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雍正、乾隆两朝国力蒸蒸日上之际,军机大臣们跟在皇帝后面,跃马扬鞭,开拓疆域,无不踌躇满志。到了嘉庆、道光两朝,大清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面对此景,嘉庆、道光的选择是守成,于是军机大臣们也收敛了拳脚,小心翼翼地帮皇帝打点着江山,总算将大清国传了下去。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是一个王朝由盛转衰曲线图的展示。在这个历史过程,军机处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袁灿兴著的《军机处二百年》,一笔厚重的历史,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军机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军机处二百年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袁灿兴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雍正、乾隆两朝国力蒸蒸日上之际,军机大臣们跟在皇帝后面,跃马扬鞭,开拓疆域,无不踌躇满志。到了嘉庆、道光两朝,大清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面对此景,嘉庆、道光的选择是守成,于是军机大臣们也收敛了拳脚,小心翼翼地帮皇帝打点着江山,总算将大清国传了下去。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是一个王朝由盛转衰曲线图的展示。在这个历史过程,军机处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袁灿兴著的《军机处二百年》,一笔厚重的历史,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军机处。 内容推荐 军机处,它依赖于一套文书制度治理天下。它没有正式的工作人员,却囊括了清朝最优秀的人才。它非正式机构,却执掌中枢二百年。它赞襄了乾隆朝的十全武功,奋力应对着嘉道两朝的大萧条。它帮助大清度过了咸丰朝的最高危机,打开了同光中兴的局面。 军机处实系大清国运之所在,它既确保了皇权的绝对统一,又能高效地处理各类事务。如钱穆所云,军机处作为皇帝私人秘书处,以密折等形式形成秘密政治,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如此成为了“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基础。 袁灿兴著的这本《军机处二百年》以军机处二百年历史为主线,展示了军机处在清代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目录 第一章 雍乾盛世 “一人治天下”的梦想 军机处奠基者张廷玉 被斩的首席军机讷亲 军机章京荣辱路 一个太监与一群高官 第二章 嘉道萧条 红人和珅跌倒 嘉庆新政春风 木讷宰相曹振镛 秦桧再世穆彰阿 禁烟引发的党争 第三章 苦命咸丰 咸丰大洗牌 无奈而退祁寯藻 钦差大臣赛尚阿 亲王破例入军机处 奏折著与肃顺看 英法联军带来的变局 热河来的密札 第四章 同治中兴 同治元年 文祥之叹 总署:影子军机处 叔嫂决裂 李鸿藻守孝风波 同文馆卫道之争 天津教案引发的分歧 折腾皇帝同治 第五章 南北党争 一枚油浸枇杷 沈桂芬恶斗荣禄 李鸿藻与清流 左宗棠入枢 云南报销案 第六章 清流求战 甲申易枢 太后心腹孙毓汶 甲午分歧 戊戌四章京 第七章 清末乱局 与八国开战的决策 军机处在西安 不好打的庆亲王 丁未政潮 迟来的张之洞 资政院肉搏军机处 责任内阁取代军机处 一名军机章京的追忆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紫禁城的乾清宫广场西侧,靠近隆宗门,有一排简陋的平房。与金碧辉煌的宫殿相比,它颇显寒酸,游客们也大多会忽略它。然而,别看它不起眼,它却是大清帝国一百八十余年的决策中枢。 它就是军机处。 军机处为清朝独有,首创者乃雍正皇帝。雍正为何要设立这么一个“中央军事领导小组”?根本原因是想有效发挥君主集权的优势,而导火索是一场发生在帝国西北边陲的战争。 事情起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年羹尧、岳钟琪荡平。罗卜藏丹津逃亡准噶尔。准噶尔是清廷的老对手了。康熙皇帝都披挂上阵,三次御驾亲征准噶尔。 雍正四年,内政整肃完毕,皇帝准备对准噶尔用兵。 雍正七年,战争爆发。军情如火,需立即处理,且必须保守秘密。但当时的政治机构却不尽人意。清承明制,以内阁为国家行政中心。内阁设于紫禁城太和门外的文渊阁附近,而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处理政务、就寝,两者相距一千余米。宫禁重重,手续繁多的处理流程,极易延误时机;而军报到京,先经内阁,也容易泄露机密。于是雍正以需要一个密近的处理机关为借口,在隆宗门一带的墙根搭建了一排平房,始称军需房,后改称军机房,又改称军机处,遴选心腹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三人秘密办理军务。 打开故宫地图就能发现,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广场以西,正北面就是雍正皇帝的寝宫——养心殿,两者相距不足五十米。一千米到五十米,从内阁到军机处,距离的缩短意味着政务处理的快捷,也意味着权力向皇帝集中。 军机处的房子,和宫墙之间有两米空隙。据说这里曾有一条通往养心殿的专用通道。这条路穿过宫墙,经过御膳房,直达养心殿。如今在御膳房的宫墙,依然留有通道的痕迹。心急的雍正皇帝将军务处理中心迁到自己附近还不够,还要凿出一条便捷往来的孔道。雍正的亟亟求治之心,乾纲独断之望,显露无遗。 西北战事结束后,雍正并未撤销军机处,反而在第二年增设办理文书事务的“小军机”——军机章京;雍正九年,又铸军机处印信,储于大内。一个临时机构,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响如此之大?因为皇帝凭借军机处,掌握了“乾纲独断”的技术,破解了集权统治的难题。 创设军机处,既是对准噶尔用兵的需要,也是集中权力的需要。军机处创设之后,早先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徒具虚名,议政王大臣成了虚衔,无应办之事,有名而无实,在乾隆年间最终被裁撤。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参与政务,主要负责文辞书画。但入南书房行走却一直是清代士人心中的最大荣耀,皇帝也常让亲信大臣入南书房作为奖励。 雍正帝养心殿的西暖阁,是雍正皇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墙壁上悬挂着一副雍正手书的对联,十分醒目: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皇帝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集权的渴望。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秘密在于军机处的三个字:“勤”、“速”、“密”。雍正追求高效。军机处一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皇帝如此严格要求,军机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了。 王文韶是清末的一位军机大臣。在他的日记中,留下了军机大臣辛苦工作的记录。每日寅时初(凌晨三点)天还没亮,王文韶就要入值军机了。光绪七年的元旦,他凌晨二点就到了值庐(军机处所在地),直到早晨七八点才能稍微缓一口气,休息一下。夜里办公腹中饥饿,军机大臣们会在离家前先吃好夜宵。皇帝也考虑得很周到,军机处办公室的门廊下,总会摆放着一盘盘烧饼油条,供大臣们充饥。 凌晨3点,紫禁城内一片漆黑,唯有军机处值庐中灯火通明。不过,最辛苦的人不是军机大臣,而是负责撰拟谕旨和管理档案的军机章京。军机处成立后,权责日重。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事务,莫不经过军机处,单凭几个军机大臣已经处理不过来了。于是军机处成立的第二年,就增设军机章京。起初军机章京无定额,从内阁中书、笔贴式等官员中选调。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起,定军机章京满汉各十六人,分为满汉各两班。每班的领头称为“达拉密”,由他领着章京们在军机处值班。通常情况下,满汉章京轮流值日,每班值两日。即便是大年初一,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 军机处最强调效率与速度。军机大臣的工作流程,生动地展示了这里的“速度与激情”:军机大臣入值后,约莫五六点钟,天刚蒙蒙亮,就要去养心殿面见皇帝,聆听皇帝对政务的处理意见,这叫“承旨”。皇帝在征询军机大臣对政务的意见后下达指示,军机大臣就会急匆匆赶回五十米以外的军机处,将皇帝的意思“述旨”给军机章京,章京们走笔如飞,执笔“拟旨”。军机大臣拿着拟好的谕旨,再赶回养心殿报皇帝批准。一来一去,不过一个时辰,许多政务就处理完了。 军机大臣是跪着“承旨”的。久跪辛苦,大臣们总结了一些小窍门。比如说他们会在膝盖处的圆夹布中置棉絮为衬里,这样跪着就不疼了。为了免除终日长跪,军机大臣们还练就了简明扼要的本事:无论事情多复杂,一定三句话内讲完,免得皇帝再问。皇帝批文封好后,就会加盖军机处大印,并写明驿递日行里数,交给兵部发驿马传递,或每日行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加急,飞奔的骏马带着皇帝的批文,在帝国的驿道上络绎不绝。凭着这套交通系统,中央集权的触角伸向帝国各方。 “密”,是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军机处成立后,雍正三令五申地告诫属下“臣不密则失身”的道理,并规定军机处外面由护军把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监宫女,都严禁私入。甚至服务人员,也规定必须是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小太监,称为“小么童”,十五岁之后,就立刻换新人。而占军机处文书大头的“廷寄”,与文武大臣向皇帝呈递的“奏折”,更是改变了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公文惯例。 今天,“上朝批折子”是人们对皇帝工作的主要印象。殊不知,清代之前的皇帝,是“不批折子”的。奏章摆在皇帝案头,需经过复杂的流程。以明朝为例,当时地方各省及中央各部的上行公文,若有关公事的,叫“题本”;有关私事的,叫“奏本”。这些“本”首先要汇总到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政使司,然后交给内阁。内阁先“票拟”附上处理意见,与奏本一同送达皇帝审批。皇帝用朱笔写下意见后再发给内阁执行,这叫“批红”。 明朝中叶后,皇帝对政务懈怠,往往将“批红”权力交予司礼监,让首席秉笔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作“朱批”。明朝这套政务处理流程,虽然开了太监参与朝政的后门,也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因为内阁首先阅览奏章,在皇帝过目之前,就拟定了意见。即便皇帝驳回了内阁的“票拟”,内阁也会想法子补救。慢慢地,内阁首辅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如果他与首席秉笔太监关系密切,且皇帝年纪幼小,那么,决策权就掌握在内阁首辅手中。例如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属下官员上“奏本”,内阁依张居正的意思“票拟”,政治盟友冯保控制的司礼监再“批红”,“万历新政”就这样雷厉风行地推行开了。 P2-5 序言 中国历代皇帝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他们必须集中权力,以确保皇权独尊;但他们又必须适度放权,以让臣子去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在分权与集权之间,如何做好平衡,是考量皇帝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雍正登基之后,培养亲信大臣,打击朋党,整顿吏治,又在思想领域打击异端,争夺舆论阵地,宣传清廷统治的合法性。在这一过程中,雍正已开始构思创设一个政治机构,这个政治机构专属于皇帝,由皇帝任命,唯皇帝是从。这个政治机构必须效率极高,又具备保密性,但却没有专属府衙,也没有专门官吏。它既能满足皇帝集权的需要,又能高效地处理军政,控制思想,预防朋党。雍正七年,带着这个机构的蓝图,在张廷玉的辅佐下,雍正一手创设了影响清朝国运、主持清朝大政一百八十三年的军机处。 军机处创设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被彻底架空,皇权一统,乾纲独断。军机处的负责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内阁中的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等亲信大臣担任。虽然名义上到军机部上班是兼职,但基本上军机处都在军机处办公。而自军机处设立后,军国大事概由军机处负责。用兵时,由军机大臣决定战略方针,皇帝批准之后,再以谕旨发往前方。前方将领的请示,经由军机处讨论,奏报皇帝批准后,再发往前方执行。至于用兵时的兵马粮秣、山川地形、人文地理之类,概由军机处主持策划,这便是后世参谋本部的雏形了。 在重要案件上,军机处能越过刑部,取得法律执行权。军机处审理案件,一种是由军机大臣单独审讯,将被审者押到内务府公所或步军统领衙门内接受审问。另一种则由军机大臣会同刑部审讯。案件涉及的都是当朝大员,故而交给军机大臣来处理。军机大臣还可以推荐重要职位官吏,从六部尚书到各省督抚,乃至地方官员,由军机大臣开列名单,交给皇帝选择。 军机大臣权势虽重,但伴君如伴虎,这也是份高风险的职业。军机处的奠基者张廷玉不过因为上书乾隆,请他对自己配享太庙的资格做个保证,就招惹乾隆雷霆大怒,不得安生。讷亲在金川前线,久战无功,乾隆本来要让他去边疆充军赎罪,不想因为他私底下的几句牢骚话而送掉了自己的性命。咸丰朝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受命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军。出征之前,他自知要倒霉,竟然一路哭着出京。 军机大臣之中,能长期坐稳,安享富贵荣华的,不外谨慎持身、不结党营私之人。嘉庆朝担任了十几年首席军机大臣的庆桂,性格平和,在中枢数十年,规规矩矩,不敢有丝毫逾越,毫无过失,一口气干到了七十九岁才退休。当时人认为他过于谨慎,近于迂腐,可嘉庆却始终信任并重用他。被称为“三百年第一福气之人”的潘世恩,该说话时就说话,该磕头时就磕头,该闭嘴时就闭嘴,得享高寿,终身平安,后世子孙文章都做得好,孙子潘祖荫还考中了状元。潘世恩的苏州同乡彭蕴章,咸丰朝首席军机大臣,老前辈潘世恩的那套功夫学不来,干脆一言不发,官场人送外号“彭葫芦”,也能做个太平宰相了。 军机大臣之外,军机章京是军机处中不可忽视的角色。军机章京的工作极多,如拟定谕旨、随军机大臣出差、参与审理案件等等,这些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拟定谕旨。本来拟定谕旨是军机大臣的任务,经过实际操作之后,这份工作也被转给了军机章京。将草拟谕旨的工作转给军机章京,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军机章京们的积极性,给他们发挥才华的机会,以向皇帝、向军机大臣们证明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军机大臣专一于军政事务,提高军机处的工作效能与质量。就皇帝而言,也乐于看到军机章京们起草谕旨,这样可以适度分权,避免军机大臣大权独揽的现象出现。 军机章京虽不似军机大臣那样声名显赫,标榜于史册,但他们在当时职责重大,担任撰写谕旨,整理政令、档案工作,并因其职位之重要,而在官场中可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从军机章京走出来的首席军机大臣就有讷亲、阿桂、庆桂、文孚、赛尚阿、穆荫、彭蕴章等人。据统计,清代由汉军机章京升为军机大臣者有三十三名之多。军机章京们在政治上的辉煌前途,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投身其中,并视军机章京一职为人生的荣耀。 总体而言,军机处虽然有权势过人如和者,却从未能对皇权形成任何制约,更遑论威胁。军机处它不是正式的机构,军机大臣不是正式的官衔,既可以说它有权,也可以说它无权。只有皇帝最信任的大臣,才能入军机处。而在军机处之中,军机大臣所处理的一切事务,都是皇帝交付的,他们只是皇权所操控的木偶,并不具备任何主动性。在军机处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皇权与相权激烈对抗的现象,也从来没有军机大臣的权势嚣张到不可控制的程度,这可以说是军机处最成功的地方。 军机章京们曾发出豪言:“起家词赋皆先泽,报国文章在此身。书生蝇头钻故纸,不输沙场斫贼刀。”军机大臣又是些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对待新事务的态度又是如何?军机处日常如何运作?军机大臣与军机章京们的心态又是如何?曾影响大清国运的军机处,在清末时节能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历经一百八十三年的军机处,一笔厚重的历史,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在《军机处二百年》之中,我将努力给读者朋友们展示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军机处。后记自投身于《军机处二百年》写作之中,转眼历时两年有余。两年多来,对军机处相关的人物、档案进行了诸多梳理,与一个个历史人物做面对面的会话交流,对一个个军机处事件加以考察分析。这两年来,我仿佛生活在隆宗门内军机处小房之中,与世隔绝。 后记 自投身于《军机处二百年》写作之中,转眼历时两年有余。两年多来,对军机处相关的人物、档案进行了诸多梳理,与一个个历史人物做面对面的会话交流,对一个个军机处事件加以考察分析。这两年来,我仿佛生活在隆宗门内军机处小房之中,与世隔绝。 军机处的多彩历史、浩瀚档案、精彩人物,还有着许多未知的故事,仍有待我去探索。走出军机处值班房,写完书稿,不代表我对军机处的研究写作就此告终。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将继续对有关军机处的论题加以探索,给读者朋友们展示更多不为人知的事件。 《军机处二百年》一书以时段展开,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的军机处,较多涉及技术性的内容,如廷寄制度,拟定谕旨,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的职责等,盖因军机处开创之后,各类典章制度,需要不断加以完善。至咸丰朝之后,对此不再过多涉及。 咸丰帝在历史上以“苦命天子”而闻名,自登基以后,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内有绵延不绝的太平天国战争,外有英法联军的入寇。为了应对战事,大清的国库被耗费无数。在对咸丰朝军机处的考察中,就财政问题我做了较多考察,因坐镇中枢的军机处,此时的任务之一乃是筹集军费。 本书以人物为中心,既重视军机大臣,也重视军机章京。书中涉及众多军机大臣,如奕新、文祥等人。当太平军的北伐军进至天津时,咸丰不得不违背祖制,以弟弟奕新为军机大臣,坐镇中枢,扑灭北伐军,挽救危机。亲王人军机处,这也是危难之际的无奈之举。咸同二朝,文祥堪为军机处的顶梁柱,他主持了与英法联军的议和、扑灭了东北马贼动乱、创办了神机营、开办了京师同文馆,暂时挽回了大清帝国的颓势,为有清一代满人大臣之翘楚。 军机章京中的杰出人物颇多,如丁守存,喜好枪炮,并亲身实践,又曾在前方策划战事,一生堪为传奇。如王拯,诗歌文章,冠盖一时,但却性格耿介,终不合于当时,归而退隐,以诗书文章传世。又如朱学勤,居中联系,为奕?通风报信,在辛酉政变中立下汗马功劳。 对光绪朝的军机处,本书着笔较多,因为光绪朝处于清末风雨飘扬之中,经历重大变革,面临空前挑战,故而对光绪朝加以详细考察。此外,越往后期,军机处人物的记载,军机处的档案资料也就越翔实,这自然有益于写作。再则,光绪朝军机处波澜起伏,党争不断,故事自然也更精彩。如甲申易枢中,所有军机大臣被逐出。庚子年巨变之后,军机大臣或被杀、或被罢职。丁末政潮中,军机处又经历了新一轮的大洗牌。军机处在光绪朝的巨变,也与晚清时代特色有关。在晚清,时局呈现出了巨幅震荡态势,不再是先前那般的小幅摇摆,此种巨幅震荡必然对军机处本身,造成极大影响。 就清末的军机处而言,虽然其中有诸多优秀人物,但军机处却未能有大的作为。盖因光绪执政后,军机处面临着皇帝与太后的权力竞争,庚子年巨变之后,又经历了大阿哥党、帝党、后党的激烈争斗,诸多军机处人才,于内讧之中消耗精血,哪里有余暇顾及国政。 就光绪一朝而言,不论是军机处,还是光绪帝,都处于慈禧的阴影笼罩之下。慈禧死后,时间进入了宣统朝,一群后生小子,主持朝政,军机处中也经历了诸多变革,面临着各种挑战。在晚清新政的热潮之中,军机处最终让位于责任内阁制,告别了历史舞台。 《军机处二百年》一书的写作,是漫长而煎熬的。寻章摘句老雕虫,写历史书稿,最想做的就是将最精彩、最生动的内容呈现给读者,这就需要仔细梳理史料,择取可用的内容。军机处留下的档案资料虽多,但多数是枯燥的官方行文。灵动的记载,则潜藏于文人们的诗歌唱和,抑或年谱,抑或稗史之中。史料的收集、整理费时费力,虽然很多古籍已经被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但这些资料被各个高校独藏校内,外人不得一窥。每每被此所困,抓耳挠腮,心焦不已,费尽心思,才能弄到。每翻阅到手的资料,总有欣喜之感。 历史的书写,于我而言,自然是一场历史的穿越之旅,在旅途之中,我将与往昔的一个个人物对话,努力将他们的所思所想、经历过的事件,生动逼真地再现给读者。历史的书写常受作者个人意志的影响,带有作者的私人烙印,只是烙印的深浅程度不一而已。虽然历史写作难免要受主观影响,但著史者所能做的,且应该去做的,是尽可能地还原客观历史。本书在写作中,尽可能不作主观评判,而以展示史实为主。到底,对历史的评判,千人有千种生相,我尽可能地将对历史的评判权交给读者。 袁灿兴 2016年3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