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1年,大清宣统三年,中国夏历为辛亥年,十二生肖属猪。
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公历元旦,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除了留学生,几乎没人知道它是什么玩意。这东西太新了,大部分老百姓都不了解。但太旧也不行,有人根据黄帝历,把这一年称为黄帝纪元4609年,老百姓同样茫然不知。他们只记得宣统三年就是辛亥年。
不过,辛亥年不是从夏历正月初一算起的,而是从立春开始算起,也就是公历2月5日,才正式踏人辛亥年庚寅月。
这年的夏历新年与公历元旦只差了三十天,1月30日就是大年初一了。北方吃过腊八粥就算入了年关,广东是从腊月廿三祭灶开始,四乡八镇渐渐有点过年的气氛,家家户户晒被子、洗衣衫、炸煎堆、蒸年糕。广州城双门底一带,和往年一样,成了锦天绣地的花花世界,城外的江面上,青黄红紫闹成堆,叶叶扁舟双桨催。满载素馨花、吊钟花、水仙花的艇仔,络绎不绝,剪波而来。正南门内外,花如积雪,弥望不绝,芬芳如云,一江香透。
立春,一年农事之始。这天,阳光灿烂,广州知府率领全体官员,在十三响京锣开道之下,到东郊外先农坛(在今东较场)行“御耕礼”,也就是代表皇帝“演耕”。广州虽然是一个商业城市,却还保留着这种农耕时代的仪式。祭祀先农之后,知府大人到坛后的四亩九分藉田里,亲自扶犁扬鞭,其他官员则尾随其后作播种状。官员们行礼如仪,虽然没有什么热情,却也中规中矩。四周看热闹的民众,密密层层,围得水泄不通。人人脸上都绽放着笑意,春天来了,带给人们无限的新希望。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在龙旗下过的最后一个春天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余年的大清王朝、统治中国二千一百余年的君主专制,都将在这一年被彻底推翻。
历史学家事后指出种种迹象,证明这场巨变酝酿已久,是各种沉疴顽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并把众多迹象中最后出现的一件,说成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最后一根稻草,通常都是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但在骆驼倒下之前,谁也猜不透,最后一根稻草会是什么,出现在哪里。
往回看,1910年的政治舞台,可称得上是风起云涌,气象万千。北京的国会请愿运动,一浪高过一浪,震动了朝野,游行、集会、演讲、罢课、静坐、写血书,乃至数十万人联名上书,一切合法的请愿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以自杀方式,激起舆论关注,迫使朝廷把原定九年后召开国会的时限,缩短为三年。
民间要求马上召开国会和开放党禁的呼声,奔腾高涨,天津学生的大罢课,有向各地蔓延的迹象。尽管朝廷开始害怕,并勒令遣散所有在京请愿人士,违者查拿严办,但事实上,除了把一名学生领袖遣送到新疆,也没真正严办了谁。总体而言,朝野双方都能保持理性与克制,这为立宪运动带来了生机勃勃的希望。中国人是懂得怎么行使民主权利的,并非只配在君主专制下生存。人们确实感觉到国家在一天天进步,而不是退步。
因此,190g年朝廷公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即1917年召开国会,改政体为君主立宪。当时举国欢腾,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大江南北。1910年,当朝廷煞有介事地宣布缩短预备期,以1913年为国会召开之期时,鞭炮声已经稀稀落落了。尽管人们对朝廷愈来愈没信心,但还是没人会想到,大清王朝根本熬不到1913年。
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个曾经有过“康乾盛世”的王朝,在顷刻之间垮台呢?是天灾吗?从1910年发生的自然灾害来看,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南方的水灾。湘西一带夏季暴雨滂沱,沅、酉、资、澧诸水都泛滥成灾,湖北公安一带荆江决堤,滨湖各县十堤九溃,昔日的鱼米之乡,尽成巨浸,鱼龙欲出,被灾者多达百万余人。这场水灾在长沙等地引起了震惊全国的抢米风潮。不过,水灾来势虽然凶猛,但中国哪年没灾?说它是一个王朝覆灭的征兆,未免言过其实。
那么,是人祸吗?据不完全统计,1910年全国各地发生了266起“民变”(民间的暴力反抗事件),每天只有0.7起。中国地域绵袤万里,0.7起平摊下去,算得了什么?既非空前,亦远非绝后,离一个政权崩盘的警戒线尚远,即使加上革命党闹事,似乎也不至于一夜变天。
过去十年里,由孙文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在广东策划过多次起义,影响最大的有1900年10月的惠州三洲田起义、1907年5月的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的钦廉防城起义、1907年12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的钦廉上思起义、1908年4月的河口起义。接二连三的骚乱,都被迅速镇压下去,革命党除了流血牺牲和耗费钱财之外,短期内看不出有成功的可能性。
纵观全盘形势,虽然门前挤满债主,家中躺满病人,但还不至于即时房塌人死。尤其是对宪政改革这样重大的政治议题,朝野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大家的方向是一致的,只要按方抓药,按时服食,就有望把奄奄一息的病人,从病榻上起死回生,只是在用药的分量上,有人主重,有人主轻而已,调和折中应该不是难事。
朝廷得到地方名流、缙绅、商人、知识分子如此广泛的支持,在中国历史上,也属十分罕见。以历史家的角度去看,当时各种政治改革、社会改革都在逐步推进,朝廷对改革的开放态度,民间对改革的高涨热情,都是前所未有的,民间社会以一种空前的速度与规模崛起,让人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中国充满希望。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乐观,最吊诡的是,朝野的立场愈接近,朝廷的权威愈低落;朝廷对改革愈有诚意,愈受到民间的怀疑;朝廷愈积极,人心愈涣散。全国上下,笼罩着一股莫名其妙的紧张空气。
史家在论及大清倒台的原因时,往往归咎于改革步伐太慢,朝廷在拖延时间;也有史家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是改革步伐太快了,导致社会失控。前者说大清缺乏改革诚意,后者则说缺乏改革技术。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