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世界历史教科书,中国新史学派领袖何炳松经典传世之作,融汇古今,学贯中西,中国人都知道韦尔斯和《世界史纲》,指导房龙和《人类的故事》,更应该知道自己的韦尔斯、房龙,自己的《世界史纲》和《人类的故事》。
《世界简史(插图珍藏版)》上卷以亚洲为起点,叙述从世界文化的起源至欧洲的兴起的历史事实,中间还穿插了东方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欧洲的影响。下卷从世界列强的形成和殖民事业的发展讲起,系统阐述了欧洲列强如何主导近代世界史的进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简史(插图珍藏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何炳松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国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世界历史教科书,中国新史学派领袖何炳松经典传世之作,融汇古今,学贯中西,中国人都知道韦尔斯和《世界史纲》,指导房龙和《人类的故事》,更应该知道自己的韦尔斯、房龙,自己的《世界史纲》和《人类的故事》。 《世界简史(插图珍藏版)》上卷以亚洲为起点,叙述从世界文化的起源至欧洲的兴起的历史事实,中间还穿插了东方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欧洲的影响。下卷从世界列强的形成和殖民事业的发展讲起,系统阐述了欧洲列强如何主导近代世界史的进程。 内容推荐 民国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世界历史教科书,中国新史学派领袖何炳松经典传世之作! 《世界简史(插图珍藏版)》于1934年出版,先后印行几十次,影响极大。上卷以亚洲为起点,叙述从世界文化的起源至欧洲的兴起的历史事实,中间还穿插了东方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欧洲的影响。下卷从世界列强的形成和殖民事业的发展讲起,系统阐述了欧洲列强如何主导近代世界史的进程。全书倡导中国文化本位,在参考西方史学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在世界文化史中的活动和贡献程度,在适合的位置上进行叙述,意在借《世界简史(插图珍藏版)》说明:亚洲文化曾大大促进了欧洲的进步,欧洲之盛与亚洲之衰,仅在近代欧洲进行世界殖民之后,亚洲民族应该正确看待历史。这种新的史学观打破了一直以来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史观,把由欧洲中心扩大起来的世界史改成以欧亚互动构成的世界史,调整了新的史学视域。 目录 推荐序 序言 上卷 第一编 世界人类文化的起源 第一章 先史时代的人类 第二章 埃及文化的起源 第三章 亚洲美洲的古文化 第二编 欧洲文化的发轫和亚欧争雄的开始 第四章 希腊人的南下 第五章 希腊文化的起源和亚欧争雄的开始 第六章 希腊的内乱和衰落 第七章 亚欧两洲统一的尝试和失败 第八章 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的亚洲 第三编 罗马帝国的兴起和亚欧争雄的继续 第九章 罗马的兴起 第十章 地中海的统 第十一章 罗马的内乱及其和安息争雄 第十二章 罗马帝国的极盛时代 第四编 印度佛教的广播和罗马帝国的衰亡 第十三章 印度佛教的广播 第十四章 罗马的内乱和安息的衰亡 第十五章 波斯的中兴和罗马帝国的分裂 第五编 亚欧北方蛮族的南下和东方文化的发皇 第十六章 亚欧北方蛮族的南侵 第十七章 蛮族南下后的欧亚 第十八章 中古时代的印度和南洋 第十九章 朝鲜和日本的开化 第二十章 基督教教会的起源和事业 第二十一章 回教的兴起和哈里发帝国 第六编 欧洲的混乱和亚洲北方民族的兴起 第二十二章 查理曼帝国和封建制度的起源 第二十三章 欧洲政教冲突的开始 第二十四章 突厥民族的再起和十字军东征 第二十五章 蒙古人的西征和土耳其的建国 第七编 中古欧洲的生活和世界形势的转变 第二十六章 中古时代欧洲人的生活 第二十七章 中古时代的书籍和科学 第二十八章 中古时代的英国和法国 第二十九章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商业的复盛 第八编 欧洲的宗教革命和战争 第三十章 查理五世和路德 第三十一章 西欧各地的宗教革命 第三十二章 欧洲的宗教战争和科学时代的开始 下卷 第一编 世界列强的形成和殖民事业的发展 第一章 英国国王和国会的争权 第二章 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 第三章 东部欧洲各国的发展 第四章 世界商业和海外殖民 第五章 十八世纪时欧洲生活的状况 第二编 法国的革命和拿破仑 第六章 法国革命将起时的状况 第七章 法国的革命 第八章 拿破仑时代 第三编 世界民族运动的猛进和工业革命的产生 第九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的反动 第十章 一八四八年的欧洲革命运动 第十一章 意大利和曰耳曼的统一 第十二章 欧洲的王业革命 第四编 世界帝国的造成和帝国主义的发展 第十三章 德国和法国 第十四章 不列颠帝国 第十五章 俄罗斯帝国 第十六章 世界帝国主义的发展 第十七章 现代科学的进步 第五编 国际的竞争和世界大战 第十八章 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十九章 大战初期的事迹 第二十章 欧洲三大帝国的瓦解和战事的结束 第六编 现代世界的困难 第二十一章 欧洲大战后的国际形势 第二十二章 欧洲大战后的列强 第二十三章 欧洲新国的政情 第二十四章 东方民族的解放运动 第二十五章 太平洋的现势 试读章节 【米提人和波斯人】当雅利安人有一部分迁到印度时,另一部分向西南方迁移,就中最强盛的就是米提人和波斯人。米提人最初在底格里斯河东建设一个大帝国。自从亚述帝国灭亡以后,米提人雄霸一时,为四邻所畏。 【祆教的起源】当时米提人和波斯人文化的程度远不如闪族人;但是有一点却比较的进步,这就是宗教。原来在米提人立国以前的二三百年时(即公元前八○○年时),米提波斯人中有一个教主名叫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创设一种宗教叫做袄教。他看见人生中善善恶恶的情形和善恶问互相消长的不已,他就想出一个主善的神叫做马兹达(Mazda)。辅助马兹达的有许多小神,就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光明”,叫做密特拉(Mithras)。和善神相对的有一群恶神,他们的领袖就是阿里曼(Ahriman)。犹太教和基督教中的魔鬼就从这袄教中的阿里曼蜕变而来。琐罗亚斯德教人如不为善必将为恶,不进光明必人黑暗;无论生时善恶总有最后受判的一天。这就是基督教中最后审判观念的雏形。琐罗亚斯德仍旧继续从前雅利安人拜火的旧习,当做光明善神的象征。这个信奉明暗二宗的祆教后来风行于波斯人中。米士拉斯在数百年后基督教传人罗马时还大受罗马人的崇拜。 【居鲁士和他的武功】不久波斯人中有一个雄武的人出现,这就是居鲁士大王(Cyrus the Great)。他先征服四邻,再于公元前五四九年征服米提人,终成为印度欧洲人中第一个帝国的创造者。他又西向小亚细亚而进,征服吕底亚(Lydia)王国,攻陷他们的都城萨狄斯(Sardis),并于公元前五四六年俘他们的国王克利萨斯(Croesus)。不到五年的工夫,波斯小王国的领土竟横贯小亚细亚直达地中海,变成东方最强大的国家。居鲁士再东向征服加勒底亚人。于公元前五三九年攻陷东方著名的巴比伦城。七十三年前闪族所建的加勒底亚帝国就此灭亡了。 【埃及和印度的征服】居鲁士既征服亚洲西部的全部,他的儿子冈比西斯(Cambyses)又于他死后三年公元前五二五年征服埃及。后来大流士(Darius)又于公元前五一八年东侵印度,夺取印度河流域的地方。从此波斯帝国的版图包有古代东方的全部,西自尼罗河口和地中海东部起,一直向东到印度为止。这样伟大事业竟在二十五年间的短期中做成,真是人类史上少见的了。 【大流士的内治】波斯帝国的疆域东界印度河,西到爱琴海,南滨印度洋,北到里海,如此的广大,所以要好好组织起来,实在很不容易。这种统治的工作从居鲁士开端,到大流士在位时代(公元前五二一年——四八五年)才告成功,大流士所创设的制度不但规模宏大为前此所未有,而且为世界史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第一声。大流士不想再继续从事于武功,以便专心于内政的改进。他自己直辖埃及和巴比伦两地,把其余领土分为二十省,各派总督一人去统治它,各省除负纳贡出兵两种义务外,内政方面却很是自由,中央不加干涉。所有贡品在东部大都以土产为主。小亚细亚西部沿海一带,自公元前六○○年以来已经有铸好的钱币,所以用钱入贡。 【波斯的海军】波斯人和亚述人不同,不但有强大的陆军,而且亦有强大的海军。他们又善待腓尼基人,得他们的协助。在东部地中海上组织一个强大的舰队。大流士并恢复古代埃及人在尼罗河和红海间所凿的运河,以便船只可以直接从波斯湾驶入地中海。同时国内筑了许多大道,全国有一个整齐便利的邮递制。古代的希腊人把波斯人描成一群野蛮残忍的民族,其实平心而论,波斯帝国政治的文明和文化的进步,在古代东方诸国中要算第一。至于他们后来怎样和希腊战争开亚欧两洲民族争雄的新局,我们下章再述。P35-38 序言 何炳松(1890—1946)是现代中国的第一代新史学家。先生字柏丞,金华人,以官费赴美留学,就读威斯康星及普林斯顿大学,钻研史学、经济学、国际政治。归国后,任教于北大等校。1922—1924年出任中学校长,1935年起担任暨南大学校长,凡十年,为暨大校风之重要奠基人。1945年调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次年七月即卒于上海,享年仅五十六岁。这是先生鞠躬尽瘁于教育的一面。 先生所从事的教育,并不限于体制性的学堂。他长期供职于商务印书馆,曾主持百科全书之编译,后任史地部主任兼国文部主任,1928年升任编译所副所长,后并任所长及副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门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社教文化机构,对于启迪民智、创新学术,起着很大的作用。何先生供职其间既久,贡献可知。上海商务于淞沪战役中被日军炸毁,先生有《商务印书馆被毁纪略》,刊《东方杂志》廿九卷四期;东方图书馆复兴,先生又有《感言》刊《浙江图书馆馆刊》三卷一期,均非仅是对一个出版社的瞠念,而是对于通过编译出版以改造社会这桩事业的感怀。这是他尽心力于编辑出版、社会文化的一面。 以上这两个面相,又都与他本身是位杰出的史学家有关。他是最早译介美国“新史学”一派来国内的人。在此之前,虽也有梁启超等人提倡新史学,但取途日本,未尽其奥交。何先生先后译介鲁滨逊(Robinson)《新史学》、班兹(Barres)《史学史》、亨利(Henry Johnson)《历史教学法》等书,影响至为深远。史学由中国传统式的,转而接上西方现代史学之学脉,先生实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他留美的学术训练,译介新史学的功绩,可知先生史学之长,正在于能吸收欧美新的观念、方法,并利用欧西资料。他在西洋史方面,著力甚深。但先生却不是崇洋的人,1935年他还与王新民等人联合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简称十教授宣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极重要的文化自觉宣言,与“全盘西化”论恰好唱反调。后来何先生担任暨南大学校长时期,也多次岛勉学生应具有民族情操。认为:“要造成复兴民族之斗士,不要造成争权夺利之政客。况且暨南比其他大学另有特殊之使命,将来本校毕业同学必须能向外发展,能在世界立足”。也就是期望培养能在世界立足之中国人。此一精神,是极可敬的。 在史学上,除译介西方史学以改造传统史学之外,何先生1924年曾作《中古欧洲史》,系依鲁滨逊An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Erope前二十九章编译而成。1925年又作《近世欧洲史》,以鲁滨逊及比尔德(Charles A Beard)合著的Outimes of Europear History第二卷为蓝本,并取材于二人合著之History of Europe,Our Own Times篇章之安排。余楠秋《欧洲近代现代史·序》曾推崇为:“中国近年来研究西洋史的唯一善本,可与韦尔斯(H.G.Wells)《世界史纲》媲美”(1933,世界书局)。现在我们要介绍的这本《世界简史》,就是在上述两书基础上重新编著的。 据何先生说,本书上古部分以韦尔斯《世界史纲》为蓝本。欧洲部分,以他自己那两本书及布累斯德《上古史》为主。印度与南洋群岛部分,参考斯密斯《牛津大学印度史》、伊利奥特《印度教和佛教》。安息、波斯部分,参考劳林生《东方五大帝国史》。月氏、突厥部分,参考《大英百科全书》、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蒙古部分,参考霍渥尔特《蒙古史》。伊斯兰教部分,参考福礼门《伊拉森人的历史和武功》。也就是说:充分吸收了西方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应为本书第一项特色,许多资料都是第一次被引用到中文世界来的。 读者看上述参考书目,或许会遗憾:为什么都没有中国史学界的贡献,足资何先采挹呢?这是无奈的事。中国传统史学本不关心世界大势,故于世界史,除四裔传一些简略的材料外,根本尚未形成为一种学科的规模。就是中国周边各民族之历史,如蒙古及西北民族史地,也要到清末才开始有王国维、沈增植、屠寄等人展开研究。东南亚史、中外交通史则正在开拓中,整体成绩毕竟零碎不成统绪。虽然如此,何先生仍采用了向达对纸传入欧洲的考证,翁文灏对中国石器时代的叙述来补充西方论述之不足,借此以建立世界史这一学科之基本论叙框架,这是此书第二个值得重视之处。 参考西方学术成果,并依西方的世界史论叙框架而形成的何先生这本书,却又跟他留学西方而不忘提倡中国文化本位一样,与洋人所编世界史也有个立场态度的不同。他说得好:“我们试看寻常所谓外国史或世界史,多半是欧洲中心扩大起来的西洋史。欧洲固然是现代世界文化的重心,值得我们格外的注意。但是我们中国人既系亚洲民族的一分子,而亚洲其他各民族在上古和中古时代对于世界文化,又确有很大的贡献,似乎不应因为他们久已衰亡,就可附和欧洲史家的偏见,一概置之不理,因此著者很想在本书中用一种新的立场,把亚洲匈奴人、安息人、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向来受人轻视的民族,根据他们在世界文化史上活动和贡献程度,经以相当的位置而加以叙述。”这种非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史观,正是本书另一可称道之处。 这个新的史观新的架构,我以为重点还不在将蒙古人、突厥人等之历史事功补充式地插入其中而已,实是调整了一个视域。也就是把由欧洲中心扩大起来的西洋史与世界史,改成以欧亚互动构成的世界史。 我觉得这是本书很可注意的尝试。因此本书第一编谈世界文化之起源,是从亚洲讲起的。第二编才讲欧洲文化的发轫,并说欧亚如何开始争雄。第三编则讲罗马嗣兴及欧亚如何继续争雄。第四篇讲罗马衰亡、印度佛教广传。第五编再论东方文化之发展,及亚欧北方民族如何因罗马之衰而进入欧洲中南部。第六编续说欧洲之混乱和亚洲北方民族之兴起。第七编讲中古欧洲人之生活和世界形势的转变,也就是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形势,欧洲人要开始翻身了。于是第八编再叙欧洲之宗教改革与战争,结束了欧洲长期衰弱之局面,逐渐成为世界殖民者,下册即由世界列强的形成和殖民事业的发展讲起,谈欧洲列强如何主导着近世世界史之进程。 这样一个论述结构,不是以欧亚互动为主轴展开的吗?长期在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之中,作为与欧洲文化对立面的亚洲,例如希腊时期的波斯,罗马时期的安息、波斯,乃至与基督教对抗的伊斯兰教文化,必须转换成这样的亲视角才能重新获得该有的重视。 因此我们会看到何先生说安息人之文化大略等于现今土耳其,有受中国影响之处,态度之开阔更胜于罗马,制造和文明则略与罗马相当,且长于语言,善于经商。匈奴遗族厌达西迁,灭西罗马、波斯萨桑王朝、印度笈多王朝,何先生也不像某些史家说此乃蛮族入侵,而说当时东罗马史家多赞美厌达为文明的民族。突厥人在七世纪时被唐朝所败,但十世纪后复兴,不但建立花刺子模国,更进入印度,造成阿拉伯人所创伊斯兰教实际是由突厥人广为传播之事实等等,何先生也三复致意。 总之,通过这个史观,何先生要告诉我们:从世界史之大势看,亚洲民族不是天生就不行的,上古以来,除了亚历山大短时期东进之外,大体是亚洲人和欧洲人争衡,而亚洲大占上风之时期。中古时期,欧洲黑暗,而亚洲东有唐代之隆盛,日本朝鲜之开化,南有佛教之传播和南洋诸国之兴起,西又有大食帝国的建设和文化发展。中古后期,更有突厥与蒙古之崛起,把亚洲文化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欧洲的进步。欧洲之盛与亚洲之衰,实仅在近世欧洲进行世界殖民之后。因此我们亚洲民族殊不应妄自菲薄。 何先生在本书最末,讲述日本之崛起,形成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我国无力抵抗,但“将来如果中国成为统一强盛的国家,那么不但这次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古界的各帝国主义,在亚洲争持的局面,亦要根本动摇”云云,我以为跟上述欧亚史观一样,均有勉人勿因一时帝国主义猖獗之现象而灰心之意。 不过,因何先生这种论叙毕竟只是新的尝试,他所借助的材料又仍是欧美主流史学的论著,因而此种史观不免偶有不能贯彻之虑。如第五编以“亚欧北方蛮族的南下和东方文化的发皇”为题,这所谓的“蛮族”,乃是欧洲史家基于欧洲中心所形成的称谓。在内文中,何先生已说明这些匈奴人文化甚高,但在标题上却仍沿用欧洲史家习惯性的称呼。且依何先生的看法,真正的蛮族,并不是这些匈奴人,乃是北欧来的日耳曼人,可是把匈奴遗族西迁也一并叙在这个章节中却是容易令人误会的。又何先生参考的西方材料,都是详于欧洲而略于亚洲的,故何先生虽然力求平衡,但整体看来毕竟失衡。古代部分,希腊罗马特详,而与之对抗的波斯安息等,虽强调其文明昌大,足堪敌体,但真正论列时,却少资料可说。中古时期,欧洲混乱黑暗而亚洲昌盛文明,可是叙述起来,亚洲大概仅有四五节,而欧洲竟要占到三十七八节左右。到了近代,也就是下册,更是以欧洲占绝对重要之位置及内容了。 除欧亚轻重失衡外,何先生颇留心亚洲对欧洲之影响,因此对造纸、印刷术传入欧洲,特为书之。但或许由于当时他所参考之西方论述已不再关注欧洲十七八世纪的“中国热”,以致何先生亦未叙及在欧洲近代文明创造期中,中国之法律、道德观念、造园艺术、服饰、饮茶习俗、政治体制、生活用品曾如何影响着欧洲。换言之,亚洲对欧洲的影响,本书所谈,似乎还少了些。 就欧洲来看,何先生所参考的,基本上以英美资料为主。这在欧洲史内部看,就是有偏颇的。对近代欧洲势力的描述,以英国、法国为主,西班牙、葡萄牙虽说霸权较早衰落,但一种偏重中欧史的立场,却使得本书对北欧及南欧的文化创造缺少关注,于西班牙、葡萄牙之世界扩张文化贡献较少著墨。 再者,因以欧亚交流交冲为叙述主轴,故世界大势中便缺乏对非洲、中南美洲、澳洲的关注,篇幅皆甚少。写文章编书,不能没有一个立场和叙述的主线,但每个立场和主线也不能不遗漏某些东西,这本是没办法的事。何况世界史上下千万年,纵横百万里,论叙更是难周。对此,今日读者对此需能矜谅,并善于体会先生的用心。 2007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