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给理想一点时间(共3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志题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两岸三地精英齐放声,凤凰网博报最具影响力文字。

入围2012中国书业年度百大好书!

《给理想一点时间(共3册)》是凤凰网博报博文选集,书中精选两岸三地、海内外多位博主的佳作,是凤凰网博报编辑部从近万篇推荐博文中精选出,根据文章观点质量和网友点击量等因素综合考虑,优中选优。书中文章观点鲜明,可读性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博文选集。本书由李志题主编。

内容推荐

《给理想一点时间(共3册)》是2011、2012年度凤凰网博报博文选集,书中精选刘瑜、柴静、韩寒、袁伟时、茅于轼、崔卫平、张维迎、葛剑雄、闾丘露薇、鄢烈山、王晓渔等两岸三地、海内外上百位位博主的年度经典佳作,是凤凰网博报频道长年一贯全心全意服务博主、为网友推荐佳作编辑准则的再度呈现。

本套丛书选编标准力求多元、包容、开放、精美,所选文章风格多样,谈古论今,西为中用,全方位、多角度关注中国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中国人重新寻获精神寄托和灵魂港湾提供另一种可能。本书入选博文作者既有活跃于互联网上的名人大家,也有一心观察生活写好博客普通作者。

本书的书名来源于政治学者刘瑜女士的文章《给理想一点时间》,这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愿所有人都能戒骄戒躁,沉下心来,相信时间,给理想一点时间,唯有时间能改变一切。本书由李志题主编。

目录

给理想一点时间

 信力建: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刘方炜:从澡堂子说到官场

 陈行之:政治正确与正确政治

 张铁志:台湾如何走向公民社会

 钟布:美国穷人的日子怎么过?

 葛剑雄:中国人的信仰

 乔志峰:我们都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

 刘梦溪:北京越来越没文化了

 宫铃:一场婚礼窥见两岸文化差异

 黄创夏:蒋介石的“黄金内裤”

 杨恒均:儿子进入这样的大学,我放心了!

 张佳玮:富爹贵爹,能洗罪保命的才是好爹

 方刚:为性革命正名

 南香红:世界上最古老的婴孩

 许锡良:中国人为什么特别害怕出错?

 赵少康:台湾是骗子天堂

 桥本隆则:不可小看的日本

 叶匡政:大陆应了解多元的蒋介石

 张铁志:台湾的公民素质来自何处?

 盐泽英一:日本记者的“红色之旅”

 唐力建:江湖风波

 宋石男:爷爷之死

 李银河:怎么评价潘金莲?

 朱大可:慈母与荡妇女性偶像的黄昏

 蒋友柏:不反省的公益

 老愚:夜色深处有官人

 唐辛子:日本产妇不“坐月子”

 郑若麟:当“巴黎情结”缠绕中国富翁的心头

 刘瑜:给理想一点时间

 柴静:因为如果是我

 十年砍柴:一个无良官府不配有良民

 杨照:理解风险,对付风险

旮旯里坐的是总统

 李剑芒:你坚持民主所需的假设吗?

 邱立本:没有中产阶级没有新中国

 加藤嘉一:刘志军的高铁遗产

 一娴:美国是否有“两会”?

 张五常:贫富分化与土地政策

 王荣霖:日本大地震

 田一枫:利比亚战争对中国的战略警示

 蓝晨:旮旯里坐的是总统

 黎明:“技术幸运”的许宗衡

 丁征宇:纽约市长上班竟然坐地铁且无人让座

 赵楚:南海争端不可意气用事

 章文:德国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林泉忠:两岸对“亲日碑”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

 王冲:美国高官为何出门没有前呼后拥

 茅于轼:限购让中国不声不响地迈向权力经济

 潘石屹:一个无法比拟的伟大时代将要到来

 邱震海:崛起期的中国应汲取德日教训

中国,请你慢些走

 秦建中:《春天里》为何唱哭千万网民?

 时寒冰:“中国制造”何以比国外贵?

 闾丘露薇:我的新年愿望

 盛大林:如何避免“统计为政绩服务”?

 林楚方: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笑蜀:有自治秩序人心始不可操纵

 洪巧俊:中毒“情绪感染”是最牛的雷言

 魏英杰:“五杠少年”难以承受官本位之重

 汪华斌:还要后代为我们的无知买单吗?

 鄢烈山:中国能不能不要“城管”?

 五岳散人:血统论回潮是危险信号

 周虎城:封锁消息封锁不住人心

 郑浩:“政府绝对正确”的年代已经过去

 陈季冰:“红歌”唱出来的生意

 童大焕:中国请你慢些走,等一等你的人民

 吴祚来:良知的力量,国家的希望

 石述思:王漾进行的是一场必输的战斗

 吴晨光:给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一封公开信

 刘方炜:我们都是“霍小丽”

 刘瑜: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张鸣:被塞了一嘴糖的巡视组

 叶檀:“特供”造就地沟油

【附录一】从改变自己做起——“名博校园行”之对话闾丘露薇、笑蜀

【附录二】凤凰网博报博文排行榜

【附录三】凤凰网博报浏览最多的博客

【跋】一些人,那些事

教育·文化

 中国教育“死要面子”李吉明

 我们最需要的是人的教育叶开

 北大已无蔡元培陈季冰

 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杨佩昌

 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柴静

 残忍教育野夫

 一个流传多年的谣言韩寒

 我们怎么品尝食物的味道?方舟子

 当求真遭遇为善:超越韩战李亚

 素什么质刘瑜

 文化兴国为何要“以日为师”?林泉忠

 中国在哪里?加藤嘉一

 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朱大可

 烟雨爱丁堡一娴

 外来价值有那么可怕吗?徐贲

 乡绅李仁愚十年砍柴

 “纽约”在西单女孩与春晚之间吴祚来

 被敏感词折腾至死的雍正皇帝胡荣荣

 乔治·奥威尔在缅甸张铁志

 特权的庄稼张鸣

 “苦难”与“辉煌”雷颐

 承先启后的火炬——致胡适之先生袁伟时

社会·民生

 民工日记:我所生活的农村张俊

 消逝中的乡村姜北树

 生育政策应该平等何亚福

 凭什么要限制富人移民?信力建

 中国底层的人经常互相伤害着许锡良

 没来的请举手刘瑜

 凤凰西去二万米:文明解体的活标本老愚

 心软能救世界柴静

 烧钱的代价陈平

 拼爹时代,看人家的爹在拼什么邹振东

 拆了胡同建城楼王晓阳

 内地人喜欢讲道德讲良心,不喜欢讲规矩程鹤麟

 剩男为何躺着也中枪?宋石男

 向“做美好自我”的江成博同学致敬鄢烈山

 为何嘲笑“非常中国”的同胞黎明

政治·经济

 用赦免和赎买打破国企垄断许小年

 不可复制的“南巡讲话”章立凡

 中国人没有权威“管”就失魂落魄?童大焕

 最富的国家,也是最穷的国家叶檀

天下

 德国民富国强的逻辑杨佩昌

 “占领华尔街”运动说明了什么?茅于轼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张铁志

 我眼中的朝鲜闾丘露薇

 一百二十三岁的希特勒究竟在想什么?叶匡政

 亚洲国家爱美国,还是爱中国?王冲

 美国机长拒载中国乘客的原由张起淮

 英国版《官场现形记》周轶君

两岸三地

 江山一水跨长虹郭冠英

 青春台湾呼唤青春中国邱立本

 在两岸互动中看到台湾价值宫铃

 返乡记武之璋

 文明做底盘才能遏制野蛮疯长笑蜀

 倾听——台湾人丧失的能力黄创夏

 什么是真正的香港危机?李铁

 两岸需要高级翻译石咏琦

青年菁英

 爸爸妈妈一直活得战战兢兢王海燕

 九亿分之一的张望黄受才

 大陆公厕里为什么容不下一卷卫生纸刘峰

【附录】凤凰网博报年度博主名单

插页 凤凰西去二万米——湘西田野调查艺术文献展

人物论坛

 茅于轼:追求自由使人们得以摆脱贫困

 默多客:少些“韩寒”神话社会多些希望

 单士兵:朴素人性不需贴任何宏大标签

 韩浩月:畸形化的中国父子关系

 马庆云:是什么摔倒了娱乐明星刘翔?

 彭玉宇:一生只做一件事

社会把脉

 吴祚来:乡亲们,车模是用来欣赏的

 张鸣:互害社会的整体愚昧

 金宰贤:我不喜欢中国的十大理由

 单士兵:教师为何过着“挣扎的人生”?

 十年砍柴:免职官员复出的逻辑

 彭玉宇:有些事急不得

 闾丘露薇:我为什么那样容易生气?

 老愚:发骚女的半吊子性逻辑

 韩浩月:密集恐惧症,人人都有的“中国病”?

 陈方:中国年轻人为何不敢晃荡青春?

 张敬伟:“流氓猪”的娱乐精神与城市气质

 陈季冰:“保卫大上海”

 张千帆:孔子会如何对待随迁子女

 王建勋:法治是官员的护身符

 腾日熙博:你去投敌啊!

自由民主

 张维迎:理念决定中国未来

 周保松:市场、金钱与自由

 徐贲:普遍人权的四个价值支柱

 邹振东:中国需建构理性社会的舆论禁忌

 亦忱:薄熙来现象是个屡见不鲜的中国式笑话

锵锵杂谈

 郭老学徒:野蛮人占领了头等舱

 郭老学徒:情欲与权力的纠缠

 丁征宇:父亲节里干女儿给干爹的一封信

 崔卫平:哪有什么平庸可言

 邱立本: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

 林楚方:心有多净,世界有多净

文化文明

 杨恒均:舌尖上的中华“软实力”

 徐贲: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

 宋石男:古代中国的个人尊严和自由

 苏芩:床上亦有底线

 鄢烈山:“潜规则”不如叫“现规则”或“奸规则”

 朱学东:我们为什么输不起?

 王贵成:诺贝尔奖救不了中国文学的垃圾命运

放眼天下

 黄鸣:朝鲜散记

 唐辛子:讲礼貌的日本人为什么不让座?

 丁咚:缅甸为什么能实行民主改革?

 陈平:国,到底应该怎样爱?

 闾丘露薇:当日本人在改变

 连清川:如何理解日本?

 李亚:钓鱼岛,现在怎么办?

以史为鉴

 王晓渔:严打之下的“道不拾遗”

 卫金桂:墨索里尼是怎样搞群众文化活动的?

 崔卫平:我稻田里的兄弟

 傅国涌:只有“聪明人”的世界是没有希望的

 连清川:我爱苏东坡

 乔海燕:一个红卫兵的葬礼

两岸三地

 李小鸣:为何“副总统”到场却遭到冷遇?

 邹振东:韩寒,太平洋的风从哪里来?

 杨照:曲曲折折转出的和善社会

 张铁志:没有加害者的历史

 格瓦拉:台湾素质是如何炼成的?

 贾葭:这不是你的台北

 廖信忠:台湾有没有城管?

试读章节

2008年5月,中国青年人正在发起一场ANTI-CNN运动。有一个CNN的白人评论员用“goons and thugs”来形容中国人。当时我在美国,遇到一位美国国务院官员,谈起此事,他苦着脸,“这个人也常常辱骂我们。”旁边他的中年同事说:“那是个让人恶心的人。”

小胖子补了一句:“不过他不代表白人,也不代表电视台,他只代表他自己。”

我说:“你们为什么要忍受他?”

他顿了一下,很无奈的神色,说:“但这是宪法给他的权利。”

“那你们干吗还干这个活儿?”我笑。

他也笑,“因为神经粗。”

杜鲁门总统当年写信给家人抱怨,说他被新闻界折磨,纠缠,除了一忍再忍,无法可想,但最后他说:“扛不住热,就别进厨房。”

看安东尼·刘易斯这本书,才知道,美国走到这一步,走了很长的路。

这是一个在1800年之前还有《防治煽动法》的国家,“撰写、印刷、发表或出版任何针对联邦政府或者总统的不实之诩,诽谤和污蔑之词,意图损害政府、国会、总统声誉者”最高判处两年徒刑。这个法律出台后的三年中,有十三人被捕入狱。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一个被公开辱骂的官员能够说“这是他们的宪法权利”,要靠多年形成的社会共识和文化经验。何帆翻译这本书,就是因为“《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1960年3月29日,南方民权运动正在紧要关头,马丁·路德·金的支持者们在《纽约时报》刊出了一份政治宣传广告,指责官员们正采取非法手段破坏民权运动,但文中对事实有所夸大,增加了金被逮捕的次数,修改了虐待事件的具体细节。

这则广告没有指名道姓,但还是激怒了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警局负责人沙利文,他认为这则政治广告极易让人认为他就是其中所指的“南方违宪者”,就起诉《纽约时报》有诽谤罪,要求赔偿五十万美元。

两审失利后,几乎已到绝境的《纽约时报》,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

1964年3月9日九位大法官对“《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以九票对零票一致通过裁决,宣布媒体在“对错误陈述信以为真”的前提下发布不实之词,应豁免于诽谤诉讼。

我反复看这段判词,这个“沙利文法则”在大洋彼岸的回响,隔了很久之后,以一种微妙的回响传来。

2004年,我报道《中国改革》杂志被诉案。这家杂志报道了广东的一家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不规范导致员工利益受损。这篇报道发了之后,杂志社被企业告上法庭,要求赔590万元,依据是这报道有失实之处,没有正式采访公司,也没有在文章中体现出对公司方有利的观点。调查性报道很容易惹官司,只要数字或者细节存在争议,被起诉的可能性很大,而在媒体被诉案中,媒体的败诉率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但这次媒体终于赢了,我们采访法官巫国平,他是个三十出头的青年人,说作出判决前曾经反复思量,认为报道在个别地方与现实有出入,但并非严重失实。他的判决是,“只要新闻报道的内容有在采访者当时以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判断认为是可以合理相信为事实的消息来源支撑,而不是道听途说或是捏造的,那么,新闻机构就获得了法律所赋予的关于事实方面的豁免权。”这句话与“沙利文法则”,何等相似。

我问他,为什么在涉及社会公益的问题上,法院更倾向于保护媒体的权利?

他说:“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度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都应当充分发挥传媒的监督作用。”

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沙利文法则”的来处,是一点点被笨重的力量从底部拔起来的,直到摆脱最后一些泥土。

在我看来,能让基座轰然倒塌的,是这本书里的一句话,1859年,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论自由》中说到

的:“首先,那些被迫噤声者,言说的可能是真理。否认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假设自己永远正确。”

不论在任何意识形态下,假设自己永远正确的人,思想都是单一僵化的。而智慧清明的人,总是意识到思想是在不断认识与发展的。

1931年,最高法院审理尼尔诉明尼苏达州案,霍姆斯大法官在庭上,政府律师试图用他二十年前的一个判决,来为打压媒体议论的举措开脱。

审判席上,已经九十岁的霍姆斯大法官微笑着插话:“写那些话时,我还很年轻,马卡姆先生,我现在已经不再那么想了。”

这就是霍姆斯大法官的名言,一部分出于他的人生经验——“真理只有在思想市场上,才能得到最好的检验。”

这就是为什么要容忍哪怕让人厌恶的声音的原因:“就算那些噤声之语存在错谬,但也可能,而且通常是,包含了部分真理……就算我们相信眼前的意见都是真理,若不容它接受对立意见的挑战和检验,人们对它的理性依据将缺少领会与感知。”

译者何帆曾经在书中引用过汉德法官的一句话,深得我心:“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P22-26(Ⅱ)

序言

这是艰难转型的时代,也必然成了纠结的时代。

孔子言:士志于道。自古中国之士,便以进谏为天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企图以“道统”驯服“治统”。中华文化传统虽注重生命而鼓励人不惜苟活,却不乏社会良心与勇气之士“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尽管文化屡遭革命,在进取与退隐的双重心理矛盾间,文以载道、学优而仕的传统没有殆尽,那份明道救世的使命感没有泯灭。而且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艰难演进所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提高、中产阶级崛起、社会思想解放,特别是网络传播技术打破了言论的垄断后,康德所述“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物上运用理性”的启蒙精神,在现代“公知”乃至“公民”身上越发闪耀。“杜鹃啼血犹哀鸣,不信东风唤不回”,即使爱之深而恨之切,却不曾绝望,在无路可退的山崖上发出锵锵之音。

在不危及社会稳定基础上的理性的、制度化、合法化的政治批判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保障。言论一致性将压制社会的个性、创造性,没有人能永远正确,只有自由讨论才能让我们更接近真理,鼓励人们参与公共事务,使人民变得不再冷漠、自私,促进社会道德提升与重建。民主培育人民的公共精神与爱国情操,促进人民积极、进取、奋斗的民族性格,才能带来更根本的社会稳定与长久发展;政府的权威来自公民的同意,建立在民主的正当性基础上的权力,才能在面临社会转型期无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中获得大多数民众的理解支持。

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前夕,凤凰网主办了“转型时期的媒体变革”三亚峰会。我在致辞中提出:“在数字传播技术革命、中国市场化改革、全球化经济民主进程三股主要力量冲击下,传媒行业与这个时代一起经历着剧变,传统媒体尚未充分自由发展,却发现自己的的权威性已在瓦解。以环境监视、议程设置、身份发展、娱乐消遣为核心的传统媒体功能,面对公民新闻的崛起,被迫从信息与观点的发布者转型为社会多元意见的平衡者与对话组织者。”随后不久,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流行,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话语权。而在媒体消费日益碎片化快餐化的时代,从传统媒体凤凰卫视衍生出的凤凰网,以博报这样提供深阅读的长博客媒体产品,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思想供应商的角色,超越海量快速的信息仓库模式,在理性建设性的基础上,洞察时代、关注内心、探索意义、传播价值,让神马不只是浮云。作“开放社会的推动力,公民社会的催化剂”,成为凤凰网的使命,成为我们和博报作者们共同的使命。

2011年10月,凤凰网博报之“名博校园行”系列活动,我亲身参与主持了闾丘露薇与笑蜀在中山大学的对话“青年与时代”,一起追问“青年在这个时代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权力与利益的勾结,法律及自由发展机会平等的缺失,上行遏阻,社会板结,朝向出生决定论或阶级社会的堕落危险,这一切让青年人感受到严重的无力感、无助感、挫败感。在“站无虚席”的讲堂里,闾丘与笑蜀面对大学生们真诚对话:如何从自身寻求明亮和温暖来影响世界,努力让社会转轨在坚守理想与理,陛包容的条件下进行。

辛亥革命的第一百个年头里,没有任何文字比得上温州动车事故引发的感叹更能代表人们内心深处的呼唤,每次读到,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中国啊,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

辛亥已经百年,同志仍在努力。价值,无论是源自千年来历经风雨而犹存的中华儒释道传统,还是百年前谭梁孙胡陈等舶来的理性自由平等民主宪政,不仅需要众心向往,不仅需要推动变革的勇气与行动,更紧要的,是内化为每个个体行为的指南,在阅读者与写作者各自的日常生活中,日日践行。

理想需要多少时间?距离“五四”百年还有七年,一个无比伟大的时代是否终将到来?

(作者为凤凰新媒体COO)

后记

2007年,一部美国电视片《越狱》在中国网络上流传。

这年底,一部真人版的“越狱”在上演。

2007年11月,寒冷的冬日,离北京十三陵不远的山村脚下,十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被关在铁门院子中,他们每天开始写“越狱日记”。

当年十月,凤凰网管理层作出决定,组织技术突击队,独立开发凤凰博客系统平台。在此之前,博客已在中国大行其道,我们也先后引进外来平台,进行运营,但全告失败。这项决定,可以说是最后一搏。

2008年1月1日,元旦,凤凰网的一队人马,彻夜末眠,凤凰博报正式上线,我们欢笑着,迎接2008年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在北京著名的簋街,早晨六点,我们二十多个男女,吃了新年第一顿涮羊肉。

至今,无论是在凤凰的,还是离开的,回忆那个时期,满眼含泪,那是人生最难忘记的时候。

互联网产品,关键在定位和运营。

凤凰博报,起这个名字,就是为了在强敌如林的博客竞争对手面前,独竖一帜。我们已是白纸一张,正好写字。

凤凰博报,媒体气质,这是我们的追求。

我们准确把握了海内外华人圈知识精英的脉博,每天以上万的增长速度,快速在业界确立知识英精平台地位,用半年时问,站稳脚跟,让同业惊奇并受到追捧。

普世价值之争,我们连续组织博文,观点鲜明,让传统媒体同行自叹不如,赢得南方报系同仁的尊敬。

我们第一个开拓海外博客市场,建立业界首个台湾博客专区,两岸之间形成一个独特的沟通交流平台。

通过台湾博客平台,广泛建立台湾的人脉关系,并成功运作了《大陆网民对话马英九》。2008年底,《南方周末》向媒体致敬评选,凤凰网为此独获殊荣。

《你周刊》是我们独立策划的博客专栏,《最后的界碑》《嫁给中国的女人——吴仪》、《废墟上的中国老人——温家宝》、《大考——雪灾》等等一系列博客专栏策划,其选题独特,博主根据我们的策划,提供高质量的文章,这些策划与操作,不输传统媒体,让同行惊叹。

之后,我们推出人在香港、人在日本、人在欧洲、人在美国等海外博客专区,佛教博客、财经博客、军事博客、娱乐博客等专业博客也纷纷成立。

博客访谈一直坚持到现在,海内外著名博客人物接受专访,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台湾政治明星邱毅都走进我们的演播室。《名博沙龙》直面社会现象,期期精彩。

我们成功运作与传统媒体互动,中国三十多家主流媒体采用凤凰博报文章,我们的品牌如日中天。

到了2011年,“青年中国说——凤凰名博校园行”是我们今年打出的另一个品牌,闾丘露薇、笑蜀、加藤嘉一、熊培云、杨恒均等知名博主随我们走人校园,从对外经贸大学到中国政法大学,从华南理工到中山大学,每期都有引爆点,每期都有火花碰撞,硬是在热闹的微博时代拉出了博客的大旗。

人们说,凤凰博报很精彩,这是因为很多精英们在这个平台上的精彩演出和奉献,成就了今天的凤凰博报。没有你们,我们将难以生存,暗淡无光。

特别令我们自豪和欣慰的是,凤凰博报还使一批无名博主成为光彩耀人的今日之星。

台湾媒体人宫铃,以胡同台妹之名,被誉为中国互联网走得最远的台湾人,成为今天跨越两岸的著名作家。

日本留学生加藤嘉一,在北大上学时开始在凤凰博报撰写博文,已成为今天深受年轻人追捧的青年学者。

陆琪,以一篇《办公室的潜规则》博文名声鹊起,并为我们编辑所看中,在我们积极鼓动和策划下,推出第一本书《潜伏在办公室》,现在他已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

台湾作家廖信忠以《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红遍大江南北,而此前他只是凤凰博报上被我们拉来的默默无闻的台湾写手。

还有很多很多值得骄傲的博主……

可以说,在凤凰博报这个平台上,你可找到今天活跃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所有知识精英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这不只是一个知识宝库,还是我们博主的精神家园。

当年的最后一博,成就了我们的今天。

感谢出版社和我们的编辑独具慧眼,在2011年底推出这本书,既是纪念也是怀念。

特别感谢我多年的朋友,凤凰新媒体负责技术的副总裁吴华鹏先生,2007年的重要决策之后,他亲自挂帅,亲力亲为。

怀念并感谢从2006年底开始为这个平台而奋战的凤凰斗士,一批又一批人为此奉献出美丽年华,尽管很多人的背影或已远去,这里还是深深怀念并感谢,他们是周磊、赵雯、杨明、吴德强、张健男、王敏、宫铃、刘丹、王姝蕲、李小鸣……

凤凰博报,一批新人接手与成长。

精彩还在继续。

(作者为凤凰新媒体副总裁)

书评(媒体评论)

凤凰网的博客,自辟蹊径,叫做“博报”,slogan是“博采众家之言,报闻公民心声”,以强调自身的媒体属性与内容品质。自创建来,凤凰网博报紧紧关注中国的当下,始终坚持风骨,尽力担当,胸怀温度,流露着真挚性情。

无论自称凤凰,还是被命名为其他的鸟类,我们都乐为中国的进步而欢鸣、飞翔!

——刘爽(凤凰新媒体cE0)

满纸风骨,一腔热情。同愿中国慢慢走。

——薛蛮子

你说中国,我说中国,七嘴八舌多说说,中国的事才好办。

——张鸣

对于太急的事,必须让他慢下来,但对于那些太慢的事,或许必须着急点。

这本书是我们对缓急之间的思索。

——张铁志

虚拟世界中,无数博客不断地流动更新。一觉醒来,你的纪事、你的述评、你的心灵感悟,已凝结为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其实是一张拼图,每个人描画出其中的一块;当众多博客拼接成画面,你将看到一个时代的侧影。人民书写历史的愿景得以实现,是因为这个时代有了互联网。

——章立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