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间与记忆的手绘--我的超文体作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虞吉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虞吉,四川南充人,生于1963年。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博士、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重庆市电影学学术技术带头人、“五个一批”人才。

《时间与记忆的手绘--我的超文体作品集》收录了《人间烟火》、《生存素描·或轻或重》、《流水沉沙》、《微醉流言:描画蓝天》、《针尖与刀锋上的快感》、《哀切与痛切》、《旗袍与丰腴》、《穿越夏季》、《看与被看》、《黔行》、《消失的自信》、《盐水中的花朵》等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一种穿透和契入的快感。

一种浸润,像水漫过,风吹过,阳光照射过的沉寂。我感悟并凝视它留下的痕迹,以专注或放松的心情呈现它的流动,它的柔软与坚实。

《时间与记忆的手绘--我的超文体作品集》收录了《人间烟火》、《生存素描·或轻或重》、《流水沉沙》、《微醉流言:描画蓝天》、《针尖与刀锋上的快感》、《哀切与痛切》、《旗袍与丰腴》等文学作品。

《时间与记忆的手绘--我的超文体作品集》由虞吉编著。

目录

引·释题

指认自身(代序一)

面对时间(代序二)

人间烟火

生存素描·或轻或重

流水沉沙

微醉流言:描画蓝天

针尖与刀锋上的快感

哀切与痛切

旗袍与丰腴

穿越夏季

看与被看

黔行

消失的自信

盐水中的花朵

食与记忆

文星村日月

夜与晨

遥望家的方向

凶猛的年

告别繁华

大德

醉眼向西

二○○三年,干燥的末春

日行于秋

疯狂的现代性

审视狂欢

空洞

夜深人静时

皮肤下的历史

挚手相向

自责与怀念

萎灭的青藤

远去的“花冠”

六月的情感

死生(一)

死生(二)

毕业生

赴康兄五十五寿宴记

听来的故事

变奏的主题

东行涞滩

古钓中流

悲覆之夏

快乐“记分”

MD,追逐神话的面孔

怀人

怀人(续)

目送

目送(续)

天上的姻缘

川南行记

己丑岁末西湖宴饮品茗记

青铜镜匣

初悸

梦·一只鸡与一个女人

一个梦·芒屯

七月的消息

有关轮回的讲述

昨天和今天的日子

清谈

怀念,镜中想象

犹在镜中

old Boy

文明的阴影

革命之前

风中莫迪

爱的解剖学呈现

丛林·启示

阿拉伯的劳伦斯

岁末·疼痛与麻木的记忆

意义,无意义与泛意义的影像游戏

时光雕刻与雕刻时光

轻扬与凝重

读像的审美肌理

文图浮雕:画布上的情书

把玩

啜茶冥想

神器品象

摆设与心情

秋天的滋味

怡然自得

梦回唐朝

春生无限

拒绝判断

名人故居

旧梦·追逐

日常生活(一)

日常生活(二)

期待浅薄

仲夏之午

想象江南

涉世

流水浮尘

点染秋水

午后小憩

京都映象

感悟时间

海,一个想象的概念

女人们

冬天的生存状态

日常晤语

一次怀想

梦·点悟

旧日天使

忏悔

面对

峡行偶记

九七盛夏记事

五月之惑

五月之惑

点滴哀戚

梦·城堡

随感·放大

随感·从容

北行·金属感

北方·偶居

偶居·开心

北方的春天和他人经历

北方·随感

简单或复杂的经历

尖顶木屋

临界

天堂之鸟

谋事

三十岁·俯瞰

自白或表白

过程

权衡

谈话

等待末日

深不可测的消息

静观清明

荟茗园絮记

献给工·厂的短札

留言

表达

追忆

气韵生动

涉世·一种生活

祈祷·神性之灯

梦鸟

年末风景

邪念,想象死亡

候鸟-巢

心境

精神生活

阅读与回忆

夙愿

日常心情

姻缘

流浪

蛰居(之一)

蛰居(之二)

蛰居(之三)

天伦

归家偶感

告诉母亲

面唔

时间的成色

自播节目:生儿育女

呆照

迷途的羔羊

十一月·初饮

旧事,一颗树的记忆

年关

家园

十年为期,回望西湖之旅

生之大哀

慈母清明葬记

又见“彼岸花”

正襟危坐;对此在与本源的触摸

后记

试读章节

生存素描·或轻或重

四月一个有雨的早晨。

无意间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前一天夜里的梦一直让我心绪不宁。许多人在身边悠转,死去的鱼悬在浓稠的空气里,面对人流的眼睛永不闭合……悲伤的调子从梦里溢出来,与这一场景紧扣在一起。死亡后的凝视比生前更为犀利,轻易地就穿透了尘埃。

如此晦色的气氛,屋子里是不能待了。从上午起我就站在伞下,打量这城市边缘盒状的房屋和脏水四溢的街道。这条至今没有正式名称的街道,因一座桥的修建成为集市。卖蔬菜和肉食的小贩们站在菜堆和肉案前,他们从不吆喝,只是将手抄在一起。摆出守株待兔的姿势。我居住的屋子就在街的尽头,一幢破旧的两层砖房。十个年头过去,风雨和阳光津噬了我的肌肤,青春随墙皮剥落散裂成灰白的碎块。至今为止,我仍然没有别人所说的成就感,没有标明身份的学历和大部头著述。我只是一名教书先生,像钟摆一样重复该做的工作。一年四季,我会在二月的末尾和九月的开头走上讲台,用粉笔“吱吱扭扭”地书写。到七月的头几天和下年一月的末尾,用朱笔给一长串姓名打上分数。此外,我在早晨泡茶,在饭后点燃香烟,在夜晚削水果,看电视,上床睡觉。我也在家中上课,学生们一字排开坐在沙发上,我拎出矮木凳相向而坐。我一次又一次地摆弄摇来晃去的影像,嗓音一次次嘶哑。我为姣好的面容和形体动心,然后拨通电话,打听另一座城市的天气。我吃了太多的方便面和西红柿炒鸡蛋。边吃边听邓丽君演唱会的CD,想象这位可爱又不幸的女人,在伊丽莎白体育馆内谦逊、高贵地走动的模样。我常把自己看成一个善良的好人,用虔诚的香火和“我佛慈悲,我心善良”的祷词开始表白与祈求。当香火的味道弥漫在房间里,我就坐在沙发的一角,看窗外天光下身形舒展的香樟树。阳光洒在叶片上的亮点新鲜生动,毫无造作的痕迹。我也看足球赛、看打斗片,偶尔还喝点酒,去卡拉OK厅坐坐,唱几支不新不旧的流行歌曲。生活在我手里,就像这城市一年四季的天气,半明半暗,有晴有雨。快乐滋长在隐痛间,隐痛萌生在快乐里。我想这一切就是我的生活,或轻或重都是我的财富。

乙亥秋·四新村

流水沉沙

那么多岁月,以黑白的影像累叠身后。

每当停机换碟的瞬间,心都隐隐疼痛。早已消融的面容,被再度显影,无声的画面,却值得手摁暂停钮细细地端详。啜上一口茶,点燃烟,环顾左右。初冬微凉的空气从书房门窗未闭紧的间隙一股股涌入,仿佛我的伤感来去无声。重启按钮,让黑白的叙事继续进行,满怀敬意,重现70年前的光阴。

某种时不再来的忧伤点点滴滴。我所看重的无言无语,清晰透明。或许临风而立的情绪终是书页间的过往,经不起雨雪风霜。死死守住仅有的向往,火炉之外七种颜色的花树倚窗摇曳,点数碟片的手指左右东西,犹如拨开雾里的时日,一帧一帧划痕历历。忽又想起初秋之时,在湘西的独木舟上尽情放歌,迎宾鼓伴奏的野嚎清唱曲调简单,一起一落叩打着船帮。这条下水不久的新船,新鲜的木质散发着桐油的味道,放眼望去,河道弯曲,远山浸在云霾之间,吊脚危楼,碧水荡舟全都是“寻情”的遐想,恰如此刻我所面对的残旧影像……正所谓:淘尽沉沙随流水,徒留空掌相对。P7-9

序言

指认自身(代序一)

我是我,绝不是你们。因此我的表达是关于我的注释。你们阅读这一切实际上是在了解我的隐私并与我的精神对话,从中我们能够获得共同的快适。

开启这个封闭的世界是我的义务。站在秋天的阳光里面对你们,平和的空气在身边流动。能抓住的,哪怕一丝音响我都如获至宝,珍藏在我的叙说中。真实会有多种样态,它令人感动。我只想摄录它们。

我手中的笔,铅的含量相当高。坠手的感觉让我对自身的智慧有些许的自信。人届中年以后,想象力的衰退与病痛的发生同步滋长。每到夜里,我都用手敲打膝上的骨节,大把吞食各种颜色的药片,以抵御肥胖、衰老和精气早亏。我时常感到生存只是一些彩色的玻璃珠子,穿成一串,悬挂在保安性能良好的铁门内。虽然,我从未泯灭过对宝石的想象。

这种无可奈何的感受,以怀疑的姿态渗入我的叙述;瓦解预设的情节;蚀空圆满的结局。对此,我无从掌控,只能以敏感的心性贴近时间的原动。

后记

以学缘而论,我是学中文出身。

以幼时成长环境而言,似又与文无涉。

父母自一九五九年夏从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就僻居川北一所大学教书为生。彼时的中国,大学是社会肌体上的“囊肿”和“赘肉”。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招生全面停止,教师分批到娄山关下的军队和农场劳动改造。因此幼年之时,三五伙伴在大而空旷,静寂无声的校园内跑散开来的记忆异常深刻。进而这种记忆演化成一种“寂态”定势,悄无声息地潜入我的人格,甚至还浸渍出茸长的毛边,延伸入叙述之中。类如: “怀念是悬空而逝的水,落下又蒸发在空气里。”(《怀念,镜中想象》)、“栽种一些向夜开放的花,承受自我推动后悲情绵厚的游戏。”(《OldBoy》)、“淘尽沉沙随流水,徒留空掌相对。”(《流水沉沙》)一类的叙说,无不显现出这种年深久远的定势的无以自拔。当然,这绝非人们通常所说的“晦色”,而是耽于成长流程的生命的成色。

及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十八岁时有幸考回父母的母校——西南师范学院,就读于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冥冥之中世事仿佛轮回,只不过不再以动物、植物为伍,而是以文为业。修读四载,时逢国事巨变,反思大潮汹涌而至。西师虽地处偏僻,仍群情高涨。虔诚地裹挟其间,参与创办“五月诗社…‘电影协会”并担任(第二届)秘书长。尤记得第一次离开北碚去重庆市中区,便是为了印制“五月”创刊号的彩色封面。 “五月”至今犹存,只不过没了彼时的阵势和影响。想当年,诗社首任社长季澄洪,秘书长曹阳;同列胡万俊;后继邱正伦、邵薇、何房子、杜敏诸君皆竭付心智。而于已,一生之中唯那一时期与文为伍,与诗为伴诚挚率性而无他顾。那时之作己辑为“八零旧札·三色鸟”,将择机出版。

自一九九零之后,诗、文观念大变,更多精力用于研习影像。为文之举仅成为生存感悟的点滴记录,此类文字自命名为“超文体”。个中缘由已在《正襟危坐:对此在与本源的触摸》中详述。历二十余载,作为一个由青至壮的生命体,我只能说:本色呈现是信手之间深藏的信念。在多处行文之中, “碎片和它的反光”是被屡屡提及的意象。面对大干世界,芸芸众生,主体客体若说将此诠释为拉康或博德里的“镜式关联”,倒不如看着碎片一块。

逢文集付梓,要特别致谢中央美术学院周至禹教授允许使用其作品为插图。还要感谢我的研究生范瑞利和重大出版社的陈晓阳副总编、社文分社的雷少波社长及本书责编蒋昌奉先生。文集的整理、文字的输入有赖瑞利的辛勤付出,而出版事宜有劳晓阳、少波及昌奉的助力。个中情谊深铭于心!

是为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9: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