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正是西方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然而在东方,在风雨飘摇的大明东南边陲,却有一支横扫太平洋西缘与南中国海的无敌舰队,就是郑成功的舰队。《失落的超级舰队》(作者陈锦昌)故事充满风云动荡的时代氛围:郑成功明末清初自海上崛起,独力对抗清庭大军,一度兵临南京城下,震动华夏。又引发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大员当局的恐慌。郑荷之间不断的贸易纠纷,以至郑成功决定收复台湾,分自外交、贸易、交通……等多管齐下,于一六六一年四月出兵,突入鹿耳门,大军直下现今台南市赤崁楼的普罗民遮城,并在粮食不足、水土不服及得分兵屯垦、征番的情况下,历经九个月的苦战,终于自荷兰人手中拿下台湾。但不多久,正准备扬帆吕宋的时候,郑成功就猝逝了。
郑成功的收复台湾,中华文化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文化,台湾从此又回归中国的版图。
十七世纪,正是西方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然而在东方,在风雨飘摇的大明东南边陲,却有一支横扫太平洋西缘与南中国海的无敌舰队,就是郑成功的舰队……
《失落的超级舰队》将近人翻译、考证的诸多荷兰、西班牙史料,配合仅有的中文资料,还原这只曾经与世界级海上强权同台较量,共同演绎东方大航海时代的失落的超级舰队。
《失落的超级舰队》的作者陈锦昌。
攻打南京时,郑成功便率战船八千扬帆而进。
军无饷不行。郑成功起兵,马上便面临需要庞大军费供养官兵的问题,因此,郑成功即一面与清军抗争,一面“泛海通洋”,以其所得庞大利益为军费。。他于清顺治十年/明永历七年(一六五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写信给第十任大员长官攀直武禄,就说:“数年来,我竭力跟鞑靼人作战,耗费甚钜,我以为有必要派遣各类船只前往巴达维亚、暹罗、日本、东京、大员及其他地方进行贸易,将所得收入充作兵饷。”
读书人出身的郑成功比他父亲郑芝龙更擅长组织与管理,无论是贸易范围或组织,都比郑芝龙时还大、还有效率,更进一步地把东、西洋贸易制度系统化与军事化。
虽然,清廷为封锁郑成功的贸易活动,而于清顺治十二年/明永历九年(一六五五年)宣布沿海省份“片帆不许人海”,不只影响不大,郑成功反而因此坐收垄断贸易之利。他成立秘密商团组织,内陆的金、木、水、’火、土“山五商”,负责在北京、苏州、杭州搜购丝绸、瓷器、珍玩等,运到厦门给仁、义、礼、智、信“海五商”贩卖,然后由东、西洋船运往日本及东南亚。
郑成功每年平均约投入四十六至五十艘的商船在海外贸易上。其中,用于“东洋”日本贸易的约三十艘,用于“西洋”东京、广南、占城、柬埔寨、瑜陀耶[今泰国曼谷北,意为不可战胜之城]、大泥、马六甲、柔佛[今新加坡]、万丹、咬留巴[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吕宋贸易的约六至十艘,从事中国大陆一东南亚一日本一中国大陆三角贸易的约十艘,将中国的丝绸、生丝、砂糖、黄金、瓷器,运到大员或日本、东南亚,或将日本货卖到中华或东南亚,将东南亚的胡椒、香料运到日本,每年平均约有二百三十四至二百六十九万银两的利润,中华的海外贸易几乎完全为郑成功所垄断。
例如,于清顺治四年/明永历元年至清康熙元,年/明永历十六年(一六四七至一六六二年)间到长崎的中国船只中,就有八成来自郑成功的势力范围,因此郑成功在对日贸易上,就握有相当的主导权,尤其是生丝,更完全取代了荷兰,对长崎丝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郑成功也利用这个管道在海外搜购军需。
清顺治七年/明永历四年(一六五。年),郑成功见“器械未备,粮饷不足,为忧,遂与诸参军……会议”,冯澄世建议说:“方今富足,莫如日本……借彼地产以足吾用,然后下贩吕宋、暹罗、交址等国,源源不绝,则粮饷足而进取易矣。”郑成功采纳了这个意见,命郑泰“造大舰,洪旭佐之,以甥礼遣使通好日本,国王果大悦,相助铅、铜,令官协理,铸铜、永历钱、盔甲、器械等物”。另外,如清顺治十八年/明永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郑成功即于攻台前命令在交址、柬埔寨、暹罗和其他地方的帆船不再驶往日本,载米、硝石、硫黄、锡、铅及其他,直驶厦门。
此外,郑成功还以其优越海权,对往来日本、东南亚、台湾、中国大陆等地的船只,征收具有商业税、保护费性质的“饷”,西洋船三千两,东洋船小船五百两,大船二千一百两,即发给船舶国籍证明文件的“牌”。清政府下令“片板不许下水”,事实上也下不了水,一个海商向清政府供述道:“彼时船出海外,非得国姓票必不能行。”
郑成功这么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对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来说,影响自然不小,因此,巴达维亚总督物马绥掘(JoanMaetsuyker)在清顺治十二年/明永历九年(一六五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说:“就在大员的贸易状况而言,由于拟将一切套牢为自我利益的国姓爷的独断做法,致我方一蹶不振。”
正因为有这么大的经济实力,所以郑成功也时以经济制裁各国。如于清顺治十一年/明永历八年(一六五四年)底对马尼拉的西班牙人施以贸易封锁,清顺治十三年/明永历十年(一六五六年)对大员的荷兰人施以贸易封锁,清顺治十四年/明永历十一年(一六五七年)对广南施以贸易封锁……。所以,荷兰人视他为南海的统治者,称他为“远东的阿提拉(Attila)”。
所以,郑成功说:“夫沿海地方,我所有固有者也。东、西洋饷,我所自生自殖者也,进战退守,绰绰余裕。”显示海上贸易、通洋之利是郑成功的经济命脉、政权生存所系。
其实,反清复明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虽然郑成功已是中国海上的霸主,但是,中国大地已经完全臣服于清朝,郑成功根本无法在福建的陆地上获得全面性的、骨牌性的、风起云涌的胜利,点状的、游击的胜利旋得旋失;而其根本的原因是,在清的治理下,此时的中国大地可谓国泰民安,谁反清复明,谁就是违背社会主流民意,谁就是制造社会不安的乱党了。
因为愚忠,郑成功未注意到时局已经变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年代已经过去,让他因此与时势对抗。
清顺治九年/明永历六年(一六五二年)四月,郑成功攻漳州,围城达六个月,城中军民饿死达七十三万人。
因为始终无法剿灭郑成功,清顺治皇帝于是改变策略,下诏招抚,双方停战议和。郑成功即利用和议这段时间派人到各地筹措粮饷,即至清顺治十一年/永历八年(一六五四年)十二月,郑成功再攻漳州,属十邑俱下,又转攻泉州,各县望风迎降,尽有闽南之地。和议终告破局,清廷决定以武力解决问题。
郑成功也以和议不成必东征西讨、事务繁多,且所部多达七十二镇,因此于清顺治十二年/永历九年(一六五五年)二月设六官分理庶政,并设储贤馆、育胄馆、察言司、宾客司、印局、军器局等分办政务,迎鲁王、卢溪王、宁静王归金门,同时礼待避地遗臣;四月,郑成功被封为延平王。
企图一举解决的清廷于是增兵福建,翌年四月,清贝子济渡调集各湾船只,统军大举进犯厦门,郑、清于泉州东南的围头海战,郑成功大获全胜。从此,清廷不再“平海”,改以海禁,而军威大振的郑军则准备北征,完成复明大业。P20-23
有明一朝,曾有两只超级舰队,一只是富强鼎盛时期的郑和舰队,另一只是国破朝亡时期的郑成功舰队。
郑和舰队完全由朝廷供养,耗资巨费,七下西洋,广宣国威。近年来海内外各种论著汗牛充栋,毁誉得失各有高论。
郑成功舰队则完全由商贸创建与供养,以海角一隅抵抗清朝倾国之师,甚至舰逼南京城下,清廷为之震动。在欧洲列强崛起的大航海时代,郑成功舰队是东方海洋霸主。掌控了东亚及东南亚的海上商贸之路。终于击败当时世界级海上强权荷兰舰队,收复台湾。
正当郑成功舰队剑指盘踞吕宋的另一个世界级海上强权西班牙人时,郑成功猝然病逝,年仅三十九岁。
长久以来,除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外,郑成功舰队海上帝国的瞬间,以及那个充满风云动荡,东、西方海上势力交相碰撞的大航海时代,则湮没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深处。
本书将近人翻译、考证的诸多荷兰、西班牙史料,配合仅有的中文资料,还原这只曾经与世界级海上强权同台较量,共同演绎东方大航海时代的失落的超级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