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神话,挑战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第六名。
《把信送给周恩来》由傅长盛著,是公职人员、青年学生、职场人士的精神读本。
中国版《把信送给加西亚》,一本关于忠诚、敬业、责任的励志经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把信送给周恩来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傅长盛 |
出版社 | 中央党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终结《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神话,挑战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第六名。 《把信送给周恩来》由傅长盛著,是公职人员、青年学生、职场人士的精神读本。 中国版《把信送给加西亚》,一本关于忠诚、敬业、责任的励志经典。 内容推荐 《把信送给周恩来》由傅长盛著,是公职人员、青年学生、职场人士的精神读本。 1934年9月底,潜伏在“江西第四区保安司令部”的卢志英、刘哑佛、项与年等红色特工,获得了保安司令莫雄提供的蒋介石庐山军事会议“铁桶围剿计划”绝秘情报。面对这份事关中共中央和十万红军将士生死存亡的敌情,项与年自告奋勇执行“送信”使命,从德安、南昌、吉安到兴国,7天之内,穿越700公里,先是化装成教书先生,最后毅然将自己四颗门牙敲掉,化装成邋遢疯癫的游荡乞丐,混过江西泰和县与兴国县交界的封锁线,于1934年10月7日下午将这份密信送到瑞金的周恩来手里,成为引发红军提前长征、跳出重重包围的关键情报之一。 今天,如何在全球化视角下重新审视当年的英雄故事,如何在中国崛起的语境中叙述这个非凡的“送信传奇”?当代青年如何从项与年的“送信行动”中汲取关于忠诚、敬业、责任的价值观?如何从“送信人”身上寻找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把信送给周恩来》将给读者一个精彩的感叹号! 目录 序 中国版的《把信送给加西亚》 第一章 寻找中国的“送信人” 第二章 把信送给周恩来 “海漂”成为特科勇士 打入国军“剿匪”司令部 获取“铁桶计划”情报 “教书匠”千里走单骑 化装乞丐蒙混过关 翻越十八排抵达红区 送信英雄永垂青史 第三章 “送信人”的七项修炼 一、敬业的修炼 把职业当成事业 薪水不是工作的全部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二、忠诚的修炼 忠诚是职场重要操守 和企业风雨同舟 忠诚是一种高超智慧 三、感恩的修炼 对工作心怀感激 感恩是一种强大的自驱力 一分感恩一分收获 四、勤奋的修炼 蜗牛为什么能爬上金字塔 机遇钟情勤奋工作的人 勤奋是保持高效率的前提 五、责任的修炼 责任至高无上 责任请借口走开 像主人翁一样自动自发 六、学习的修炼 学习力决定职场竞争力 主动学习,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保持终生学习的状态 七、团队的修炼 孟良崮战役:团队执行力的较量 与团队一起成功 大雁和蚂蚁的启示 附录 项与年传记《山路漫漫》序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把信送给加西亚。把信送给周恩来。 加西亚是谁?如果不是那本书,恐怕他早已湮没在史海;而周恩来则是二十世纪叱咤风云、名震寰宇的伟人,功业早已与H月同辉。 谁把信送给加西亚?美军中尉罗文。因为美国总统的表彰,更因为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那本经久不衰的畅销书,罗文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更成为一种美国精神的象征。 谁把信送给周恩来?红色特工项与年。因为革命斗争的险恶环境,出于保密的需要他长期默默无闻;更由于政治风云变幻,在文革中他甚至一度遭受打压和冤屈。 相同的是,“把信送给加西亚”和“把信送给周恩来”都改变了世界历史运行轨迹:前者让美国赢得了美西战争,开启了一个世界强国的帷幕;后者让中共和红军提前突围长征,保住了革命火种,并最终大火燎原,定鼎江山,抒写华夏东方全面复兴的光辉篇章。 二 就像周恩来毫无疑问比加西亚更伟大一样,项与年的“送信传奇”事实上比罗文的故事更精彩感人。 《把信送给加西亚》(A Message To Garcia,又译《致加西亚的信》),这本美国成功学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Elbert Hubbard)写于1899年的小书,说的是一个美军中尉奉美国军事情报局之命,将美国总统麦金莱的一封信送给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古巴的反政府武装首领加西亚的故事。故事之后,作者还从罗文送信传奇,引申出关于职场“对待工作勤奋、对待公司敬业、对待老板忠诚、对待自己自信”等方面的励志阐释。 故事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正值美西战争(1898年4月至12月美国与西班牙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即将爆发之际,美国总统麦金莱(美国第25任总统1897—1901年在职)急需派一名合适的人员去古巴,与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军事情报局阿瑟·瓦格纳上校推荐了西点军校毕业生、第九步兵团的安德鲁·罗文中尉,他口头传达了命令:找到加西亚,了解起义部队的兵力、所需供给、加西亚的作战计划、军队的士气以及他是否能与美国军队合作。 罗文从美国乘坐英国渡轮穿越古巴海域,到了牙买加的金斯顿,找到古巴军事联络处,在古巴地下反抗组织的帮助下,不顾到处都是西班牙军舰、骑兵、巡逻队、间谍的威胁,穿越海湾、丛林、雨林、山脉、平原,经过6天跋涉,排除千难万险,终于抵达古巴起义军营地,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并历尽艰难从加西亚那里给麦金莱总统带回了宝贵的情报。在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中,英雄罗文接到麦金莱总统的任务——给加西亚将军送一封决定战争命运的信,他没有任何推诿,而是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了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美国总统麦金莱发出嘉奖罗文中尉的公开信,称赞他的忠诚、勇敢,为美国赢得了荣誉。 《把信送给加西亚》宣称,一百多年来,该书以不同的方式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作为世界各国军队、公务员、公司职员的励志读本,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以主动性完成职责。“送信”早已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由主动性通往卓越的成功模式,成为人们忠于职守、履行承诺、敬业、忠诚、主动和荣誉的象征。 阿尔伯特·哈伯德在书中认为,像罗文这样的人,应该为他塑造铜像,放在所有的大学里,以表彰他的精神。年轻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习来的知识,也不仅仅是他人的种种教诲,而是要塑就一种精神:忠于上级的托付,迅速地采取行动,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当笔者看完这本小册子的时候,心里就很纳闷:罗文确实出色,但真的那么伟大,应该成为千百万中国人的楷模吗?像罗文这样的送信故事,在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程中,俯拾皆是。其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送信”传奇,就是1934年10月初,红色特工项与年,潜伏敌营搞到蒋介石第五次“围剿”的“铁桶计划”情报后,7天之内,穿越700公里,先是化装成教书先生,后来将4颗门牙打掉,化装成乞丐,混过重重封锁线,将这封密信送给周恩来,从而引发红军提前长征、跳出重重包围的故事。 由此,作者萌发了将项与年“送信故事”重新发掘提炼,让红色特工项与年和美军罗文中尉大PK、打打擂台的念头。 于是,2011年夏秋时节,笔者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多次前往江西,从德安市启程,一路南下,沿着南昌、吉安、泰和、兴国、瑞金等市县调查,采访当地党史专家,考证1934年10月初项与年送信的路线细节。徒步穿越了项与年走过的泰和县与兴国县交界的峡谷和千米高山十八排,体验当年红色特工送信的艰辛之旅。笔者还前往广州等地,采访了当年泄露“铁桶计划”秘密的“江西第四区保安司令”莫雄的后人,以及故事主人公项与年的后人,取得第一手翔实的材料,最终写成《把信送给周恩来》这本小书。 我想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把信送给周恩来的红色特工项与年,比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罗文更英勇更伟大。 阿尔伯特·哈伯德在《把信送给加西亚》书里赞赏罗文:当他面对那封写给加西亚的信时,没有问:“他在哪儿?”“他长得什么模样?”“如何与他联系?”“如何才能到达那儿?”他只是接受了命令而且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把信送给加西亚。 我们确实应该欣赏阿尔伯特·哈伯德所宣扬的罗文的积极主动性,其实这也是罗文的分内职责。罗文首先是个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何况有麦金莱总统亲自点将,由中情局局长亲自命令,军令如山,必须无条件把信送给加西亚,罗文没有多嘴问七问八,实际上是一个情报人员最基本的素质。 要说主动性和自动自发,项与年的“送信行动”,才是旷古未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动自发:首先是项与年和同志们亲身卧底敌营,搞到了生死攸关的绝密情报;其次,没有人命令他要把信送给红军,“送信”纯粹出于项与年团队对于组织的忠诚、对于信仰的执着;然后又以惊人的执行力,用七天时间生死穿越,把密信送到红都瑞金。 P003-006 序言 中国版《把信送给加西亚》 我的家乡闽西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区域,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锻铸了无数铁骨铮铮的英雄和惊心动魄的红色传奇。 傅长盛所著的《把信送给周恩来》,读来让人掩卷唏嘘,久久难以平息澎湃汹涌的心潮。 作者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群潜伏在敌营的中共特科情报人员,冒杀身毁家之险搞到一份绝密的“铁桶围剿计划”情报,十万火急,事涉中共中央和中国红军命运,主人公项与年以其大智大勇,携“信”穿越敌人层层封锁线,亲自“送”到中央苏区周恩来手中。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再度成为国家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成为“主旋律”工程创作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一批以革命英雄为主角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颇为引人注目,如《我是太阳》《亮剑》《历史的天空》以及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等成为受各方面欢迎的流行文化。 如何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相统一?纪实文学界历来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把信送给周恩来》同样是依据这一原则进行创作的:基本史实确凿,考证严谨,既引用了前共产国际顾问李德回忆录的相关章节、“红色特工王”李克农之女李力的回忆资料,也引用了主人公老上级习仲勋同志的回忆文章……从而多角度佐证了历史真相。与此同时,作者还采访了多名资深党史专家,反复考证,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原貌。 毋庸置疑,许多当年的场景时过境迁已无从查考,但作者的铺陈既合情又合理。比如,上海特科负责人丘吉夫在南昌设立的“张育民诊所”,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但对于项与年前往瑞金的旅途上如何获得途中的秘密交通站帮助,作者设计了吉安、泰和沙村药店等情节,虽有待考证,却又是非常符合当时的历史情状的。 作者叙述历史故事时,增添了不少时尚的现代话语元素,夹叙夹议,诙谐幽默,从当代人的视角表现地下战线的紧张刺激和送信英雄的个体魅力,与当代读者拉近了距离。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也多有出彩的点睛笔墨,比如,项与年为穿越封锁线化装成乞丐而敲掉四颗牙齿,对应这一典型细节,作者反复渲染他原先一口整齐美白的牙齿,这就增强了文学的感染力。 事实上,革命历史文学资源的再度复活,不是对“文革”前“革命历史小说”、革命故事模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应着中国社会深刻的历史转折,时代语境的巨变而生成了新的革命历史想象。当今时代,社会急骤转型,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走向多元,一个东方古国正在和平崛起。重述一个年深日久的革命故事,传承一种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显然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的。 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所著《把信送给加西亚》曾风靡世界,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图书之一。该书讲述了19世纪美西战争中,美方一名年轻中尉——罗文,历尽艰险,徒步三周,穿越危机四伏的战场,把一封事关扭转战争全局的情报信,交到正在丛林作战的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手中。罗文正直、忠诚、恪尽职守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品格为世人所景仰。因而,《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也成为今日许多单位与团队作为培养员工敬业精神的优秀读物。 《把信送给周恩来》无异于中国版的《把信送给加西亚》。我深信,它的出版,同样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的。 是为序。 2012年8月25日于北京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 后记 虽然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当我改完最后一遍,点击存盘,还是不由得长长舒了一口气,为终于完成一项使命而激动不已。 2011年暑期开始,我曾经8次前往江西的德安、南昌、吉安、兴国、瑞金等地调研采访项与年1934年10月初千里穿越封锁线“送信”的传奇历史。也许是天助我也,通过互联网偶然认识的著名党史研究专家、红色文化学者胡玉春同志,在兴国县热忱接待帮助我,多次陪同我实地考察,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送信”线路考证。就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依然感到若有所失,便于8月26日再次启程前往泰和县,在胡玉春、兴国电视台记者黄盛、福建长汀县新闻中心记者黄启元等人的陪同下,从十八排山脚的新桥村徒步攀登穿越大山,登临黄龙坪,抵达兴国茶园乡,实地体验项与年当年的艰辛,考证、缅怀革命先辈的壮举,终于实现了夙愿。 这是我二十年新闻生涯中最大的一次跨区自费采访,费时耗力,课题纯粹出于自觉,激励于罗文的自动自发和项与年大智大勇的献身精神。如果是有什么内驱力的话,那是出于我南昌大学四年培育的对江西红土地的一往深情,出于对闽西项氏父子满门忠义的敬仰之情。实际上,项家先祖项一斋和我的先祖傅氏闽西开基祖傅以南,均是南宋末年文天祥部属,随同文丞相转战闽粤赣抗击元军,一同托孤于连城县河源里,并肩战死梅州,为抵御外族尽忠成仁,血脉相连。因此,总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召唤着我,要将项与年的传奇故事写深写透。 在采访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本书主人公项与年故乡连城县、朋口镇、文坊村的大力支持,项小米的《英雄无语》、卢运泉、李立维的《山路漫漫——项与年的革命生涯》和莫雄之子莫栋梁提供的《莫雄回忆录》等书籍,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长期跟踪研究项南家族历史的东南电视台制片王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照片,长汀籍企业家陈柏村先生热心资助本人若干采访差旅费用,在此深表谢意。 2012年8月28日于福建龙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