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伪文明的抱怨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海碧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伪文明的抱怨》是作者(海碧)继《祈祷生命的耳语》和《与幽暗约会》两书之后,又一本文化随笔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缺少文化呼应和心理准备的当下,作者以文化学者的视野,站在公共知识分子的立场,对社会纷繁现象应持有的文化责任与担当,在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下进行文化乡愁般的深度思考,传递出既引人共鸣,又阐发联想和思考的文化信号。

内容推荐

海碧是文化艺术圈的多面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勤于思考。他的作品集《伪文明的抱怨》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推出。

《伪文明的抱怨》是作者继《祈祷生命的耳语》和《与幽暗约会》两书之后,又一本文化随笔集。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不少的篇幅对城市“城中村”改造、农村新型城镇化进行了文化关照,在思考中流露出他的一丝担忧:在“城市化”异化为房地产化的过程中,林立的新建筑强悍地埋葬老房子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蒸发为迁徙别处者的乡愁。

目录

对阳光没有要求的心灵震荡(自序)

不必在秋天的风里找寻春天的飘落

——有关焦虑的断想

王澍获奖的联想

那六十四朵怒放的伤花

“精英生活”的陷阱

民间书写的“长恨歌”

——读野夫《尘世·挽歌》断想

“求政府不如求自己”行吗?

伪文明的抱怨

我们都是农民工的后裔

风车下的堂吉诃德?

“说大人则藐之……”

放逐心性,生活就不那么寡淡无味.

行善,不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玩“杰出”

莫让书写的快乐踱葬礼的步子

那烟蒂灼痛了我的公民意识

生活的重建

新退休·主义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虚假的钻石

“租界地”外扯闲篇

走笔德国与北欧

汉堡·沉淀的思绪

诗为灵·七湖之城的呓语

柏林·墙头探出的“红杏”

奥斯陆·生命之于白昼的交替

斯德哥尔摩·黑白的忧伤

哥本哈根·心灵的凯旋

印象蒙特卡罗·巴黎

沧浪亭余墨

——中国文化脉络的历史图景

在秋天的西溪湿地里

平遥,温暖着一段历史的记忆

上海印象

梦中的街道

点墨“自在之旅”

有关城市记忆的乡愁

所以我说,故乡……

驶往文明部落的随想

感受宋陵

嵩阳书院感怀

车马坑断想

回眸卢舍那

夜宿少林寺

“古都”后的追问

带泪的角落

台北淘书

对一位台商老人的思念

世纪末的文化浮躁

开启心智的导航

月光下的独语

《感悟婚姻》的人生感悟

谁给文学戴了绿帽子

咀嚼:读书与行走

中年的下午茶

书店·年味

到高处去,看阳光的燃烧

——关于艺术创新与维护传统的呓语

祈祷生命的耳语

枯叶飘落时候,所有的怀念都无济于事

分花拂枝梦微吟

追思飘若远行客

如铁的生命

秋柳鹅黄时

生命单行线

试读章节

不必在秋天的风里找寻春天的飘落

——有关焦虑的断想

当下的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似乎有些不着四六的发问,却也道出焦灼于现代困惑之中的不得要领。逮着越来越好的日子不依不饶地烦恼自己,多少也有点得了便宜又卖乖的虚情撒娇。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腾飞和物质消费持续繁荣的时尚流转,众生百姓从日新月异的生活中,不断获得满足的同时不由得欲望飙升、胃口大开,焦虑也就乘虚而入、尾随而来……

环顾四周,不难发现,人们在不断完善谋生技巧的同时,常常忘却了生活的真实意义。对物质占有和财富积累的追逐,如嗜血的狼舔带血的剑,耗尽自己的生命;在追逐奔跑中,忽略了等待也是一种感受人生光泽和温暖的美好时辰;在搬进豪宅新居的同时,很少意识到自己也被装修在了失去自我放逐的封闭空间,囚禁于和左邻右舍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得了肺癌才断然戒烟的环保意识,摁下葫芦起了瓢的排污减噪,就像农民赶着老牛拉的破车,玩“猫逮老鼠”或“老鼠逗猫”、你急我不急的游戏,殊不知心灵的污染正在销蚀我们生存的理由和希望;发达的传媒、通信和交通缩小了地球的物理空间,也拉大了人与人交流的心理距离——独守空巢的老人接到儿女的越洋电话,或同城而居无暇探望的问候,把寻常的亲情隔离为只闻其声难见其人的期盼,听着《常回家看看》的歌声泪流满面;经济齿轮的转动下,效率越来越高,时间却越来越少;财富的积累越来越多,精神的拥有却越来越少……

我们还时常可以看到,在相同或不同价值观的奴役下,追名逐利者如鲫鱼过江的浩浩荡荡中,高中生们超负荷磨损肌体健康,被应试教育锻压成考试机器,佝偻着身子和满脸的疲倦,把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染色成困苦受难的你追我赶;艺术家们为了寻求突破,交困在花样翻新的迷宫,自己都不知道梦中呓语的精灵古怪,到底是说给谁听、做给谁看的意淫或自慰;企业家们为使公司业绩的图表止落攀升,拼杀在风雨飘摇的你死我活里,披着辉煌或悲壮的风衣扮演末路英豪;被股票市场的牛熊对撞绞杀得血肉模糊后,股民们扮演自认倒霉的凶手自首的那份求告无门的无奈;工薪族、打工仔们为房贷本息的偿还计划、大病医治的钞票饥荒、脱贫致富的朝思暮想、终日被群兽追击着无路可逃的不安;时尚男女爱情保鲜的作秀,和中年夫妇移情别恋的窘迫与危机,或者开始步入衰老走向生命终结的恐吓,等等,都被封闭在焦虑的囚车上,一头扎向想要控制未知和把握不确定的焦虑的牢狱高墙。

焦虑,来自于我们关乎生活的宏旨和细节中的想象、敷设、经历和感悟。它绕开人们心灵里积极坚硬的领地,因为那“积极的坚硬”,常被焦虑所激发的斗志,强悍地于绝境杀将而出,成为生活主宰的自我解放者。所以,在为追求卓越而跌进不拔萃于同类便放不下的执着中,焦虑,会藏匿在主流语境和传统价值观的背后伺机而动。更多的时候,焦虑像一柄刺入“消极柔软”心底的利器,在盘剥勇气瓦解斗志的伤口,败坏出情绪病毒,呻吟各种凄凉的回声。

无论是“股票信用车房卡”的社会精英,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草根庶民,不同层次的焦虑,时常会窜出来纠缠于你的奋斗或者挣扎之中。尽管每一个人自身的极限和博弈的对象不同,生活的目标和为之实现的路径有异,都难免凝结在解决了物质层面的困顿,依旧解决不了心灵深层次的焦虑备受折磨的砧板上。而心灵深层次的焦虑,恰恰又是焦虑的本质。你始终被控制在想摆脱,却又无法摆脱的悖论里。这,既来自所谓的压力和竞争,又来自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感知和企求,更来自于心灵哨所对世俗力量淹没着纯真的警惕。

有追求的欲望,有思考的对象,有担当的责任,就必然会有焦虑的纠缠。且不说用长远的人生战略规划,盘算将来岁月的远景和使命,即便是眼下利用双休日读完一本书、约友人看一部电影、携妻儿带父母外出郊游,不是被各种各样的“计划外”碾成齑粉,就是被推卸不掉的“节外生枝”化成泡影。更不必举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在社会舞台和历史背景中放大人生百态的例子。单看走下喜剧银幕的卓别林、施蒂夫·马丁、伍迪·艾伦、成龙、周星驰、宋丹丹、赵本山们,表演之外内省的沉默和孤单,躲藏在寻找和创造博人欢笑背后的焦虑不安,就不免唏嘘成功或失败也好,富贵或贫贱也罢,就其生命意义而言,物质的、肉体的、精神的满足或缺失,都会让我们在不同的时期,怀疑我们自己的能力和能力之下可能的结果——妥协还是坚持、逃避抑或面对、放弃或者驾驭的不断拷问,让你从浑噩中意识到抵达彼岸的永不可能时,开始借助于信仰思考终极问题——在一种心灵寄托的神佛庇护下,走向虚无那一片目光所不及的智慧地带,追求一种高纯度的无焦虑状态。问题是,当这种“高纯度的无焦虑状态”,也成为生活情景里刻意追求的目标时,它岂不是焦虑的另一种源泉?譬如,你想重新回到除了透明好奇的纯真、没有任何烦恼的自然童趣时代的不可能,带着你从愿望的尽头折返而归的空叹,寻找远离尘世的驿站。想重温学生时代犯罪一样的逃学经历,尽管那样的犯罪感快活得令人想当街跳舞,而今也只能是着色的蹉跎岁月的回忆,在焦虑的镜像后面和自己做伴。我曾经对我正在读高中的儿子一边讲述我在学生时代,自由如风一样在教学秩序混乱的“批林批孔”中旷课,和与同学竞技投掷石子打碎教学楼窗玻璃的恶作剧经历,一边看着他那一脸对童话或梦境向往的神情,就为他从来不曾用旷课缓释学习的焦虑而动怂恿之念。

焦虑,让人们既无法到达生命的极限,也无法回到昨天。那些征服山峰的登山者,在山巅临风而立,酣畅地享受短暂成功的沐浴时,稍一碰思考的神经,就会发现突然丢失了“征服”的意义和“攀登”目标。开始质疑当初的攀登动机,和怀念攀登的过程。那些曾经渴望被敬仰称颂的满足感,一旦拥有便从“不过如此”的峭壁上跌落下来。像看一部已经知道了结局的惊悚片,被抽空了沉浸于惊悚的快意情节而备觉无味。现时生活越丰富越自由,就觉得越若有所失越不自在,陷于想得到更多又担心守不住已经拥有的患得患失里。人生取舍的决断,常常被现在如何将来怎样的反复追问,在进退之间的踯躅徘徊和左右摇摆的举棋不定中,不停地围着价值观,涡流似的打转。“取自己不知不觉丢掉的东西,舍那些不愿舍弃的东西”,总是显得那么难以企及。田园诗宗陶渊明,公元405年,不堪先后十三年的宦海沉浮中心为形役的痛苦而自免去职,归隐于“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的自然,也没能得到真正忘怀人生可见得失的精神解脱。不同的是,他那“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的焦虑,是灵魂找不到依托的人生大孤独,而不是世俗的小烦恼。十几年前的苏丹大饥荒,凯文·卡特那张秃鹫掠食骨瘦如柴的女童的传神特写,通过西方媒体的广泛刊载与传播,向世人传达了那场饥饿灾难中的生命绝望,并为他赢得了多项国际大奖和声誉。不久,那位年轻的摄影记者却不堪焦虑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人们从他内心反省的遗书里得知:为了捕捉到那惊人的瞬间,而漠视了对那个女童应有的生命救助,由此而得的各种荣誉,每天都在吞噬和煎熬着他的心。私欲的功利诱惑,带给他的人性丧失的焦虑,后遗成一种心魔顽症,使他无法逾越安放灵魂的坝坎。这个较为极端的例子,作为一种警示,足以提醒人们:功名利禄的危险,在于把既定的奋斗目标淬火在文化的剑刃上,魅惑着人们在有限的资源下艰难地开掘,致使奋斗、努力、抗争,成为一种心魔顽症,一种潜意识里焦虑的黑匣子。抑郁,便带着那团漆黑,猎获像崔永元一样整日整夜睡不着觉的俘虏,甚至迷幻效仿张国荣选择过早离世和自己告别的人。P1-4

序言

对阳光没有要求的心灵震荡(自序)

我喜欢看四季的流转,每个季节都有代表它的植物伴随着我们——哪怕是秋叶飘零后接踵而至的冬天,无论白杨、银杏、黑槐、弯柳的树干多么干枯、光秃,那种萧瑟的冬天的感觉,正是它独有的对阳光没有任何要求的感觉。在这样的感觉里,偶尔,也会让我不经意地发现某一处生机:一片尚保持着绿意不肯冬眠的衰草,一株还在泛青不愿服老的柳枝,一朵顶着寒风孕育新花的嫩蕾……都会情不自禁地唤起我对生命的珍爱,惬意地改变我的心境。所以,季节变换的不同景致带给我的感悟,使我在词语之间穿行时,就像揣着面对心仪靓女掏心倾诉的怀想,写着写着,心就被文字泡大、浸野了——有了把更多人当成我文字的心仪者的企图。只是我的书写得很慢,慢得就像大象用长鼻子卷握着鹅毛笔画鬼符,应不及心里想出的句子一样,常常游荡在发呆的空白里。

对汉字书写有种痴迷而又有遥远乡愁的我知道,我的这些带着耕文种字的小农意识的涂鸦既不是学术,也不关乎理论的文字叙述,连一个在大历史中气若游丝的细节都算不上。充其量是寂寞无人见的一滴草尖露珠,小径风霜中盲点处的一粒微尘,像草木一样见证四季最具“芸芸众生”意义的无名氏,对着面目越来越模糊的魔幻现实主义社会的宣泄吐槽也说不定。期许着孤独寂寞地活在真善美匮乏的当下,即便有限仍旧能够借助于汉字寻找努力避开的方向,躲过崩溃而又合乎德行的存在感。至少也要能够在自己的生命底色和记忆褶皱里,给出每一根头发变白的理由,以及每一道皱纹来之不易的岁月交换。唯其如此,所以如若没有这些连细节都算不上的露珠,这些微尘,这些无名氏,历史便无从说起它的大命运了。

在通过书本和民国文人背影隔着年代的交往中,胡适先生“一点一滴努力,满仓满谷收成”的话,虽不再像少年课本上“铁杵磨成针”的寓言一样为我励志,却助我加深理解了对于真诚做事的人来说,初春播下的种子如果要到金秋才能收获果实,就不必守着它刚刚长出的幼苗做伪文明的抱怨。因为被改变的不在眼前,而是将来。早在中学时代,我也常常在精致的笔记本上抄写名人大家的格言警句,为自己懵懵懂懂的踌躇满志撑腰打气。甚至以为,在那些动人词语蛊惑下并不自由的虚幻意志,可以为自己今后的行为把握方向……随着不断递增的阅读和对成人社会复杂多变的旁观,甚或置身其中却浮游不能自已的体悟,渐次发现高远的理想和大尺寸政治人物戏谑下的现实之间,是画不出因果关系等号的。有些事,虽非战事那么紧张,但也跟国家兴亡有那么一搭。不是吗?在社会转型的掌子面上,目力所及之处都不难看到金钱碰撞的利益倾轧下,奔驰、悍马里富豪、靓女的人肉摩擦,“官二代”“富二代”们催情般手足无处可放的躁狂,就像旧时代的歌舞伎,虽有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的光鲜侍弄,丝毫掩不住红纱帐里冲天的欲望一样。甚至坐在七十年后的电影院里,看七十年前饿死三百万人的《一九四二》,面对被拉长历史身影的灾荒史、心灵史的虐心回顾,竟然能不时听得到遗忘者的后代们在观众席里嘻哈的笑来。那笑比拒绝遗忘的电影更让坐到最后一个离场的我,感到虐心的痛颤。在我看来,这等如恶少般无视道德后果的“嘻哈”,盖缘于把善的缺失作为恶行的理由。它不只关乎礼貌,更关乎应有的教养。可见,作为一个对社会痛感源很敏感且常被焦虑所困的我,在睡不着又不肯装睡的青春带着软绵绵发酵的信仰远离而去后,抱着梦想瘪了气的中年慵懒,置身于启蒙公民社会的倡导者与行动者之间的缝隙,打量这个不可抗拒的庞大社会的时候,痛苦地发现我早已深陷既不能和社会一体去打拼把握不住的未来,又难以抽身而出的窘况之中——如此严重的分裂感令我不得不把由人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转交给神学——借助于宗教让欲望增长的速度慢下来,不必追着财富奔跑;或者让欲望的实现方式发生转变,向着内心的宁静和与周遭和谐相处的方向出发。也许这样,才有可能从无边生活的纷繁枝节里,蒸发出甘甜清澈的润心之水,超乎寻常地热爱平凡的万家灯火,而不会再幼稚地为煮一个梦想的鸡蛋,烧了居家栖身的房子;或者成为对这个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不断萎缩的社会失去痛感的橡皮人。不甘心被媒体鼓噪的荒谬困局所囚禁,并奢望以自己的声音参与到日益多元的社会空间,如农民种地一样,笔耕勤奋,向所置身的社会不被错过地上缴一点道德公粮。再则,这个朝着理想中的未来飞旋般不可逆转地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已经快得让人来不及感受和应对,好像人人都脚蹬红舞鞋,不由自主地被匆匆脚步拖拽着慢不下来。感受和品读生活的景致过程似乎都被抽离了,形而上的精神一面不是被物质碾轧成了碎片,就是被形而下的现实涂鸦得越来越没有灵性。我深信,没有谁愿意被这样仓促地裹挟着进入自己人生的下一个十年,一如无根的浮萍,从河流的这一段漂往那一段。我以为,只要肯在发现世界、创造生活的旅程中耐心放慢脚步,以自己的方式面对不同时节的驿站和窗口景致,顺遂源自内心的好奇联想,即便那些异质的声音、颜色和思想的捕捉,不过是庸常生活的小点缀,其光即便如萤火烛照般微弱,也一样能够于暴发户粗俗不堪、金光闪闪的幻觉复兴中,朦胧出一派诗意来。也许,它不能够照亮大地,但是,它足以照亮心灵。

本书收录了我跨度十年,从内省的视角,心怀“软弱得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软弱但还是软弱着,虚伪得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虚伪却还是有些话不能讲”(史铁生《病隙碎笔》语)的不安,面对在城市化狂潮涌卷中,因缺少文化呼应和心理准备,而迷幻在丧失了怀疑能力的乏味幸福中,几乎都成了连打哈欠的高僧或哲学家似的,就差伸着脖子等艳遇了的国人,把自己或理性思辨的笔谈、或观景望物的联想、或文化感知的乡愁、或道德提醒的批判,或如虫子掉进米缸快乐地唱着倦怠的歌,在键盘上拉拉杂杂敲出这些既不比唐代达人,也非同魏晋名士的闲笔篇什。我做不到世事洞明地心照不宣,也不会人情练达地隐忍不发。只寄望于在虽持有悲观但更持有审慎地与其摆脱历史重负、不如共同承担命运的自觉中,把没有大智慧但求小聪明的汉字表达,为浅足踏过的浮皮软地,聊发不可忽略不计的轻微叹息;为轻沙迷眼的世间琐屑之事,催生并非无人爱听的碎语;为闲适闲情闲散闲淡以至闲阔的生活,弄出些在常人眼里细小无用或无关紧要,与我的意识潜流却常常会触堵在大脑的沟回里、不经思想的激荡便难疏通畅流的煞有介事来。当然,我承认,我种下的这些力争不在已经形成的“行话”体系里说话的汉字,既没有《青年文摘》句式的知音体励志,也没有猎狗在迷雾中惊恐的狂吠,更没有破解斯芬克斯之谜的智慧和勇气,甚至还欠缺那么一点悲剧英雄的失败者俄狄浦斯不屈命运、勇于抗争的精神闪光和人格伟大。哪怕是有几分自毁双目般逃离现实的自我放逐,也寄望它能够以质疑确认信仰,而不是那种声音空空的木鱼,被谁抢劫了理想似的,听不到真诚的回荡。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