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收入分配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第一节 收入分配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收入分配政策的理论研究
第四节 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作用效果的研究现状
第五节 收入分配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章 微观模拟模型的建模方法
第一节 微观模拟模型的基本概念与建模思路
第二节 基于数据库的微观模拟模型建模方法
第三节 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模型建模方法
小结
第三章 微观模拟模型在公共政策评价中应用
第一节 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中微观模拟技术的应用概述
第二节 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中微观模拟技术的分类
第三节 算术的微观模拟模型及其在公共政策评价中的应用
第四节 行为微观模拟模型及其在公共政策评价中的应用
第五节 微观—宏观连接模型及其在公共政策评价中的应用
第六节 动态的引入及基于主体微观模拟模型的应用
小结
第四章 算术微观模拟模型与收入分配政策即期效应评价
第一节 算术微观模拟模型
第二节 收入分配政策总体效应概述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即期(首轮)效应评价
第四节 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改革即期(首轮)效应评价
第五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即期(首轮)效应评价
小结
第五章 行为微观模拟模型与收入分配政策短期效应评价
第一节 行为微观模拟模型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预算约束
第三节 工资(率)函数
第四节 个体劳动供给模型
第五节 家庭劳动供给模型
第六节 模型规范与估计结果
第七节 个人所得税制度效应短期(次轮)效应评价
第八节 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改革短期(次轮)效应评价
第九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短期(次轮)效应评价
小结
第六章 微观—宏观连接模型与收入分配政策中期效应评价
第一节 微观—宏观连接的研究途径
第二节 微观—宏观连接模型结构
第三节 CGE模块设计
第四节 CGE的参数确定
第五节 公共政策改革的中期(第三轮)效应分析
小结
第七章 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模型与公共政策长期效应评价
第一节 问题的识别
第二节 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模型框架
第三节 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模型行为模式
第四节 公共政策长期效应评价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万相昱所著的《微观模拟模型与收入分配政策评价》提供了一系列微观模拟模型(China Simulation Model,CNSM),用于对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作用效果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预测。从模型构建角度看,CNSM由四个独立的子模型构成,它们基于不同的经济状态假设与经济行为假设,从而能够对公共政策改革在不同时间维度上的作用效果做出定量评价。《微观模拟模型与收入分配政策评价》的模型研制与实证研究在此脉络基础上展开:
首先,本书研制了一个静态的算术微观模拟模型(CNSM-Ⅰ),用于评价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变动的即期(首轮)效应。CNSM-Ⅰ由四个模块构成:(1)对微观数据进行抽样和修正的微观数据处理模块;(2)将基础期微观数据转换为政策目标期微观数据的静态时化模块;(3)将具体收入分配政策规则实施于微观个体之上的政策实施模块;(4)对政策作用效果的统计估算与评价的政策效应分析模块。CNSM-Ⅰ依序执行这四个模块,实现了从微观数据抽样、修正和投影,到收入分配政策模拟,再到收入分配政策作用结果估算和评价的整个过程。
依据吉林省的区域经济数据和微观数据,本书把CNSM-Ⅰ作为政策评价工具,对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最低工资制度改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模拟首先以比较分析的方式对历次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属性和影响作出界定,对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财政效应和分配效应进行分析与预测,阐述个人所得税改革对财政收入的显著削减及其在公平税负和调节收入上发挥的积极作用,然而,这种改革效应随经济发展而快速消失,个人所得税改革难免经历不断调整的过程。另外,模拟从直接作用效果上评价了最低工资制度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效应,肯定了这两种制度对于居民收入规模的扩大、收入不平等的减小和贫困程度的缓解等问题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定量标准。
其次,通过将微观计量方法和微观模拟方法相结合,本书研制了一个行为微观模拟模型(CNSM-Ⅱ),用于分析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变动的短期(次轮)效应。CNSM-Ⅱ的微观数据处理、静态时化、政策实施、政策效应分析等模块共享CNSM-Ⅰ中的相应部分,而模型核心是对微观个体劳动供给行为的模拟,该模块由三个主要模型构成:(1)工资函数模型实现了对非就业个体工资率的估计,为预算约束的计算提供了基础;(2)预算约束模型求解了不同行为决策条件下个体(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额;(3)离散的劳动供给模型为个体和家庭在不同预算约束条件下的劳动供给决策提供了模拟途径。通过应用微观模拟方法和微观经济计量方法[Probit模型、Truncted模型和麦克法登(McFadden)条件逻辑模型等],本书实现了对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的模拟,为公共政策改革短期效应的评价提供了分析工具。
在保持与CNSM-Ⅰ相同的微观数据基础和政策模拟对象的条件下,本书应用CNSM-Ⅱ对收入分配政策变动的短期效应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2006年工薪所得税改革为例,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的提高,不能显著改变个体的边际税率,因而对个体的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是微弱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会对个体的劳动参与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使得最低工资制度的收入调节能力有所提高;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则会对个体的劳动供给产生消极影响,易使低收入群体陷入低效率路径,并产生“贫困陷阱”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收入调节和贫困救济能力。结合对制度改革的灵敏度模拟实验,本书认为,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不宜调整过高,以免破坏税负的公平性及其再分配能力,而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应结合我国经济现实,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潜在的“贫困陷阱”效应,本书认为,应结合其他经济政策安排,努力改善就业环境。
再次,通过将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微观模拟方法相结合,本书研制了一个微观一宏观连接模型(CNSM-Ⅲ),用于分析收入分配政策变动的中期(第三轮)效应。CNSM-Ⅲ模型基于微观一宏观的均衡反馈假设,模型以价格(即工资率)机制下市场中产品(即劳动力)的供求为微观和宏观两者之间的反馈因子,实现了微观行为模型与宏观一致性模型的有机连接。其中微观经济模拟模块由行为微观模拟模型(CNSM-Ⅱ)构成,而宏观经济模拟模块则由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来实现,该CGE模型以封闭经济六部门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结合对典型家庭(RH)和政府的设定,通过生产模块、消费需要模块、收入分配模块和市场均衡(闭合)模块四个模块实现了一般均衡条件下我国区域经济现实的模拟。
对比CNSM-Ⅱ,本书应用CNSM一Ⅲ对收入分配政策变动的中期效应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最低工资制度改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的中期效应在趋势上与短期效应相近。结合宏观经济反馈效应和经济均衡假设的建模模式使政策的定量评价更为精确,从而显著提高了政策分析和预测的有效性及准确性。
最后,从经济进化理论出发,通过将基于主体计算经济学方法和微观模拟方法相结合,本书研制了一个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模型(CNSM-Ⅳ),用于分析公共政策的长期作用效果。在CNSM-Ⅳ中,经济由四类异质性主体(家庭、企业、银行和政府)组成,经济主体之间通过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相互作用,经济主体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并能通过实践学习,宏观经济动态是微观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用CNSM-Ⅳ,本书进行了公共政策模拟实验,以分析其长期作用效果。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经济转轨时期,无论从收入规模还是不平等角度看,都有必要采取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以抑制经济过热增长和较高的通货膨胀;财政政策通过收入转移的方式发挥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而货币政策则主要作用于金融市场,其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更为显著;在转轨经济的特定时期,尽管存在相互作用的抵消,但“松紧”搭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却可能发挥最大的政策效应。
本书的研究过程拓展了微观模拟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范围,本书的研究方法对公共政策评价模型的研制具有借鉴意义,本书的研究结果对我国公共政策的设计和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收入分配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精确评价和有效设计收入(再)分配政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由于现实经济系统的微观异质、网络交互和经济演化等复杂性特征,必须对相关研究方法进行拓展。
万相昱所著的《微观模拟模型与收入分配政策评价》提供了一个微观模拟模型系列(CNSM),用于对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作用效果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预测。从模型构建角度看,CNSM由四个独立的子模型构成,它们基于不同的经济状态与经济行为假设。从而能够对公共政策的结构性改革或参数调整在不同人口结构、不同经济层面、不同地理区间以及不同时间维度上的作用效果做出定量评价。
《微观模拟模型与收入分配政策评价》的研究过程拓展了微观模拟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范围,本书的研究方法对公共政策评价模型的研制具有借鉴意义,本书的研究结果对我国公共政策的设计和评价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