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广州辛亥年(1911三千年大变局之策源地)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叶曙明
出版社 新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公元1911年,大清宣统三年,中国夏历为辛亥年,十二生肖属猪。

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公历元旦,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除了留学生,几乎没人知道它是什么玩意。这东西太新了,大部分老百姓都不了解。但太旧也不行,有人根据黄帝历,把这一年称为黄帝纪元4609年,老百姓同样茫然不知。他们只记得宣统三年就是辛亥年。

不过,辛亥年不是从夏历正月初一算起的,而是从立春开始算起,也就是公历2月5日,才正式踏人辛亥年庚寅月。

这年的夏历新年与公历元旦只差了三十天,1月30日就是大年初一了。北方吃过腊八粥就算入了年关,广东是从腊月廿三祭灶开始,四乡八镇渐渐有点过年的气氛,家家户户晒被子、洗衣衫、炸煎堆、蒸年糕。广州城双门底一带,和往年一样,成了锦天绣地的花花世界,城外的江面上,青黄红紫闹成堆,叶叶扁舟双桨催。满载素馨花、吊钟花、水仙花的艇仔,络绎不绝,剪波而来。正南门内外,花如积雪,弥望不绝,芬芳如云,一江香透。

立春,一年农事之始。这天,阳光灿烂,广州知府率领全体官员,在十三响京锣开道之下,到东郊外先农坛(在今东较场)行“御耕礼”,也就是代表皇帝“演耕”。广州虽然是一个商业城市,却还保留着这种农耕时代的仪式。祭祀先农之后,知府大人到坛后的四亩九分藉田里,亲自扶犁扬鞭,其他官员则尾随其后作播种状。官员们行礼如仪,虽然没有什么热情,却也中规中矩。四周看热闹的民众,密密层层,围得水泄不通。人人脸上都绽放着笑意,春天来了,带给人们无限的新希望。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在龙旗下过的最后一个春天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余年的大清王朝、统治中国二千一百余年的君主专制,都将在这一年被彻底推翻。

历史学家事后指出种种迹象,证明这场巨变酝酿已久,是各种沉疴顽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并把众多迹象中最后出现的一件,说成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最后一根稻草,通常都是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但在骆驼倒下之前,谁也猜不透,最后一根稻草会是什么,出现在哪里。

往回看,1910年的政治舞台,可称得上是风起云涌,气象万千。北京的国会请愿运动,一浪高过一浪,震动了朝野,游行、集会、演讲、罢课、静坐、写血书,乃至数十万人联名上书,一切合法的请愿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以自杀方式,激起舆论关注,迫使朝廷把原定九年后召开国会的时限,缩短为三年。

民间要求马上召开国会和开放党禁的呼声,奔腾高涨,天津学生的大罢课,有向各地蔓延的迹象。尽管朝廷开始害怕,并勒令遣散所有在京请愿人士,违者查拿严办,但事实上,除了把一名学生领袖遣送到新疆,也没真正严办了谁。总体而言,朝野双方都能保持理性与克制,这为立宪运动带来了生机勃勃的希望。中国人是懂得怎么行使民主权利的,并非只配在君主专制下生存。人们确实感觉到国家在一天天进步,而不是退步。

因此,190g年朝廷公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即1917年召开国会,改政体为君主立宪。当时举国欢腾,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大江南北。1910年,当朝廷煞有介事地宣布缩短预备期,以1913年为国会召开之期时,鞭炮声已经稀稀落落了。尽管人们对朝廷愈来愈没信心,但还是没人会想到,大清王朝根本熬不到1913年。

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个曾经有过“康乾盛世”的王朝,在顷刻之间垮台呢?是天灾吗?从1910年发生的自然灾害来看,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南方的水灾。湘西一带夏季暴雨滂沱,沅、酉、资、澧诸水都泛滥成灾,湖北公安一带荆江决堤,滨湖各县十堤九溃,昔日的鱼米之乡,尽成巨浸,鱼龙欲出,被灾者多达百万余人。这场水灾在长沙等地引起了震惊全国的抢米风潮。不过,水灾来势虽然凶猛,但中国哪年没灾?说它是一个王朝覆灭的征兆,未免言过其实。

那么,是人祸吗?据不完全统计,1910年全国各地发生了266起“民变”(民间的暴力反抗事件),每天只有0.7起。中国地域绵袤万里,0.7起平摊下去,算得了什么?既非空前,亦远非绝后,离一个政权崩盘的警戒线尚远,即使加上革命党闹事,似乎也不至于一夜变天。

过去十年里,由孙文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在广东策划过多次起义,影响最大的有1900年10月的惠州三洲田起义、1907年5月的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的钦廉防城起义、1907年12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的钦廉上思起义、1908年4月的河口起义。接二连三的骚乱,都被迅速镇压下去,革命党除了流血牺牲和耗费钱财之外,短期内看不出有成功的可能性。

纵观全盘形势,虽然门前挤满债主,家中躺满病人,但还不至于即时房塌人死。尤其是对宪政改革这样重大的政治议题,朝野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大家的方向是一致的,只要按方抓药,按时服食,就有望把奄奄一息的病人,从病榻上起死回生,只是在用药的分量上,有人主重,有人主轻而已,调和折中应该不是难事。

朝廷得到地方名流、缙绅、商人、知识分子如此广泛的支持,在中国历史上,也属十分罕见。以历史家的角度去看,当时各种政治改革、社会改革都在逐步推进,朝廷对改革的开放态度,民间对改革的高涨热情,都是前所未有的,民间社会以一种空前的速度与规模崛起,让人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中国充满希望。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乐观,最吊诡的是,朝野的立场愈接近,朝廷的权威愈低落;朝廷对改革愈有诚意,愈受到民间的怀疑;朝廷愈积极,人心愈涣散。全国上下,笼罩着一股莫名其妙的紧张空气。

史家在论及大清倒台的原因时,往往归咎于改革步伐太慢,朝廷在拖延时间;也有史家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是改革步伐太快了,导致社会失控。前者说大清缺乏改革诚意,后者则说缺乏改革技术。

P2-4

书评(媒体评论)

叶曙明是当今华文世界最具潜力的作家之一。

——台湾大学教授 蔡源煌

叶曙明是我多年来十分关注和钦佩的作家。他低调而勤奋,是一个真正有独立立场的民间学者……他不去刻意迎合媒体的“热点”,而是以冷峻的眼光、平和的心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研究和写作,因此在同类题材成堆的书籍中,他的著作总是能别具一格,给我以醍醐灌顶似的启迪。

——十年砍柴

目录

自序

第01章 最诡异的年份

第02章 广东是中国的脚

第03章 粤商学会了集体发言

第04章 为立宪时代奠基

第05章 地方自治从禁赌开始

第06章 新军起义,绅商善后

第07章 末代总督出场

第08章 道不同亦可以相谋

第09章 江湖赚钱江湖用

第10章 满城都是机关

第11章 半路杀出个独行侠

第12章 十路进攻大计

第13章 一江春水尽是英雄血

第14章 两份报告书之谜

第15章 黄花岗上党人碑

第16章 谁把商人推向革命

第17章 国为何进,民为何退

第18章 发动货币战争

第19章 支那暗杀团

第20章 保路运动移师香港

第21章 从香港地转战上海滩

第22章 只忧博浪锥难铸

第23章 王朝倾覆前的一击

第24章 风雨飘摇之城

第25章 誓要变天

第26章 二百年江山说垮就垮

第27章 回到黄帝纪元

第28章 共和新起点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那一年,距离今天有三万六千多个昼夜了。

谁说得清,那一年的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也许,有人约略知道,一百年前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但许多历史的细节,都已逐渐模糊,乃至淡忘。

辛亥革命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故事,它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起于广州,承于武昌,转于南京,合于北京,前后历时十几年,付出了无量头颅、无量血的代价。广州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是孙中山领导反清革命,策动第一次起义的城市,因此,选择广州作一个研究的切入点,透过一滴水而窥大海,有着不同寻常的范型意义。

清末,广州是革命党最活跃的地方,1901年以后,洪全福暴动、保亚票事件、新军起义和“三·二九”起义等接踵而来,政府几无一日安宁。尤其是“三·二九”起义,同盟会倾全党精英,集全党财力,在广州发动的起义,已经攻人了两广总督署,但竟然还是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后来有一段很著名的评价:“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对广州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是广州的流血牺牲,推动了全国的革命。但历史仍不禁会垂问,为什么当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都响起了独立的枪声,曾经碧血横飞的广州,却反而风平浪静,没有出现枪林弹雨、血流成河的惨烈场景,也没有像北方某些地方发生仇杀满人的悲剧?而是不费一枪一弹地交接了政权,满汉两族民众和平相处,共商前途。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

仅此一点,已足显广州这个城市,确实与众不同。追根寻源,首先是它有历史悠久的自治传统,滥觞于秦汉时代的南越国,经两千多年的生发化育,至明清两代,随着绅商阶层的崛起,已逐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04年的废约运动、1905年的铁路商办运动、1909年的禁赌运动、1910年的国会请愿运动、1911年的保路运动,时时可以听到粤商的声音,在舞台的中心响起,而且愈来愈铿锵有力。

自治是宪政之基,没有乡村自治,没有城市的市民自治,空谈官制改革,仅把军机处变成内阁,把书院改成学堂,甚至把衙门的龙旗换成了十八星铁血旗,变来变去,也不可能达至真正的宪政。所以,那一年国会请愿运动虽然席卷全国,但广州却似乎置身事外,有人讥它是政治冷感,其实是在默默从事最根本的基础建设。在辛亥革命中,广州的政权得以和平让渡,便是这种基础建设的成果。

其次,广州的地理位置,面临大海,毗邻港澳,华侨众多,信息流通相对自由。大部分粤商和海外都有密切的关系,他们的视野较为开阔,具有现代的政治意识,对待立宪派和革命党,并没有那种“不是同志,便是敌人”的心态,他们相信只要有良好制度的监督,谁上台都不要紧。所以辛亥革命时,为了能顺利实现独立,他们既愿意推举两广总督张鸣岐为军政府的都督,也愿意推举革命党的胡汉民为都督。这并不是缺乏政治立场的墙头草,恰恰相反,是他们拥有高度自信的表现。

以往我们对绅商多持否定态度,然而,揆诸史实,绅商在辛亥革命中发挥的作用,并不亚于革命党,但最终他们却被革命的浪潮所卷走,只能说历史没有选择他们。辛亥革命后,一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时代继起,这是中国之幸,抑中国之悲,百年之际,回望来路,真让人有拍遍栏杆之慨。

内容推荐

叶曙明所著的《广州辛亥年(1911三千年大变局之策源地)》生动地讲述了广州在1911年——这个几千年王朝更迭终结年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视角的生活画面和历史片段,从而表现广州这个民主革命策源地在历史大变局中的地位。前溯晚清变法与启蒙,后沿民初共和与革命。

广州的流血牺牲,推动了全国的革命。但当全国各地都响起了独立的枪声时,广州却反而风平浪静,不费一枪一弹地交接了政权,满汉两族民众和平相处,共商前途。发人深省。

如果说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是海面上冰山的亮点,那么广东长期的启蒙与筹备,一次次的流血与牺牲,关键时刻的坚持与妥协,则是海面下那庞大的基体。《广州辛亥年(1911三千年大变局之策源地)》就是以详实的人与事来揭示这个故事。

编辑推荐

谁说得清,那一年的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也许,有人约略知道,一百年前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但许多历史的细节,都已逐渐模糊,乃至淡忘。

广州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是孙中山领导反清革命,策动第一次起义的城市,因此,选择广州作一个研究的切入点,透过一滴水而窥大海,有着不同寻常的范型意义。

叶曙明所著的《广州辛亥年(1911三千年大变局之策源地)》就是以详实的人与事来揭示这个故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4: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