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永远的香格里拉》作者张春文优美动人的笔调,你将游历美丽的迪庆高原,拜谒圣洁的梅里雪山,接近高原秘境泸沽湖,看见壮丽的虎跳峡,仰视雄伟的玉龙山……透过一张张随意又精心摄取的图片,看见奇异精美的唐卡,古朴肃穆的石头城,青山环抱、绿水清湍的澜沧江,肤色红润、笑容纯真的纳西人、独龙人、傈僳人……你将感到内心深处轻轻的颤栗,听到了灵魂深处无以掩饰的叹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远的香格里拉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张春文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随着《永远的香格里拉》作者张春文优美动人的笔调,你将游历美丽的迪庆高原,拜谒圣洁的梅里雪山,接近高原秘境泸沽湖,看见壮丽的虎跳峡,仰视雄伟的玉龙山……透过一张张随意又精心摄取的图片,看见奇异精美的唐卡,古朴肃穆的石头城,青山环抱、绿水清湍的澜沧江,肤色红润、笑容纯真的纳西人、独龙人、傈僳人……你将感到内心深处轻轻的颤栗,听到了灵魂深处无以掩饰的叹息。 内容推荐 在《永远的香格里拉》里,蓝天、雪山、森林、草地、大江、湖泊……一切都呈现出绚烂而宁静的容姿,构成了一派令人化骨如水的境界。在那种境界下,人们静静地享受着眼光和雪山的恩赐。那就是滇西北——香格里拉,一片诗意尚未被世俗覆盖的土地,一个令人联想到天堂的地方。 《永远的香格里拉》由张春文所著。 目录 第一部分 一个牵动世界的地名 美丽的迪庆高原 拜谒梅里雪山 高原秘境泸沽湖 壮哉虎跳峡 伟哉玉龙山 托举于高空的净界 阅读升平镇 奇异的城堡 白地峡谷记 穿越稻城 登临鸡足山 雪山上的遗憾 澜沧江,造物主创造的画廊 第二部分 多教共居的乐土 澜沧江边访艺人 象形文字写下的文明 历世无言的德格 独具魅力的高原城郭 溜简江访古 惊世骇俗的牌坊 掩埋于尘埃的辉煌 纳西先民的环保意识 寻访松赞林寺 “蛮都”的宽容 登上黑瓦俄岛 走近奔子栏 血肉之躯铺就的古道 穿在身上的史诗 滇西说茶 创世史诗,民族精神的支柱 一个西方学者的滇西情结 第三部分 融入自然的神秘民族 不熄的火塘 车过小凉山 萦绕于纳西古王国的一缕哀音 摩梭人的“走婚”及其他 花傈僳印象记 天地间的激情室泄 创造生存奇迹的独龙族 做客藏民家 滇西马帮 世代共餐的精神主食 夜宿摩梭人家小旅馆 泸沽湖畔逛大街 岁月在木垛房里老去 歌的家园舞的海洋 附录:关于香格里拉的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 试读章节 仅仅一个虚拟的地名,就曾在东西方许多国家引起经久不衰的震动,使包括总统和平民在内的各种肤色的人群对其想象、向往和追求,这的确是绝无先例的奇迹。这个虚拟的地名,源于1933年英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的探险小说《消失的地平线》。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这部小说中虚构了地处雪域高原的一处高山峡谷,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田园式居留地”。那里多种气候并存,草地、森林、峡谷、湖泊、鲜花、寺庙、藏房和纯净的空气,共同构成了充满诗意的绚烂境界:那里多种民族多种宗教和睦相处,人们平静地享受着阳光和雪山的赏赐,沉浸于明朗、闲逸、悠远、和谐的“世外桃源”之中,而对峡谷里的黄金却不屑一顾……希尔顿为这片虚拟的人间乐土安排了一个美妙的地名——香格里拉。 这部小说出版后很畅销,并被好莱坞耗巨资改编为电影,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战时,美国空军成功地轰炸了日本海军舰队后,记者问罗斯福空军基地在哪里,罗斯福随口答道:香格里拉。马来西亚一郭姓华人企业家则干脆买断“香格里拉”作为自己酒店的商号,进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更多的学者、探险家、艺术家、商人及寻常百姓对香格里拉更是梦寐以求,他们无视小说的虚构,飘洋过海到东方雪域高原来,祈望找到存在于现实中的香格里拉。 于是,“香格里拉”这个词成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人间乐土、神秘仙境的代名词,成了和平、安乐的理想象征。它所包含的“世外桃源”的意境,为西方人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植入了崭新的内容,使人们在战争、掠夺和殖民的风暴席卷全球的时候,在虚伪、贪婪和拜金主义洪水般泛滥的时候,在诚实、纯朴、平静的美德正在丧失的时候,视野豁然开朗,看到了另一番全新的理想境界。 事实上,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种人间仙境并无什么新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暂且不说,藏传佛教的“彼岸世界”里早已有了一个“香巴拉王国’’(香巴拉与香格里拉音意相等),一直被作为“净土”的最高理想。根据藏经的记载,香巴拉王国隐藏在西藏北方雪山深处的某个地方,风景优美,四周环绕着双层雪山,有八个成莲花瓣状的区域,如同城市,为人们的居住地,中央又高耸内环的雪山,是被称做卡拉巴王宫的地方:那里的人身材高大,没有偏见、贪婪和私欲,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据藏经记载,释迦牟尼圆寂前曾指认了香巴拉王国,并将轮密法传给第一位国王苏禅德喇。藏经中还对历代国王统治时期的历史作了记述。早在16世纪时,雅目王·吉达王子曾用藏文创作了一部史诗,描述了前往香巴拉的奇妙旅程。公元1775年,六世班禅罗桑华丹益希根据大藏经中的经典,写了一部通俗的《香巴拉王国指南》,介绍了通往香巴拉的途径和王国的情况。此外,在藏区还有许多相关的传说故事、绘画和音乐。 是否真正存在过一个香巴拉王国呢?一些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经过一番探索,都宣称自己找到了香巴拉王国曾经存在的证据。更有甚者,法国汉学家、藏学家大卫·妮尔和苏俄艺术家尼古拉·雷里西等人,还在著作中讲述了他们寻找香格里拉时见到的神话般的情景。那么香巴拉王国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没人作出确切回答。还是一位高僧对寻找香巴拉王国的人讲的话最耐人寻味:“你不用去远处寻找,香巴拉王国就在你心中。” 如此说来,香巴拉原本是藏传佛教的理想王国。 借助这一佛教哲学概念而创造出一个神秘生动且具有大众意义的文化范式的,就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了。可以说,这部小说就是对佛教中香巴拉王国的精心而形象化的描绘,它似童话,纯净美好,神秘遥远;似迷雾,朦胧迷离,虚实难辨。它是净土,存在于幻想中;它是理想,存在于渴望中。 尽管如此,像寻找香巴拉王国一样,许多人也在寻找希尔顿小说中描绘的香格里拉,并提出了种种假说。有人说香格里拉在西藏,有人说在尼泊尔,有人说在巴基斯坦,有人说在西伯利亚。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滇西北迪庆州境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与《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情景极为相似!小说中的香格里拉有众多河流和雪山,有明亮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宽坦的草甸、神秘的峡谷、辉煌的寺庙,还有喇嘛、老城、古道、鲜花……这一切都能——在迪庆找到,就连小说中写到的有飞机在香格里拉坠毁一事,也能在迪庆找到对应:抗战时,美国为了运送援华物资,特意开辟的驼峰航线就从迪庆上空经过,确有“飞虎队”的飞机曾在迪庆中甸坠毁。况且中甸古藏语中本来就有香格里拉这一词语,意指偏远山林中一处理想完美的地方。凡此种种,都为香格里拉就在滇西北迪庆的说法提供了证据。1996年云南省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调研、论证,得出了“香格里拉就在迪庆”的结论,并于1997年9月14日在迪庆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布了这一结论。这个令世界舆论哗然的爆炸性消息,当晚就被英国广播公司向世界播发。之后,《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西雅图邮报》、《时代周刊》、《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亚洲周刊》等二十多家世界知名媒体相继对此作了报道。 香格里拉,终于由一个虚拟的理想王国变成了一个地域的代称,迪庆州首府所在地中旬县经国家批准,也将县名改为香格里拉。中旬被称为香格里拉是当之无愧的,但香格里拉美丽、宁静、悠远的境界在滇川藏交会地带普遍存在,因而在滇西北人民心目中,中甸是香格里拉,迪庆是香格里拉,丽江、怒江及四川乡域、稻城地区都是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作为一个虚拟的地名,曾让世界激动,作为雪域高原一片美丽的土地,同样使东西方各种肤色的人群为之魂牵梦绕。他们络绎地走来,给这片净土带来了欢腾,同时也带来了这样一个哲理:民族与民族之间不论有多大鸿沟,仙境乐土都会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无论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多大差异,美都会对他们产生同样的诱惑。 P2-5 序言 我一直认为,人的一生只有童年或少年时留下的记忆,才不会被岁月的风雨所磨灭,并能渗入人的血脉和灵魂,影响人的一生。至少我是这样。 我少年时曾到过滇西北,那里的蓝天白云、高山大川和江河湖泊,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甚至连阳光下闪亮的蒿草、灌丛中弥漫的泥腥,给我的记忆也是根深蒂固的。每当翻动这些记忆,我曾目光所及的一切就像一锭锭金子,燃烧着辉煌的光芒。于是,我时常在记忆和幻想中复制着雪域高原那个造物主创造的奇异而静穆的自然殿堂:瑰丽的雪山、诡秘的峡谷、葳蕤的森林、澄澈的湖泊、如茵的草地……一切都呈现出雄奇而宁静的姿容,构成了一派令人化骨如水的意境;在那种意境中,人们静静地享受着雪山和阳光的赏赐,创造着绚烂而纯朴的文化…… 滇西北大自然的气息和韵味,深深地渗透了我。在漫长而充满风霜雨雪的岁月中,当我孤寂地翻揭着日子的时候,就是那种绚烂而美到极致的自然意境,照彻着我,给了我绵长不尽的慰藉、诱惑和感召,以至于使我面对钢筋与水泥堆砌而成的建筑以及其间为功利而淌过的车流人流和花花绿绿的景象,始终看不出一星半点的诗意,甚至报以排斥的态度。 我迷恋着自然,憧憬着自然。 某一天,在一种幻想的激情和对净土的向往的驱使下,我忽发奇想,决意要去寻访滇西北那个被称为香格里拉的地方。于是,我曾两次独自走进那片美丽而迷人的土地。 滇西北是亚洲大陆中部一片神奇的土地。那里地质结构复杂,地形地貌奇特多变,山脉绵亘高耸,雪峰接踵,深谷纵横,江河密布,气候和生态都极为特殊。踏上那片土地,如同走进一条造物主创造的画廊,壮丽的山河,奇异的景色,曾使我产生了不计行程的痴迷,以至于流连忘返数月之久。那个被释迦牟尼指认的、隐藏于雪山深处的香格里拉王国,是我找不到的,希尔顿笔下那个沉迷于田园生活而对峡谷里的黄金不屑一顾的香格里拉社会,也是我找不到的。但我确信,我脚步所及的滇西北雪域高原,一个雄阔而宁静、一个人与自然心灵相通的地方,就是一个可视为乐土净界的地方。 一座座雪山玉冠银顶,把一阙阀净界托拳在高空,凝视那白皑皑蓝幽幽的冰川、冰瀑和冰峰,让人第一眼就想到五体投地行施大礼——只有在那一刻,我曾感到世俗是很远的而上苍却很近!一个个湖泊碧波晶莹,如镶嵌于高原上的一块块翡翠,以其静谧和谐的姿容,把刚性的高原化为婉约,让人迷魂于它的柔情和妩媚;广阔的草甸,鲜花连天,牛羊成群,悠悠牧歌从草尖上滑过,曾将我的思绪带进浩翰的天空;虎跳峡江涛腾涌,波折跌宕,惊天裂地,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伟力;还有那人迹罕至的高山峻岭中,古松、鲜花、湖泊和纯净空气构成的一幅幅画卷,使苍凉而深远的背景变得鲜活而迷幻,置身其中恍若融入琼宇仙宫……面对雪山草地,面对江河湖泊,面对寺院金项耀目的光辉,我心中曾涌沸出真切的感动,世俗的忧愤、悲伤、无奈和浮躁,都灰雾般退隐于远山,最后在燃烧的太阳下消融于高远的天际。 滇西北有茶马古道横贯而过,将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连在一起,使那片土地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走廊。在那里,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相融共居,构成了气象万千的人文现象。在几位藏族和纳西族朋友的帮助下,我涉足过许多地方,有幸近距离感受彝族祭坛火文化、白族本主文化、藏族佛教文化和纳西东巴文化摄人心魄的魅力。在东巴大师幽古的吟诵中,我仿佛听到了纳西先民的歌泣;彝族火把节刚劲的舞步,为我们再现了先民狩猎的情景;在苗族、傈僳族的服饰图案上,我看到了他们沧桑的历史和坎坷的命运;默然无语的玛尼堆上,石刻的六字箴言使我读到了生与死的哲理;异彩纷呈的藏族舞蹈,展现了一个民族诗化的人生……古老文化纷呈的土地,渗透着历世无语的苍茫和庄严,那是一种坚韧而纯朴的精神,一种物欲、伪饰和机谋荡涤不去的意境,一种融入大自然的城市之外的文明。 滇西北雪域高原,人、神和大自然融合共乐的土地。在那里,自然养育了人的生命,养育了人的精神,也养育了古老的宗教。雪山、大江、湖泊等一切自然现象都被附会出繁纷的神话与传说,都被赋予了美与丑、善与恶的价值观念,从而深深地渗进了人的血脉,影响着人的一生。在梅里雪山山麓,我曾在路边久久目睹过那些磕长头的朝圣者,他们用肉身打磨着通往净界的长途,在我视野中留下了寓意深刻的背影……是的,他们一步一叩地向那座瑰丽的雪山走去,那是在向神还是向自然殿堂表达他们的崇敬?在他们心中,大自然与神是融为一体的,神就是雪山,雪山就是神。这是人类善良而纯洁的童心所附会出的万物有灵的观念,只有这种观念才会把自然摆在被崇敬的地位。这就是香格里拉的最高精神。 当人们贪婪地从土地中攫取财富而又往往忽略土地,甚至把山水胜景矫饰造做一番贴上商标的时候,当五色的物象诱惑得人们躁动不安,以至于物欲的洪水四处泛滥,诚实、平静和纯朴被徐徐覆盖的时候,滇西北一个没有伪饰、纯粹如斯的地方,以其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所构成的世外桃源的意境,依然是鲜而不朽的,它不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艳丽多姿的自然生态环境,也给人类文化贡献了一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警示着我们:崇敬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拯救地球也拯救自己的惟一途径。 滇西北——香格里拉,一片诗意尚未被世俗覆盖的土地,一个令人联想到天堂的地方。 2004年10月于陕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