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吉尔尕朗河两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晓阳
出版社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吉尔尕朗河两岸》洋洋三十余万言,只为吟咏一条不为人所知的河,以及河流两岸的那方天地、岁月、人。这样的作家在当下是少见的。而对于这本忠实于大地的长篇散文集子,无疑它的文本包蕴丰富,既有作家在伊犁大地河流两岸独特的住居体验、民俗风情、又有对生态主义、家园意识、土地情结的思考体悟。

在吉尔尕朗河两岸,作者梁晓阳以长达十年的时间和广袤的新疆伊犁的空间,描绘了一幅幅个人视野下的西北风情连环画。

内容推荐

《吉尔尕朗河两岸》以一条静静流淌在天山腹地伊犁大草原的吉尔尕朗河为背景,通过作者梁晓阳十年住居生活的亲身体验,以细腻浪漫的笔调和田园牧歌式的行吟,全景式地描绘了吉尔尕朗河两岸广阔的牧场、田园、林区、山脉等四季变幻的迷人风景,并对生活在此的游牧民族的独特文化、风俗、节庆、民歌等做了深入详实的了解与记录。全书充溢着作者对这片远离都市喧嚣的原生态土地上山川风物的热爱与眷恋,对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清醒与重返健康田园生活的提倡,以及对生态文明的现状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

作者在书中表述了自己对于伊犁这片土地的复杂情感,笔调中饱含着浓郁的家园情怀,以及现代人对于生命和故乡的思索以及感悟。作者文笔优美,观察细腻,对于当地景致风物描写鲜活生动,对于当地生活历程的寻访真实朴素,对于当地发展与保护的前景表述了个人的忧虑及思考。其自身生活经历丰富,但渴求和向往简单安静的生活氛围,在伊犁吉尔尕朗河流域寻求并有了很可贵的收获,全书自始至终有一种纯净的人文情愫。

目录

第一章 老马场的冬天

 雾凇

 冬居

 冰河

 冬日的声音

 银白雪原

第二章 雪花引回来的春天

 阳光和雨水到来,冰河融化了

 三月了,雪花还是漫天飞舞

 所有的生命都动起来

第三章 从春末到秋深的劳动

 自辟一个菜园

 古拉的理想

 在野地上闲逛

 劳动使我们的家渐渐兴旺

第四章 回家与新家

 那些年渴望一个家

 最早的家

 一院老房子

 我的牡丹汗

 白杨树下建新家

 享有美食的生活

 认这个地方做老窝

第五章 名叫大平滩的地方

 飞红巾

 草原上的因缘际会

 大平滩上的歌唱

 草原盛会

 现代化来到的草原

第六章 天山长风吹过大平滩

 春浓的时候

 与海拉提交谈

 阅读

 沐浴

 恋爱

 把春天带到去过的地方

第七章 在高高的加乌尔山

 清晨的剪影

 从彤红的傍晚到沾满露珠的清晨

 呱啦鸡的叫声与黑山羊的注视

 雄鹰与哈萨克

 向着雄鹰飞翔的方向

 草场上的宗教

第八章 草场边是流淌的河水

 拉索缆车

 月夜

 奶茶歌

 钢索木板桥

第九章 老人与歌声

 乡恋之歌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春天的歌声

第十章 河流守望者

 吉尔尕朗河之歌

 阅历丰富的河流

 朴素的美文

第十一章 清凉的台地

 寂寞的河谷

 狂潮般的林场

 在台地上游走

第十二章 小巴扎

 一条大街

 阿娜尔

 烤肉摊子

 开店的人

 黑眼睛

 在岸边等候答案

第十三章 载歌载舞的村庄

 到村庄做客

 乡村麦西来甫

 白杨树下的歌舞

第十四章 乡野的色彩

 一种热爱

 四月的杏林

 斑斓的乡野

 田野的邻居

 记忆里的村庄

 乡野文明的闪光

第十五章 林区之路

 山间公路

 不算艰难的抉择

 黄金季节

第十六章 库尔德宁岁月

 草原之夜

 阿克图丽迪

 提克喀拉尕依林海

 雪水河边的栖居

 河谷的人们

 夜莺在草原上纵情唱歌

 静与闹的辩证

 十月,金红色

 十二月,厚雪淹没河谷

后记

 感恩与感谢

试读章节

我有笔记记录,早在2003年11月上旬,吉尔尕朗河(新疆地图标注为大吉尔尕朗河,发源于西天山雪岭云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库尔德宁境内,喀班巴依雪峰脚下,为新源县和巩留县界河,右岸约十公里流经新源县老马场,左岸约四十公里流经巩留县莫乎尔乡,当地人习惯称其为莫乎尔河,也叫莫河。本书沿用地图标注名称大吉尔尕朗河,简称吉尔尕朗河。“吉尔尕朗”,蒙古语,“幸福”“安逸”之意)两岸就已进入了零下十摄氏度的寒冬季节。位于河北岸的偏僻牧区新源老马场,经历了一连几天的雾霭之后,在另一个有风有阳光的早晨,一场纯净白亮的雾凇代替了深秋里我对老马场的山野保留的一片金黄灿烂的记忆。首先是房子门前土路上的那些成排成行的杨树、榆树和柳树林吸引了我的目光。如果我说雾凇是一种粉妆玉砌十分圣洁的景象,可能会有一些联想丰富的朋友想到“千树万树梨花开”之类的诗句,老实说,我还在南方没有什么机会认识雪的时候,如果有人跟我谈起北方的雪景我也会联想到这样的诗句。但是等到冬天我回到了西北,尤其是在这年冬天我跟明月回到老马场居住之后,我才明白,其实引用这样的诗句来描写雾凇是极其潦草和不负责任的。真正懂得雾凇的人会把雪比喻成花呀树呀一类的诗句扔到一边,他首先要做的并不是想象一些所谓的形容词,而是选择在严寒季节里的一场大雪放晴之后的某个早晨,来到那些浓密的树林中,那儿才是作为一个热爱美热爱牧区的人最可能获得美感和灵气的地方。

有好几年的11月上旬,我都走在吉尔尕朗河右岸老马场农田一队通往二队的机耕土路上。那些年,路两边全是成行的白杨、榆树和柳树组合成的林带,似乎一些榆树要比杨树还粗壮,也比杨树多得多,这便足以说明,拥有爆炸放射状树枝的榆树、青杨和枝条蓬松下垂的柳树是这场雾凇的主角,而到了四五米以上才枝干钻天的白杨则在充当着这篇优美电视散文的配角。我尤其欣赏那些枝条下垂呈现弧度的柳条,洁白的冰晶附着在上面显得很有喷泉的旋律感。当主角和配角共同出现时,一篇几乎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电视散文便开始演播了。

每每这时,湿润深长的寒风只能算是一件辅用的道具,真正的看点或者说舞台是在树木从四五米多高算起到树冠的部分,那种晶莹剔透、玉树琼枝的景象会让人认为这是经过电影出神入化的特技处理的最后结果。这时候,我们那些热爱生活并且因此几乎患上梦游症的可爱的读者,一定想到了诗情画意之类的句子,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敬爱的诗人的名句才真正被派上了用场。

雾凇出现之前的几天,吉尔尕朗河两岸总是雾霭蒙蒙,温度持续下降,我曾观察过我的气温计,发现雾凇出现前一天温度降到了零下五摄氏度,第二天起来,我们便有幸在河岸边的杨树、榆树、桦树和野果树上看到银条、银花一样的雾凇了。如果你是在早晨太阳正在升起的时候看到雾凇,那你简直算得上是一个有福气的人了,因为这时候的雾凇在暖暖的太阳照耀下,反射出了五颜六色的光环,那正是你所信奉的神为你的虔诚所感动而恩赐的圣光。

这篇优美的电视散文当然不是老马场独有的。我知道,在老马场的每年初冬,在雾霭蒙蒙、寥廓冰封的吉尔尕朗河两岸,甚至在整个辽阔的伊犁河谷,你肯定还能够看到许许多多这类创作上乘的“电视散文”。每年的隆冬时节,如果你甘愿冒着雪崩或者冻僵的危险,到吉尔尕朗河上游西天山原始林地里去,比如到离老马场只有三十多公里的库尔德宁林区去,你甚至能欣赏到一部一树一树都是珠玑玉挂的连绵不绝的长篇电视散文,那是吉尔尕朗河两岸的大自然这位创作大师不经意间创作出来的千古绝唱。

我不知道我是在啥时候喜欢上雾凇的。实际上在老马场的冬天,只要有雾凇,我都会悄悄地走出去溜达。在凛冽的寒风里让因为灵感四射而头脑发热的自己清醒和专注地思考,这一直是我的习惯。清晨,我一个人走在农一队通往农二队的白杨林带里,尽管林带枝条光秃而蓬松,但是遮挡不住雪花飘洒在地上,林间地上的雪依然可以像原野上一样厚实,踏雪的时候仿佛听见自己考虑已久的心事在内心回响。我有时也走在那无人走过的雪地里,雪面通常可以承受住我的重量,使我不致陷得很深,抬头看看那一棵棵光秃秃的奋力向外张着各种各样身姿的榆树和杨树的树干树枝,这时已被冰霜包裹着,毛茸茸、白绒绒的,像椰子条,也像冰糖藕片,非常好看。周围是寂静的,空气非常的清新,呼出胸中的浊气,静静地思索,放轻脚步,毛茸茸的树枝微微地摇曳着,冷不丁儿冰凉的银花洒在头上飘到肩上,因为抬头仰望而不经意刮到一根榆树枝,顷刻之间,又是一片冰花满身。P1-3

序言

明月二三事

林白

明月说一口带有北方味道的普通话,皮肤白腻,眼睛细长。她完全不像我们广西北流人。

她对我的母亲说:“我的妈妈阿姨您可能认识,她们两姐妹当年是北流高中的高材生,年级第一第二名。成分不好,上不了大学,也没有工作,只好去新疆盲流。”

这样她就生在了新疆。

那时候在老马场,大冬天,没有一所真正的房子可以用来生孩子。他们走到一处当时叫五区现在叫哈拉布拉乡的地方,一个名叫雷明宝的四川人收留了他们。他们住了下来,到秋天,明月出生的时候,天上响起了雷声,为了记住恩人雷明宝,父母给女儿取了乳名叫明月,学名叫雷生,后又取谐音蕾生。雷明宝认明月做了干女儿,给明月上了他家的户口。

“那时候雷家没有多余的床,我是在他们临时拆下来的旧门板上出生的。”明月说。

明月四个月的时候,妈妈因为“三无”被送进了伊犁的收容站。收容站名声不好听,但总算能吃饱饭。当时广西来了许多盲流,到伊犁找不到活路,想进收容站混口饭吃,但收容站也不是随便就能进去的。他们几经周折还是进不了,后来是明月的妈妈帮忙,编了各种理由,又把他们改成自己的姓,说是自己的堂兄弟,这样收容站才收下了这几个广西人。在收容站里,这帮广西老乡把四个月大的明月当成掌上明珠过手宝,从一双手传到另一双手,人人争着抱。于是明月就有了一个外号,叫“收容站之花”。过了一段时间,大家觉得“收容站之花”难听,便又改称“人民公社之花”。

明月在新疆一直长到上大学,她甚至有个名字叫阿依古丽,是当地的哈萨克人给她取的。大学毕业后明月从伊犁来到遥远的广西北流,从版图上看,她是从祖国的鸡尾处到达鸡肚子的下方。有多远呢?纵贯辽阔国土的北和南,跨越无数雪山草地山川河流。八千里路云和月。

然后她认识了文学青年梁晓阳。  文学是很容易爱上新疆的,雪山啊,草原啊,戈壁滩,清澈的水流和湛蓝的天。以及,独步古今的,明亮的寂静。如此大美。

我看见我的朋友梁晓阳,他和明月走在春浓时分的大平滩草原上。他们在高达一米的花丛中或坐或卧,草原上的鲜花鹅黄、浅紫、雪白、大红、嫩蓝,汁液饱满,两个人在耀眼的阳光里从一座草山走到另一座草山,从一片杨树林走到另一片杨树林。然后秋天来到了,草原变成了蜜色,蜜色的草丛中粉白粉白的野油菜花蜿蜒盛开,草原丰腴润厚,年轻的恋人光芒四射。他们开始唱一首哈萨克民歌《燕子》,“燕子啊,听我唱个我心爱的燕子歌”,旋律寥廓凄美忧伤,适合恋人心中纯美的深情。还有另一首:

莱莉花在山顶上开放了,

莱莉花在山腰上开放了,

莱莉花在山脚下开放了,

美丽的好姑娘啊,

我一直等候你到天黑了啊!

然后,梁晓阳独自一人躺在伊犁大地的中央,他心中冒出这样一个句子:“为什么你要独自一人躺在俄罗斯大地的中间?”那个俄国人阿斯塔菲耶夫的文字,从远处簇簇而降,落在亚洲的腹地。天高野旷落英缤纷,在草原的恋爱比在南方小城的恋爱更像一场爱情。

他们结婚了。

他们在广西北流和新疆伊犁来去十年。时而北,时而南,南北往返。在伊犁断断续续度过了十年。

2012年夏天,他们在吉尔尕朗河右岸的房子开始动工,明月回到马场,主持了开工仪式。梁晓阳在广西北流听到她在电话里说:“在我们的院子里,想种花就种花,想栽树就栽树,想辟一个菜园就拿起坎土曼。”这一切,梁晓阳把它们写进了《吉尔尕朗河两岸》里。这本书,起初梁晓阳投了多个出版社均无着落,后被第二批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相中并得以出版。但在新疆以外的书店、当当网、亚马逊、淘宝网……均无售。一本好书和它的读者两两错过,是文学严重萎缩了吗?是电子书将要全面取代纸质书了吗?还是一个无名氏的书注定要遭受漠视?

这是我们共同的天问。

现在,明月和晓阳还是一年一度在新、桂两地往返,他们说这是学习哈萨克人的“转场”。她给我捎来亲手酿制的红葡萄酒,我尝了一口又一口,清冽甘醇。满满一瓶用可乐瓶装的紫红色的葡萄酒,被我喝剩了小半瓶。

“别喝太多了,这酒还是有一点度数的!”明月笑说。

(林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一个人的战争》《北去来辞》等)

后记

对伊犁这片土地,我内心充满了感恩。

是伊犁,让我有了妻子;是伊犁,让我有了女儿;是伊犁,让我有了这部《吉尔尕朗河两岸》。

伊犁,我是必须要用一辈子去爱的。

正因为这种爱,我决心写这部书,并且是披阅增删,持续十年。它被我一次次地扩容、雕琢。为方便阅改,我上百次把它打印出来,打印稿重达五十多公斤,至今还保存在我的书房里。多年来,我把书稿寄往全国各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那么多的出版社和大刊大报,除了几家刊物零星地发表了一些,书稿的大部分章节还养在深闺,无人问津。

2012年11月,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编辑周英儆发邮件告诉我,《吉尔尕朗河两岸》入选了“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要求我十天内将书稿三十五万字删减成二十五万字。我十分兴奋,几乎废寝忘食地修改,妻子帮我校对,结果,我只用三天就将书稿发给了出版社。书仅仅用一个月就出版了,遗憾的是大部分用作政府赠书,书店少量有售。许多读者通过微博找我买书,但我自己购回的一百本大多送给了老师文友,于是我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再版。

我一直为再版准备着。我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小心地删去了一些篇幅,又耐心地增加了一些体量,变成了三十万字。

苦心人天不负。一版将满一年之际突然收到了出版社决定再版的喜讯。于是我马不停蹄地从南方赶回到吉尔尕朗河两岸,我对自己说,我的灵感在这里,我的书中那股自然和浪漫的气息,只有在我面对苍茫天山、奔淌河流和壮美草原时才能完美地呈现。那一刻,我为自己的作品与身边的自然水乳交融而深深地陶醉。在河流两岸,我将自己的修订版与出版社发回的第一版逐行逐字核对修改,前后花了一个多月时间。

在书稿付梓之际,我的内心也积攒了太多的感谢的话。

我衷心感谢新疆青少年出版社,他们以承担市场风险的勇气,给了我创作上的信心和扶持。同时,我要特别感谢周英儆女士,一版和再版都是她担任我的责任编辑,她是一位责任心、事业心非常强和文字功底非常好的老师。感谢青少社另一位编辑骆娟老师,她在出差南疆路上读了我的第一版样书后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我衷心感谢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老师,著名作家林白、殷慧芬和祝勇老师,广西作协副主席朱山坡先生,他们欣然为我写了推荐语,林白老师还为我写了新颖别致的序言,她之追问,她之提携,令我感动莫名。

我妻子一直鼓励我写好这部书,为我日夜讲述吉尔尕朗河两岸的往事,她甚至亲自拿起了修改的笔。可以说,我是本书的第一作者,妻子是第二作者。还有我的女儿,和妻子一样,生于伊犁,给我带来家庭的欢乐,给我生活的希望,给我创作的灵感。可以说,这部书也是我献给妻子和女儿的珍贵礼物。

我的岳父岳母知道我要写书,十分支持我,在无数个日夜,他们和我一边吃饭一边说,一边劳动一边谈,回忆他们的沧桑往事,感悟人生的道理,如今二老年事已高,岳父中风在床,还得了老年痴呆症,再也无法清晰和我说话,想想既庆幸又辛酸。我的小舅子光旭和他妻子宏博带着我们一起劳动,为我们做了许多年的家常饭菜。我经常去妻子的叔叔家和姨姨家吃饭,和他们聊天;亲戚马雪云、岑雪莲、马雪莉、马雪梅兄妹等多次带我们游览伊犁;朋友肖凌和王夏田拍摄的许多精彩照片为本书插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感谢河流两岸的各族朋友,马桂林、王新、潘伊新、张庆禄、顾元明、巴哈提别克、巴扎尔艾力、海拉提、赛别克、赛里汗、巴格达提、库尔曼、吉利斯、艾丽娜、阿依丁、再娜甫古丽、哈木力别克、努可别克、乌米汗、玛依古丽、阿丽娅、哈尔古丽、多斯江、阿娜尔、亚森江、娜依、帕提曼、古丽加娜提等,悼念逝去的努拉森别克老场长、吾拉依木江老人、岑进军、马秀花。他们都是书里的典型人物。

感谢《伊犁日报》的吴志坚副总编、燕玲主任、王志华记者,《新疆经济报》的副刊编辑、著名诗人南子,《伊犁晚报》的王新鑫编辑和始密广播电视报》的纵华总编等媒体领导和朋友,先在《伊犁晚报》后到昭苏77团的毕亮,他们多次选发本书的章节,还对我进行了采访和推介。感谢湖北的黄叶斌、伊宁的张惜妍、南京的丁喃和湖南的傅春桂等师友在本书第一版后写了评论。

感谢吉小吉、陈前总以及无法一一具名的文友,他们对本书再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最后,我衷心感谢知名散文家、评论家王克楠先生为本书作序,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本书会有这么多令我惊奇的内蕴和意义,对此我倍加珍惜,将在今后的创作中努力耕耘。

2014年5月于广西北流

书评(媒体评论)

《吉尔尕朗河两岸》的文字朴素,沉实,自然。它与河流的对话,既注重大自然的精微刻写,也耐心讲述关于河流的故事,尤其是作者对河两岸多民族共居区的生命状态所透出的热爱,读之令人感动。它不仅是自然人文写作的一种探索,也可作为生态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另类读本。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篇散文《吉尔尕朗河两岸》写的是关于新疆的十年,关于伊犁的十年。清澈、朴素、动人,富有生命感。谨荐!

——林白(作家、《一个人的战争》作者)

《吉尔尕朗河两岸》描述了天山腹地一条河流两岸各族人民诗意的生活环境和顽强的生存状态,凸现了雄浑而又明媚、冷峻而又热烈、遗世而又萍聚、浪漫而又悲情的人文地理,彰显了后工业时代调整心态、回归本源、放飞心灵的自然疗法,堪称一部西北风情连环画。

——祝勇(故宫博物院学者、北京作协理事)

读梁晓阳的《吉尔尕朗河两岸》,感受了伊犁旖旎风光、淳朴风情和跃动的生命力,更感受到作者对新疆的灼热真情。

——殷慧芬(作家、《汽车城》作者)

这是一部追寻真实的生活、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书。作者梁晓阳十年间在新、桂两地“转场”,十年磨成一剑,写成《吉尔尕朗河两岸》。书里有自然的沉思,有爱情的品味,有生命的思考,是自然人文写作的成功之作!

——朱山坡(广西作协副主席、小说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