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为了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
每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自己所热爱的那项工作,他借此而进入世界,在世上立足。有了这项他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他的生活就有了一个核心,他的全部生活围绕这个核心组织成了一个整体。没有这个核心的人,他的生活是碎片。譬如说,会分裂成两个都令人不快的部分,~部分是折磨人的劳作,另一部分是无所用心的休闲。
看一件事情是不是你的事业,有两个标准。一是真兴趣,你对它真正喜欢,做事情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愉快,因而不再在乎外在的报酬和结果。这说明这个事情是真正适合于你的天赋的,你的最好的能力在其中得到了运用和发展。另一是意义感,通过做这个事情,你感到你的生命意义、人生价值得到
现在很多人的问题就在这里,他们没有这样的一件事情,于是只好把外在的东西作为标准,什么事情挣钱多、显得风光,社会上大家在争什么,他也朝那里挤。在没头脑的激烈竞争中,输了当然不痛快,但什么叫赢了?总是比上不足,所以心态总是不平衡。
我对成功的理解: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让自己满意,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
真实的、不可遏制的兴趣是天赋的可靠标志。
最好的职业是有业无职,就是有事业,而无职务、职位、职称、职责之束 缚,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例如艺术家、作家、学者,当然,前提是他们真正热爱艺术、文学和学术。否则,职位、职务、职称 俱全而唯独无事业的所谓学者、作家、艺术家,今天有的是。
……
P106-107
人的身体是受心灵支配的,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怎么做到心态好?我的体会是,一定要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快乐的工作是养生的良药。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他的事情。”这无非是说人人都想要幸福。然而,这个人人都想要的幸福,却似乎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东西,若问究竟什么是幸福,不但人言人殊,而且很不容易说清楚。
幸福这个词,一般用来指一种令人非常满意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令人满意,的确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因此说,幸福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自己觉得幸福就是幸福。当然,主观满意度是幸福的必要条件,自己觉得不幸福的人,你不能说他是幸福的。但是,这不是充分条件。我们应该问一个问题:对于什么样的生活令人满意,人们的感受为什么如此不同?很显然,有一个东西在总体上支配着人们的主观感受,那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不对头的人,对幸福的感受必定是肤浅的,也是持久不了的。
为了使幸福的衡量有据可依,现在兴起了幸福指数的研究,试图给幸福制定客观标准。其方法大抵是列出若干因素,比如个人方面的收入、工作、家庭、健康、交往、休闲,社会方面的公平性、福利、文明、生态等等,给每一项规定一个分值,据此统计总分。作为尝试,这并无不可。我本人对幸福能否数据化持怀疑态度,并且要指出一点:对各个因素重要性的评价,所给的分值,归根到底也是取决于价值观。
由此可见,撇开价值观,幸福问题是说不清楚的。哲学正是立足于价值观来探讨幸福问题。在哲学史上,对幸福的理解大致分两派。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强调生命本身的自然性质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但承认完善亦伴随着精神的快乐。两派的共同点是重生命、轻功利,重精神、轻物质。
无论是哲学家们的赐教,还是我自己的体悟,都使我得出一个结论:人身上最宝贵的价值是生命和精神,倘若这二者的状态是好的,即可称幸福。怎样才算好呢?我的看法是,生命若是单纯的,精神若是丰富的,便是好。所以,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现代人只从物质层面求幸福,却轻慢了人身上最宝贵的两种价值,结果并不幸福,毛病就出在价值观。
为了幸福,我们要保护好生命的单纯。人应该享受生命,但真正的享受生命是满足生命本身那些自然性质的需要,它们是单纯的,而超出自然需要的物欲却导致了生活的复杂,是痛苦的根源。人是自然之子,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幸福的永恒前提。在当今这个崇尚财富的时代,财富是促进幸福,还是导致不幸,取决于有无正确的财富观。
人是精神性存在,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幸福的更重要源泉。在物质生活有保障之后,幸福主要取决于精神生活的品质。良好的智力品质表现在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在此基础上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个意义上的成功才是会带来有着巨大幸福感的真成功。良好的情感品质表现在自我的充实、内在生活的丰富、爱的体验和能力,这是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良好的灵魂品质表现在善良、高贵的品德,真诚的信仰,这是做人的最高幸福。
幸福是相对的,现实的人生必然包容痛苦和不幸。因此,承受苦难乃是寻求幸福之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也因此,在智慧的引领下,想明白人生的道理,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与命运结伴而行,才能在寻求幸福之路上从容前行。
人人都在寻求幸福,通往幸福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我们必须探路。以上是我探路的心得,按照这个线索,我对以前写的文字做了选择和整理,又补充了一些新的文字,编成这本书,供别的探路者参考。
《智慧引领幸福》是周国平从价值观角度叩问幸福的一本最新散文集。本书中作者认为,幸福是一个价值观问题,结合哲学上对幸福的理解,加上自己的体悟,作者认为: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做到这两点就是好,就是幸福。
在探索幸福的路上,《智慧引领幸福》向读者分享了作者对生命、自然、财富、成功、友谊、快乐、爱、做人做事,甚至与幸福相对的孤独、苦难等主题的思考,倡导人们珍惜简单的平凡的生活,注重丰富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对于今天疲于生活、为名利所累的现代人,如同一股股清泉,抚慰着心灵,指引着人生方向。
作者在《智慧引领幸福》中保持了一贯的平白朴实的语言风格,不时跳出的虽浅显但极富哲理的语句,总能让读者顿悟。
《智慧引领幸福》是周国平从价值观角度叩问幸福的一本最新散文集。本书中作者认为,幸福是一个价值观问题,结合哲学上对幸福的理解,加上自己的体悟,作者认为: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做到这两点就是好,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