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华所著的《璀璨的巨星(中外名家论名家)》中的论主,或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或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或为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被论对象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和外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巨星——著名的作家、诗人、学者,也是高等学校文学艺术专业中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课程必须讲授的重点作家。论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对被论对象的思想、精神、世界观、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作了全面的、深入的论述,也不讳言被论对象的缺点和局限,为评论作家作品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璀璨的巨星(中外名家论名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程凯华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程凯华所著的《璀璨的巨星(中外名家论名家)》中的论主,或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或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或为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被论对象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和外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巨星——著名的作家、诗人、学者,也是高等学校文学艺术专业中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课程必须讲授的重点作家。论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对被论对象的思想、精神、世界观、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作了全面的、深入的论述,也不讳言被论对象的缺点和局限,为评论作家作品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内容推荐 程凯华所著的《璀璨的巨星(中外名家论名家)》由一系列专题中外文学名家论组成,共20论,分四辑:第一辑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论中国两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郭沫若,第二辑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欧洲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莎士比亚、歌德、席勒、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第三辑是文学大师、文艺理论批评家鲁迅、茅盾、傅雷论中国新文学史上几位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的女性作家冰心、庐隐、丁玲、萧红、张爱玲;第四辑是我国领军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和著名学者闻一多论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现代的著名诗人徐志摩,以及国学大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本书中的论主,或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或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或为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被论对象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和外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巨星——著名的作家、诗人、学者,也是高等学校文学艺术专业中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课程必须讲授的重点作家。论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对被论对象的思想、精神、世界观、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作了全面的、深入的论述,也不讳言被论对象的缺点和局限,为评论作家作品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璀璨的巨星(中外名家论名家)》选题新颖、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观点精准、分析细致、论述具体,文字通俗,易读易懂,是国内第一部中外名家论名家的专著;在这个领域目前尚无此类专著出版,因此,该著作填补了这个领域的学术空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供高等学校文学艺术专业师生教学和研究之用,也可作为文学评论工作者的参照读物。 目录 第一辑 第一论 毛泽东论鲁迅 一、毛泽东爱读鲁迅著作 二、毛泽东评说“鲁迅精神” 三、毛泽东综论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第二论 瞿秋白论鲁迅 一、瞿秋白与鲁迅的“知己”之交 二、瞿秋白论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和战斗历程及革命传统 三、瞿秋白论鲁迅杂文产生的原因和艺术特点及战斗意义 第三论 周恩来论鲁迅与郭沫若 一、鲁迅与郭沫若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革命战友 二、鲁迅与郭沫若的精神特质 三、鲁迅与郭沫若“各人自有千秋” 第四论 茅盾论鲁迅 一、茅盾和鲁迅的战斗友谊 二、茅盾论鲁迅的思想发展: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三、茅盾论鲁迅的文学创作:融小说、杂文、思想于一体 第五论 郭沫若论鲁迅 一、郭沫若对鲁迅的态度和变化的原因 二、郭沫若对鲁迅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第二辑 第六论 马克思恩格斯论莎士比亚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的热爱和尊崇 二、马克思恩格斯论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 第七论 马克思恩格斯论歌德和席勒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歌德世界观和创作的两重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论席勒的剧作和“席勒式” 第八论 马克思恩格斯论巴尔扎克 一、马、恩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历史内容和巨大价值 二、马、恩论巴尔扎克的成就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 第九论 列宁论列甫托尔斯泰 一、列宁论列甫托尔斯泰一组论文的时代背景 二、列宁论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列宁论列甫托尔斯泰世界观和创作的矛盾 第十论 列宁论高尔基 一、列宁对高尔基革命活动和思想动向的关注 二、列宁对高尔基《海燕》和《母亲》的评价 第三辑 第十一论 茅盾论冰心 一、茅盾论冰心的原因和条件 二、茅盾论冰心的创作历程和创作的意义 三、茅盾《冰心论》的批评模式及影响 第十二论 茅盾论庐隐 一、茅盾《庐隐论》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二、茅盾论庐隐的创作历程和艺术风格 第十三论 茅盾论丁玲 一、丁玲:中国新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 二、茅盾与丁玲的“师生和战友”情 三、茅盾论丁玲的文学创作 第十四论 鲁迅论萧红 一、鲁迅对萧红的特别关爱 二、鲁迅论《生死场》的思想和艺术 三、萧红的成功也是鲁迅的成功 第十五论 傅雷论张爱玲 一、傅雷论张爱玲的缘由 二、傅雷论张爱玲的得失 三、傅雷论张爱玲的影响 第四辑 第十六论 鲁迅论屈原 一、鲁迅论屈原思想和精神的主要内涵 二、鲁迅论屈原诗作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独创 三、鲁迅论屈原及其作品的阶级的历史的局限 第十七论 闻一多论屈原 一、用人民的标准评说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二、用新观念新方法别开生面研究屈原的《楚辞》 第十八论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 一、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 二、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扬李抑杜的偏颇 三、李白与杜甫: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第十九论 鲁迅论章太炎 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二、鲁迅称颂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三、鲁迅批评章太炎“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第二十论 茅盾论徐志摩 一、阶级定位:批评的基点 二、思想评判:眼光的犀利 三、审美分析:视觉的周全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论 毛泽东论鲁迅 一、毛泽东爱读鲁迅著作 鲁迅是毛泽东一向敬慕并给予崇高评价的伟大作家。在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鲁迅著作是毛泽东最爱读的,毛泽东曾多次号召学习鲁迅,读点鲁迅著作。 1937年1月,毛泽东进驻延安后,他在陕西第四中学(设在延安)图书室发现有鲁迅的著作,如获至宝。他借了几本,读后再借,先后三次借阅,他读了这里所有的鲁迅选本和单行本。1938年1月12日,毛泽东给当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当主任教员的艾思奇写信,说:“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本零的,《朝花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深深的遗憾声里流露出系统渴读鲁迅作品的热切愿望。半年以后,1938年8月,他就得到了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在上海编辑出版的20卷《鲁迅全集》。这是二百套编号发行,标明“非卖品”的“纪念本”。通过中共地下党组织,从上海辗转到延安,毛泽东得到了一套,编号为第58号。他非常珍爱这套书,一直把它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旁。尽管当时战争纷繁,工作忙碌,环境简陋,毛泽东还是忙里偷闲,抓紧时间,在低矮的窑洞里秉烛夜读。后来新华社发表过一张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里工作的照片,那办公桌上放着3卷《鲁迅全集》。这套《鲁迅全集》,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从延安一直带进北京中南海。他曾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这套书保存下来不容易啊!当时打仗,说转移就转移,有时转移路上还要和敌人交火。这些书都是给战士们背着,他们又要行军,又要打仗。书能保存到今天,我首先要感谢那些曾为我背书的同志们。”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他出访苏联,还是在国内巡视,他都带着它,废寝忘食地阅读。1949年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出访苏联,他亲自挑选了58号这套《鲁迅全集》中的几卷带往苏联。他曾因读这几卷书而推迟进餐,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我在延安,夜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1956年到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带注释的鲁迅著作单行本,毛泽东对这套新版的鲁迅著作也十分珍爱。他把这套书放在床上,经常利用夜晚和其他零星时间阅读。据逄先知介绍,1959年10月毛泽东外出前夕,指明要带走的书籍中就有《鲁迅全集》。1961年,他在江西的一段时间,还把新版的《鲁迅全集》带在身边。毛泽东逝世后,报刊上发表过一张他站在书柜前看书的照片,他手里拿着的正在翻看的书,就是新版《鲁迅全集》。到70年代初,毛泽东己近80高龄,体力、精力不济,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视力日见减退,但读鲁迅著作的兴趣有增无减。1972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线装本《鲁迅手稿选集三编》,这本书共29篇鲁迅手稿,都是从尚未刊印的鲁迅手稿中选出来的。毛泽东拿到这本书后,一有空就翻阅。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前,他卧室的床上、床边的书桌上、书架上,还摆放着鲁迅的著作,或是翻开着,或是在某一页上折了一个角,或是在书中夹着纸条,或是在封面和题目上用笔画了圈,或是在有的文章旁边写了批注文字。到晚年,身患重病的毛泽东还多次提议要党内同志读点鲁迅著作。1975年11月初,毛泽东对周海婴的关于出版带注释的《鲁迅全集》的信作了批示:请政治局“讨论一次,作出决定,立即实行。” 总之,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在国内视察,毛泽东都忙里偷闲认真阅读鲁迅著作。正是通过系统地阅读鲁迅著作,毛泽东才有可能对鲁迅了解得相当深刻和透彻,才真正理解到“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而这正影响着毛泽东对鲁迅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和革命史上地位的崇高评价。 二、毛泽东评说“鲁迅精神” 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题为《论鲁迅》的重要讲话,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毛泽东第一次直接地提出并专门论述了“鲁迅精神”,概括了“鲁迅精神”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第二个特点,就是他的斗争精神。刚才已经提到,他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他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第三个特点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和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往往是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坚韧地反抗着、呼啸着前进。鲁迅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丝毫不妥协,他具备坚决的心。 毛泽东认为:“综合上述这几个特点,形成了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他号召人们“要学习鲁迅的精神,把它带到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毛泽东这样提出和推崇“鲁迅精神”,既是从鲁迅这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出发,从鲁迅的思想、行动、著作出发,从鲁迅毕生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作坚决斗争这一事实出发,概括出鲁迅所独具的“鲁迅精神”,又紧密地联系着当时的斗争大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时代要求(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指出“鲁迅精神”的几个特点,号召人们向他学习,以便“造就一大批为民族解放而斗争到底”的先锋分子:这些人像鲁迅那样具有政治远见,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他们“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他们是不谋私利的,唯一地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他们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决的,勇往直前;t他们不是狂妄分子,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他们在革命道路上起着向导作用。” 显然,毛泽东对于“鲁迅精神”的论述,既是非常切合时宜的,又是实事求是的,贯穿着革命功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在,我们根据毛泽东的论述,结合鲁迅的思想、行动、著作,对“鲁迅精神”作一番进一步的分析。 “鲁迅精神”的三个特点之间有着不可颠倒的逻辑联系,其中“政治的远见”最重要,是方向,是基础,是斗争的力量源泉。我们首先分析第一个特点“政治的远见”。这里我们试以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来说明这个观点。我们知道1927年前,鲁迅还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在政治上,他最先曾寄希望于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后来又改寄希望于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还没有能够看到中国革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才能成功。但他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开始为五四运动的彻底反帝反封建而战斗呐喊的。 P3-5 后记 我于1956年9月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1961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兰州大学中文系任教中国古代文学,1970年调回故乡湖南,先后在邵阳师专、邵阳学院中文系任教中国现代文学。2007年退休。我这一辈子,在高等学校学习、工作了整整半个世纪。我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忠于职守,站三尺讲台,始终没有动摇过,可谓“咬定青山不放松”。但人生易老天难老,而今我已年逾古稀,退休了。退休以后,我还想什么?还要干什么呢?我所想的我要干的事自然还有不少,但主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好好地休息、休养,特别要注意养身和养心,以确保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二是在家与老伴、子女儿孙和和美美、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坐享天伦之乐;三是每天至少坚持两个小时读书、阅报、上网,不忘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四是继续搞点学术研究和写作。关于这第四方面,我想多说几句。有些朋友好心地劝告我说:你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服务了近半个世纪,现已年逾古稀,退休以后该好好地休息;健康第一,身体要紧,应特别注意保重,还搞什么研究和写作。我很感谢朋友们的好心劝告,但向他们作了几点解释:第一,教学、研究、写作,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热爱教学,也喜欢研究和写作。第二,现在我的研究不是另起炉灶,不是再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而是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前行。我曾经长期从事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储备了这一领域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对这一领域有价值的值得研究的一些课题比较熟悉且有浓厚的兴趣。我相信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钻研,会得到预期的收获。在退休以前我还有计划中的《中国现代农村题材小说史》、《璀璨的巨星——中外名家论名家》两个研究课题尚未完成。现在我就选定这两个课题继续研究,先完成《璀璨的巨星》的写作。第三,我是怀着超脱的心态自由写作的。所谓“超脱”就是超脱于名利之外,具体说即不是为了名,不是为了利,不是为了评职称,不是为了赚稿费。这样写起来心态就自由平和,不急不躁。有时间就抓紧写,没有时间就放下暂时不写;写出来能发表,当然很好,即使不能发表也无关紧要。第四,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著名作家苏叔阳、郑敏、蔡其矫等先生认为“自由的写作,让人愉快,有益健康”,“可以增进生命的活力和信心”;而“心情好,百病不生,常走动,常写作,肉体和精神互相促进,才是全面的健康”。他们以自身的实践证明完全可以把写作变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从而既活得好又写得好。我深切地体会到,写作虽然是一件比较艰苦的事,但也是一件快乐的事。艰苦和快乐是辩证的统一。有苦有乐,先苦后乐。试想,当一部书稿完成,能够出版,当一篇文章写就,能够发表,这种经过艰苦劳动后所得到的收获,不是一种甜美的和快乐的享受吗?基于上述认识,2007年我退休以后就动手写作《璀璨的巨星》,到2010年暑假完成书稿,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和心力。现在书稿即将付梓,由在出版界、学术界和读书界享有颇高声誉的国家级出版社一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结一件心事,我的心情自然是轻松而又愉快的,但同时也感到有点不安,这主要是因为我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视野、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有诸多不当和纰漏之处,恐怕贻误读者。如果这样,敬请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吸纳了国内学界诸多研究成果,大多在书内每篇论文后的参考文献中注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岳凯华博士和他的几位硕士研究生刘瑞华、刘雪姣、邓竞艳、萧毅、林丽等,对本人的写作给予了无私的帮助;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编辑部主任贺羽巾教授、责任编辑萧功为副教授为促成本书完稿给予了大力支持;邵阳学院党政办公室的王玉林副教授、中文系的邓政副教授、李婷副教授、科技处的周睿副教授,协助我搜集资料、提供信息、打印文稿,做了大量的工作;我的贤妻向惠云从学校图书馆退休后,主管家政,操持家务,为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与写作条件。在此谨向上述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程凯华 2011年9月 于邵阳市李子园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