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光芒永不消逝,有一种精神永远留存。无数北大人以其博大的胸襟,为我们提供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不管我们处于何种精神状态,我们都能从他们所散发的智慧之光中,摘取一片我们需要的光芒,以驱散积存于我们内心的阴影,并且以另外一种眼光看待世界,看待现实生活带给我们的不尽如人意。
贾丹丹编著的《北大哲学课(受益一生的学问)》撷取了许多北大先哲的精彩言论、真实的人生经历,并结合大量生动深刻的故事,详尽地阐述了北大人的生命智慧和人生哲理,体现了北大人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智慧、博大、厚重与坚强。阅读本书,聆听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汲取其人生经验和智慧,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多一些得、少一些失,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北京大学是一所屹立百年的高等学府,在中国乃至世界,北大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人是精神的载体,说到北大,自然要说起北大的人和北大的精神。作为中国最具精神魅力的学府,北大英才辈出。堪称大师之园。百余年来,从北大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教授。早期的北大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有蔡元培、鲁迅、胡适等,这些人是北大的先驱,也是北大精神的奠基者。之后,北大又培养了冯友兰、季羡林、梁漱溟、林语堂、朱光潜、张岱年等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这些前辈以各自的思想和行动,共同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独属于北大的人文哲学体系。
北大的哲学精神和人文气质不是物质的留传,而是一种灵魂的塑造和远播。一代又一代北大人传承和发扬着北大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也彰显着自身与众不同的人生经验与生活智慧。他们广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与庄严无畏的思想,像一盏盏明灯,点亮我们的心灵,也照亮我们未来的道路。
《北大哲学课(受益一生的学问)》汇聚北大知名学者和教授的思想精髓,撷取北大人精彩而富有哲思的言论,来阐明北大的人生哲理,体现了北大人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智慧、博大、厚重与坚强。阅读贾丹丹编著的《北大哲学课(受益一生的学问)》,你不但可以聆听到大师们的谆谆教诲,还可以品味到北大浓郁的人文气息,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多一些得、少一些失,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位睿智的先哲曾说:“每个人都要仔细观察,哪条路是他的心拉着他走的路,然后全力以赴地去选择这条路。”一个真正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的人就是主宰他的命运的上帝。他不需要去膜拜任何外在的力量,无须向任何人低头,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的命运就藏在自己的心胸里,而不是被别人的评论所掌控,更不会陷入权威的阴影中。
“我真正想要什么?”这是一个令人哑口无言的问题。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想要的并为之奋斗,并且对自己的现状已经非常满足?有些人最后得到了他们真正想要的,而有的人却始终感到茫然,别说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是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也没有弄清楚。试问这个简单的问题,很多人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思考过了。
冯友兰说:“要想知道将来应该做些什么事,必须先问一问自己的兴趣是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件事感兴趣,那么那件事和他的性情一定是很相近的,也必是他想要的。”显然,于冯友兰而言,他的成功便是源自于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于是便选择了与性情相近的哲学作为其一生努力的方向。
其实,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合理地应用它,使其中浓郁的成功气息散发出来。然而,这个道理并非人人都懂,当一个人真的明白这一点时,也就距离成功不远了。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过:“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整个世界将为之让路。”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对于个体而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是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落脚点。只有找到落脚点,才算找到了根,找到了生命之舟的航向。
很多在草原上经历过雪灾又被发现和救起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虽然保住了生命,眼睛却失明了。
这种雪盲症令人非常费解,因为医生在检查这些病人的眼睛时,并没有发现外伤,而且,若仅仅是因为雪的反光太刺眼,为什么戴上墨镜之后,雪盲症仍不可避免呢?
美国陆军的研究部门得出结论:导致雪盲症的并非雪地的刺眼反光,而是它的空无一物。科学家说:人的眼睛其实总在不知疲倦地探索世界,当它寻找到物体时,便会把目光聚焦在这一点上,形成清晰的视觉。这样一个落点一个落点地搜寻,不知疲倦。要是连续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它就会因紧张而失明。
美国陆军对付雪盲症的办法是,派先驱部队摇落常青灌木上的雪。 这样,一望无垠的白雪中便出现了一丛丛、一簇簇的绿色景物,搜索的目光便有了落点。
人生也像眼睛一样,需要一个落点。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快速,我们自己也越来越浮躁。众多的选择让人茫然无措,似乎总想寻找更好的,心总在天上飞着,不愿意着陆。久了,心灵也会因为没有一个落点而丧失依托,因恐惧而崩溃,就像眼睛因为没有落点而失明一样。
找一个落点给自己,去享受阳光,去关爱生命,这样才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知道,善待自己,其实也是一种美德。拥有这样一种美德,可以让我们更稳重、更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也更坦然、更达观地面对这个世界。
1935年,帕瓦罗蒂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面包师家庭。父亲是个歌剧爱好者,他常把卡鲁索、吉利的唱片带回家听,耳濡目染,帕瓦罗蒂也喜欢上了唱歌,小时候的帕瓦罗蒂就显示出了唱歌的天赋。
长大后,帕瓦罗蒂依然喜欢唱歌,但他更喜欢孩子,并希望成为一名教师。于是,他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一位名叫阿利戈·波拉的专业歌手收帕瓦罗蒂为学生。
临近毕业的时候,帕瓦罗蒂问父亲:“我应该怎么选择?是当教师呢,还是成为一个歌唱家?”
父亲这样回答他:“孩子,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到两把椅子中间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
听了父亲的话,帕瓦罗蒂选择了当教师。不幸的是,初执教鞭的帕瓦罗蒂缺乏经验,管教不了调皮捣蛋的学生,最终只好离开了学校。于是,帕瓦罗蒂选择了唱歌。
17岁时,父亲介绍帕瓦罗蒂到“罗西尼”合唱团,开始随合唱团在各地举行音乐会。帕瓦罗蒂经常在免费音乐会上演唱,希望能引起某位经纪人的注意。
可是,近7年的时间过去了,帕瓦罗蒂还是无名小辈。眼看着周围的朋友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也都结了婚,而自己还没有养家糊口的能力,帕瓦罗蒂苦恼极了。偏偏在这个时候,帕瓦罗蒂的声带上长了个小结。在菲拉拉举行的一场音乐会上,他就好像脖子被掐住的男中音,被满场的倒彩声轰下台。
失败让帕瓦罗蒂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这时,冷静下来的帕瓦罗蒂想起了父亲的话,于是他坚持了下来。几个月后,帕瓦罗蒂在一场歌剧比赛中崭露头角,被选中在雷焦埃米利亚市剧院演唱著名歌剧《波希米亚人》,这是帕瓦罗蒂首次演唱歌剧。演出结束后,帕瓦罗蒂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随后,帕瓦罗蒂应邀去澳大利亚演出及录制唱片。1967年,他被著名指挥大师卡拉扬挑选为威尔第《安魂曲》的男高音独唱者。从此,帕瓦罗蒂的声名节节上升,成为活跃于国际歌剧舞台上的最佳男高音。
当记者问帕瓦罗蒂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我的成功在于我选对了自己施展才华的方向。我觉得一个人如何去体现他的才华,就在于他要选对人生奋斗的方向。”
详细说明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确实让人感到困难,你可能会得到或冒险去争取得不到的东西。也许你能成功,但需要作出改变。安于现状不做任何改变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你没有去争取能够得到的,你没有意识到机会就在身边,直到它一次又一次从眼前溜走你才追悔莫及;你没有珍惜现在拥有的,直到最后失去它。但你只是在短时间内容易有失败感,从长远来看未必如此。
“我真正想要什么?”可能这也是个令人恐惧的问题,将它束之高阁可能会更好些。然而它不会消失,它是一个“没完没了”的问题,就和“人死后还有来生吗”这个问题一样。它会一直跟随着我们,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会陷入极度的混乱和苦恼中。
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怎么做;然而,也有很多人一直都在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有的人抱怨是身不由己,但其实更多的是选择太多,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选择。一位哲人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常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直到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可能有一天,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原来真的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
P10-11
北京大学是一所屹立百年的高等学府,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建以来,她见证了中国近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摇篮,是“五四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地。在中国乃至世界,北大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人是精神的载体,说到北大,自然要说起北大的人和北大的精神。作为中国最具精神魅力的学府,北大英才辈出,堪称大师之园。百余年来,从北大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教授,他们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顽强、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着文明的种子。
早期的北大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有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蒋梦麟等一大批学者,这些人是北大的先驱,也是北大精神的奠基者。之后,北大又培养了冯友兰、季羡林、梁漱溟、林语堂、朱光潜、张岱年等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这些前辈以各自的思想和行动,共同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独属于北大的人文哲学体系。
北大的哲学精神和人文气质不是物质的留传,而是一种灵魂的塑造和远播。一代又一代北大人传承和发扬着北大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也彰显着自身与众不同的人生经验与生活智慧。他们广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与庄严无畏的思想,像一盏盏明灯,点亮我们的心灵,也照亮我们未来的道路。他们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勤奋、宽容、克己,等等。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北大人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思考而归纳出来的人生哲理。
当我们困惑迷茫之时,鲁迅会告诉我们希望总在前方;当我们缺乏信念之时,冯友兰会告诉我们各人的历史由各人写就;当我们陷入悲观之时,季羡林会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各有其意义;当我们总是匆匆地生活,无暇顾及身边的事物之时,朱光潜会提醒我们慢慢走,要懂得欣赏生活之美……
有一种光芒永不消逝,有一种精神永远留存。无数北大人以其博大的胸襟,为我们提供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不管我们处于何种精神状态,我们都能从他们所散发的智慧之光中,摘取一片我们需要的光芒,以驱散积存于我们内心的阴影,并且以另外一种眼光看待世界,看待现实生活带给我们的不尽如人意。
因此,即使我们没有进入北大学习,即使很多先哲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探寻大师们行走的足迹,倾听他们永恒的人生哲理,我们就可以从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人生,从而能够拥有一份成熟、稳重和练达,悦纳世间百态,笑看人生风云。
本书撷取了许多北大先哲的精彩言论、真实的人生经历,并结合大量生动深刻的故事,详尽地阐述了北大人的生命智慧和人生哲理,体现了北大人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智慧、博大、厚重与坚强。阅读本书,聆听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汲取其人生经验和智慧,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多一些得、少一些失,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