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由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著,《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即将付梓出版,希望上医师生都能够认真读一读这本书,从而更加自觉弘扬上医的优良传统。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广大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生所喜爱,从中汲取营养,让现代中国大地上涌现大批新时代的医学大师和名师。

内容推荐

《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由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著,《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中的复旦医学教师都是全国著名的大师、名师,曾经在各学术领域里独领风骚,为我国现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健康都受惠于他们的工作,相信医学界的同仁们看到他们的名字都会肃然起敬。然而,给人留下更强烈更深刻印象的,是他们身上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

目录

以“人”为本,叙说复旦——序《复旦名师剪影》 杨玉良

序 韩启德

为千万人提供“托命之场”——医学泰斗颜福庆 钱益民

“正谊明道”身体力行——上医老院长朱恒璧教授纪事 萧辅玢

济世铸医魂——记吴绍青教授 李华茵

办学兴业造福民众——追忆宋梧生教授 宋涛能

奋发有为执著追求——忆谷镜汧教授 谷伯起

大医精诚——记沈克非教授 王越琦

孜孜以求,平易近人的生物学专家——缅怀张和岑教授 施大文

为了中国的儿科医学事业——怀念陈翠贞教授 刘湘云

为解剖组胚学科奠基——怀念王有琪教授 王蕙仁

大爱无私丰碑长存——忆王淑贞教授 王珏

跨越3个世纪的医学大家——杨国亮教授 孙国根

医道传神师德高尚——记胡懋廉教授 周建莹

空山独夜向光明——记荣独山教授 吴东

别开生面创环卫——我们心中的杨铭鼎教授 寰健

楷模——忆徐丰彦先生 姚泰

铭记师德终生受用——记林飞卿教授 闻玉梅

杨毅教授为我打基础 周智善

愿将此身长报国——追忆郭秉宽教授 赵婧

他与上医同在——怀念陈同生院长 刁承湘 张浩青

坦荡荡上下而求索——忆预防医学家苏德隆教授 袁鸿昌

大师的点拨——缅怀张昌绍先生 秦伯益

碧血丹心献西南——忆钱悳院长 戴钟英

大师情怀——黄家驷教授二三事 沈亚星

内科元老德泽医林——记林兆耆教授 张宁萍

我国儿少卫生学的开拓者——记徐苏恩教授 汪玲

从实践出发大胆创新——崔之义教授与真丝人造血管 汤钊猷

大家风范——记熊汝成教授 朱延军

正正派派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朱益栋教授侧记 程立

她将一生献给了肿瘤外科事业——记李月云教授 王懿辉

谦谦学者温润如玉——记何章岑教授二三事余晓波 唐雅婷

献身医学崇尚简朴——怀念导师顾学箕教授 夏昭林

一位重实践讲科学的妇产科专家——司徒亮教授侧记 戴钟英

他为中国麻醉事业而生——吴珏教授侧记 金琳 仓静

病理诊断的先行者与普及者——记顾绥岳教授 王懿辉

住院医生的好导师——忆顾庆祺教授 郭怡清

追思我的恩师——戴自英教授 张永信

一切为了病人——记吴学愚教授 王薇

中国精神医学先驱——夏镇夷教授 江开达 徐韬园

徐达道教授对我的指导和培养 王加生

一个“内分泌亢进”的美丽传说——记钟学礼教授 周丽诺 沈稚舟

名医大家良师益友——忆陶寿淇教授 诸骏仁

“世界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教授 邵云潮

专稿

我们学生编辑出版了Intern's Pocket Book 张金哲

记忆中的上医 毛江森

上医往事一二三 韩济生

温馨的回忆 杨雄里

难忘上医师生情 谢基立

大教授的小故事——记苏德隆教授的几个小故事 俞顺章

丰富生动严谨温馨——感受沈克非老师上课 李华德

我心中永远的灯塔——想念王淑贞院长 俞瑾

怀念顾绥岳老师 陈忠年

后记 王小林

试读章节

医生的责任是什么

历史给颜福庆的定论是“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颜福庆似乎没有今人看重的重大发明和鸿篇巨制,他的价值往往会被遗忘。其实,他的业绩、他的英明是永垂的。

1910—1927年在湖南湘雅行医、办学期间,颜福庆曾经是一位出色的全科医生,尤其擅长精细的眼科手术。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机会继续在专科深造,成为外科某领域的专家。这实在是中国医务界的幸事。中国医务界少了一位眼科专家,成全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医学教育家和曾经统领整个中国医务界的领袖人才。在他的引领和教育下,一大批杰出的各科医学专家成长起来,例如湘雅医学院的高材生张孝骞、汤飞凡、高镜朗、吴绍青、应元岳、龙伯坚、董秉琦、李振翩、谢少文,上医的高材生林兆耆、杨国亮、张昌绍、苏德隆、钱惠……

药到病除,是民众对医生的普遍心理期待,一般医生也以开药方、治好病作为自己的责任。即使今天,依然如此。颜福庆坚信,医生的天职不仅是把病人的病治好,更要预防疾病的发生。他深刻地预见到,不,应该是理性地意识到20世纪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必须是重视预防医学,这是一个贫弱的泱泱农业大国的医学现状所决定的。他和伍连德、俞凤宾等中华医学会创始人在重视预防医学上是高度一致的。

早在1916年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大会上,颜福庆就发表题为“医家之责任”的演讲,批评把治病作为医生唯一天职的旧医学观念。他在《黄帝内经》“上医治未病”的基础上阐述了“防病于未然,不仅在疗治于已病”的新医学思想。他认为治病只是医家众多责任之一,医生要分清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看门诊治病是近期目标;启发开导民众,宣传教育健康知识,使全体民众身心和谐健康,这才是医生的长远目标。也就是说,防病比治病更有意义和价值。没有预防观念,只满足于治病的医生,是还没有完全尽到医生的职责。心中确立预防观念并身体力行预防疾病,这才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医生,才是民众真正需要的社会福音。医生所从事的是“福国利民”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不允许有世俗的“畏难心、苟(且偷)安心、登高垄断心”蒙蔽心灵而玷污医生神圣的职业。普通大众往往不明白预防医学的道理,要实现公共健康,需要政府、人民与医界三者的密切团结,才能切实有效。

“医家之责任”是颜福庆作为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对公众的首次公开演讲,既是他医学思想的集中表达,也可看作是他对中国医务界的殷切期望。演讲末尾百余字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吾医界同人,定当晓然于大者、远者,不当务其小者、近者。施诊疗病,乃小者、近者之事也。其所谓大者、远者,乃对于人民尽开导启发之责,教其所不知,匡其所不逮,使健康生存之正义,充塞两间。对于医界,则以平日经验,胸中蕴蓄,为之镇中流而标正鹄,不许神圣不可侵犯之名誉,稍蒙不洁。不许有畏难心、苟安心、登高垄断心,参错其间。但欲收福国利民之效,非市政设法以补助之,不能进行无碍也。要之,蚩蚩者氓,不明此理,徒法又不足以自行也。是在政府与人民与医界,团结一气,各尽其责,庶将来四万万之圆颅方趾,受福无疆。”

“医家之责任”演讲稿发表于中华医学会会刊《中华医学杂志》第三期,时间为1916年。1931年3月6日,颜福庆应上海沪江大学医预学会之邀,前去演讲“现代医学教育的趋势”。演讲简单回顾了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过程,重点阐述了医学教育的几个趋势,末了就学医的目的同与会者坦陈自己的看法。颜福庆说:“学医的目的,有许多人以为能多赚钱,我想他跑错路了。……若然有人拿服务人类,为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这才是最好的。取这种目的的人,才是人类的服务者。”这是他对选择报考什么高校的学生,阐述学医的目的。

为了中国的医务事业

如果只停留在校歌头两句,那么我们的理解是肤浅的,还没有懂得这位上医创办人和词作者的意图,并且很容易与“为人民服务”混淆起来。歌词出彩在第三、四句,“可喜!可喜!病日新兮医亦日进。可惧!可惧!医日新兮病亦日进。”新疾病的产生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医术随疾病的发展而进步,这是科学家征服疾病的心态。一般的医学家和绝大部分民众会沾沾自喜,并在此驻足。但医学进步的喜悦,随即被新疾病产生的恐惧所替代。颜福庆没有满足于医学科学进步的成果,而是看到了医术的有限性和疾病的无限性,因此感到做医生的无奈和可悲,连道两声“可惧!可惧”!这是医学科学的局限,也是人类的局限。医学与疾病,永远处于相互博弈之中;医学永远处于被动的追赶之中,疲于应命。人类只有在认识上确立预防为先的观念,才能最有效地驾驭疾病。这是颜福庆的医学哲学思想。

把“病”与“医”的关系看得如此辩证,并且坦白地承认医术的局限性,使得这首校歌具有了哲学的高度。“病”与“医”的关系既如此,那医生怎么办?更直接地说,上医人怎么办?校歌词第二段作了说明。

“噫!其何以完我医家责任?歇浦兮汤汤,古塔兮朝阳,院之旗兮飘扬,院之宇兮辉煌。勖(勉励)哉诸君!利何有?功何有?其有此亚东几千万人托命之场!”

歌词里又出现了“医家责任”4个字,与颜福庆在中华医学会首次大会的演讲有异曲同工之妙。颜福庆勖勉上医人,作医生的“责任”不在求利,不在求功,而是“正谊明道”(上医院训),在于为“亚东几千万人”提供“托命之场”。这是何等悲悯的胸怀!这是多么庄严的承诺!

由医生的责任,自然延伸到医学思想和观念。颜福庆心中的医学,不仅仅是个体医学、治疗医学,而是整体医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需要全社会(政府、人民与医界三者)的通力协作才能办好。中国是农业国,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因此,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颜福庆更多地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农村,而中国预防医学的重点也正是在农村。在“中国医学教育的过去与未来”一文中,他指出:“中国无疑急需更多的医生。大城市需要医生,内地和农村就更需要医生。我们需要愿意生活在农村、过乡村百姓同样生活,并且甘愿领取贫穷农民能支付得起报酬的医生。”

30年代中期,他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完整地提出覆盖城乡的公医制思想。简单地说,就是建立一张从乡村到县再到省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民众的健康。具体说,“在一万人口之内,设立一乡村医疗站,从事简易的医疗工作。每五到十个乡村医疗站,设一个区医疗所,从事基本的医疗卫生工作。每个县设立一个医疗中心,包括一家医院、一个简单的实验室,一个医疗行政机构,监管辖区内的医事工作。依此类推,每个省设立一个更大范围的医疗中心,监控、帮助各县医疗中心,并负责县医疗中心以外的卫生工作。在上述地方组织之上,设立一个全国的卫生行政机关,以组织和监督全国的卫生事业。在这种医疗保护体系下,才有可能合理、有效地保护所有人群的健康。为实现公医制,全国所有的医事卫生机关,应充分利用并遵循上述政策。”在80年前,颜福庆就提出这些思想,并在上医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付诸实施,反映了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P2-4

序言

一年前,刁承湘学友告诉我复旦大学计划出版《复旦名师剪影》一书,我十分拥护,并鼓励她承担执行主编的任务,因为复旦大学需要留下这样的历史文献,我也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很精彩,对教育今人起到很好作用。现在这部书已经交付出版,承湘学友希望我为医学卷写序,我乐意为之。

收在这本书里的上医教师都是全国著名的大师、名师,曾经在各学术领域里独领风骚,为我国现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健康都受惠于他们的工作,相信医学界的同仁们看到他们的名字都会肃然起敬。然而,给人留下更强烈、更深刻印象的,是他们身上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

我注意到上医这些名师都出生在20世纪初。他们看到过满目疮痍、任人宰割的旧中国,经历过战争的苦难和洗礼,也体会过要在落后腐败的旧中国发展现代医学的艰难。他们满怀激情地迎来新中国的诞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和辛勤汗水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医药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体系。他们亲身经历了20世纪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伟大变革,他们与祖国共患难、同欢乐,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些名师中的多数人曾经到西方发达国家留学,他们在那里受到了严格的现代科学教育和训练,在他们后来的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可贵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尊重事实、缜密严谨、革故创新成为他们最集中和突出的品格。

这些名师在青少年时代都得到比较好的教育,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都重名节,负责任;尊敬师长,爱护学生;勤俭敬业,乐善好施;淡泊名利,鄙夷虚华。中西优秀文化在他们身上得到融合,使他们具有温润而又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

这些名师在上医都有很高的威望,他们的言行自然会对周围的师生产生很大影响。润物细无声,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上医正谊明道、严谨厚实的校风,成为代代相传的上医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身上的美德和崇高品格,已经成为上医的基因。在优秀上医学子身上,不管直接还是间接,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响。

今日之中国较之这些名师在世之时,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总在想,如果他们还活着,看到祖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繁荣富强,看到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该会多么欣慰和高兴!如果他们还活着,看到今天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看到上医发展还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们又会是什么态度和采取怎样的行动呢?斯人已逝,上医的后人应有担当,继承他们的遗志,栉风沐雨,迎难而上,力争有所建树。把上医建成世界一流的医学院校是我们先辈们的理想,也应该成为当代上医人为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行动。

《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即将付梓出版,希望上医师生都能够认真读一读这本书,从而更加自觉弘扬上医的优良传统。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广大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生所喜爱,从中汲取营养,让现代中国大地上涌现大批新时代的医学大师和名师。

2013年5月31日

后记

《复旦名师剪影》即将出版,作为编委会主任,此时此刻,我首先要深深感谢编委会的全体成员和全体作者的努力,并且向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的名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复旦名师剪影》,是记录和阐扬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文、理、医各学科名师所创造的辉煌业绩、所标树的崇高风范,是薪传和弘扬复旦大学优秀传统的一项校园文化工程。由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和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同主持编写。

杨玉良同志担任校长以来,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名师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把学校诸多名师在教书育人、做人、治学等方面的事迹作为学校精神文化财富记载下来,以启迪后人,使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优秀传统得以薪传。一大批名师已经故去,他们当年的学生也已大多年届古稀,需要尚健在的老教师、老干部尽快把这些已故名师的事迹“抢救”出来。

杨校长的倡议,引起了校关工委和校老教授协会的重视。两会负责同志认识到,倡议表达了广大热爱复旦、希望把复旦建设得更好的老教授和老干部的共同心愿。我们的先贤——杰出的教育家马相伯和杰出的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创建的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已经历了追求民族崛起的百年风雨。百多年来,为国家的科学、文化和医学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各条战线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之点在于,复旦和原上医名师辈出,人才荟萃。他们不仅在科学、文化、医学各个领域中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而且标树了优秀的精神风范,孕育了复旦和上医的优秀精神传统——名师文化。复旦和原上医强强联合,更创造了今天复旦大学新的辉煌。我们不仅要记住和尊重这些名师创造的业绩,更要弘扬和薪传这种名师文化,使之成为建设新复旦的精神动力。

同时,校关工委、校老教授协会认识到,运用学校资源,形塑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发展,是关工委和老教授协会的重要职责;关工委和老教授协会自身凝聚了一支骨干队伍,这支队伍中的老教授和老同志,他们都历经了复旦和上医的发展和辉煌,对两校的优秀传统饱含热爱之情;他们置身于广大离退休老教师和老干部之中,与广大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联系比较密切;他们具有组织能力和编写能力。组织、团结这支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取得广大老教授、老同志的支持,必能完成这一“抢救”性的任务。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考虑,关工委和老教授协会就向杨校长和我写了报告,主动请缨来承担这项任务。他们的要求得到了杨玉良校长等校领导的支持。我分管校老龄工作,深深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和老同志们的心情,义不容辞给予支持,并应他们要求出任编委会主任。校党委宣传部、校老干部工作处、校退休教职工管理委员会等职能部门也热情支持。杨校长还为此作了批示并落实了所需经费。

于是,由校关工委和老教授协会牵头,成立编委会。校宣传部、老干部处、退管会加入了编委会,一起承担了这项任务。

2011年秋编委会开始组织力量,启动书稿的编写工作。

首先,经多次讨论研究,将书稿命名为《复旦名师剪影》。所谓“剪影”,即不是面面俱到地写名人传记,而是截取名师人生事业中最为生动、精彩的片段或故事,以揭示他们所创造的业绩和标树的精神风范。

第二,排摸和确定此番所写名师对象。编委确定的原则,一是已故的名师,二是贡献突出,德艺双馨。人总是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的,要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考察和认识名师的人生。三是确定本书分为文理医综合卷和文理、医学分卷,三卷同时出版。四是根据杨玉良校长的意见,阐释名师的业绩精神是学校常态性的工作,今后要继续做下去,所以本书编写和收录的只是部分名师,以后尚有续编。

第三,组织力量撰稿。邯郸、枫林两个校区的编委都作出很大的努力,得到各院系、附属医院的领导、老教授和新老校友的支持。枫林校区还专门召开了40多人参加的组稿、写稿动员会,对所写样稿进行点评和辅导。编委会还会同各单位领导协助撰稿人召开调研座谈会,为写好书稿创造条件。许多老教授、新老校友挥笔参与,特别是一些年逾古稀甚至岁在耄耋的老院士、老教授、老医生和老同志,不顾年迈体弱,奋力写稿,表现出了对复旦名师文化的崇敬。编委会向所有参与写稿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第四,多次召开编委会工作会议和审稿会议。汇集书稿编写情况,解决编写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审看初稿,提出修改建议。我也多次主持会议,与大家共议编务。编委会今年3月的审稿会议期间,杨玉良校长会见编委会全体同志,并对书稿定稿作了指导。编委会的老教授、老干部、老同志团结一致,不辞辛劳,周密策划,组稿、写稿。陆士清、鄂基瑞、金邦秋、萧辅玢等同志在审稿、定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保证书稿的质量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第五,书稿初定之后,编委会分别呈请校友陈至立、韩启德为文理卷和医学卷作序。两位德高望重的校友都欣然命笔,写下他们的感想和期望。陈至立校友说:“我读着《剪影》中的文章,心里涌动着深深的敬佩和思念之情”,“《剪影》生动地记录了名师们的理想和追求,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成就和风采。”“编写这本书,可以使复旦名师的风范薪火相传,代而有续,意义重大。”韩启德校友表示十分拥护复旦大学编写出版《剪影》,复旦大学需要留下这样的历史文献。两位老校友一致希望《剪影》出版以后,复旦的青年师生能认真学习,以继承和发扬复旦和原上医的大师、名师、名医的优秀传统,更好地建设复旦大学。韩启德同志说:“希望上医师生都能够认真读一读这本书,从而更加自觉弘扬上医的优良传统。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广大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生所喜爱,从中汲取营养,让现代中国大地上涌现大批新时代的医学大师和名师。”陈至立同志以诗的语言表达了对复旦青年师生的期望:“新松沐露高千尺!”

杨玉良校长为本书写了总序,他从以“人”为本叙述大学的角度,深刻阐述编撰《复旦名师剪影》的意义。他说:“大学叙述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我认为,对大学里的‘人’展开充分的叙说应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就复旦大学而言,是复旦人创造了复旦的历史,也创造了复旦的精神和传统;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使复旦的未来更加辉煌,是我们后辈义不容辞的职责。”“《复旦名师剪影》,向复旦的教师尤其是学生,讲述复旦名师的故事,并以此颐养我们新一代的复旦学人。这里用‘故事’二字有我的考虑:一是因为‘故事’要比‘校史展览’更加细致、具体,更加鲜活,也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学术活动;二是因为我相信‘大学需要故事,有故事的大学才有魅力!”’杨校长希望“复旦的青年教师和莘莘学子,在细读这本书后将会发现,复旦人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复旦人?复旦人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价值,建立怎样的人生坐标?我希望复旦的青年朋友们深思之、慎抉之,践行之。让我们沿着前辈的足迹,把复旦发展得更好。”

杨校长和两位校友对编写出版《剪影》意义的阐述,使我们加深了对这一校园文化工程价值的认识。

在书稿编写过程中,作者与编委信息联络、文稿打字、整理、传送,诸多繁杂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校老干部处、退管会、关工委、老教授协会的工作人员等,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复旦求是进修学院也给予了支持。在此,编委会一并深表感谢!

复旦大学出版社孙晶、徐志伟、林骧华、王龙妹等同志极为认真细致地为本书做了最后的编审工作,使本书能顺利面世!我们深表谢忱!

2013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0: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