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襄 ,出生于1957年1月8日,台湾台中县人,本名刘自愧,台湾作家、自然观察解说员。刘克襄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十余年。至今出版诗、散文、长篇小说、绘本和摄影作品二十余部。其作品包括《野狗之丘》、《风鸟皮诺查》、《台湾鸟类研究开拓史》、《永远的信天翁》、《11元的铁道旅行》等。刘克襄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十余年。至今出版诗、散文、长篇小说、绘本和摄影作品二十余部。
《岭南本草新录(精)》是其散文作品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岭南本草新录(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克襄 |
出版社 | 海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克襄 ,出生于1957年1月8日,台湾台中县人,本名刘自愧,台湾作家、自然观察解说员。刘克襄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十余年。至今出版诗、散文、长篇小说、绘本和摄影作品二十余部。其作品包括《野狗之丘》、《风鸟皮诺查》、《台湾鸟类研究开拓史》、《永远的信天翁》、《11元的铁道旅行》等。刘克襄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十余年。至今出版诗、散文、长篇小说、绘本和摄影作品二十余部。 《岭南本草新录(精)》是其散文作品集。 内容推荐 《岭南本草新录(精)》是刘克襄的散文作品集。 《岭南本草新录(精)》收录了《小米菜》、《山莴苣》、《山苏》、《木棉花》、《仙草》、《朴子树》、《车前草》、《狗肝菜》、《长梗盘花麻》、《咬人猫》、《苎麻》、《臭草》》、《茵陈蒿》、《马齿苋》、《蛇瓜》、《野生木耳》、《野苋》、《野慈菇》、《野葛菜》、《紫背草》、《越南香菜》等作品。 目录 八月豆 小米菜 山莴苣 山苏 木棉花 仙草 朴子树 车前草 狗肝菜 长梗盘花麻 咬人猫 苎麻 臭草 茵陈蒿 马齿苋 蛇瓜 野生木耳 野苋 野慈菇 野葛菜 紫背草 越南香菜 量天尺 过猫 黄鹌菜 蒲公英 树薯 滨萝卜 鸡屎藤 鹅儿肠 试读章节 为何会如此称呼,我猜想,可能跟累累花穗如小米般成熟有关。再者,都跟着嫩叶一起摘下食用。 我特别点了一盘,老板以快炒搭配姜丝和枸杞,还未上桌,我即预测是道不错的料理。果然,端上桌后,初尝一口,有丝奇妙的野味,非常贴近脾胃。 吃后,我便推断,这是许久未见的小叶灰藿,确实跟藜有关系,都是同科同属的植物,也跟大陆西北的灰灰菜是近亲。 五月时,我在敦煌附近吃到了清爽、脆嫩的灰灰菜后,念兹在兹。它们都是不同好吃的野味,纷纷提示我,藜科植物的美好。只是灰灰菜无花穗,光是枝叶上桌。小米菜吃来却含有细微的米粒触感,不但没碍着口感,反而形成特殊的嚼劲。 咀嚅着,再仔细观察其叶背以及嫩枝,皆附有白绿色粉霜,但枝茎、叶柄与叶皆无红色。据说若摘食红茎,有些人可能会过敏。很显然,他们避开了这个麻烦。 突然间,又想起,朱元璋之子朱□所撰《救荒本草》提到的“灰菜”,插图虽是写意之形,但文字叙述可精准。“生田野中,处处有之。苗高二三尺。茎有紫红线楞。叶有灰□,青子有穗”,分明就是它了。这本救世之植物图谱显然也看上了它的广泛生长。只可惜,它出现的季节不长,大抵在冬末至春日。 小米菜是我头一次听到的称呼,以前它还有许多种叫法。比如在台中,我们昵称狗尿菜,村里人常到稻田里摘食。东华大学教授杨翠在回忆其外公小说家杨逵时,就曾提及,常跟他一起吃狗尿菜,对这种美味的野菜也赞不绝口。但在台湾南部地方的农家,都视为价值不高的野菜,冬末时多半割取全草,用来养猪,因而称为猪菜。从现今养生的观点,还真是糟蹋了此等良物。 说到冬末,其实小米菜的生长也很有学问。二期稻作后,冬日农田短暂的休耕期间,成群的小米菜蔚然冒出,迅速完成萌芽成长,以及开花结果。在稻作播种前,完成一年的生命周期。此后种籽进入休眠期,仿佛很懂得配合农人的作息。不像尖瓣花、香附子,老被农民视为恶草。 好吃又能配合季节,野菜有此能耐者,委实不多。 小米菜 别名:小藜、小叶藜、狗尿菜、灰苋头、麻诸草、灰藿、灰苋头、麻□草、粉子药、灰灰药、小叶灰藿。 原产地:普遍分布欧亚大陆,品种繁多。 形态习性:叶互生,叶柄细长,叶片呈三角状卵形,或三角状椭圆形,波状锯齿缘。叶背及嫩枝均具绿白色粉霜。果实胞果,扁圆形。种子黑色,盘状。休耕的稻田或菜圃,必定能找得到成群的族群。 出门时走过的街道,转弯处刚好有一块狭长的空地。半年到了,总有人整理除草,形成平坦的草坪。每次修剪过后,最先生长出来的多半是咸丰草、一点红、昭和草和山莴苣。咸丰草很容易便在一个角落扩散,其他三种则零散地生长于各个草皮间。 至于近邻山坡地,先前提到的野草都相当普遍,唯有山莴苣难以发现。空地遂成为观察山莴苣最适宜的位置。山莴苣和山苦贾、兔儿草等菊科为近亲,因而常被混淆。辨别的最好方式,唯有记得山莴苣长椭圆形或披针形的叶子,多半为羽状裂,大致上就不易与别种的混淆。 如此经过街道的长期观察,不免想要模拟一些山区的经验。以前,有些原住民朋友,在熟悉的开阔地经过时,看到山莴苣生长的位置,总不免多瞧几眼,带着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注目,仿佛看顾着田园。等时机成熟,便要回来摘采。 山莴苣有两个生长时节最为繁茂。一在万物齐发的春初,另一期在秋初。通常,采摘的时间也集中这两个时段。可食部位,大抵是幼苗及嫩茎叶。一般初食野菜者,都怯其苦口。摘采、洗濯后,为了防止苦味的溢出,炒食前,最好先过个水,去苦腥之涩,较能蕴散出清香。若是煮汤,阿美族人有此一说,掀锅盖的次数越多,山莴苣就越苦。少掀锅盖是处理苦味野菜的窍门。 我的经验很古典,只要时节对了,都是好货。苦味居多的山莴苣,绝不输寻常青菜。 山莴苣普遍分布于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徐光启《农政全书》特别关照。照理说来,它应该是相当普遍食用的,但事实不然。比如广东地区,这种野菜相当寻常,当地人却兴致缺缺。他们视昭和草、一点红为一级野菜,山莴苣却还攀不到这层次。东南亚各国也少有喜爱的族群,其地位甚而不若野苋和车前草。 唯有台湾不少原住民族经常采集,作为菜汤或者炒食。有的族群还乐为重要佐料。比如阿美族,在做成菜汤时,偏爱以大锅汤成形,山莴苣拌以小鱼等,据说有退火强肝之药效。此一大锅煮法的过程,隐然还有全民共享的涵义。排湾族则有一种特别的煮食,采山莴苣幼苗或嫩茎,拌以米、芋头,一同煮成半干湿的饭团食用。 山莴苣如是被重视,若说它是台湾原住民最具代表性的野菜,殆无疑义。 我也想大力盛赞。有一回,一位美食专家跟我去采摘后,透露一小秘方,我想跟大家分享如下。山莴苣用盐稍腌一下,挤掉苦汁,切碎,凉拌切碎的五香豆腐干,加麻油和盐,再酌以一点点糖调味。若说野生美味,当不过尔尔。P6-11 序言 上辈子一定是学艺不精的女巫,药草和蔬果知识没好好通晓。老天才会今生要我来艰苦行山,上乡下野,且大动文字,再用口鼻脾胃等身体感官,努力琢磨各种民俗植物的内涵。 十几年来,断续走访了不少的乡镇市集,发现诸多蔬果药草,岭南和台湾都有近似的食用内涵,或有可供比拟的微妙差异。在这一波搜寻老旧物种的旅次里,我依旧喜爱当下食用,抄录初尝的滋味,以及素描那初次采集的植物形容。 这些行旅笔记看似随兴而零碎,唯散乱搜集下,还是有些自然观察和实证的独特心得。晚近蒙上海陆灏先生之邀,遂暂停一阵乡野的走动,把这些有缘的民俗食用植物,当交朋友般,做一番微形书写。 我的岭南生活其实不广,大抵集中于香港和台湾两个区块的辐射。但植物的分布总有其地理环境,这块最为娴熟的地理风物如何,尝试着由前述两个经常踏查的地点,再辅以各地零星的走访,结合野外经验于一物种,作为本书内容的主要交集。 晚近民俗植物的生物多样性逐渐被重视,天然蔬果的昔时风味成为显学,简单的饮食生活美学更成为时尚风潮。我的书写多少要跟这些现实走向和形态牵扯,但更多的是自己喜好研究野生草木的乐趣和评断。我像女巫长时炼药熬汤般,想透过这些物种的特质,多找到一些食用的可能。 岭南之地广袤深远,且繁复诡谲,合宜食用的草本少说有七八百种。但有机缘静下来,细细摸索的还真不多,更非我戮力一辈所能认知。书里的三十种是最近自己刚巧契合,对话较频繁的,因而较为笃定、深信,值得推荐给读者好友。 读者对民俗草本虽比一般植物熟悉,但总还是有隔阂,必须有辅助说明。每种草本的篇名,我谨以自己的认知和习惯撰述,时而以香港称呼,时而以台湾土话,有时则是华南的惯性用语。但不论哪种,文后都附有其他各地食用者的别名、原产地、形态习性,且试着以最简化的语言描述,避开过多自然科学的描述和形容,以免碍了多数人的阅读情境。 我所书写的虽是植物,草本之细微,但本质上,还是生活,是旅行。私下总想,透过当代生态环境意识的视野,透过旧时野菜的体验,真能赏玩出另一种自然的乐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