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人的学思湖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翁敏华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翁敏华编著的《一个人的学思湖畔》是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作者对母校、对人事、对人生的情怀和思考。文字优美,情真意切,倾注了作者虽历经时间变迁却更深厚的情感。书中文章大多发表在报纸上或者校报上,时间跨度长,文后多附有作者现今新写的补记。新旧文字的碰撞,轻松的文风,将个人人生轨迹的缩影汇入了历史行走的画卷中,让人慨叹。全书分为以下一些篇章:1、在母校的怀里,2、弦歌声声(师生情),3、校园风物,4、师大的一些人和事,5、学而思而评(校报上发表的文章集结)。

内容推荐

《一个人的学思湖畔》是作者翁敏华的抒写对母校情怀的文集,既有娓娓道来的优美散文,也有意蕴丰富、朗朗上口的诗歌。全文近20万字,文字读来真切,融入历史的厚重感,看似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解读人和事的变迁,只是历史中的一个个小片段,但作者从曾经写到现在,这其中的一个个场景、一个个人清晰地勾勒了历史大变迁中的暖暖温情。

目录

上师大六十年(代前言)

第一辑 在母校怀里

 写在母校梯形教室

 哦,我那拥挤的梯形教室

 我就是听不得水声

 稿费

 与诗书做了闺中伴

 擦黑板

 “泛歌舞”

 考研

 “我要上学”

 搬家

 坐拥书斋

 把旧世纪送给新世纪

 无言的导游

 捧读《辞海》

 女儿结

 这海,那海

 校报——我的老友

 校庆感言

 今夜,我们不拉窗帘

 “甩”出来的健康

 机遇青睐女子教育

 一齿落

 过了一个穿旗袍的年

 我的纳豆

 今天,我穿什么上讲台?

 “冉冉地出情人”

 河东河西

第二辑 弦歌声声

 从一字师到终身师

 平井先生

 “二十四只眼睛”——给我的学生  

 东瀛姑娘同歌雅韵

 感受精彩——“四大小说”导读

 悠着点儿,幽着点儿

 从“四大天王”到《西厢记》

 抒情长征

 因为有诗

 师之初

 缅怀柯森耀先生

 拜师

 备课心境

 女博士生的泪

 观“踏歌”

 与学生们“谈情说爱”

 本世纪最后一茬学生

 经历是一种财富

 今夜读诗

 你是风景、你是目光——寄语首届女子文化学院学生

 当我们跨进校园——寄语新生

 看学生木偶表演所想到的

 坐在南京路上,漫谈

 亲近“四大名剧”

 学做姐姐

 学了点女红之后

 去看看我的大小白菜

 章荑荪先生三十年祭

 元宵狂欢月下踏歌

 怀念我们的“生产队”

 教书先生听说书

第三辑 校园风物

 寻访荒芜

 难合校园

 弹硌路

 春篱

 不可居无绿

 半壁阳台

 期待

 学做老叶

 窗外的雪

 想想也很美好

 尘埃落定,去喝杯咖啡

 李清照又生气了

 奉贤“瓦尔登”

 板桥

 约在梅边

 昂昂的梧桐树

第四辑 师大人的那些事

 博士——搏士

 这一间书房

 一个纯粹的人

 李老师好

 邻家有女初长成

 学化学的志林兄

 “导爷”孙逊

 黑龙江香瓜子

 非常时期的非常告别

 新西兰田螺姑娘

 南瓜的名与实

 也学化学的志林嫂

 志明与鲜墙房黑豆腐

 我的韩剧“粉丝”同事

 真学者商韬

 小屁孩儿

 听曹旭吹箫

 在世博园区写春联

 绿色校长的绿色人生

 文心雕龙,厨心雕凤

 蒋公的小说与幽默

 打火英雄周李民

 女娲的歌喉

 年希属于80年代

 广仁师弟与英语版南西厢

 鸣塘兄多才多艺

 空篱疏园渺菊影

 看顾伟丽那样芬芳

 唐老师落的两次泪

 壮丽转身

 大衣口袋里的那一握

 黄刚的好记性与边疆情结

 苏智良与他的“大书”

 旅行中的趣事

 特立独行的萧功秦

 独一无二的潘悟云

 老梅新花

第五辑 学而思则评

 有感于昆曲专场演出中的“冷”与“热”

 请随手关灯

 关于男人关于小孩——与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一席谈

 “一手拿笔,一手拿抹布”

 沉默训练

 把自己当“人”看待

 演戏与游戏——小记上海昆剧团的“走近青年”活动

 “大人”和“大写的人”

 声讨假文凭

 外地来的老师

 为耳朵抱不平

 走向多才多艺

 同学,你怎么不脸红?

 这也是必修课

 一诺十金

 教师的话语权利

 谦让

 学会赞美

 “休闲喽——!”

 新时代女性,重在平衡

 “超女”·“超男”

 让我们远离郁闷

 “非遗”保护和现代大学使命

 “救救语文”,首先应该是一场自救

 赶快把“教育戏剧”引进课堂

 劳动者的声音纪念碑

 寻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学术园地

 同学,你怎么不抬头?

 把课文“竖”起来再“读”一遍

 教师节究竟放在哪一天为好?

试读章节

今年于我,实在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三十年前的下乡,二十五年前的上大学,二十年前的考研究生。人生的几大转折,都赶到今年来过“大生日”。特别是四分之一世纪前的上大学,至今想起依然心里沉甸甸的,难以释怀。那是个不能有个人愿望的年代。不能爱,不能想上学,不能想回城。但愿望又是“杀不尽”的,于是它们就像巨石下的小草,畸形曲折地生长着,悄没声儿地。

我上学的愿望暴芽于1972年春天。那时,我的一个好友上学走了,年底回家探亲时我到那所医学院的宿舍里看她。见到我,她指指上铺说:“这张床位应该是你的。”喔?怎么说?她说她的上铺是个实际上的小学毕业生(69届),进校分班考试时,老师问“井水怎么消毒?”她答“放点六六粉”,问“体温计怎么消毒?”她答“放在开水里煮”。当然这不是她的责任,但大学招了这样的学生可怎么教呵?可能国家远注意到了这一点,听说明年招生要恢复考试了。好友说时也许无心,她不知道她给予我的鼓励刺激有多大!自打从那所学校迈出,满脑子“我要上学我要上学”的轰鸣,一路从上海响到黑龙江。

自那颗种子在心底发芽以后,我想得有个办法牢记这个初心,于是特意留起了辫子。每天早晨编它一遍,三股,一股是“我要上学”,一股是“小心不要暴露”,第三股,则是“拒绝其他诱惑”,说白了就是恋爱的诱惑。这第二股尤为重要。若让人知道你想上学、弄个“大学迷”帽子戴戴的话,那就没门儿了。我那时在团部学校教书,为此特地要求住进了学生宿舍,结果染上了一头的虱子。

1973年报考工农兵学员的时机终于到了。那年是周恩来总理主持大学招生工作,规定了十六字方针:自我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考试合格。但名额少得可怜:各连队按2%推荐,考完试再三个里面取一个,“百里挑一”都不足。以为是时候了,我递上一纸申请去,群众推荐得票也很高。没想到会卡在第三关。说是申请书表露的上学愿望太强烈了。消息传来时,我正在水房端水,一盆水全都泼在了身上。好了。完了。该干啥干啥吧!这辈子就和大学校门无缘了(第二年就超龄了)。正值夏锄,天天带学生下地,人糟得像黑鬼一样,拼命干,累得倒头就睡,好忘掉这码事儿。事后才知道,朋友们那些天一趟趟跑团部为我抱屈申辩,秋月为了我甚至把自己的申请都撤回了。

最后一天的早上,我带学生已爬上了去连队的卡车,有人将我叫了下来。说五连多了个考大学的名额,你去试试吧!原来五连知青中68、69届的特多,怕考试,五连长捏着个大学名额,到处跟人商量要换中专的,直到最后一天,看看无望,这才交到了团部。朋友们事后都说我是“拣了羊落(下水)了”。于是补查身体,也没捞着复习,第二天就仓促上阵了。坐在原本我上课的教室里等候考卷下发时,仍然恍恍惚惚的,犹如在梦中,生怕这不是真的,生怕突然有人进来再将我拖出考场。

结果考的成绩还行。又七七八八地等了好多天,竟等来个“白卷英雄”张铁生。他的写在白卷反面的那封信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上一登,我想这下是真完了,真瞎掰了,肯定要推倒重来了。没想到通知书到底还是下来了: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P22-P23

序言

悠悠漕河水,离离绿草坪。漕河从千百年前一径流注。漕运曾经是祖国经济的大动脉。曾几何时,苏松熟,京师足,江南的稻米就是这样沿着漕河水系,一船一船运往京城、运往全国各地的。如今,早已不见漕河上百舸争流、漕粮源源进京的场面。但是,漕运的输出精神没有间断:这里每年每年向外输送着人才。上海师范大学,就坐落在这条古老的漕河两岸。

上海师范大学从成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六十年呵,一个甲子。六十岁大生日,人称“还历”,即回顾来路,历数足迹,总结经验,展望前程。

就像一个人有着他童年、少年与青春时代的回忆,拥有他奶名、呢称、上学时的大名、成人礼“冠而字”一样,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伊始,叫“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两年后分文理科两个学校:第一师范学院,第二师范学院,又两年,合并为上海师范学院,三十年前,升格为上海师范大学,直至今天。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东”的岁月,曾经漂泊,曾经多歧,亦曾历经磨难;“河西”三十年,岁月静好,发展迅猛。

漕河早已拘不住我们突飞猛进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校区,一片更加美丽的校园,在奉贤海湾应运而生。由“河”边而“海”边,有着意味深长的蕴含。人才的“漕运”一如既往,人才的“海运”更是方兴未艾!

这里是高大雄伟的文苑楼,我们却忘不了小巧玲珑的文史小楼。这里是开阔敞亮的图文中心,我们没有忘掉曾经的泥路猪圈、农田菜园。这里是曲直分明的校园围墙,这里的曾经,是青青翠竹围扎起来的一带篱笆。如今的食堂,空调、灯箱,美味佳肴,不可忘却曾经的草棚食堂、凳子不够站立式吃饭的昨天。瞧,这泥房学生宿舍,够艰苦的了吧?告诉你,那年月的学校领导更艰苦,住的是打扫一过的猪圈牛棚,可惜没有照片写真。那时的人,罕有想到作秀的。

就是连接漕河两岸的这座小桥,也由木板桥、水泥桥,而拓宽,又在修建时增设了木板人行步道,凡四变,一桥而囊括两种材质,而包含自身的全部历史。

美国布朗大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博士廖世承先生,担任了上海师范学院最初的院长。“培养青少年是最有价值的一项工作。”他的谆谆教导,至今响彻在茂如亭、学思湖,响彻在每一个师大人的心坎。

现今的校长书记,张民选校长堪称廖世承教授的嫡系传承,师道永恒,师范弥永;多才多艺的陆建非书记,刷新着人们对党委书记的传统印象。

那是一个“大时代”,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六十年的大学生的入学通知书,都写得如诗如歌、读了令人热血沸腾。

上海师大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第一所地方高师院校,是上海地方本科师范生的发源地。由此,又有许多“第一”被记载在校史上: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于1978年入学;第一次全国学术会议是1982年秋的“红楼梦学术讨论会”,来了许多顶级红学家和艺术家;第一个博士生傅承德1987年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张斌教授;同样师从张斌教授的韩国博士生韩容洙,是上师大第一位外国籍博士生,1995年拿到了博士学位;2000年,我校成立了两个颇具特色的学院: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由著名导演谢晋任院长,女子文化学院也拔了上海头筹。

说起国际交流,我校接受的第一批留学生,可是在前三十年:1965年,有80名越南留学生来到漕河畔,看看这张照片,留学生们竟然裹着棉大衣,而他们的老师何伟渔,却穿得单薄多了。我校第一位执教国外的中文系邵伯周老师,也与越南相关,时间更早,1959年。瞧,邵伯周老师西装革履,多么神气;与他合影的越南女生却都穿着旗袍。曾经属于汉字文化圈的越南呵,衣冠文物与中国同根异花。

后三十年的国际交流,更是多得不胜枚举。

如今,我校已与世界上32个国家、地区、228所大学及教育机构,签订了姐妹学校合约或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在海外承办的孔子学院3所,每年有许多教师、学生出国进修、留学,3加1、3加2、出国实习等形式,山花烂漫一般的如火如荼。身处这进出国门的便利、大开眼界的学习之中,我们不可忘记前人筚路蓝缕的开辟之功。

许多名人,在我校的发展史上涂抹过一笔两画色彩。马茂元教授的《唐诗选》是由陈毅市长题写的书名;沈从文先生给予上师大博物馆创立的巨大帮助,更是我们每个师大人不该忘记的;值得骄傲的上师大生物标本馆,得力于标本世家第四代传人唐子明先生的精心经营。

艺术类专业,从来都是上师大的一道风景线。1971年成立之初,尚称“革命文艺连”,在其他专业系科都不冠以“革命”字眼的当时,这个名称,打烙着太多的时代印记。

如今,万方交响乐团、上师大舞蹈团、新年音乐会、戏剧表演专业的毕业大戏、无形画廊的画展,每两年举行一届的国际艺术节,还有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真所谓好戏连台,让人眼花缭乱!

培养人才的摇篮,自然在课堂,不仅在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一向是上师大的一个亮点。1958年,物理系航模爱好者制作了上海第一架载人滑翔机“上师一号”,团队受到过叶剑英元帅接见;1986年,上师大秋实印社成立,至今近三十个年头依旧春华秋实不衰。另外,文明修身、爱心学校、人文学院的业余诗社、理科生的科技节、女子学院的三月三女儿节、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三下乡”、研究生“学思节”,等等,等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行动,更是进行得脚踏实地又丰富多彩。

教学楼、食堂、图书馆,常常可以看见白发学生与青丝学子掺杂一起,或步履匆匆,或埋头向书,或雄辩滔滔谈笑风生。这是因为,上师大校园里有一所老年大学,上师大老年大学是上海高校第一所老年大学。白发人与黑发人隔墙研读。黑发人还每每从白发人身上获取学习的动力。同时,这所大学让多少“文革”辍学的老知青一代,一圆他们的校园青春梦!

上海师大食堂做的饭菜,向来是很好吃的,这在上海市高校师生中,颇有口碑。六十年来,食堂的“硬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软件”即食品的口味,在上海高校中依然名列前茅。且,膳食科于1980年代上半叶,就实现了全企业化管理,带动了上海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

每一位来到上师大考学、开会、探亲访友的人,都会首先对这所学校美丽的校园赞不绝口。上师大的绿化校园有过两个高潮,上世纪50年代的开荒造园,90年代的锦上添花。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黑白老照片上那些师生们光着膀子、挥汗如雨美化校园的场景,令人动容。校园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片草地,都是先人汗水浇灌长成。当年,重视并身体力行抓绿化的杨德广校长,甚至被誉为“绿化校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每当我们走在梧桐浓荫蔽日的中央大道,或是香气袭人的学海路,总是会念及“绿化校长”杨德广等老前辈的好,并为自己曾出过的绵薄之力感到庆幸。

时光如过隙之驹,一晃,六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六十年的风雨兼程,六十年的与时俱进,六十年的新旧对比,六十年的总结反省。知道“我从哪里来”,是为了懂得“我向哪里去”。在这些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师大人自豪、骄傲,为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更感到任重道远,肩头沉甸甸的。为了上海师大更辉煌的七十大寿、八十大寿、九十大寿乃至百岁,我们都在扪心自问:我,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