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何楚舞//凤鸣//陆宏宇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何楚舞、凤鸣、陆宏宇编著的这本《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主要描写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乃至整个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长津湖之战,全面、真实地再现了长津湖之战的壮烈场面。有史学家称,长津湖之战是历史的拐点,是中美双方王牌部队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场决战。本书从战争发动前美苏中各国战略考量、大国之间的博弈写起,然后分别从中美双方的战争准备、策略、实力对比等各方面因素着手叙述,再到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等一个个分战场激烈的战斗场面,读来令人心中无比震撼。

内容推荐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人工蓄水湖。6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身穿单薄棉衣,在长津湖接近零下40度的严寒中与美国“开国元勋师”——陆一师展开了一场长达28天的大战。战役的残酷程度超出了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武器和战术的较量最终演变成双方意志力的殊死抗争。

这场战役,成为中美两国军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惨烈记忆,成为战争史上引起许多唏嘘感叹的经典战例。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描写的就是这场战役。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由何楚舞、凤鸣、陆宏宇编著。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台湾还是朝鲜

 (一)毛泽东钦点9兵团

 (二)台湾还是朝鲜

 (三)毛泽东的底线

第二章 圣诞节攻势

 (一)威克岛秘密会谈

 (二)中美首战

 (三)中国仍在19世纪

第三章 彭德怀的口袋

 (一)示弱诱敌

 (二)美第7师中了头彩

 (三)合围与口袋

第四章 大军渡江

 (一)暗度陈仓

 (二)宋时轮的担忧

第五章 亮剑长津湖

 (一)西线战火酣

 (二)王牌对精锐

 (三)收报奇功

第六章 鏖战新兴里

 (一)新兴里第一夜

 (二)新兴里第二夜

 (三)降伏“北极熊”

第七章 并肩突破柳潭里

 (一)攻击柳潭里

 (二)致命的错误

 (三)卡住柳潭里南逃之路

第八章 向心攻击下碣隅里

 (一)史密斯的困境

 (二)下一秒攻击

 (三)苦战机场

 (四)东山争夺战

 (五)激战下碣隅里

 (六)阻击南逃之敌

 (七)千古杨根思

第九章 突围与反突围

 (一)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悲剧

 (二)坚持还是投降

 (三)撤向古土里

第十章 大撤退

 (一)殊死阻击水门桥

 (二)不死的战斗队形

 (三)兴南大撤退

第十一章 26军的隐痛

 (一)总预备队错失良机

 (二)永远的长津湖

附录一 长津湖之战双方参战部队序列

附录二 志愿军第9兵团编制及装备简表

附录三 美军陆战1师编制及装备简表

附录四 长津湖之战大事记

附录五 口述人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半岛的三八线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朝鲜人民军大炮和迫击炮构成的射击网。7个装甲师,在一个拥有苏制T-34坦克的装甲旅协助下,实施从战略到战术的全面突袭。南朝鲜在边界只部署有不足三分之一的部队,军事补给也不足六天。200架苏制雅克-9战斗机和地面炮火,对南方的目标进行狂轰滥炸。由于没有装备战斗机、坦克和重型武器,李承晚95000人的部队,在朝鲜人民军的攻击下,很快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在无坚不摧的坦克的带领下,朝鲜人民军的四支先头部队翻山越岭,向南方挺进。各师在1600门大炮的掩护下,沿着古老的路线,向议政府走廊推进。南朝鲜的城镇纷纷陷落,朝鲜人民军部队眼看就要占领南朝鲜的首都汉城了。

从珍珠港事件以来,美国从未遭受过这样的慌乱,因此显得措手不及。进攻进行9小时后,杜鲁门总统才知道,而此前媒体就已做了相关报道。美国领导人在忙乱中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应对北朝鲜的进攻。美国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要求美国人在不使用武力的前提下,支持他国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这个脾气暴躁的美国总统,可以按他自己的需要来解释这个政策,因为这是由他自己制定的。

战争爆发当天,当李承晚向美国寻求帮助的时候,美国转而要求联合国安理会采取行动。苏联并没有投反对票,因为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雅科夫·马利克已经于这一年的1月13日离开安理会,以抗议联合国拒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替代中华民国成为联合国的合法成员,苏联代表在6月25日的表决中缺席了。6月25日下午安理会顺利通过了美国的决议案。该议案谴责“北朝鲜对大韩民国发动的武装进攻”,要求立即停止战争行动,北方军队撤回三八线以北,还要求联合国所有成员国支持联合国组织实施这一决议。

根据这一决议,美国决定对战争进行军事干预。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国决议案的第二天,美军太平洋部队奉命全力支持韩国李承晚政权,第七舰队也进入台湾海峡防止中国大陆攻击台湾。

6月27日安理会再次通过决议,责成联合国向韩国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击退武装进攻并恢复这一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7月7日,通过了向朝鲜半岛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案,同意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军队使用联合国的旗帜,并组织““联合国军”司令部”,由美国将军出任最高指挥官。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美军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所谓“联合国军”实则主要为美国军队,另外,还有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土耳其、泰国、南非、希腊、比利时、卢森堡、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国,也派出了少量军队,其中有些国家只是象征性地派出。

面对邻国朝鲜的战局和美国出兵的形势,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议,于7月7日和10日,由周恩来主持先后召开会议,讨论保卫国防问题。13日,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抽调第13兵团第38、第39、第40和第42军,炮兵第1、第2、第8师及高射炮兵、工兵、运输兵(汽车)等各一部,共2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防安全和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上述部队于8月中旬在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完成集结。之后又将第50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加强东北边防力量。时隔6年后,毛泽东在与苏共中央代表团谈话讲起这件事时说:“战争开始后,我们先调去3个军,后来又增加了2个军,总共有5个军,摆在鸭绿江边。所以,到后来当帝国主义过三八线后,我们才有可能出兵。否则,毫无准备,敌人很快就要过来了。”20年后的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与来访的金日成谈话时又提到这件事,他说:“可惜那时候只有5个军,那5个军火力也不强,应该有7个军就好了。”

8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8月5日,毛泽东即致电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要求东北边防军在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准备9月上旬能作战。

8月18日,又电高岗,要边防军务必在9月30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同时,毛泽东亲自点将,将第9兵团和第19兵团调至津浦、陇海铁路沿线地区,以策应东北边防军。

第9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精锐之师,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的1纵、8纵、9纵,从抗日战线到解放战争,这支部队曾经在鲁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的快速纵队,在豫皖苏边区横扫国民党军保安部队,在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在淮海战役当中围追堵截让杜聿明的部队成为瓮中之鳖。

此后,9兵团又解放上海,成为被国人传颂的“霓虹灯下的哨兵”。

9兵团时任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是黄埔军校第五期的学生,这个辈分在国军中排起来也是不低的。可黄埔五期在蒋介石眼中是捣乱分子最多的一期,共党分子最多又最让人头痛,所以“清党”的时候杀得也很多。后来中共方面的许多名头很响亮的人物都出自这一期,像许光达、杨至成、赵尚志、张宗逊、陶铸等等。来自湖南醴陵的宋时轮也是其中一位活跃分子,1926年一进黄埔是国民党,次年即转成了共产党,成了校长蒋介石的死对头。后来又在战场上把蒋校长手下那些黄埔学友打得头破血流,让校长大人很是难堪。后来中央军委解放台湾也是准备动用宋时轮的这支部队,让学生领着兵马去把校长给“请”回来。  宋时轮的副手是兵团副司令陶勇将军,那也是个呱呱叫的战将,胆大包天的人物,指挥作战英勇顽强,身先士卒,所向无敌,曾被誉为“拼命三郎”,与叶飞、王必成并称第三野战军的三员“虎将”。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指挥了炮击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事件。

P3-6

序言

朝鲜半岛,南北直线长约80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300公里,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北纬三十八度线——一条仅存在于地球仪上的版图纬度线,将朝鲜半岛同一民族横截成两个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国家。北纬三十八度线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极端现实地存在,就像在一具美丽的胴体上留下的深深刀疤,那一刀刻在所有朝鲜半岛人民的心上,让高丽民族的躯体血流不止。

如果说三八线是由一条军事分界线演变而成的国家分界线,是一条半岛南北两方人民心理上的分界线,那么半岛上还有一条线更实在,那就是拱起在半岛北部的狼林山脉。

狼林山脉呈南北走向,平均海拔约2000米,南高北低,是朝鲜北部地形的分界线和河流分水岭。

62年前,狼林山脉东西两翼战火纷飞,那条难以逾越的狼林山脉便成了交战双方不约而同的战斗分界线,双方都用那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天然山脉将战场划分为西线和东线。

位于狼林山脉东侧的长津湖,长年冰封积雪,几乎不为外人所知,但公元1950年11月发生在朝鲜战场东线的一场大战,让长津湖家喻户晓。有史学家称,长津湖之战是历史的拐点,是中美双方王牌部队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场决战。

无论长津湖之战是不是拐点,有没有改变历史进程,当时的情况明摆着:美军第10军在向长津湖地区攻击前进,意欲攻占朝鲜临时首都江界,而后向西转进,包抄西线志愿军后路;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紧急入朝与联合国军针锋相对,双方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展开了惨烈悲壮、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会战的长津湖之战。

62年过去,中国不少史学家还在争论东线作战的必要性,就像争论中国该不该出兵朝鲜一样,争得面红耳赤,至今也无定论。

争论的焦点就在于,东线战场的志愿军9兵团不光是紧急入朝,甚至是仓促入朝,犯了所谓兵家大忌,与毛泽东一贯坚持的“不打无准备之仗”大相径庭,9兵团甚至连过冬的服装都未换上,竞身着中国华东地区的薄棉服,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冰雪皑皑的长津湖地区与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交战,这一仓促行动是否必要?志愿军当时的部署是在西线吃掉联合国军主力,如果将9兵团主力调至西线,那么西线的战果会更大,而东线战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交战双方都没有必要在此大打出手。

“长津湖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在战后的一句话成了史学家们的重要依据。但历史就是历史,它已经发生,没有“如果”。研究历史的人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就没有资格去研究历史。谁都可以做“事后诸葛亮”,而当时那场战争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却没有半点轻松,也许这就是理论家和实践者的差距,也许这就是普通人和伟人的区别。即便是欧洲著名的德林公司,在战争爆发前8天拿出了“中国将出兵韩国”的成果,但因为七个字索价500万美元,美国军方对这一价值连城的预测一笑置之。

史密斯无疑是长津湖之战的失败者,他的话不过是为他自己和联合国军的失败推托罢了。试想,如果连成吉思汗都不敢想的事,联合国军去长津湖干吗?仁川那个港口更不适合军事行动,麦克阿瑟不也赌赢了吗?谁敢保证志愿军放弃东线后,长津湖不会成为第二个仁川?

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或者是参与者,在历史的进程中可能会有无数个假设和如果,但结局只能有一个,而且一旦成为历史,那就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不管你如何隐瞒、欺骗、掩盖、涂抹、篡改;不管后人如何评述,历史终将成为历史。它可能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它只是静静地躺在消散殆尽的硝烟下面,就像长津湖夏天的湖水,微波荡漾着历史的尘埃;它更像冬天的长津湖水,冰清玉洁,镜子似的提醒着人们——62年前,这里展开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王牌与王牌之间的生死决战,是交战双方永远无法遗忘的惨烈记忆。  为了此书的创作,作者历时两年,走访居住全国各地的28名志愿军老兵。老兵们分别来自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9兵团第20、26、27军,既有战斗英雄、火线指挥员,也有参与战略决策的高级指挥员、参谋以及军情、后勤人员。他们是仅存的历史见证者。

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长津湖,记住不该忘却的历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2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