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为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目标,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的《江山如此多娇(世界著名的高山大河)》就是其中一本。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的《江山如此多娇(世界著名的高山大河)》:
水是文明的载体,与文明缔造和发展息息相关,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沉浮和兴衰。
《江山如此多娇(世界著名的高山大河)》共两篇,上篇五章,分别是东方大地的擎天柱、西方世界的风景线、黑非洲的最高点、北美洲的气候分界线、南美洲的世界名山。下篇四章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
[十、高加索山]
高加索,亚欧大陆黑海与里海之间的广阔地区。北起捷列克河及库班河,南至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边境。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大高加索山脉自西北向东南横贯中部,北侧常称“北高加索”或“前高加索”,属俄罗斯;南侧则称“南高加索”或“外高加索”,包括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境内以山地为主,山地与河谷平原和低地交互分布。
大高加索山脉山势陡峻,大部海拔3000~4000米,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12米,成为亚、欧两洲分界线的一部分。在大高加索山脉以南,横亘着一条大体与其平行的小高加索山脉,长约600千米,海拔一般为1500~2000米,最高峰吉亚梅什山,海拔3724米,小高加索山以南至伊朗、土耳其边境,为亚美尼亚高原的东北部,一般海拔2000~3000米,最高峰阿拉加茨山,海拔4090米。在大、小高加索山脉之间,有科尔希达低地和库拉一阿拉克斯低地。前者长约100千米,海拔150米;后者长约250千米,海拔200米以下。在小高加索山脉与亚美尼亚高原间,有著名的高山湖泊塞凡湖(面积126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903米,深83米)。此外,在阿塞拜疆东南部塔雷什山与里海之间的连科兰低地部分地区甚至低于海平面。大高加索山脉的垂直地带分异明显。自下而上分别为:草原及草甸黑土带、阔叶林一山地棕壤带、针叶林一灰化土带、亚高山及高山草甸带、高山苔原及高山冰雪带。
地质构造复杂,大、小高加索山脉是阿尔卑斯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山系,新构造运动强烈,多火山、地震。自然资源丰富。如大高加索山北坡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大、小高加素山的煤、铁、锰、铜、铅、锌、钼、银、汞、明矾石以及森林和水力资源等。矿泉水和温泉资源分布较广。
地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区域,北高加索属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4~6℃,7月23~25℃,年降水量200~600毫米。受大高加索山脉的屏障作用,黑海沿岸(含科尔希达低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1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部分迎风坡可达2500~4000毫米。茶叶、柑橘类(柠檬、橘、橙)、油桐、无花果等亚热带作物种植较广。里海沿岸的库拉一阿拉克斯及连科兰低地为亚热带干旱气候。
高加索地区共有50多个民族,其中人口超过百万的有俄罗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人。总人口约3000万。由于种族和宗教等原因,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基础尚好。主要工业部门为: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与石油化工,矿冶(铜、铅、锌、铝、汞等有色金属采选冶、钢铁),机械制造(矿山机械、农机、食品机械等),食品工业(酿酒、榨油、卷烟、制糖、罐头等)。电力、轻工、建材工业也较重要。交通以铁路为主,海运、管_道及航空运输较发达。主要城市有:第比利斯、巴库、埃里温、克拉斯诺达尔、斯塔夫罗波尔及格罗兹尼等。
[十一、兴都库什山]
亚洲中部的大山脉.名称来自波斯语,意为“印度山脉”,因古波斯人将其以东的广大地区统名“印度”,也以此命名此山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侵时,称之为印度高加索山脉。中……
P19-20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是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权威工具书。全书的编纂工作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先后有三万多名各学科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家、专家学者参与其中。1993年按学科分卷出版完成了第一版,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2009年按条目汉语拼音顺序出版第二版,是中国第一部在编排方式上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百科全书是一种用于查检知识和事实资料的工具书,但作为汲取知识的途径,百科全书的阅读功能却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功能,尤其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系列丛书的方式推出了面向大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为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目标,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百科全书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覆盖人类社会各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知识海洋。有人曾说过:“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而知识重在积累,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希望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的出版,让百科全书走进千家万户,切实实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社会功能。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