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幼儿教育的差异
这次回国待的时问长达三个月,我们决定把女儿爱米粒送入中国的幼儿园当个临时插班生,借此也了解一下中西早教的异同。
经观察,我总结出中西幼儿园的几点区别:
第一,中国幼儿园硬件设施略胜一筹。中国的幼儿园偏新偏高级,一般幼儿园都是为建园专门设计的建筑。
相比之下,澳洲的幼儿园则多屈居在普通民居内,一般都只是在民居平房原来的格局上做进一步的修改,装上相应的儿童保护措施,把民居的后院布置为室外游乐场所,就是一个幼儿园了。只有少数私校的附带幼儿园才有专门为建园而设计修建的建筑。
第二,师生比例差异大。在澳大利亚,政府规定的幼教师生比例是1:4,也就是每四个小孩就要有一个老师负责看管。
爱米粒在中国上的这个小二班估计有二三十人,老师不超过三个。比例大概为1:10。当然,这样的比例是根据国情制定的,中国人口多,幼教的地位和收入或许还做不到吸引大量的人才加人,人手短缺,师生比例自然不可能提高。
园内活动内容有很大的区别,其中在体育运动和游戏活动上的区别尤为突出。在体育运动方面,中国幼儿园运动场地的设施不差,可是却没被充分利用。不知是我没看到还是了解不够,除了每天早上一入园的集体体操,平时孩子们好像很少有机会到户外活动。就说这个早操吧,一开始我还觉得蛮有趣的,因为孩子能从中学到一些儿歌和音乐。可是时间长了发现每天都是同样的动作和歌曲,孩子们不免厌烦,懒洋洋地随便抬抬腿伸伸手,动作根本不到位,难以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其实,这个年龄的小孩子本来就是爱跑爱跳的,就算不让他们集体做操,他们肯定也会一刻不停。与其让他们过早地做一成不变的早操,为何不用这个时间让孩子们在户外自由自在地跑跑跳跳玩玩滑梯骑骑单车呢?
国外的幼儿园也许设施不够先进,可是只要没下雨,无论春夏秋冬孩子们都会被允许出去室外玩耍,老师们也很强调室外运动与呼吸新鲜空气的重要性。还记得一个老师曾经跟我说过:在外面玩永远是自己喜欢的!
第三,游戏活动方式不同。一般来说,一切有可能让小孩子把自己衣服弄脏的游戏,如玩沙子,玩水,画油画等,往往都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在国外,每个幼儿园必备一个室外沙池,里面装着卫生的细沙,还配有很多能盛沙的锅碗瓢盆铲子杯子,供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夏天孩子们能享受到玩水玩冰块的快乐;在室内,则一定有一个艺术角,供喜欢画画的小画家们自由发挥。
在澳洲,每天从幼儿园回来,爱米粒的鞋子袜子和头发里,一定装了很多的沙粒。她的鞋子如果不在门外抖一抖是不敢拿进家里的。倒出来的沙子往往能在门前堆个小山堆。衣服上和手上有时候有没洗干净的颜料,一看就知道今天又当了一回小画家。
可是在中国,同一个小朋友,从幼儿园回来却是干干净净,鞋子和衣裤都一丝不苟,仿佛从未在身上穿过一样,令我着实费解。后来一问才知道,这个幼儿园竟没有沙池,而且这种情况是普遍现象。
当然,不是非要把孩子弄得脏兮兮一团糟才是成功的教育,但是,因为怕摔了孩子而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因为怕沙子进眼睛而连沙池都干脆不设,这样过度保护,过度限制,因噎废食,孩子们的天性是否就会因此被慢慢泯灭呢?
……
P27-28
本集子是羊城晚报副刊专版“心灵驿站”的选本。
驿站,指古代专供长途跋涉者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因此,“心灵驿站”从字面上解,即“灵魂的寄托处”。这是一个宏大的意旨,实非一个小小的版面所能容纳,然而,办一个能给人心灵以某种思索、触动、濡润的版面,倒是编者所希企的。
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版呢?
最近三十年,在“致富光荣”大旗的召唤下,中国人在物质和财富的追求中一路急奔,取得了斐然成绩,最直观的体现在GDP上。2012年,中国的GDP和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翻了38倍,达8.2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面对这骄人的成绩,有人自信满满地说,到2020年我们就能赶上美国,坐上世界GDP第一的宝座。
然而,在自豪之余,人们发现,疾驰前奔的社会变得像多棱镜,交汇着众多撕裂错位、亦正亦反的镜像。例如,GDP攀升的另一面,是基尼系数的居高不下;中国制造遍布世界之际,却是毒雾锁城之时;高楼拔地、道路延展的盛景之下,却是耳闻不断的豆腐渣工程;学子拼命苦读的背后,则是创造力贫乏的慨叹;官员“做清官是大智慧”的豪言未散,贪腐落马的消息就惊撞入耳……这一切,让人心绪复杂,滋味难言。
最近,还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四川北川人李桂花,“5·12”地震中,除了80岁、下半身已瘫痪的老母亲,她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身为社区主任的她,却利用职务之便,做了假身份资料,在即将开城的北川新县城,给自己登记了3套安居房。结果,被判了3年半徒刑。
在纪录片《殇城》里,李桂花在镜头前念叨:有时候一个人在家,就觉得没意义。觉得挣钱又怎样,不挣钱又怎样?但她还是不由自主地为了多出来的两套去做手脚。该片的导演赵琦说:“每一个中国人,从经济物质的角度而言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但从精神和信仰的角度而言,又都失去了很多。基本上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你住什么房子,开的什么车,或者你家孩子上什么学。大地震本应该是巨大的当头一棒,让每一个人重新思考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去生活。但是过了两三年以后,为什么又重新回到了以前的轨迹。”
为什么呢?答案其实并不难寻。一言以蔽之,就是汹涌翻滚的变革浪潮,将人最根本的信念冲撞得支离破碎,把人应有的常识冲刷得褪色模糊。
信念和常识是什么呢?就是人之所以为人应有的敬畏、底线,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创造的、千百年来经过沉淀扬弃而升华的、全世界普遍适用的价值观,诸如法治比人治好,公正比歧视好,平等比特权好,自由比奴役好,尊重比歧视好,宽容比狭隘好,和谐比争斗好,理性比极端好,仁爱比冷漠好,多彩比单调好,从容比浮躁好等等。
我们以为,在“万变”中讲述和普及那些“不变”的道理,是媒体人的责任。因此,亲近灵魂,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张扬人类普遍认同的行事处世准则和为人待物之道,成为“心灵驿站”追求的目标。
“心灵驿站”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强调具象性。我们觉得,故事特别是真实故事最能吸引人和感染人。因此,述说真实故事和“以小故事讲大道理”,是我们呈现办版宗旨的最主要形式。这些故事涉猎现实、历史、中西、人物、自然等宽泛领域,内容各具特质——或新鲜、或感人、或隽永、或传奇、或有趣,可读性强。
“心灵驿站”创办三年来,受到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及欢迎,也得到同行的认可,稿件始终保持极高转载率,这些转载媒体,既有新浪、网易、搜狐、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影响巨大的网站,又有《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特别文摘》、《报刊文摘》等最为畅销的报刊,像亚洲和中国发行量第一、世界发行量第四的《读者》杂志,仅在2011年,就选用我们24篇稿,最多的一次,一期刊用过三稿。
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各地出版的“学生作文素材”刊物,像《读者·高考作文素材》、《意林·作文素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和初中版》等,几乎每期都选用我们的文章。
2012年,由教育部拟定的“新课标高考语文卷”,选用了“心灵驿站”刊登于2011年2月25日稿件《顺手修补与救有一命》为作文考题,陕西、云南、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山西、新疆、海南和内蒙古等11个省(自治区)采用了此套考卷。
2013年,“新课标高考语文卷”再次选用了“心灵驿站”稿件《不知道价值手才不发抖》为作文题,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四省选用了这套考卷。
此外,集子所收录的《鼎湖观树》一文,曾被广东肇庆中考语文卷选作阅读题。
今天,“心灵驿站”散见于报端上的稿子能精选出版,要真诚感谢花城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黄玉雯女士,正是他们的慧眼和支持,才成就了此等好事。
2013年6月23日
《心灵驿站》,学生作文好素材语文应试金读本。书中文章连续中选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和中考作文题。小故事大道理,小视角大境界,小文章大智慧。能给心灵以涟漪的文字。
《心灵驿站》由梁力编著。
梁力编著的这本《心灵驿站》是羊城晚报晚会版的重点栏目心灵驿站的文章结集。每篇文章都是原创,突出小故事讲大道理,一般以故事开头,有内涵,能反映一定的哲理,给人以启发,篇幅短小精悍,熔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于一炉,很适合给中小学生作为写作文的素材和学习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