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丽心灵(纳什传)/科学大师传记精选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西尔维娅·娜萨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尔维娅·娜萨编著的《美丽心灵:纳什传》再现美国数学天才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Jr.,1928-)的传奇生活。30岁以前,他解决了一系列数学界公认的难题,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此后,他遭受了灾难性的精神崩溃,成为普林斯顿一个在黑板上乱涂数字命理疯话的幽灵人物,几乎被世界所遗忘,直到他从癫狂中苏醒,获得诺贝尔奖。

内容推荐

在《美丽心灵:纳什传》这本感人至深的生动传记中,西尔维娅·娜萨逼真地再现了一个数学天才的一生。他的生涯被精神分裂症所打断,但是在经受30年毁灭性的精神疾病困扰后,竟奇迹般地康复,并因年轻时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书追溯了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Jr.,1928—)在30岁以前短暂而辉煌的传奇生活,他解决了一系列数学界公认的难题,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

在盛名的顶峰,纳什遭受了灾难性的精神崩溃,陷入可怕的精神错乱。他辞去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职,沉浸在一系列奇怪的幻想之中,最后成为普林斯顿一个在黑板上乱涂数字命理学疯话的梦幻般幽灵人物。他几乎被世界所遗忘——直到他从癫狂中苏醒并重新获得世界的关注。本书作为一本出色的传记,同时引人入胜地描述了天才们杰出而又脆弱的本性。

本书获1998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2000年美国数学联合政策委员会传播奖。

本书已译成6种语言出版,并被改编成同名获奖影片《美丽心灵》。

目录

前言

序言

第一篇 美丽心灵

 第一章 布卢菲尔德(1928-1945年)

 第二章 卡内基工学院(1945年6月-1948年6月)

 第三章 宇宙的中心(普林斯顿,1948年秋)

 第四章 天才的学校(普林斯顿,1948年秋)

 第五章 天才(普林斯顿,1948-1949年)

 第六章 弈棋(普林斯顿,1949年春)

 第七章 冯·诺伊曼(普林斯顿,1948-1949年)

 第八章 博弈论

 第九章 讨价还价问题(普林斯顿,1949年春)

 第十章 纳什的对手想法(普林斯顿,1949-1950年)

 第十一章 沙普利(普林斯顿,1950年)

 第十二章 天才之战(兰德,1950年夏)

 第十三章 博弈论在兰德

 第十四章 征兵(普林斯顿,1950-1951年)

 第十五章 一个优美的定理(普林斯顿,1950-1951年)

 第十六章 麻省理工学院

 第十七章 坏男孩们

 第十八章 实验(兰德,1952年夏)

 第十九章 赤色分子(1953年春)

 第二十章 几何学

第二篇 割裂的生活

 第二十一章 奇点

 第二十二章 特别的友谊(圣莫尼卡,1952年夏)

 第二十三章 埃莉诺

 第二十四章 布里克

 第二十五章 被捕(兰德,1954年夏)

 第二十六章 艾利西亚

 第二十七章 求爱

 第二十八章 西雅图(1956年夏)

 第二十九章 死亡与婚姻(1956-1957年)

第三篇 文火在燃烧

 第三十章 奥尔登小径与华盛顿广场(1956-1957年)

 第三十一章 原子弹工厂

 第三十二章 秘密(1958年夏)

 第三十三章 计划(1958年秋)

 第三十四章 南极洲皇帝

 第三十五章 身处暴风眼(1959年春)

 第三十六章 鲍迪奇大楼的黎明(麦克莱恩医院,1959年4-5月)

 第三十七章 疯子的茶会(1959年5-6月)

第四篇 失去的岁月

 第三十八章 世界公民(巴黎和日内瓦,1959-1960年)

 第三十九章 绝对零度(普林斯顿,1960年)

 第四十章 死寂塔楼(特伦顿州立医院,1961年)

 第四十一章 一段强制理性时期(1961年7月-1963年4月)

 第四十二章 “破裂”问题(普林斯顿与卡里尔诊所,1963-1965年)

 第四十三章 独居生活(波士顿,1965-1967年)

 第四十四章 独处在奇怪的世界(罗阿诺克,1967-1970年)

 第四十五章 范氏大楼的幽灵(普林斯顿,70年代)

 第四十六章 一段平静的生活(普林斯顿,1970-1990年)

第五篇 弥足珍贵

 第四十七章 病情缓解

 第四十八章 诺贝尔奖

 第四十九章 最大的拍卖(首都华盛顿,1994年12月)

 第五十章 再度觉醒(普林斯顿,1995-1997年)

主要文献

致谢

校译后记 爱是无法抗拒的

再版后记 爱在风雨飘摇时

试读章节

关于女孩子,或者说是没有女孩子、难以见到女孩子,以及一些年长、阅历更加丰富的师兄们亦真亦假的成就也是热门话题。几乎没有人有约会的对象。女子不得进人餐厅,当然了,那时也没有女学生。一个学生吓唬教务长的妻子说,“在这里我们所有人都是同性恋者”,这句话风靡一时。在这种隔绝状态下,和女孩子约会的希望非常渺茫。几个富于冒险精神的男生在一个年轻讲师图基(John Tukey)的组织下,跑到当地一所高中参加星期四晚上的舞会,跳民间舞。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过于害羞和忸怩,连这样的事情也不敢做。数学家们很讨厌道貌岸然的泰勒爵士,他竭尽所能阻碍任何社交活动。一个学生曾被叫到教务长办公室,原因是在他的房间里发现了女子的内裤。事实却是,他的妹妹刚好到这里看望他,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形象,当晚已经搬出去住了。有一次,院方颁布了一条看来毫无必要的规定,禁止研究生院的居住者在午夜之后在宿舍招待女子。仅有的几个确有女朋友的学生故意把这个规定理解为女子可以在宿舍留宿,只是不能招待而已。库恩就是在宿舍里度过了蜜月。女性可以和大伙儿在一起的惟一场合,是星期六在早餐厅进行的午餐。

简言之,社交活动相当普遍,要想变得真正孤独并不容易,不过也只限于和其他男生打交道,在纳什的圈子里,就是那些数学系的学生。学生宿舍里的聚会因此大多成了全男组合。那些夜晚经常有数学系的聚会,是一个学生按照莱夫谢茨的要求组织的,目的是招待数学系的某个来访者,实际上也是让学生们建立必要的学术联络,将来好找工作。

大学、研究院的教授们,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来访者,每天都在普林斯顿谈论数学,更不必说学生们自己了,这些讨论的质量、多样化和纯粹性与纳什过去的设想完全不同,更谈不上曾经体会过了。数学正在兴起一场革命,普林斯顿恰恰处于这个革命的中心。人人都在谈论拓扑学、逻辑学和博弈论,不仅有讲座、非正式座谈会、研讨会、课程以及每星期在研究院进行的爱因斯坦和冯·诺伊曼偶尔也会出席的周会,还有早餐、午餐、晚餐和晚餐之后在大部分数学系学生居住的研究生院举行的聚会,以及每天下午在休息室里进行的午茶会。当时,年轻的经济学者舒比克(Martin Shubik)正在普林斯顿学习,他后来描述说数学系“充满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探索的狂热,令人目瞪口呆。哪怕一个茫然的10岁小孩光着脚,穿着破旧的蓝色牛仔裤,在茶会时间带着一个有趣的定理走进范氏大楼,也肯定有人愿意听听他的想法”。

茶会是每天的高潮,于下午3点到4点之间在范氏大楼进行,恰好在最后一节课和4点半开始的研讨会之间,研讨会可能持续到5点半或6点。每逢星期三,茶会就在西休息室进行,那里也被称为“教授室”,这是一个更加正式的活动,谦逊的莱夫谢茨夫人和系里其他资深成员的夫人会穿上长裙,戴上白手套,来回倒茶和传递小甜饼。沉重的银茶壶和讲究的灰色英国骨瓷茶具都会派上用场。

在别的日子里,茶会在东休息室进行,那里也被称为“学生室”,是一个使用了相当长时间、发出些异味的地方,到处都是带有软垫的皮扶手椅和低矮的桌子。将近3点时,管理员就会把茶和小甜饼送来。经过长时间独自工作、上课或参加研讨会之后,数学系的学生们都已筋疲力尽,三五成群或独自陆续来到这里。教授们几乎从不缺席,大部分研究生也是如此,还有零星几个比较早熟的本科生也来参加。整个聚会像是家庭团聚,规模小、气氛亲切。很难想象一个学生还能找到比普林斯顿茶会更好的机会,结识这么多的数学家。

谈话的内容不拘礼节,数学系的小道消息满天飞,比如谁正在研究什么、谁被哪个系教训了一顿、谁又在他的综合考试里遇到了麻烦。豪斯纳(Melvin Hausner)是普林斯顿的研究生,后来回忆说:“你可去那里谈论数学,用自己的方式说说闲话,跟系里的老师们见见面,跟朋友们碰碰头,交流最近读到的数学论文。”

教授们认为自己有责任到这里来,不仅是要认识一下学生们,还要和他们分别聊天。大逻辑学家丘奇(Alonzo Church)看上去“就像是大熊猫和猫头鹰的一个杂交品种”,除非别人对他说话,否则绝不开口,有时直接走到摆放小甜饼的地方,用笨拙的手指夹起一块就走开了。富有领袖魅力的代数学家埃米尔·阿廷是一位德国歌剧演唱家的儿子,身材消瘦、举止优雅,喜欢坐在皮扶手椅上,点上一支骆驼牌香烟,向自觉不自觉地围拢在身边的弟子们谈论维特根斯坦和其他类似人物。拓扑学家福克斯(Ralph Fox)是围棋好手,几乎总是直奔围棋盘而去,同时招手要一个学生和他下棋。刚刚因为发现纤维丛而声誉鹊起的拓扑学家斯廷罗德(Nomnan Steenrod)是一个英俊而友好的中西部人,通常喜欢在这里下一盘国际象棋。莱夫谢茨的得力助手塔克是加拿大一个卫斯理宗教会牧师的儿子,为人拘谨,后来成为纳什的毕业论文导师。塔克进来之前总是先环顾一下整个房间,接着作一些挑剔的小调整,比如窗帘看上去有些歪,他就把它拉直;提醒某个学生不要拿太多小甜饼。有时候,这里也会出现一些来访者,他们往往就是从高等研究院过来的客人。

P42-43

序言

2006年6月,我到圣彼得堡试图寻找那位解决了庞加莱猜想的四十几岁的数学家。此人被描述为一位头发蓬乱、留着长指甲的隐士,住在森林里,把蘑菇当做粮食,有资格获得一枚菲尔兹奖章以及一百万美元现金奖金,但他却不仅从媒体的视野里消失了,也从数学界消失了。而另一边,北京有人声称自己抢在此入前面解决了庞加莱猜想。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选题,前提是,我们可以找到此人。

在俄罗斯度过了令人精疲力竭的四天以后,我和我的同事们依然没有找到有谁曾在过去漫长岁月里与此人或他的家人有过一面之缘或讲过话。就在我们差不多宣布放弃的时候,我们几乎是误打误撞地闯入了此人母亲的公寓,然后,天哪,我们就见到了那个“隐士”,当时他穿着运动外套,脚上是一双意大利休闲鞋,很显然正在一边吃午餐,一边看电视上的足球比赛。

他示意我们坐下并让我们说明来意。

“我叫西尔维娅·娜萨,”我这样开了头,“我是纽约来的记者,我正在了解……”

他打断了我的话,“你是一个写作者?”

我点点头。

“我没有看过那本书,”他说,“但我看了拉塞尔·克罗(Russell Crowe)主演的电影。”

这就是说,不管你身在地球哪个角落,你得多么离群索居,才有可能没听说过激动人心的约翰·纳什(John Nash)的故事。

已经有很多很多故事,写的是了不起的人们的人生起伏。但没有几个故事(在真实的故事里更显稀缺),有一个推向顶峰的结尾。然而,纳什的故事就有这么一个结尾。纳什的人生故事的结尾,就是他那奇迹般的复苏。

正是这一达到高潮的结尾,使纳什的故事在全世界读者心中引起了共鸣,这其中,又数那些遭受毁灭性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或深爱他们的亲朋好友的共鸣来得最为强烈。

在同名电影里,有这么一幕:当纳什的生活看上去再无半点希望之际,妻子艾利西亚(Alicia)握住纳什的一只手,按在自己的胸口,说:“我一定要相信,不同寻常的事情有可能发生。”

不同寻常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

在我收到的读者来信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封来自一个无家可归者。信放在一个很脏的信封里,信封上没有写回邮地址,信的内容潦草地写在一张荧光橙色纸上,署名是“伯克利宝贝”。在《纽约时报》收发室发生炭疽邮包恐慌后,这么一封信是不可能被接收的。

后来发现,信的作者竟然曾经担任《纽约时报》本地新闻部夜班文本编辑,那是他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确诊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以前的工作。确诊以后,他就改用“伯克利宝贝”的名字,变成一个被遗忘的伤心人,跟范氏大楼的幽灵没有多大差别。

他在信里写道:“纳什的故事给了我希望,让我相信,我也可能恢复过来。”

纳什在30多年后逐步恢复过来,当初正是他人生旅途这一高潮结尾让我留意到他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纽约时报》担任经济记者。有一回,当我就一些贸易数据采访普林斯顿大学一位教授,他提起一个传言,说一个喜欢在数学系大楼流连的“疯子数学家”可能上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最后候选名单。“你说的不会就是纳什均衡那个纳什吧?”我问。他让我给数学系的几个人打电话进一步了解一下。等我打完电话,我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集童话、希腊神话以及莎士比亚悲剧为一体的故事。

我没有马上动笔。有过不少入选最后候选名单却没获奖的先例,因此,这时候就在一份报纸报道他的故事,属于某种对隐私的侵犯。无论如何,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确授予了别人。但是,第二年,我在诺贝尔奖公告里看到了纳什的名字。我立马赶到我的编辑面前,给他讲了这个选题,居然就把他说哭了。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报道。那些对纳什的情况有所了解的人,哪怕只知道一星半点,不是拒绝接受采访就是根本不肯跟我讲话。最终还是纳什的妹妹马莎(Martha)首先打破沉默,谈到了纳什的疾病的本质,这病毁了纳什的生活。

作为另一位博弈论先驱,劳埃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r)在提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作为研究生的纳什写下关于博弈论的重要论文时,这样写道,“他并不成熟,他讨人嫌,他是乳臭未干的小孩。挽回他声誉的是他那个敏锐、富有逻辑的美丽心灵。”

现在你们知道我是从谁那里找到这部传记的书名了。

因为纳什的故事已经广为人知,所以我在这里只说一些不那么引人注意的细节,包括这本书是怎么做出来的,以及在书和电影推出以后又发生了什么。

1995年6月,我在耶路撒冷。那时我已经报了这本书的选题,也得到一家出版社的支持,正准备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呆一年时间。但糟糕的是,到那时为止,我还没能见到我的主人公,跟他的交流也没有超过电话里的只言片语。然后,我发现他要到耶路撒冷参加一个博弈论研讨会,我觉得我也应该去。

有人可能记得纳什是怎么说冯·诺伊曼(John von Netlmann)的,后者给过纳什一些建议,可能是一个博士研究生曾经得到的最糟糕的建议。万幸的是,纳什决定忽略这些建议。对我而言不幸的是,他显然也拒绝了他的许多朋友和支持者的建议,他们建议他跟传记作者合作。

“亲爱的娜萨女士,”一封典型的回复是这样开头的,“我已经决定了,采取瑞士式的中立态度……”

大家都听说过西方谚语“举全村之力”。你得花几个星期努力调查,才能拿出一份六行的个人简历,附带一份纳什作品书目。你得采访几百个人,才能一点一点还原他的整个故事。没有谁能说出关于纳什的完整故事,哪怕是他的儿子或艾利西亚也不行。

实践证明,将千百个细节(这些细节来自几百次采访、几十封书信以及一些零散文件)组织起来,而后变成一个叙事文本,是可以做到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数学圈就像一个希腊合唱团,他们围观、评论、回忆、提供背景并解释状况。

但根本原因在于纳什一直是一颗明星,这辈子都是,他周围的人们就没有办法忘记他,再不去惦记他。我们当中有几个人可以在多年以后,依然长久地、灿烂地闪耀在别人的记忆里,哪怕那时童话早已幻灭?……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艾利西亚从来没有怀疑,非同寻常的事情有可能发生。她想把这个故事公之于众,因为她认为这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是令人鼓舞的。

有一次朋友问纳什:“艾利西亚在哪儿?”纳什回答:“在跟西尔维娅吃晚饭呢。”过了一会儿,又补充一句,“希望她们不是在说我吧。”

其实艾利西亚对纳什的隐私是极度保护的,举止也是极度谨慎的。只有一次例外:我们在她的银行地下室里一一查看她收在保险箱里的宝贝,从中寻找照片。然后她找到一些五厘米见方的快照,上面是她、纳什和费利克斯·布劳德(Felix Browder)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游泳池聚会的情形——就是这组照片,促使《名利场》主编格雷顿·卡特(Graydon Carter)改变主意,没有毙掉打算发在这本杂志上的书摘。[制片人格雷泽(Brian Grazer)告诉我,他之所以买下这本书的版权,就是因为格雷顿让他这么做。]

现在,艾利西亚拿着这些照片,吃吃地笑了,说:“他可不是有着最迷人的长腿么?!”

纳什倒是自始至终没有答应接受我的采访。

传记,不管有没有得到主人公的授权,一旦出版,那么,传记作者与传记主人公的会面,常常发生在律师的办公室里。我们见面时可不是这样。

相反,我们是在百老汇戏剧《艾米的观点》上演时见面的,该剧主演是登奇(Judy Dench)。纳什告诉我们,这是他第一次观看百老汇戏剧。他和艾利西亚喜欢《证据》多一些。当时我坐在他们后排,可以看到他们笑得很开心。而《证据》的作者奥伯恩(David Aubum)告诉我,他从纳什的故事得到灵感,将剧中一对姐妹设定为一位发疯了的数学家的女儿。

目睹别人康复是一种叫人感到特别愉快的经历,哪怕是很小的细节,比如再度学会驾驶,以及在星巴克喝咖啡。在《纽约时报》一个关于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他们如何使用这笔奖金的报道里,我问过纳什,这个奖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他说,嗯,现在他可以在星巴克买两美元一杯的咖啡。“穷人就做不到。”他会这样解释。

目睹别人康复以及这个进程是如何打动成千上万读者,同样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再不会无视街头偶遇的某个头发蓬乱、衣衫不整、朝天大声说着什么的陌生人,他们会对自己说,这些人也是别人的孩子、别人的兄弟姐妹,也有自己的过去,说不定还像纳什一样有未来。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我第一次到同名电影拍摄现场去,当时导演霍华德(Ron I_toward)正在下东区拍摄婚礼的场景。所有主创人员都在,因为《纽约时报》来了一个记者,要一个一个采访我们。

我见到了戈兹曼(Akiva Goldsman),没有他把小说改编成剧本,这电影就无从谈起,更别说拿到奥斯卡奖。戈兹曼想到了一个巧妙的主意,在电影的上半部分让观众从纳什的角度看世界。让观众进入纳什的角度,再把观众眼前的世界颠倒过来,这时候,观众不仅深深地被剧情吸引,也体会到了不能区分幻觉与现实是怎样一种状况。

在霍华德给纳什和艾利西亚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给他们打电话,问:“怎么样,约翰,你觉得这电影怎么样?”

现在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具体措辞,但我记得他提到他喜欢三件事:

第一,很有趣。

第二,作为动作片爱好者,约翰觉得这电影的节奏有点太快了。

第三……

“我觉得主角拉塞尔·克罗有那么一点像我。”他说。

为了避免你当真以为纳什是在拿自己开玩笑,这里补充一个例子: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为导演霍华德举办的问答会上,来自柯朗研究所的一些数学家确实特地走到霍华德面前,很认真地告诉他,在那幕白T恤的戏里,纳什长得就跟拉塞尔·克罗一样。

这电影让纳什成了名人。有一次,我坐在前往孟买的航班上,准备在一个博弈论研讨会上采访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森(Amartya Sen)。坐在我左边的女士问我为什么要去印度,刚好这时空乘送来了一份印度报纸,封面上刚好就有纳什(他是研讨会的主旨演讲嘉宾)的照片,就放在森的照片旁边。我所要做的就是指给我的邻座看。在孟买,就跟在北京和其他邀请他做演讲的地方一样,他要面对千百位记者和祝福者的追逐。

纳什的故事对孩子们和青少年也有吸引力,因为他们发现,原来,非常年轻而且被视为古怪的人也有能力取得了不起的成果,压倒其前辈,而这让他们激动不已。同时,这让数学变得很酷。

亲爱的纳什先生:

您好!我叫埃莉(:Ellie),今年9岁。我是女生,我非常仰慕您,您在很多方面都是我的榜样。我觉得您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我真希望可以变成您这样。我真的喜欢数学,惟一的问题是我的数学成绩不是特别好。我可以做到的,我喜欢数学,我只是成绩不够好而已。您小时候是不是也这样?

请回信。爱您的埃莉。

附记:我喜欢您的名字。

西尔维娅·娜萨

后记

爱是无法抗拒的

我喜欢美国记者娜萨关于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的传记著作《美丽心灵》。事实上,在娜萨的著作问世以前,我已经在我国的《读书》杂志上发表过介绍纳什的动人故事的文章《桂冠学者,爱心玉成》,很得一些读者的鼓励。纳什是一个富有色彩、毛病许多但是对人类思想作出重大贡献的天才学者,特别还是一个既不幸而又万幸的学者。纳什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数学专业的博士学位的,正是他的为非合作博弈论奠定基础的学位论文,导致他在40多年以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喜欢博弈论,前后曾经在普林斯顿大学度过两年多时间,邀请人都是纳什的挚友库恩教授。出于这样的背景,我自然关心纳什的故事。我一向认为,学问故事和学者故事,常常可以给读者超乎具体学术的浸润和启迪。其他学问和学者故事是这样,围绕纳什的学问和学者故事,就更是这样。

所以,当潘涛博士看到我和尔山在上海《书城》杂志发表的介绍该书的文章《普林斯顿的幽灵》以后,代表购得该书中文版权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来函商请我主持该书的翻译工作时,我欣然答应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将非常乐意承担主持翻译的工作”,并且作为一个热爱纳什故事的有普林斯顿经历的博弈论教师,坦言自己“是最合适的人选”。具体翻译工作是尔山做的,我主要给她把关。

关于本书人物姓名的翻译,有必要作简要的说明。按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译稿体例要求”,“西文姓名只译姓”。但是本书的很大分量是纳什的家庭故事和家族故事,一共出现十几个“姓”纳什的人物。所以我们有时候必须把“名”也翻译出来,以便区分。另外,围绕纳什夫妇的许多人物,也是一对一对出场,典型的情况是:教授是本书传主纳什的同事,夫人是纳什夫人艾利西亚·拉德·纳什的朋友,于是这对教授夫妇也不能只以姓氏出现。由于传记类书籍的这个特点,我们只好在出版社的“体例要求”下面变通一下,依具体情况作不同处理。这样,既有艾利西亚·拉德·纳什,又有艾利西亚·纳什,还有只称名的艾利西亚。既然家庭类型的人物姓名这样翻译,其余人等原则上也就享受同等“待遇”,以求体例统一。不知读者诸君是否认同这样的处理。

我们还严格按照出版社开始时一再坚持的要求,十分认真地翻译了这部传记著作的主要名词索引和全部注释,并且按照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重新排列,以利中文读者稽查和追踪。绝大部分注释是说明每一件事、每一句话的出处。典型的是“1995年12月14日在麻省剑桥采访哈佛大学数学教授George W.Mackey”,或者是“参看HavelockEllis,A Study of British Genius(Boston:Houghton Miflin,1926)”。如果排起版来,索引和注释会占据上百页篇幅。由于本书篇幅巨大,为避免本书价格“厚重”得令许多读者不敢问津,出版社只得“忍痛割爱”,舍去索引和注释。

在翻译工作结束的时候,我们对中山大学数学学院院长朱熹平教授的帮助表示感谢,他对纳什的数学成就的了解和评论,使我们获益匪浅。骆许蓓同学提供了法语方面的帮助,王欣欣同学和冯琨同学帮助翻译了注释,高志霞同学承担了索引和注释的翻译和重新排列,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有这样出色的学生,我作为一个教师,深以为荣。还要感谢当时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任教的包立德(Alex Brenner)先生热情解答有关美国民俗的几个问题。

我的电子信箱是。lnswzk@mail.sysu.edu.cn,诚挚地欢迎读者和专家的反馈和批评。

王则柯

庚辰年新春识于广州康乐园,甲午年暮春修改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有关几乎失控的创造力以及一个受到内在心魔激励、最终被其征服的数学天才的引人入胜的传记。一部展现令人难以置信的写作和报道技巧的佳作。

——曼德尔(Michael J.Mandel),《商业周刊》

《美丽心灵》描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示了神秘的数学世界和精神错乱的悲剧。

——辛格(Simon siragh),《纽约时报书评》

对纳什一生引入入胜的概述和他那个时代学术界历史有趣的描述……一个奇妙的诱人之谜。

——道格拉斯(Claire Douglas),《华盛顿邮报》

《美丽心灵》可与伦勃朗肖像画媲美,充满着幽暗的阴影和夺目的灯光效果……绝妙的写作和不同寻常的魅力……总之,一部才华横溢的书。

——巴图夏克(Marcia Bartusiak),《波士顿环球报》

西尔维娅·娜萨写出了一部读起来像是杰出小说的约翰·纳什的传记。

——古斯坦(David Goodstein),《纽约时报》

读者在随纳什一家经历了他的癫狂时期之后,将他的康复以及重新建立与妻子的联系纽带的能力看作一种胜利……《美丽心灵》是我读过的少数几部催人泪下的学者传记。

——曼(Charles C.Mann),《华尔街日报》

这部内容丰富、精工细作的著作,出人意料地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关于爱情和成长的故事。

——安东(Ted Anton),《芝加哥论坛报》

知识分子传记的一个成功典范……有能力阐述一个关于理性的微妙理论的人后来变疯的事实,赋予《美丽心灵》一种绝妙的戏剧性的紧张气氛。

——博因顿(Robert S.Boynton),《新闻日报》

娜萨写出了一部扣人心弦的报告,它牵涉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物、一个“美丽”的心灵以及可怕的精神错乱。她也写出了一则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一部在充满噩梦与天才的世界里人类的亲密关系居于中心地位的报告。

——怀亚特(Richard Jed Wyart)与贾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纳什的人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精神旅程。娜萨的一流传记为我们描述了这个旅程。

——德夫林(Keith Devlin),《新科学家》

[娜萨]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采访者,在一些地方似乎揭开了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的内幕……甚至提到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令人震惊的延误,最终导致这个奖的一次彻底改革。

——米尔诺(John Milnor),《美国数学会公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