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不同凡响的书。彭纳编著的《人类的足迹》这本书既建立在历史研究领域的基础之上,又适时地拓展了这一领域。本书有很多亮点,比如与组织很多世界历史课程的教学兼容,同时,本书不仅介绍了像农业和工业的出现这样的重大变革,还介绍了一些不太为人所熟悉的事件的演变,比如迁徙模式的环境影响。因为这本书,我们才能读到这样的真知灼见,认识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互作用,还认识到现在的环境问题与过去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类的足迹》对多国环境历史的研究新颖而通俗易懂,该书运用了广泛的主题来突显地球漫长而多姿多彩的历史。
彭纳连贯而有比较性地观察了这个世界的过往。在《人类的足迹》中,他运用多学科方法,引用了地理学、气象学、考古学、人类学及历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每一章都包含一个主题,内容从农业和城市化的全球性影响,到制造业、消费品和工业化的全球性影响。
在看待人类如何融入地球的历史之中这个问题上,该书认为人类历史和生态应该和谐发展,对世界历史提出了全新的、人们迫切需要的阐述。
图片目录
致谢
引言 1
世界历史的本质 1
世界环境史的本质 2
地球的历史和人类起源 3
大规模人口迁徙和农业的兴起 4
人口增长和城市的兴起 5
城市以及制造业和工业的兴起 6
世界贸易和崭新的世界生态系统 7
矿物燃料和气候变化 8
第一章 发展变化中的地球 10
引言 10
地球起源:从炙热的星球到冷却了的星球 11
冰室星球/温室星球 13
板块构造、超级大陆和气候变化 14
暖化 17
冷却 19
青藏高原的升高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1
地中海的诞生、消亡和重生及其对北半球环境的影响 26
巴拿马海峡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8
上新世中期、冰川和间冰川周期以及“现代”时期 29
第二章 人类的进化 33
引言 33
气候变化和进化 34
地中海闭合的另一种影响 36
人类的祖先 37
人类智慧的产生 38
将人类智慧转化为行动 42
人类的迁徙和人口扩张 43
尼安德特人和智人 45
人类早期的饮食及其营养价值 49
广谱革命——一场经济变革 52
第三章 觅食、种植以及食品生产 55
引言 55
早期农业以及不断暖化的气候 56
人类定居和养殖业的起源 58
早期农业聚居区 60
中国的早期农业 63
非洲的早期农业 65
中美洲的早期农业 65
欧洲的早期农业 67
制造业和工业时期的全球农业 69
绿色革命 73
第四章 在地球上居住:人类的饮食、养殖业以及疾病 79
引言 79
现代人口布局 80
疾病在计算人口规模时的作用 82
迁徙和定居对全球人口增长的影响 85
营养在早期人口数量增长中的作用 87
牲畜养殖在传染病传播中的作用 89
营养、气候变化和人口 92
是不是人口炸弹? 99
第五章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103
引言 103
城市意味着什么? 109
早期城市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10
古代的城市化 111
文字的起源 115
改造河流对于环境质量的影响 117
印度河谷的城市化 119
中国的早期城市 124
古代的中美洲城市 125
早期欧洲城市 128
第六章 矿业、生产与制造业 134
引言 134
铜和青铜时代 137
古代采矿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142
罗马社会的采矿活动 145
铁器时代 149
中国和印度的铁器生产 151
现代化之前铁在欧洲的生产 155
美洲殖民地的制造业 160
第七章 工业生产 162
引言 162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 162
欧洲霸权和英国工业化 164
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经济发展 165
控制水力 168
疾病、死亡和公众健康效应 171
蒸汽的力量 174
发明和创新的作用 176
美国和英国的工业化比较 178
煤、钢和铁 187
工业转型和全球汽车业 192
第八章 贸易与消费 197
引言 197
全球贸易网 198
使消费者与生产者保持距离 199
物质商品 202
奢侈品演变为日用品 205
烟草 206
糖 210
咖啡和茶 214
增加咖啡种植带来的环境影响 218
炫耀性消费 219
全球消费 221
新兴市场的汽车和电子产品 224
第九章 矿物燃料、风能、水能、核能和太阳能 225
引言 225
原始技术时期:水车和风车 226
旧技术时代:煤所产生的能量 235
新技术时代:从石油中获得能量 240
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 250
天然气:新技术时代的能量解决方案 251
核能:新技术时代的另一个解决方案 252
可再生的风能、太阳能:原始技术时代的回归 254
第十章 变暖的气候 260
引言 260
玛雅文明的兴衰 263
中世纪暖期(1000—1300)和小冰期(1300—1850) 264
全球气候目前的状况 266
太阳能的作用 268
大西洋循环能量交换的作用 269
矿物燃料排放的作用 271
我们能做什么? 275
后记 279
注释 285
译后记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