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统勋,我们知道,他是一个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人物。我相信,一般的读者都是从近几年来的一些电视剧诸如《大清官》、《天下粮仓》等电视剧中认识的这个人。通过这些电视剧的介绍,我们知道刘统勋是一个清朝乾隆年间的“清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大家似乎都对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清官”更加感兴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很想了解这个人的真正身世……
在历史上,刘统勋、刘墉确实有其人。而且,他们之间,还是亲父子关系!
那,在历史上的刘统勋和刘墉是怎么样的人呢?纪连海的《刘墉阳谋高手》就是为大家揭示刘统勋和刘墉父子的两代“清官”的一本历史读物。
《刘墉阳谋高手》的作者是纪连海。
《刘墉阳谋高手》:
刘氏家族从刘必显始五代为官,有“三公二宰相”之盛,刘墉以“高干子弟”身份进入官场,一路青云直上。他先后侍奉乾隆、嘉庆两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外加太子太保。刘墉一生坎坷,浮沉不定,任地方官,独当一面,清勤刚正,“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入京后,和珅专宠于乾隆,刘墉又以静默自守、模棱滑稽混迹于官场。他一面清廉不阿,却又执迷于官场,几造“文字狱”;他一面清风两袖,却又深谙为官处世之道。官场善始善终者少之又少,刘墉却是之一。看他如何在阴谋与算计之间成功俘获圣心,蜕变成为一个真正的阳谋高手!
大官的亲戚不是那么好认的
看过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人,我们都知道,在《宰相刘罗锅》里,曾经演过下面一段:原籍山东的刘墉进京以后,首先做了六王爷的女婿,后来又拜皇太后为干妈。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刘墉这个人的身份是非常非常特殊的。如果从乾隆皇帝他的妈妈这方面来讲,那刘墉这个人就是乾隆皇帝的干弟弟;可是如果要从乾隆皇帝的亲弟弟六王爷这儿来讲,那刘墉又是乾隆皇帝的侄女婿。
这里,首先就有个问题需要我们来回答:那历史上的刘统勋、刘墉父子真的是山东人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本身就更简单了——是!
可是,江苏人、安徽人,甚至河南人、广东人都不干了!他们非得说,历史上的刘统勋、刘墉父子本来应该是他们那里的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先看来自2002年1月28日《平顶山晚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刘统勋是咱宝丰人?”。全文内容如下:
眼下,电视剧《天下粮仓》正在热播,一个鲜为人知的清代廉吏刘统勋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一时间家喻户晓。正在此时,本报采访部收到了一封署名“刘事衡”的来信,更引起记者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兴趣。现将这封信节选如下:
如今,我的家乡,流传着刘统勋还乡认亲的故事。相传,刘统勋出生在宝丰县刘湾村,他少时因家乡闹灾荒而背井离乡,逃往山东。刘统勋官居相位,但他仍没有忘却生他、养他的故乡。于是,刘统勋就产生回宝丰县刘湾村认亲的想法。
日月轮回,旷日已久。刘统勋记忆中的村北部河上的青石桥已被淤土深埋在地下,河床向西北滚数十米远,这是刘统勋没认成亲的第一个原因。其二,当时县令怕刘统勋认亲以后,官事难做,恫吓百姓不可冒认官亲,招杀身之祸。鉴于二者,刘统勋还乡认亲就泡了汤,他虽将认亲之事委托当时县令,但县令以查无此事不了了之。
刘统勋虽未认到亲,但仍有落叶归根之想,他死后,还是在宝丰县刘湾村建了一座自己的墓地,碑上书着:大清宰相刘统勋。
“文革”前,刘统勋的墓地有二十余棵翠柏,墓地完美。“文革”中,树被伐、碑拉倒,至今未修。
这样一封信,引发了记者许多好奇:刘统勋真是宝丰人?如果是.为何历史上并无记载?若是讹传,为何这故事及细节如此栩栩如生?记者决定到宝丰县刘湾村走一趟,探寻究竟。
刘湾村位于宝丰县周庄镇。2002年1月22日上午,记者跟随市侨联主席励伟英等一道前往刘湾村。
上午9点多钟,记者踏上刘湾村的土地,阳光正好,几位村民正在村中的河边聊天、晒太阳。记者向他们打听起了刘统勋的事。
“知道,知道,现在电视里不正在演吗?”
“他的坟就在咱村。”
几位村民纷纷说道。一位叫刘玄生的村民告诉记者:“小时候就听说村北有刘统勋的墓,还有碑。”
该村有九百多口人,其中刘姓占了一半以上。65岁的王福安曾见过邵墓和碑,“碑不太高,青石座,上世纪70年代坟都给平了,碑也不知道准给背走了。”他还告诉记者,有一年村里有人从坟地旁边挖出一个印……
P13-15
探寻清史真相的向导(代序)
纪连海先生在北师大二附中教书,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学,还要著书立说,实在是位挑战自我的杰出教师,是个有历史责任感的辛勤学者。
我从他那讲坛上流淌着满怀激情的如珠妙语,从他那对历史是非旁征博引的谦恭谨慎,从他那评书般展现历史气息与质感的生动形象,感觉到了他做人的真实与为师者的风范。
纪先生在诙谐、爽朗中倾诉的历史,尽在250年内。由于战乱祸频与数次政权更迭,历史烟尘浓重、泥沙俱下,书籍常毁兵烬,信仰几遇危机。或因这衣食无着的几代人,只疲于奔命,今已模糊了刘墉、纪晓岚与和坤等众人的背影,朦胧了那个盛世。历史繁华喧嚣过后,早已沉默无语;而清史至今无人系统整理,只留下些旷世奇谜。
连海先生,当是让人们寻接这片迷失的一个称职向导。他的激动背后是认真,轻松里面是沉重。他是用自己的勤奋博学、孜孜不倦,在孤独、荒芜的历史过道上跋涉与发现,严谨、细致地寻觅匆匆过客们的蛛丝马迹:一帚帚地清除厚重的泥尘,一刷刷地擦扫演绎的锈蚀,一字一句地拾回鲜活与真迹:致力那盛世历史,以恢复本来的生命与故事,以让那久远的铜镜靓丽如新、光彩照人。
年富力强的连海先生,是在从事一项艰辛且神圣的工作。历史是严肃、繁杂的,就是自己记录自己,也会遗漏脚印;演绎的故事,又不是正史,古与今,人们前行,总是在许多不可知的混沌与机遇中摸索:很多历史悬念,得不到理想的下回分解……历史经过、结局的生成,不会像剧本构思那样圆满、巧妙,那样依附理性,那样循序渐进。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但这种也要种好了,不要破坏生态,毁灭家园。多少个梦寐以求到头来两手空空,多少人出师未捷身先死。有很多历史结局就像双色球那样,在摇奖机上随意遴选、翻新着万千花样。
连海先生,在浩繁的先人记忆中,睿智挖掘、审慎比对与科学鉴别出真切的历史和脚印。于是,在他愉悦幽默的讲坛上,墨香情切的书著里,人们终于看到了乾隆年间,有芳香气息的花木,有脉搏跳动的人物,呈现个活生生大清王朝原生态的君臣群像。
人生不满百,常耽千岁忧。历史又往往是今人的借鉴——社会需要反腐倡廉,保证国体健康,百姓需要持以忠孝爱国,承接民族传统;人们进而渴想在历史沉淀中,各自寻找各层面与方位的自我和真谛,用以尽量拔高与延伸自己的感知与作为。
于是,当民族复兴的崭新太阳冉冉升起时,要腾飞的人们,正惶惑不安地寻觅、认知自我,怕丢失了自己的根基与镜子。
故而,很多人都想与那些梳着扫平四夷、问鼎中原的清朝大辫子们对话、交流,让他们详真地讲述当时:人们都想与那些二百多岁的祖爷爷探讨如何做人、秉政,如何汲取经验、教训;都想在前人的笑声与泪光中,光大民族与自己。人们渴想能有这种跨时空的神秘沟通,以永葆国运祥和兴盛,以避免自己以后走得曲折,行得困苦。
于是,人们渴盼新世纪再出现个真确、严谨解读历史的司马迁,连海先生在这条艰辛路上的探求与付出,让人们看到了这个希望的曙光。
我是刘氏家族十六世人。我二世祖刘恒,明朝弘治(有说成化)年间时,从今安徽砀山,迁山东诸城逢哥庄务农;五世祖刘通,在明末时考取秀才;六世祖刘必显,1652年中进士,清顺治年间任广西员外郎:七世祖刘棨,1685年中进士,康熙时做四川布政使,就是乾隆的老师朱轼、蔡世远在雍正年间著书《国朝循吏传》颂扬的那个廉洁、正直的清官;八世祖刘统勋,1724年中进士,从雍正年起做官,他除暴安良,体恤民情,竟破了汉人在清廷做官的记录——当了首席大学士与军机大臣;九世祖刘墉,1751年中进士,他机智博学,勤政爱民,也当过首席大学士与尚书房总师傅。
其中,八世祖刘统勋应该是故事最多的。据《清史稿》记载,他曾十二次钦差各地修河、勘狱,处理政务;尤其是惩治了很多贪官,治理了张廷玉结党营私案,冒死制止乾隆以大量满人出任地方官的重满轻汉弊政。他清正廉洁,当面指责,严词拒绝下属馈赠,常常不顾奸佞截杀,微服出京访贫问苦,深得百姓拥戴。
刘氏爷们以自己血泪、气节跋涉艰险、救民水火,百姓敬仰其浩浩正气,耿耿忠诚。当人们遭遇灾难时,企盼清官解救社稷与自己,就将这史距近、事迹多的老少刘公故事由街谈巷议,演绎成亦庄亦谐的地方书戏,如《刘公案》、《君臣斗》、《铡叶阁老》、《左连成告状》与《黄……
此文为让读者了解刘家部分后世生存状况,多写些文字。二百多年来,我家常为国人念念挂齿,实感受宠若惊,我代做官先人感谢多世父老厚爱,并为自己碌碌无为,如此于世面祖而惭愧。我的这次写作,确是受了连海老师的热诚启迪,与其先锋榜样的影响。在此,我要衷心感谢以身作则的连海先生。
聪慧、勤奋的纪老师,在这光怪陆离的万千诱惑里,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做了份卓有成效且颇具意义的工作。祝愿连海先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今后探索先人历史的路上,继续执着、快乐地走下去,并不断能有自己新的探索与发现。
刘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