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网络社会的崛起之势,网络领导者准确把握网络特征,树立公共、公益和公平三大网络精神,锻炼Web 1.0,Web 2.0,Web 3.0网络思维,全面提升网络素养和网络智慧。提升网络领导能力,网络领导者需要把网络公共空间建设成为“网络公共领域”,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共同建设和谐的网络社会。◇一、把握网络特征
诸如互联网和人类大脑等复杂网络,是由众多互相联系、彼此影响的众多节点联系而成的具有生命力的系统。面对全球化、分权化的网络社会,网络领导者需要深谙互联网分布并行、开放兼容、效益递增和共同演进四大特征,遵循网络社会的基本规律,积极和网民互动,吸引和包容更多的网民,互相影响,共同进步,不断提升网络社会领导力。
(一)复杂网络
什么是网络(Network)?今天,人们谈论网络时一般是指互联网(或者称为因特网)。随着三网融合、新三网融合等日益普及,人们谈论网络时是指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从信息网络技术角度出发,卡斯特认为:“网络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节点构成。”
什么是节点?节点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它依赖于具体的网络系统。具体来说,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计算机,还可以是其他事物。如果节点是人,网络就是人联网;具体到每个人,人联网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际关系网络(简称“关系网”);如果节点是计算机,网络就是互联……
P85
研究“网络领导”,是我的人生中的幸福历程。
2010年年初,我幸运地加入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这个卓越团队,加入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研究中心这个卓越团队。
在刘峰主任的指导下,我选择了“e.1eadship”这个专题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开始了新的知识探险之旅。万事开头难,我所收集到的资料是比较少的,研究似乎陷入困境。
2010年暑假,在大别山的一个小山村里,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和《千禧终结》成为我2010年夏天的“热”爱,帮助我“打通了研究思路”:可以尝试使用“网络领导”这个新概念,从信息网络技术革命角度展开研究。
2010年10月9日,在国家行政学院第23期厅局级公务员任职班,我以“提高网络社会领导力”为题进行了第一次案例教学。这次课程的成功,给我一个良好的开端。尽管如此,对我来说,网络领导依然是一个错综复杂高深莫测的研究课题。
在皎京敏老师的帮助下,人民网刘红副总编、地方部杨佳副主任成为我研究网络领导的引路人。而且,我多次到奥一网调研并参加活动,向任天阳总经理、蓝云总编辑请教网络问政发展方向和趋势。经过刘如森仁兄的引见,拜访了南方民间智库的部分朋友,进一步深化了对网络问政的认识。
2011年暑假,在大别山的一个小山村里,凯文·凯利《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迪伊·霍克的《隐形VISA:面向未来的混序组织》成为我的“热”爱,帮助我“打开了研究视野”:互联网是分布式网络,而分布式网络是具有生命力的复杂网络。
2011年8月18日,我参加了由人民网、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共同主办的“2011年全国网民留言办理工作研讨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位政界、学界人士沟通交流,从总体上认识了中国网络问政的发展。在这次会议上,我有幸成为首批“网络问政人民观察员”。
会议结束后,我和四川广元市互联网中心主任向志纯主任从西安市“穿越”秦岭蜀山的众多隧道。在“穿越”过程中,向主任详细向我讲述了汶川地震之后广元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很多生动的案例和鲜活的经验。今天看来,广元市不仅实现了政务公开,而且实现了政府开放,真正做到了“网来网去”,“为人人服务”。
围绕“网络领导”这个主题,在课堂讨论、调查研究、经典阅读的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2010年课题“提升地方政府的领导力与执行力”、学院科研部2011年课题《互联网时代的领导力与公民参与研究》和决策咨询部2012年课题“提高政府网络社会领导力问题研究”的研究。
2012年暑假,在大别山的一个小山村里,我集中精力撰写《网络领导》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祝华新秘书长等人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国网络传播协会杜骏飞等人撰写的《政府网络危机》成为我的“热”爱,为我“打下了研究基础”:网络领导是多元领导主体基于网络平台的协同共治,是超越危机的制度建设和社会创新。
在本书中,我希望把领导理论和网络科学结合起来。一方面,我系统梳理了多年来积累的领导科学的理论,阐述了愿景领导、变革领导、卓越领导、灵巧领导和共享领导理论;另一方面,我努力把握网络社会的特征,正式提出网络领导的概念,提出媒介领导力、开放领导力、微众领导力和超越领导力四个新概念。
2012年9月19日和20日,我参加了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在浙江义乌市举行的“网络虚拟社会对组织工作的影响研究”课题中期交流会,虚心向来自全国各地组织部门的研究室主任和同行学习,进一步感悟了网络话语权,感悟了浙江省委组织部蔡奇部长“阳光组工”的魅力,感悟了重庆市巴南区党建红云和大渡口区分布式党建的活力。
虽然抓住机会到全国各地考察,广交朋友,虽然反复阅读各种经典著作,神交“大师”,但是我更多的时间是“宅”在办公室里,“h01d”在计算机前,访问各种网站,知名微博,收集数据,加工信息,观察网络事件,感受网民情绪,分析网络政治光谱。
2012年11月5日到14日期间,我参加了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行政学院主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网络管理研讨班”,全程跟班学习,并担任结构化研讨的催化师,最后还共同讨论了“网络领导”。这次学习和授课,既是对我三年研究的肯定,也为我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使我进一步厘清了“接着讲”、“朝前讲”和“比照讲”的思路。
在刘峰老师和团队其他成员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我最终完成了书稿。当然,对于研究网络领导这样复杂的问题,我觉得力不从心,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所以,我衷心希望各位朋友多包涵,多批评,多提宝贵意见!
撰写《网络领导》,有痛苦,也有幸福;有困境,也有超越;有收获,也有遗憾!在繁忙而紧张的研究过程中,我觉得人生的幸福在于“爱岗敬业”,人生的快乐在于“安居乐业”,人生的意义在于“进德修业”。我衷心希望,能够和各位读者朋友共同研究网络领导,深入研究信息化社会主义!
最后,衷心感谢我亲爱的父亲雷泽宪、我亲爱的导师朱立言、我亲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
网络领导,网络执政
近两年,国家行政学院雷强博士多次来奥一网调查研究,带来诸多真知灼见,是我的良师益友。近日拜读新著《网络领导》,观点新锐,论证严密,文风激昂,实为领导学领域的领先之作。《网络领导》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网络问政的先发地区,已向网络参政过渡,最终将达到网络执政,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即网络领导。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执政能力与网络发展的融合,使“网络就是领导”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然。在这个关键问题上,雷强博士的《网络领导》和奥一网首倡的“网络问政”,不仅不谋而合,而且与中央精神高度契合。
从2006年至今,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建设性的网络民主平台在广东已经初步建成,形成了党政一把手率先垂范、各级官员积极响应介入、主流媒体搭建互动平台、各地网民踊跃参与、民间智库穿针引线的一个大格局,渐成上下呼应、左右竞合、线上线下浑然一体、长效机制有效运作的常态机制。其主要特点:一是网络互动作为硬性执政要素,省委书记省长一年一会网民,一封拜年信,已成“例牌”;二是网络技能列入必备执政素质。各地书记市长都要通过网络应用技能考核;三是网络问策成为常态执政思维。“不上网、不善于用网的干部,不是好干部”的观念已经普及;四是网络参与改变原有参政方式;五是网络问政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凡是网络沟通开展得好的地方,上访率都大幅下降。
对形成这一局面,奥一网起了推动作用,被公认为广东网络问政的核心推动者。这首先得益于广东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得益于广东领导者的国际视野和政治远见,得益于广东的政治清明。奥一网在国内率先建成Web 2.O网络问政平台,后升级为“民意畅通大平台”,40多位各地市、省直机关网络发言人上网“值班”,50多万条原汁原味的问政帖子,从中产生“龙剑血帖”等典型事例,解决一批民生问题;组织三届中国网络问政研讨会、首届华人网络论坛、广东网民论坛、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群众论坛等线下活动;注册成立广东首个民间智囊组织——南方民间智库,为网络问政提供智力支持。奥一网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即对推动网络问政的有力注脚。雷强教授所言“奥一网持续不断的微创新,最终引发了网络问政的‘非线性’风暴,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则是对奥一网新的鞭策。
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写进了两处有关网络问政的表述。一处是“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积极开展网络问政”,一处是“推进网络参政问政制度化”。这表明网络问政在广东已进入决策的新层面,尤其是首次提出“网络参政”概念,为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提供了政策上的“名分”。“参政”与“问政”相比,一字之差,但意味着在力度、深度、广度、维度上都有拓展。广东网络问政参政的方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方向:网络必将成为执政能力的要素,衡量执政能力的标尺。网络问政硕果累累,网络参政如火如荼,网络执政蓝图已就。网络问政、参政、执政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渐次推进,互有包容,就像从Web 1.0到Web 3.0共存的当下。
所以,《网络领导》既是对现实的梳理,更是对前景的展望,全书要义可概括为四个字“依网执政”。相比依法执政,它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更考验公权力机关领导者的智慧。全书既有理念上的创新,如新领导生态、新领导模式和新领导使命,也有操作上的总结,如锻炼网络思维、提升网络素养和应对网络危机。作为一名媒体人和媒体管理者,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媒体的论述。书中论及Web 3.0思维、媒治、传播革命与全媒体博弈、网络话语权与舆论引导,均令人豁然开朗。对微博这一最新的传播手段,书中有详细介绍,非常“解渴”,进而提出“微众”概念——“是基于网络平台的相互影响的独立主体,即使微不足道,但是通过信息网络工具,微众迅速组成小众、大众,直到巨众,爆发出无所不能的微动力”,并衍生出“微领导”、“微权利”、“微动力”、“微杀手”。读至此处,有醍醐灌顶之感。
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如何消除”塔西陀陷阱”?这是党政机关和媒体面临的共同命题。《网络领导》给出了答案:具有媒体和社交双重属性的网络,正在成为多元领导主体共建认同的“网络公共领域”。信息网络技术,倒逼我们形成新的媒体观、新的领导观、新的执政观、新的变革观。归根到底,网络改变的是人;归根结底,舆论争取的是人心。
是为序。
任天阳
奥一网创始人
凯迪网副董事长
南方民间智库秘书长
2012年11月28日
信息网络技术革命,要求党政领导干部把握网络特征,树立网络精神,锻炼网络思维,坚持和创新基本路线、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超越命令一控制领导模式,创新协商一共享领导模式,协同工商企业家、公益组织领导者和微领袖等多元主体,提升媒介领导力、开放领导力、微众领导力、超越领导力,解决复杂问题,制定公共政策,完善机制体制。雷强专著的《网络领导》便是讲解这方面的书籍。
《网络领导》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络聚变,网聚信息,网聚智慧,网聚人气,网聚资金,网聚权力,网聚荣誉;另一方面是共享领导,共建愿景,共建意义,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享幸福,共享快乐。精通网络的人,必将提升现实影响力;擅长领导的人,必将提升网络聚变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网络领导者自然顺势而为,必然脱颖而出。引领时代发展!
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如何消除”塔西陀陷阱”?这是党政机关和媒体面临的共同命题。雷强专著的《网络领导》给出了答案:具有媒体和社交双重属性的网络,正在成为多元领导主体共建认同的“网络公共领域”。信息网络技术,倒逼我们形成新的媒体观、新的领导观、新的执政观、新的变革观。归根到底,网络改变的是人;归根结底,舆论争取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