笑。比如,他对子游说过,杀鸡焉用牛刀,弄得子游很是迷惑;又对颜渊说,如果你是老板,我就给你干活。
孔子就是这么个人,平时看上去挺庄重严肃的,其实比谁都开朗、豁达、会开玩笑。在周游列国时,也就是人们常听说的流亡途中,他听到有人把他形容成丧家之犬时,还笑着说人家比喻得当。
孔子喜欢音乐,平时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和别人唱歌,唱到兴高采烈的时候,他还一定得让人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
这就是有着丰富感情生活的孔子,一位幽默风趣、喜欢恶作剧、充满人情味的真正的圣人。他有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冷漠,而是亲切可人的和悦。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
圣人不是完美的!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不是因为他多么完美。论完美,他不如颜回完美,也不如子贡在政治上有作为。
三千弟子中,颜回首屈一指。他因孔子的一句话而名传后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看过这话后,不要把颜回误解为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这是个极大的误会。如果把书籍中涉及颜回的片言只字全都找出来,我们就能复原出较为完整的颜回。这真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一个沉静、内敛、理想化,有着自觉自愿牺牲精神的形象。如果非要把孔子学说称为孔教,可以说,在所有跟孔子有关的人中,包括孔子本人,唯一具有宗教感,具有最纯粹意义上的宗教精神的,只有颜回。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发现,诙谐的庄子,有事没事就拿孔子开涮,但当他提到颜回时,就立刻收起了玩世不恭的口气,以近乎恭谨的笔调,表现出对颜回的敬意。孔门最为杰出的成功人士子贡,更是用“赐也何敢望回”的句式,表达了对于颜回的尊敬。孔子更是对颜回赞不绝口,视之无与伦比。
孔子对颜回那句近乎苛刻的教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绝不可能对第二个人说的。如此高难度、已接近临界状态的标尺,其实反映了颜回内心修养的张力程度。但正是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过分追求要了颜回的命,使他30多岁就去世了。也许如此完美的人格,只有天使才具有,而天使是不能长驻人问的。
假如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统统放在一起,做一次个人心理素质与道德修养的排名,估计孔子最多只能挤进前五强。颜回排名第一,那个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的闵子骞,至少要排在孔子前面。仲雍、曾子、子游等,都可能位列孔子之前。 子贡是孔子在外流浪14年的最大收获,如果说颜回是“完美版孔子”,是孔子精神的化身,那子贡就是“实践版孔子”的成功代表。中国古人说君子“立德”、“立功”、“立言”,子贡在这三方面,均无可挑剔,尤以“立功”最为卓著。司马迁说“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子贡俨然是战国后期苏秦、张仪的祖师爷。孔子死后,门人都是守孝三年,唯独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子贡有高傲的气质,却以谦逊的姿态,从老师那儿学到了精粹的知识。子贡是所有孔门弟子中,最没有酸腐书生气的一人。
由此可见,孔子完美比不上颜回,成功比不上子贡。他被称为圣人,就在于他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教育出如颜回、子贡般的人物。所以,他是几千年来,绝无仅有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