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注定
分类
作者 贾樟柯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贾樟柯的《天注定》通过几个看似连贯的故事,讲述了几个不同的普通人走向犯罪或自杀的经历,从里面看到了中国社会里的各种身影:周克华跨省作案、村民对抗干部贪腐开枪杀人、东莞色情服务、流水线工厂员工跳楼、小三被原配打、贪官逼迫良家妇女致反抗杀人。这四个故事分别取材于胡文海、周克华、邓玉娇三起轰动全国的刑事案件,以及富士康跳楼事件。

内容推荐

本书稿是电影导演贾樟柯先生《天注定》电影手稿影印。《天注定》是贾樟柯新近编剧导演作品,获戛纳电影最佳剧本奖。本剧本是以中国当代现实社会为依托,主人公多是出外打工的农民,行走社会的“现代鲁智深”,凭着个人能力反击黑暗势力的“现代武松”,通过他们的挣扎,反映底层百姓普通生活和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作品。

目录

天注定(电影剧本) 

导演的话 

在第一次主创会议上的阐述

——贾樟柯  

主创访谈 

旧与新

——专访贾樟柯 作者/汤尼·雷恩(Tony Rayns)

我不想保持含蓄 我想来个决绝的

——专访贾樟柯 作者/王泰白  

我所知道的《天注定》的二三事 作者/余力为(摄影指导)  

余力为、贾樟柯答《ARRI中国通讯》 

《天注定》的声音工作

作者/张阳(录音指导)

几句话 作者/林强(作曲)

暴力的日常 作者/林旭东(剪辑指导) 

他更关心人物在暴力事件背后的现实境地

——专访林旭东 作者/赵静 

《天注定》的剪辑工作

作者/马修(Matthieu Laclau剪辑指导) 

心里的SbT 作者/王晶(执行导演) 

那些动物,最让我神伤

作者/萧屺楠(执行导演) 

《天注定》:贾樟柯的第二部“处女作”

作者/市山尚三(监制)  翻译/王众一 

非常好,再来一条 作者/张冬(策划、制片主任) 

这是我最好的表演之一

《新浪娱乐》专访姜武(大海)  作者/康一雄

行动比话语会更有力量

《凤凰娱乐>专访王宝强(周三儿)  作者/秦婉 

我的工作基础是剧本,而不是新闻

专访赵涛(小玉)  作者/景帅 

有期待,还想做演员

《新浪娱乐》专访罗蓝山(小辉)  作者/康一雄 

评论 

电影人世界的一致性

作者/杜阿梅(Marie—Pierre Duhame)  翻译/WangJC 

当温和的贾樟柯宝刀出鞘

作者/Isabelle Regnie 翻译/Sibylledu 

山西民谣 作者/Adrien Combeaud 翻译/曹轶 

拜金主义中国的生存与杀戮

作者/Manohla Dargis 翻译/董楠 

蛰伏于日常中的暴力 作者/古贺重树 翻译/王众一 

附录 

演职员表 

贾樟柯简历

试读章节

心里的补丁

作者/王晶(执行导演)

身边朋友让我描述贾生,我总会说起第一次见面,在一个剧本讨论会上,他把自己憋在办公室里,十分钟,冲回圆桌上,讲出一个关于农村青年的友情记忆,满满全是细节:炕头上残破的墙皮,墙皮上手写的一个电话号码,主人公轻轻剥去残缺,把那个号码再认真地抄写一遍,才踏了心,那是他最好的兄弟的电话,丢不得。我被这细节震到,眼前的贾生不再是牛皮纸袋上的那三个汉字,丰满许多。

之后的工作中,贾生少有脾气,几次怒火攻心,多是些“吹毛求疵”的细节。一次拍广告,美术陈设一个80年代工厂传达室的环境,开拍前贾生在狭小的房间里转来转去,不住地摇头,一声令下,所有的摆设重新来过,大到桌椅板凳,小到信封上的邮戳,没半点凑合。道具兄弟拿着信封奔跑到邮局去盖邮戳的时候,想必心里一定会犯嘀咕:三厘米见方的个小东西,拍得出来吗?只是为了让导演顺心,照做便是。

11月的广州,还是穿短袖的天气。穿梭在东莞的娱乐场所之中,耳边听到的尽是些龙兄虎弟的黑道传奇。那时候电影还不叫《天注定》这个名字,场记板角落里写着“TMD”三个英文字母,成了不能明言的小小刺激。“拍戏如打仗”,匆忙之中度过了开机头一周的磨合期,在一切貌似走上轨道的时候,贾生发飙了。

“全部重拍吧!”听到贾生这句话,片场鸦雀无声……

事情要说回几天前。“夜总会大阅兵”这场戏,是广州部分唯一的大场面。80套军装制服,寄到剧组,已是拍摄的前一日了。

“国旗不能出现吧?”定装时贾生打量了半天,焦点落在了制服袖子上的一个国旗徽章。

“摘掉呢?”服装师眼疾手快。

“也不对,没有制式感了。”贾生还是不满意。

最后服装兄弟想出个办法,找来块黄色大力胶,剪成方形,盖在徽章上,一半黄一半红,还是旗帜模样,倒也规避了法律限制。贾生同意了这个方案,叮嘱要做得细致些,能绣在上面最好。

过不了多久,服装兄弟来找我,手里拿着卷黄色大力胶。80个徽章,一晚上手绣,不太现实。大力胶的方案倒是可行,我没异议,只是边缘规整就好。

说到这大力胶,是个神奇的东西,一卷胶布,黑色白色红色黄色,粘力强劲,剧组各个部门都少不了它:摄影用它定地标,灯光用它贴灯纸,录音用它粘麦克,道具偶尔也用它固定陈设。只是这回,宝贝玩意惹了祸。

嘈杂忙乱之中,“夜总会大阅兵”顺利拍完了,“女兵”谈恋爱的情感戏也拍完了。直到第三天,拍摄男女主角相遇的场景时,导演半中间喊了CUT!

贾生从监视器走到演员身边,盯着军装肩头的徽章看。

“为什么还是大力胶!”没人敢应声。

在贾生的要求下,剪辑调出了之前两天的素材,画面定格在一个个肩章上面,小小的肩章变得越发扎眼。我解释了现实操作的难度,却没有平息贾生的怒气。

之后,便有了让片场鸦雀无声的那句话。

对于眼前的状况,我没了判断。该道歉的道了歉,制片组分析了补拍的困难,摄影师从技术上提出了弥补的方法,贾生闷头坐在监视器的后面,划着手机,一言不发。

“继续吧,重拍的事情你们和制片组安排一下。”听了命令,剧组又忙活起来。当大家围在贾生身边,试图再一次解释这个细小的瑕疵无伤大雅和补拍的不切实际的时候,贾生真的急了。

“为什么都要凑合呢?我不想我这辈子每每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心里都会咯噔一下!”夹杂在怒气里的,还有些许委屈。

一切的“吹毛求疵”,在这句话中,合理了。当光影投射在银幕之上,点滴反照在观众心头之前,首先应该获得欢愉瑚,不正是我们这些“造梦”的人吗?小武家墙头的身高标尺,尹瑞娟家里冒气的水壶,沈红喝水时仰头的角度,猜来,都是贾生心头的欢愉。当我们迷失在“完成”一部电影所带来的成就之中,沉浸在票房和花边新闻的讨论之时,那些“吹毛求疵”,扎眼且闪亮。

电影是个遗憾的艺术,补拍的场景每一天都出现在计划单之中,时间不允许,最后一刻终还是放弃。女孩肩头那块黄色胶带,印成拷贝,就这样留在了那里。也许无人能察觉的那

一抹黄色,隐藏在光影之中,是我对贾生的歉意,也是一块补丁,贴在心头,粘得很。

2013年2月

王晶于海南

P234-237

序言

序:我的夜奔

贾樟柯

高三的某一天,好朋友突然冲进教室,气喘吁吁地说他被高二理班的一个同学打了。这当然是对所有兄弟的侮辱,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筹划复仇的事情,最后决定我和另一个瘦高个子同学陪好朋友去“理论”。

下课铃响了,我们三个赤手空拳地向“仇家”的教室走去。我相信我的目光会秒杀他,不需要太多人手同行,他可以想象窗外全是我的兄弟,他的对立面。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个倒霉的理科同学一定会在我们目光的凝视下低头,服软,认错。目光就是利器,我相信。更关键的是,如果能用目光打败他,我们尊严所受到的挑战就会得到加倍地偿还。“江湖”需要传奇,

那时我就是个好编剧。

理班的老师刚出教室我们三个就占据了理班讲台,我们一言不发地望着整整一教室人。视线扫过的地方逐渐安静,的确有很多目光选择了躲避。那一刹那,滋生了我对他们的不屑,这甚至是一种忧伤的感觉:像一排排割倒的麦子,青春金黄灿烂,但自尊已经弯曲倒地。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孤立,如果有更强悍的人跟我寻仇,我知道我身边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可能是弯曲倒地的麦子。人,终究无所依靠。

穿过一排排桌椅,好友在瘦高个子同学的陪伴下,一步一步向他的“仇家”逼近,我在讲台上用目光控制着全局,叙事按照我们的设计在一点点往前推进。就像胡金铨的电影,所有对决之前都是对峙,那是世界上最漫长的时间,每一秒都长过一秒,连彼此的喘息都参与了交锋。真的是一道白光,我知道不好,连忙跑到好友身边。教室里没有人说话,被刀锋划破的衣服提前为鲜血让出了退路,我的耳边“唰”地一声,那是邵氏电影里独有的刀剑刺过身体的声音,现实中没有,此刻却在我的心里久久回响。这声音代表着无法形容的疼感,就像“冷兵器”的一个“冷”字,让人望而生畏。好友的肚子上渐渐渗出了鲜血,“仇家”脸色惨白,他手里拿着一把小刀,那把小刀无辜地面对着我们,没有挂一丝血迹。

瘦高个子同学连忙背起好友,我在后面扶着他,三个人向隔壁汾阳医院落荒而去。教学区里布满课间休息的同学,即使擦肩而过,那些打水归来,或者说笑打闹的同学也没发现我们的境遇。好友的血在瘦高个子同学的白衬衣上渗透开来,当我们把他放在急诊室床上的时候,我们三个都布满血迹。一个莽汉般的大夫很冷静地进来,不慌不忙地处置,似乎还在哼着小曲。他的脚步为他打着节拍,我低下头,看见他穿了一双蓝色的塑料拖鞋。这双拖鞋显得无比懒散,对我们如此不屑一顾。我们的班主任匆匆进来,又匆匆晕倒。我没有晕血,手里拎着血衣,像拎着一面带着温度的旗帜,而大夫报以我们的却是一双蓝色的拖鞋。血,在此地如此司空见惯,如此不值一提。

那天晚上,我骑着自行车一直在县城里游荡。县城万户掌灯,街上正是倦侣归巢的时刻。明月下最容易发现爱情,感觉屋宇宽厚,万物仁慈。横穿县城的马路上,有赶脚的牛群经过,百十头黄牛与几个赶牛人散步般向西面的群山散淡而行,有如踏着古代的土地,他们步履不停。黑暗中的县城顿时有了古意,这座城池改朝换代,弃旧图新。但对月亮来说,一定只是没有改变位置的地球上的一个小点而已。黑暗包容了太多不堪的人事,没有人比黑暗更了解人的痛苦。我决定把今天的事情忘记,从此以柔软面对世界。是啊,少年无知的强硬,怎么也抵不过刀的锋利。因为今夜,我喜欢上了夜游:黑暗绝顶明亮,无比透彻。

多年之后,我在北京南城“湖广会馆”听昆曲《夜奔》,舞台上的林冲在风雪中穿山越岭,悲愤中婉转清唱:“遥瞻残月,暗度重关,奔走荒郊”。一滴本该在高三时留下的眼泪,这时才缓缓化开,挂在脸颊。林冲孤苦多于悲愤,这故事就是在讲一个人逃出去,活下来。而这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我们都奔命于风雪的山道,在黑暗的掩护下落荒而逃。

同样的故事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迹,这些年翻开报纸打开网络,相似于《夜奔》的故事比比皆是。那些掩藏在报道文字中的血迹,却没有丝毫的质感。仿佛不曾疼痛,轻而易举。而我,却不时想起高三的那个上午,耳边总会想起“唰”的一声。在邵氏电影的工艺里,那是拟音师傅撕开布匹获得的音效,但对我,那是身体的伤痛、无力的宣言、卑微的抵抗。一个下午,又在网上看到同样的新闻。我合上电脑,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少年的血多少源于荷尔蒙的分泌、多少有种可以理解的天性中的冲动,而现代社会弥漫开来的暴力气氛却让我不安。《夜奔》是古人的境遇与曲折命运,被书写出来成为小说、戏剧流传后人。而发生在今天的故事,似乎也需要有人讲述。事实上.既然你在从事叙事艺术,那就有必要延续人类记忆的讲述。

窗外,夜幕将要降临北京。这座过于喧闹的城市,无法迎接幽冷的月光。我突然想远行,乘着夜幕去到山西任意一个小城。那里城池千年,一定明月高挂。我知道我是想写东西了,在办公室里找了一摞信纸,十几支用惯了的粗黑墨笔,决定到大同去。临出门的时候,我的目光落在了桌上的电脑上,犹豫一下没有带它。

车过八达岭之后,高速公路便在黑压压的群山之中盘旋。对古人来说,即使策快马而行,这段路途也应该算是千山万水了,而我们三个小时后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一路上思绪万千,每次旅行都能激活我的想象。灵感像是潜藏着的野性,你必须将自己放虎归山。坐在宾馆里摊开信纸,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次不想带电脑来。从第四部影片《世界》开始,我已经习惯了电脑写作。但这一回,我需要拿起笔,看笔尖划过白纸,犹如刀剑划过白色的衬衣。我低头写着,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多年不用纸笔,竟然常常提笔忘字,我知道自己写了太多错别字,但也不管不顾,一路狂奔。这一天,电影取名为《天注定》。

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将《天注定》的剧本、评论结集出版。感谢责任编辑徐峙立的细心与耐心。感谢止庵先生的指点。感谢任仲伦先生,作为电影的出品人帮助我完成了这部影片,并且选编了此书。感谢参与、支持这部电影的所有的兄弟姐妹。

我还会想起那个手握小刀的少年,那一天,连上帝都不在他身边。感谢他,让我收起了凶狠的目光,收起了恶。

书评(媒体评论)

《天注定》有着大声疾呼般的迫切题材,但却用视觉的诗意讲述被暴力撼动的人生,为它们赋予深沉的情感和对个人价值的信仰。导演贾樟柯是世界范围内少有的、注重社会与政治变迁对人们影响的导演,他的信念贯穿全片每一个镜头。

Manohla Dargis (《纽约时报》首席影评人)

《天注定》展示出导演非凡的结构视野,最佳编剧奖是我吗对艺术出的回应,是对贾樟柯的创造和天才的赞赏。

斯皮尔伯格(美国导演,代表作《辛德勒名单》)

贾樟柯导演勇气可嘉,《天注定》的力量很强。

李安(华人导演,代表作《卧虎藏龙》《断背山》)

带着重磅出击的《天注定》,贾樟柯不但回归到当下的故事,而且为他的电影开拓了全新的出乎意料的方向。这部作品不但高速我们世界新的情况,还向我们展示了电影新的可能性。

法国《电影手册》杂志

《天注定》充满野心,并且绝对成功了。他用电影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用四个故事描绘了合作、爱、自杀、死亡、经济等问题。贾樟柯的作品上升到了国家的视野。

米歇尔·西蒙(法国《正片》杂志主编,国际影评人联盟主席)

《天注定》锁骨电影才能实现的写实的精彩,贾樟柯的作品证明,只有排除了多余的伤感才能对他人充满关怀。

野上照代(日本纸片、黑泽明导演合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