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
一 社会变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视角
二 互动:社会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模式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现象分析
(二)关于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三)关于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选择
(四)简要评述
五 研究内容和框架
六 基本思路
七 研究方法
八 重点难点
九 基本观点
十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概述
一 相关概念的内涵分析
二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分层标准
(二)社会阶层结构构成
(三)社会分层机制
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简要回顾
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回溯
第二章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原理探讨
一 理论基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原理
二 理想模型:“橄榄形”社会阶层结构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一)理想状态的社会阶层结构
(二)“橄榄形”社会阶层结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
三 社会阶层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分析
(一)社会阶层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级关系
(二)社会阶层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次级关系
(三)生产力:影响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根本原因
(四)政策制度:影响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重要变量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分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1978—1984)
一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
二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相关政策的实施及其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
(一)基调理论
(二)具体政策
三 改革开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四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变迁的相关对策
(一)带有普遍性特征的教育措施
(二)针对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互动的效果评价
(一)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评价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影响评价
第四章 全面改革时期我国社会分层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1985—1991)
一 全面改革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二 全面改革时期我国相关理论政策及其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
(一)基调理论
(二)具体政策
(三)政策实施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
三 急剧的社会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之策
(一)普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强对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 社会阶层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效果评价
第五章 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社会分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1992—1999)
一 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与社会阶层结构特征
二 国家相关政策及其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
(一)基调理论
(二)具体政策
(三)国家政策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
三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之策
(一)带有普遍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针对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 社会阶层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效果评价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分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2000—2012)
一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二 新世纪以来我国相关理论政策及其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
(一)基调理论
(二)具体政策
(三)国家政策对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影响
三 新世纪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策及其效果评价
(一)带有普遍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举措
(二)对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社会阶层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效果评价
第七章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基本经验
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着力处理好
由于工作重心转变带来的思想观念不适应问题
二 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家政策都要满足不同阶层的实际需求,
为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打开通道
三 将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的内容转化为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
方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 在改善民众物质生活的同时,要关注和加强各个阶层
民众的精神家园建设,提高其幸福指数
五 重视和加强政策理论的宣讲,提高民众参与和推进社会
变迁的思想政治素质
六 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吸收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理论
成果,推动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七 始终加强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为社会变迁与思想政治
教育的良性互动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八 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为社会变迁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九 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丰富的群众性文化
活动来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十 重视和发挥先进模范人物在社会变迁中的示范作用,
引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结语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发展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历史轨迹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
三 两条轨迹之间的互动关系评价
四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现实问题与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