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政道的一点真骨血(三千年中国改革的成败得失)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默想千年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默想千年编著的《政道的一点真骨血(三千年中国改革的成败得失)》以中国历代的改革事件为线索,分析了历代改革的成败得失,并总结和概括了历代改革的普遍规律,为当前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为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还有历史爱好者。

内容推荐

今天,大家都在谈改革,但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改革为什么那么难?其实没有多少人能讲清楚。

默想千年编著的《政道的一点真骨血(三千年中国改革的成败得失)》从梳理三千年中国改革大事件入手,通过还原历朝历代的改革真相,如管仲改革、李悝改革、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百日维新等,旨在总结他们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讲透历史大变局中的不变定律,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在中国如何改革的普遍规律,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镜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识病象,何施刀药?

政者,正也。御政之首,鼎新革故。党政机关需要改革,企事业单位同样需要改革,因此,《政道的一点真骨血(三千年中国改革的成败得失)》既裨益党政干部,也助力公司领导,是所有改革者必备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历史大变局中不变的定律:向《周易》要改革智慧

礼崩乐坏怎么办:周公改制定万世纲常

治国之道先富民:管仲改革成春秋霸业

防民之口,堵不如疏:子产变法育开明政治

向特殊利益集团开刀:李悝改革拔战国头筹

百代皆行秦政法:商鞅变法为万代立极

最好的改革和最大的政治:始皇改制辉煌伴悲剧

统天下者关键在统人心:汉武改革文治武功

书生政治的悲剧:王莽改制就像堂吉诃德

打破做官的垄断局面:隋朝改革开启读书人的通天路

改革越平和越卓越:太宗改革缔造盛世

改革永远是把双刃剑:玄宗改制福中伏祸根

矫枉勿过正,谨防“教训陷阱”:庆历新政为何昙花一现

改革就是利益再分配:王安石变法奈何明月照“沟渠”

用行动政治打倒公文政治:居正“三本账簿”中兴大明

笔杆子到底斗不过枪杆子:“百日维新”回光难返照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悲愤前行:韩非《孤愤》长啸改革壮怀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盛世衰世的“七有”“七无”

后记

不识病象,何施刀药

试读章节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因为他是周成王的叔叔,故称叔旦;因为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故称周公。

周公为人很好,孝顺、仁厚、笃实;能力也很强,在兄弟中是出类拔萃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属于“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信得过”的领导干部。周公在全力协助周武王灭掉商朝后,被封于鲁之曲阜(今山东曲阜),故史书又称他为鲁公。

笔者第一次了解周公,是读曹操的《短歌行》,里面有句话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当时我就想,这个周公怎么会这么忙?他究竟在忙什么呢?这些年断断续续读史书才知道,周公其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持完成的周初的改革,是一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深彻改革,涉及政治、经济、伦理、法制、军队建设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他在“天下治式、社会模式、行为范式”方面的改革与创举,着实当得起“万世之谋”四个字。

1.天下治式——完善“诸侯封建制”

这是周公在政治建设方面的首要大事。西周的分封制前后实行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武王伐纣以后,主要是由武王主持的。第二次则是在平定“三监”之乱以后,由周公亲自谋划落实的。

这种分封,主要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算是核心层,其直接统治的地区叫王畿,由成周(河洛地区,以王城为中心)和宗周(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两部分组成。第二层是分封的“姬姓”王族子弟,算是直系。据考证,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就占了五十三国,比例较大。第三层是分封的功臣子弟,算是嫡系。比如,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大功的姜尚(姜子牙),其后裔就封于齐。第四层主要分封的是殷商旧族后裔,算是“统战对象”。比如,周武王时,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继续管理商的豪族和遗民,并派武王之子管叔、蔡叔、霍叔加以监视,时称“三监”。滑稽的是,后来猫与老鼠同流合污,“三监”与武庚联合发动叛乱。但周公在平定这次叛乱后,仍封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于宋,这确实体现了一种高明的政治智慧。

由此可见,西周的分封制,实质就是一种以王室为核心、以血亲为纽带、以功臣为辅助、以“统战对象”为黏合剂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当时的形势下,对于稳定和巩固周王朝的政权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其中体现的政治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钱穆先生对此的评价是“周人封建,亦由当时形势之实际需要逐步逼桚而成,同时亦是周民族对于政治组织富于一种伟大气魄之表见”。

这里,有一段历史疑案需要特别说明。关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现在通常的分法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种分法主要沿袭了西方的古代社会划分法,结合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则可能是一个明显的错误,至少是很不准确的!为什么呢?

这种分法把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清朝灭亡的两千多年都称为“封建社会”,问题恰恰是:其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实行的才是封建制。这一点,《吕氏春秋》说得很明白,“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多不若少。众封建,非以私贤也,所以便势全威,所以博义……故观于上世,其封建众者,其福长,其名彰……多建封,所以便其势也”。这段话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天下太大了不好管,不如“多建封”,分成许多小国方便管理。显然,这里所谓的“上世”,也就是指夏、商、周三代。

其二,自秦朝开始,封建制就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读过秦史的人都知道,秦灭六国以后,曾为“治式”问题,也就是实行诸侯封建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点,李斯在《仓颉篇》中写得很清楚,“华夏九州,兵戈止息,封建不再,万民康宁”。

既然从那时起“封建不再”了,那么把秦朝至清朝的这段历史说成是“封建社会”,又怎么会准确呢?那么,准确的分法是什么?笔者认为,如果以政治管理体制为标准,则可以把中国古代社会划分为三个时代或三个社会,即氏族部落时代(社会),诸侯封建时代(社会)和帝国集权时代(社会)。

我的这个观点,与李泽厚先生的看法颇为相同。他在《论语今读》中也说过一段话:“数十年来,套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模式说中国历史,削足适履,扦格难通,并引起古史分期、长期停滞诸假问题之大争论,似应重新考虑,改弦史张。”

另外,我的这个观点,还在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中得到了印证。他在《国史大纲》第三章“封建帝国之创新”中明确地说:“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者为封建政体之创兴。”他在第七章第二节“国家民族之抟成”中,则对封建制退出历史舞台的状况做了详尽而生动地论述。原文如下:

“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秦以下,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且其势如危石转峻阪,不堕于地不止。汉初先则有异姓封王,继则封王惟限于同姓,又次则诸王惟得衣租食税,同于富人;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诸封王惟食邑而已。

至魏则并邑入亦薄。晋矫魏孤立,大封同姓,并许自选官属,然刘颂言其‘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盖亦徒享封土,不治吏民,乃西汉景、武以后法度耳。至晋惠帝立后,诸王或镇雄藩,或专朝政,遂有八王之乱;然此乃权臣之擅政,非古代封建之比。P2-5

序言

历史大变局中不变的定律:向《周易》要改革智慧

当我对中国历代改革研究的兴趣越来越浓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惊奇地发现,《周易·革卦》中关于改革的论述是那样的平实而朴素,精到而深刻,以至于三千年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无论是其成功的经验,还是其失败的教训,都能从中得到印证。

改革,在当今时代,是一个时髦的话题;

改革,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回顾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无一不是充满了波澜,充满了曲折,充满了激烈的斗争,甚至充满了血雨腥风……

然而,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还是离不开改革,离不开对改革者的迫切需要,离不开对改革道路和改革方略的艰深思考和探究……

我们的老祖宗很聪明,总能从最平常的事物中发现最深刻的哲理。他们把广大的社会看作是一口清冽的水井,强调“井道不可不革”,必须定期维修,经常清洗,才能保证水的活力,保证水的清澈,保证水的甘甜;否则,就会导致泥土淤积,井水秽浊,甚至腐化变臭,最终不得不被填埋。

我们的老祖宗很负责,总是没有忘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把自己有关改革的思虑、改革的领悟装进了一部古老的典籍——《周易》之中。

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六经之首的《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部经典,它全面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精华,也开启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之门。诚如《周易·系辞上》中,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当我对中国历代改革研究的兴趣越来越浓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惊奇地发现,《周易·革卦》中关于改革的论述是那样的平实而朴素,精到而深刻,以至于三千年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其成功的经验都能从中得到印证,其失败的教训也能从中得到印证,真是奇哉!妙也!

与其他古老的大书相比,《周易》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的哲学思想是通过一套结构严密的象数符号系统表现出来的,是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奇妙结合。

与其他人论述改革的方式相比,《周易》关于改革思想的阐述,则是通过《革卦》的卦辞、《彖》、《象》和爻辞综合说明的。

《革卦》的卦辞是: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周易》在表述上最大的特点是话少、道理多。以上这段话,堪称改革的总论,用我们现代的话讲,就是相当于“指导思想”和“原则”。反复咀嚼这七十多个字,我们至少可以从中总结出以下四点:

其一,关于改革的形势。这里用了“水火相息,二女同居”的现象来形容,说明矛盾已经激化到相当的程度,协调并济的平衡已经被破坏,冲突加剧,危机四伏,必须进行变革,方可重新建立新秩序,获得新的平衡与稳定。

其二,关于改革的标准。这里用了“‘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来形容,意思是,待改革完成之时,应当使民众普遍感到自己获得了收益、满足了愿望、得到了实惠,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理解。这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判断改革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其三,关于改革的意义。这里引用了汤武革命的例子,指出汤武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是“顺乎天而应乎人”,发出了“革之时大矣哉”的感叹,令人振奋,荡气回肠。  其四,关于改革的前途。这里指出了两种存在的可能,一是“革而当,其悔乃亡”,取得成功;一是革而不当,遭到失败。于是,如何避免失败而争取成功,就成了改革的首要问题。

改革,如何才能避免失败而走向成功呢?《周易》通过《革卦》六爻的变化,从改革方略上给了我们生动和具体的启示。

启示之一,《革卦》的初九爻:巩用黄牛之革。《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这里的“黄牛之革”,泛指坚韧之物。意思是,改革之初,不宜轻举妄动,而要像用黄牛皮革捆牢东西一样,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巩固好基础。

启示之二,《革卦》的六二爻: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这里的“巳日”,指的是时机成熟时。意思是,要等到时机成熟时才能发动变革,只有这样,才会吉祥如意,不会有错。

启示之三,《革卦》的九三爻: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这里的“革言”,指的是改革宣言和改革方案。意思是,对改革的方案要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多次进行修改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的举措符合最广大民众的意愿。这也是改革走向胜利的关键。

启示之四,《革卦》的九四爻:悔亡,有孚,改命,吉。《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这里的“信志”,指的是信守改革大志。意思是,只有坚定改革的信念,才能在获得民众信任后,变革不合天命的旧制度并获得吉祥。

启示之五,《革卦》的九五爻: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这里的“大人”,指的是改革时代出现的领袖人物。意思是,伟大的领袖人物领导的巨大变革,像虎皮黑纹一样醒目,其创立的功业彪炳千古。

启示之六,《革卦》的上六爻: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这里的“豹变”,指的是质的变革,彻底的变革;“革面”,指的是表面的变化,没有触及实质的变革。意思是,改革如果只触及表面,就会很危险;只有彻底,才能获得吉祥和最后的胜利。

以上六条,就是改革取得胜利的关键要素和条件。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必须”。

第一,改革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打牢基础,不可轻举妄动

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其准备工作就很充分。首先是情况的准备。商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走遍秦国各地,真正了解了当时秦国存在的问题以及具备的优势,才有针对性地拿出了一套好的改革方案。

其次是思想舆论的准备。变法之前,秦孝公举行了一次朝会,就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图强的问题进行了争辩,最后商鞅的变法主张得到了大多数朝臣的赞同,基本上统一了思想。

再次是人事的准备。秦孝公在正式启动变法之前,采取温和巧妙的方式,对一些重要朝臣的职务作了调整,形成了有利于变法的人事格局。

第二,改革必须在时机成熟时进行,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冒进

比如王莽的改革,其目的是好的,主要是想解决西汉末期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的问题。但他没有选好改革时机。他在自己刚刚篡夺政权、立足未稳之时就急忙进行改革,加之改革举措失当,最终反被强大的改革浪潮吞噬,落得个悲剧的下场。

第三,改革必须要有正确的纲领和科学的方案,顺应民意,不可失信于民  比如管仲的改革,就是在“富民论”的指导下,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官吏选拔机制、农业和工商业发展机制等各项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当时齐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广大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因而,管仲的改革,不仅得到了上层的支持,更得到了民众的拥护,上下同欲,大获成功,首成春秋霸业。

第四,改革必须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举措得宜,不可半途而废

比如北宋王安石的改革,其思路和措施都是对的,尤其是在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改革举措,可以说是很超前的。其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如反对势力强大、官吏对改革的措施执行走样等。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最高权力执掌者宋神宗赵顼的改革意志不坚定,决心松动,加之其英年早逝,从而使得变法半途而废。

第五,改革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袖人物,大力推动,不可畏首畏尾

比如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张居正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和意志。面对改革的重重阻难,张居正一无所惧。他多次表示“既以忘家殉国,遑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蔟攒体,不之畏也。如是,才可建立国事”,“故得失毁誉关头打不破,天下事断无可为”。

尽管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家人的遭遇也很惨,但在他奋不顾身的强力推行下,《考成法》和《条编法》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家的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吏治腐败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十年改革,对于延续大明政权的生命,对于造福当时的苍生百姓,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六,改革必须深入彻底,极深研几,不可浅尝辄止

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可谓风起云涌,比较出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郑国的子产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尽管这些改革取得了一时的成效,但很快都失败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改革都不全面、不彻底,只改了其中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而忽视了全面的变法,加之根基不稳,变法举措往往只坚持一代或两代就被复辟,因而无法从根本上使一个国家强大。

反之,秦国的商鞅变法,则比较全面彻底,不仅深刻地改革了国制、民制、田制,还改革了军制、吏制、爵制等;不仅在秦孝公时坚持得很好,其后,在秦惠王、秦昭王等几代都坚持得很好。秦始皇后来能扫灭六国、统一华夏,其根本原因还是得益于商鞅的成功变法。

以上“六个必须”,是笔者对《周易》改革思想的归纳。纵观中国历史,改革的浪潮一直没有停息过。然而,不管是早期的周公改制、管仲变法、商鞅变法,还是后来的隋朝改革、贞观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永乐改革、张居正改革以及近代的戊戌变法等,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可以从这“六个必须”中找到答案或者得到印证。

最深刻的道理往往也是最简单的,最简单的道理往往也是最实用的。宋代思想家程颐对《周易》评价很高,他说:“凡六爻,人人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用,贤人自有贤人用,众人自有众人用,学者自有学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无所不通。”

时代大朝,浩浩荡荡;改革大势,风起云涌。每一个改革者,无论行业区别,无论职位高低,只要想追求成功,只要想追求卓越,都可以慢慢体会《周易》的思想盛宴,细细品读《周易》的文化精华!

后记

佛家有语:“阅尽他宝,终非己分。”

我爱读书,读了几十年的书,虽谈不上有多少大彻大悟,但也颇有些思考。尤其是近几年来,对政治历史方面的书、对改革方面的资料,看得多一点,想得多一点,便断断续续、点点滴滴地有了一些积累,最后形成了这本书。主要的目的,就是“爱养其精神,抚静其魂魄”,同时把自己的一些“历史知识”转化成“历史智识”,供世人分享一下,尽一份读书人的责任。

而关于什么是“历史智识”,为什么要重视开发“历史智识”,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做了深刻论述:

“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智识之国家。何言之?‘历史智识’与‘历史材料’不同。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其经记载流传以迄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吾侪今日所需历史的智识。材料累积而愈多,智识则与时以俱新。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智识,贵能鉴古而知今……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仅为一种凭空抽象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卤莽灭裂,于现状有破坏无改进。凡对于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者,此皆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也。惟籍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所贵于历史智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为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

钱老先生不愧为史学大家,短短两段话,便把学习历史、获取“历史智识”的重要性,说得透彻明白。

据说,当年李白到黄鹤楼游览后诗兴大发,本欲题诗一首。但当他看到崔颢写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时,长叹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本来,我是想在“后记”中,把自己这些年为什么想研究历史、为什么要研究改革等问题表白一下,但在反复读了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的‘‘引论”部分后,便也只好效“太白之叹”了!

是为记!

书评(媒体评论)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尚书·大禹谟》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历史是川流不息的。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地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

——培根

你对历史看得越深,就对未来看得越远。

——丘吉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