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街(诺贝尔文学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辛克莱·刘易斯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的美国小镇生活群像,因讽刺太辛辣,批判太尖刻,招致评论界甚至亲人的猛烈谴责。

讽刺、批判这种观念行为是辛克莱·刘易斯的长篇小说《大街》的主旨。《大街》的思想、艺术和人物形象是丰富、复杂、多层面,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大街》写了八十多个人物,其中出场较多的人物有三十多个。卡罗尔和她丈夫肯尼科特医生是两位主要人物。两人思想性格不同,优缺点不同。他们对待镇上的不同事件和各种人物持不同态度,自己的思想性格也从而展现出来。书中描写的众多人物又以其各自的言行及人际关系,构成了格佛草原镇这幅五光十色的风俗画长卷。

内容推荐

《大街》以作者辛克莱·刘易斯的家乡索克镇(Sauk Center)为原型。描写一位城市女子卡罗尔嫁到小镇上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太太后的故事。为读者描绘了富有特色的中西部大草原,刻画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小镇居民的群像。小说主题新颖,风格别致,洋溢着浓郁的美国中西部地方风情,评论家称此书是美国文学中描述地方风情最出色的文学作品。

小说更伟大意义在于,他勇敢地戳穿“美国梦”,他摒弃了以往高雅、浪漫的俗套,着手刻画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彻底粉碎了美国小镇生活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印象。在刘易斯之前还没有人像他那样,通过妙趣横生的譬喻,细致地解剖美国20年代初的社会教条化、实利主义、文化局限、狭隘保守等,让人们看到现实的另一面,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

小说《大街》就是这样一部伟大作品。现实与浪漫的矛盾,反叛世俗和墨守陈规的矛盾贯穿了这部小说的首尾。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试读章节

她真诚地笑了笑,眼睛又看到别处去了。火车正开进市镇。市镇外边是些灰暗的红色的旧房子,带有无用的木头装饰,还有一些像杂货店的箱子似的破旧木棚,再就是有仿石头的水泥宅基的新平房。

现在火车正从一个谷仓旁边驶过,接下来是一个阴森的油库,一家乳制品厂,一个木材堆置场,一个泥泞、脏臭的牲畜围栏。现在他们要进站停靠了,那是个低矮的、红色木结构车站,站台上挤满了胡子拉碴的农民和游手好闲之辈——一些目光呆滞、胸无大志的人。她来到这里了,不能再往前了。这是尽头了——世界的尽头。她坐在那儿闭上眼睛,恨不得从肯尼科特身边挤过去,在火车上什么地方躲起来,往太平洋那边逃去。

她心里产生了一种想法,向她命令道:“别这样!别像个嘀嘀咕咕的孩子那样!”于是她马上站了起来,说道:“总算到达了,太好了!”

他那么信任她。她一定要让自己喜欢这个地方。她还要做一番事业呢。

肯尼科特拎着两只一颠一颠的提包,她跟在后面。下车的旅客多,那条队慢慢地挪动,他们就等在那儿。她提醒自己,这回她真到了新娘子过门的引人注目的时刻了,应该感到高兴。但是除了因为下车的队伍动得太慢使她恼火以外,她什么感觉也没有。

肯尼科特弯下腰往车窗外望了一下,不好意思地欢呼起来:

“瞧!瞧!一大群人来迎接我们啦!萨姆·克拉克和他的太太,戴夫·戴尔,杰克逊·埃尔德,还有,对了,哈里·海多克和朱厄妮塔,还有一大群人!我想他们现在看见我们了。不错,他们看见我们了!你看,他们在挥手呢!”

她听了他的话就低头向窗外往他们望去。她克制住自己,准备向他们表示爱意,可是欢呼人群的挚意又使她感到不好意思。她从两节车厢之间的连廊向他们挥手。可是她拽住那位前来帮她下车的司闸员的袖子停了一会儿,才鼓起勇气跳到前来握手的人流之中,她没法逐个认出他们是谁。她得到的印象是:所有这些男人都声音沙哑,一双手又大又湿,长着牙刷一样的胡子,头上有秃斑,而且都带着共济会的表链饰物。

她知道他们在欢迎她。他们的双手,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喊叫,他们亲切的目光,都征服了她。她结结巴巴地说道:“谢谢,啊,谢谢。”

有一个男人冲着肯尼科特大声嚷道:“我把汽车开来了,送你们回家,大夫。”

“好的,萨姆!”肯尼科特喊道,然后对卡罗尔说:“我们上车吧。那边那部大‘佩奇’车。他还有艇呢,真的!萨姆的车速,可以对明尼阿波利斯的车显显本事呢!”

卡罗尔上车后才把要送她和肯尼科特的那三个人认明。车主坐在方向盘前,是个踌躇满志的正派体面人。他有点儿秃顶,块头相当大,目光冷静,脖子上有点儿疙疙瘩瘩,但面孔又圆又光滑,像一只匙勺的背面。他对卡罗尔轻声笑道:“你把我们全弄清楚了吗?”

“她当然弄得清楚,卡丽能搞清楚,她一下子就明白!我保证她能把历史上每个日期都告诉你!”她丈夫夸口说。

车主用宽慰的目光看了她一眼。卡罗尔断定他是个信得过的人,于是直言不讳地说:“实际上,哪一位我都没弄清楚。”

“你当然还没弄清楚哕,孩子。是的,我叫萨姆·克拉克,做五金、体育用品、脱脂器生意,凡是你想到的大件废旧杂物的买卖我都做。你叫我萨姆得了——反正我叫你卡丽。你嫁给了这个蹩脚医生大笨蛋,我和他倒是一直待在这儿的老朋友呢。”卡罗尔笑容可掬,她也希望更随便地用他们的名字去称呼他们。“后面坐在你身边那位坏脾气的胖女士,假装没听见我说她的坏话,就是萨姆·克拉克太太。坐在我旁边这位面有饥色、傲慢无礼的家伙是戴夫·戴尔,他开的药房靠的是配错你丈夫开的药方——实际上你可以说这个家伙是卖假药的。那又怎么啦!好啦,让我们把漂亮的新娘子送回家吧。哎呀.医生,坎德森那块地我三干元卖给你。最好考虑一下给卡丽盖一幢新房子。我说,她是全镇最漂亮的太太!”

萨姆·克拉克心满意足地把车开走了。这时交通拥挤,路上有三辆福特牌汽车和明尼玛希尔旅馆的免费大客车。

“我会喜欢克拉克先生的……我不能用‘萨姆’称呼他!他们个个都那么友善。”她对眼前那些房子瞥了一眼,尽量不把看到的东西放在心上,却又想到了别的事:“这些故事为什么这样骗人。人们总是把新娘子过门说成是铺满玫瑰花的闺房。对高尚的配偶完全信赖。这些婚姻的谎言。我没有变。至于这个小镇一我的天哪!我没法待下去。这个垃圾堆!”

她的丈夫弯下腰来对她说:“看来你在想心事。害怕了吗?你在圣保罗待过,我不指望你把格佛草原看成天堂,我也不指望你一下子就迷上它。不过以后你会喜欢它的——这儿的生活自由自在,这儿的人是世上最好的人。”P26-27

序言

美国,在文明、进步的路|:

(代译序)

樊培绪

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1930年11月的评奖结果,在美国评论界引起的反应主要不是欢迎和赞赏,而是谴责和攻击。大多数评论家不但谴责辛克莱·刘易斯,而且谴责诺贝尔奖评委会“对美国的侮辱”,说授奖给辛克莱·刘易斯是“因为他的书满足了欧洲人侮辱美国的欲望”。辛克莱·刘易斯本人对此当然不会感到意外,因为1920年他的《大街》出版后引起的反应也是爆炸性的。《大街》一方面在当时美国出版史上创了销售量的最高纪录,千万读者争相购读,一年之内印刷了二十八次;另一方面,它也招致保守的评论界对作者猛烈的谴责。《大街》的讽刺太辛辣,揭露批判太尖刻了。作者的乡亲(认出自己成了小说人物原型的)不原谅他,辛克莱·刘易斯的父亲(《大街》主人公肯尼科特大夫以他为原型)也不原谅自己的儿子。从1920年到1929年辛克莱·刘易斯的五部小说都充满了批判性,无怪乎保守势力对他那么深恶痛绝。辛克莱。刘易斯本人当然毫不妥协。和1926年他拒绝接受普利策奖不同,1930年这次他接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在领奖时发表了题为《美国对文学的恐惧》的长篇演讲,继续抨击保守势力。嘲讽、揭露、批判落后和保守势力,是他一生的创作基调。他一生的价值在这里,他对美国文明、进步的贡献也在这里。他死后,墓碑上镌刻的,除了姓名和生卒年外只有“《大街》的作者”这几个字。

辛克莱·刘易斯1885年2月7日生于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索克森特(Sauk Centre)镇。该镇在辛克莱·刘易斯出生时只有2870人。他父亲是医生。辛克莱·刘易斯从小性格内向、孤僻,他爱阅读、思考,爱观察、写作。17岁中学毕业,到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Oberlin Colege)读了半年书后,考入耶鲁大学。1903年至1908年,在耶鲁大学念书这几年当中,他曾利用假期到船上做工,借机去过两次英国;他还曾短期到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878—1968)在新泽西州创办的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农场干过活;他还到纽约做过临时工,编辑儿童诗向各杂志出售;他还曾坐轮船统舱去巴拿马运河区找工作。1908年6月他在耶鲁大学获得学位,然后在美国各地漫游,做过编辑、记者,认识了不少左派作家,包括杰克·伦敦。他大学毕业后主要就是靠一支笔维持生活的。他结婚两次,都以离婚告终。他一生出版过二十多本书,文章不计其数。20世纪20年代成名后他经济收入丰厚,但他多次游欧洲,常以旅馆为家,生活始终显得落寞、孤单。辛克莱·刘易斯于1951年1月10日因心脏病在意大利罗马逝世。按照他遗嘱的要求,他的骨灰运回故乡安葬。

辛克莱·刘易斯的早期(20世纪20年代之前)文学创作没有什么突出成就;30年代以后的文学创作也走下坡路,尽管作品不少,但都算不上大手笔。20世纪20年代这十年是他文学创作上了不起的时期,写了五部杰作。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上详加评论的也就是这五部小说:《大街》(Main Street,1920),《巴比特》(Babbitt,1922),这两部小说不仅成了美国小说史上的扛鼎力作,而且两书的书名已作为词条收进《美国传统词典》、《韦氏新世界大学词典》、《简明牛津词典》等词书中;《阿罗史密斯》(Arrowsmith,1925),写一位正直的医生阿罗史密斯为坚持科学研究、造福人民而到处碰壁、历尽艰辛和磨难的事迹;《埃尔默·甘特里》(Elm。。(Gantry,1927),写一个宗教骗子埃尔默·甘特里劣迹昭著,但步步高升的荒唐经历。教会保守势力对这部书极为恼火并对作者威胁、谩骂了多年;《多兹沃思》(Dodsworth,1929),反映20世纪20年代两性关系观念的变化。工程师出身的富人多兹沃思,其妻自私、虚荣、追求享受,最后家庭破裂。总之,这五部作品足以体现辛克莱·刘易斯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长篇小说《大街》出版后没有几年,“大街”就在美国成了家喻户晓的流行语。前面提到的英、美出版的几种权威性词典,以及我国出版的《英汉大词典》,对“大街”一词都有特定的解释,即泛指一种保守、狭隘、实利主义、自我陶醉的观念和行为。讽刺、批判这种观念行为是长篇小说《大街》的主旨。当然,如同一切文学杰作一样,《大街》的思想、艺术和人物形象是丰富、复杂、多层面,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大街》写了八十多个人物,其中出场较多的人物有三十多个。卡罗尔和她丈夫肯尼科特医生是两位主要人物。两人思想性格不同,优缺点不同。他们对待镇上的不同事件和各种人物持不同态度,自己的思想性格也从而展现出来。书中描写的众多人物又以其各自的言行及人际关系,构成了格佛草原镇这幅五光十色的风俗画长卷。

女主人公卡罗尔出生在一个法官的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养,聪明美丽,思想单纯,心地善良,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的大图书馆短时工作过。她和肯尼科特这位乡村医生结婚后愿意随丈夫到格佛草原镇定居,是抱着“改造草原小镇”的愿望而去的。但她在回家的火车上已经感到肮脏、混乱,下火车后在她面前呈现的小镇,面貌寒碜、丑陋、单调、呆板。人际环境同样糟。镇上的人,包括可以左右镇上事务的上层人物,大都心胸狭隘,思想保守,自满自足,庸碌粗俗,爱搬弄是非,爱打听别人的闲事,甚至偷窥别人的一举一动。她想做点儿实事,如改建市政厅,改造旧房,但上层人士和富人不支持,她碰了一鼻子灰。在她之前,律师盖伊·波洛克也抱有和她类似的愿望,但碰壁之后畏缩、消沉,自称感染了“乡村病毒”。镇上也有以青年、少妇为主体的俱乐部、读书会,但他们的活动乏味、肤浅,那些读书报告在学术上完全是空洞、过时的。时间稍长,卡罗尔在众人眼中就成了高傲、任性、自命风雅的人。大家对她敬而远之,她无法融入这个社群。因为与律师波洛克有较多共同语言,因为对裁缝店小工人埃里克的爱读书有好感,想助他一臂之力,卡罗尔在众目睽睽之下又成了闲言碎语中的焦点人物,思想压力不堪忍受。对这个镇,她在厌恶之外,又增加了一层恐惧。更使她目瞪口呆的是恶势力对弱者的欺凌、迫害。工人迈尔斯因为相信无神论,于是不为教会所容;因为言语直率、敢顶撞有钱人,所以被全镇孤立,最后丧妻失子,在镇上无法立足,一走了之。刚从学校毕业不久来镇上当教师的弗恩·马林斯小姐,遭到流里流气的男生调戏,反遭学生家长辱骂,最后也不得不离开这个小镇。对工人迈尔斯和女教师弗恩真正表示同情并给予精神安慰的,全镇只有卡罗尔一人。后来她在小镇实在待不下去了,也只好出走。

卡罗尔在华盛顿待了两年,感到首都和小镇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她明白了:恨个别的人和事是不必要的,这些人和事带有普遍性。挫折和打击磨掉了她的一点儿棱角,但她的锐气并未消磨尽。她成熟、灵活一些了,但并没变得虚伪。易卜生的“娜拉”出走后是一去不回的,卡罗尔两年后却从华盛顿返回格佛草原镇。那不是兴高采烈的凯旋而归,她是怀着失败英雄的悲壮感回去的。尽管她承认自己失败了,但她恪守自己的信念,声称对镇上的陋习还要继续批评指摘。

和卡罗尔热心改革不同,肯尼科特大夫思想保守,没有什么“开拓、前瞻”的兴趣。要说“前瞻”,他结婚后想先攒点儿钱再生个孩子,然后盖一所让全镇刮目相看的漂亮房子,再就是攒够养老的钱。为此,在行医之外他热衷于做地产生意。他的兴趣过分向物质倾斜,略显低俗。他不仅不同情、支持卡罗尔激进的思想、言行,而且无法进入卡罗尔读诗、听音乐那些精神领域。他不仅循规蹈矩,对激进的言行还以“绳之以法”之类的口吻加以谴责、反对,而且他把卡罗尔欣赏的高雅文艺斥之为“破烂货”,嗤之以鼻。这些都是作者对他的贬抑,甚至对他的粗鲁举止,如当着别人的面搓脚趾之类,辛克莱·刘易斯描写起来笔尖也是饱含辛辣味的。

但作者决无全盘否定这个人物之意。相反,他处处赞颂这个人物的优秀精神品格,使读者对肯尼科特油然而生敬意。首先是肯尼科特埋头苦干的踏实精神。作为乡村医生,哪怕半夜三更接到病人电话他都马上出诊,风里来雨里去,冰天雪地不能开汽车就赶马车,病情危急就在病人家中简陋的条件下动外科手术。卡罗尔是目睹了这些情景的。平时因两人性格不合她忧郁感伤,但在丈夫的救死扶伤的英雄行为面前她变得像小学生一般崇拜、惊叹。另外,肯尼科特心地善良,因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比起卡罗尔他平时是多了一点儿等级观念的。对身处社会最底层的人他平时是不太放在眼里的,但一旦这个下等人得了病他就会尽心尽力去救治。贫穷的病人因暂时付不出医药费而畏畏怯怯,他会加以宽慰,甚至还关照家人拿点儿食物给病人充充饥。他虽然不懂济慈的诗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但他医术精湛,并努力追赶医学新进展。无数病人就在他那双外科医生的巧手下转危为安了,尽管他那双手不善于爱抚自己的妻子。还有,肯尼科特医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家人。哪怕中伤他妻子的流言蜚语满天飞,他也不为所动;哪怕妻子出走,他也到华盛顿去向妻子表达自己的诚意。这都是男子汉的宽阔胸怀。肯尼科特和卡罗尔两人之间这种互相包容,是他们克服差异免于家庭破裂的基本条件,也是他们各自的内涵和修养的表现。他们都是有突出的优点又有严重缺点的。作者显然爱用对照的手法来显示人物性格。比如拿卡罗尔的缺点和肯尼科特的优点一比照,就更清楚她缺乏韧性,缺乏埋头苦干、一干到底的精神。拿卡罗尔和女教师维达·舍温一对照,也显出卡罗尔缺乏灵活、变通的弹性。维达·舍温毕竟干成了一件漂亮的实事,把新校舍建起来了。这事关键在筹款。向富人游说募捐不但要有耐心而且要有技巧,像卡罗尔那种一语不合调头就走的性格最终是一事无成的。她的思想带有空想、浪漫色彩,她的性格也略显肤浅,虽然她对自己的信念很执著,对下一代的进步充满信心。

卡罗尔和肯尼科特的突出优点,不但与一个国家的立国精神是一致的,而且也和全人类的普世伦理主要原则是一致的。文明、进步是先进力量对保守、落后势力作斗争的历史进程。自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社会又一次掀起大规模的社会改革潮流。改革的中心任务是消除贫困和愚昧。社会改革的深化导致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文化的繁荣。美国有文学史家认为斯托夫人和辛克莱·刘易斯是最能顺应历史潮流的作家。斯托夫人用《汤姆叔叔的小屋》唤起人们对蓄奴制的憎恨,辛克莱·刘易斯则用《大街》唤起人们对深化社会改革,战胜愚昧、落后的热情。《大街》的问世,无疑是对美国文明、进步的贡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