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秋兰编著的这本《制度变革与国家转型(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研究)》以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发生、发展和失败为视角,透视以制度变革为模式推动传统中国国家转型的合理性与可能性,为中国走向现代国家提供一种思考。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提出概念并梳理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探索。第二章分析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于国家转型的政治意识、制度构建及具体实践。第三章分析抗战末期宪政民主思潮的兴起和第三方力量的成长,前者加强了政协会议召开的政治文化基础,后者则是政协会议的政治主体之一。第四章着重梳理了促使政协会议召开的另一关键因素:政治主体的政治角力。第五章分析了政协会议的人选、议题、过程和决议。第六章分析了政协会议对于国家转型的制度设计、实现路径。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是近代中国国家转型史上的重要节点。于秋兰编著的这本《制度变革与国家转型(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研究)》回顾和梳理了近代以来国家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以制度变革与社会革命这两大路径选择为视角,对政协会议的发生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政协会议以政党协商、和平转型为原则,讨论了宪法、政府、国(民大)会、军队等构建现代国家的基本问题,在制度创设方面体现了极高水准。当时情况下,政协会议本可以成为中国的“制宪会议”,但最终由于国民党的反复及时局变化而不了了之。它的失败说明,在多元政治结构没有形成、变革方案没有经过充分博弈之前,制度变革推动国家转型很难成功。同时它也深刻影响了以后的政治进程,从《中华民国宪法》到1949年新政协,国家构建只有遵循它的精神才是合法的,是符合人民意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