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忧国忧民--范仲淹/中华历史贤臣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姜正成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忧国忧民--范仲淹》由姜正成主编,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出将入相,主持改革,特别是他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遗产。

“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范仲淹永远活在人们心里,他的形象熠熠生辉。他的“先忧后乐”已融铸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标志着中国儒家伦理所能达到的高度。

内容推荐

范仲淹从小刻苦读书,严于自律。他生活清苦,却倾其所有帮助别人。作为官员,他以天下百姓的幸福为己任。一切以百姓利益为先;作为臣子,他不惧权贵,勇于直谏,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先。

姜正成主编的《忧国忧民--范仲淹》客观地叙述了范仲淹的一生,把他刻苦读书、敢于劝谏、心忧天下的形象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和诗人,从中获得裨益。

《忧国忧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苦读

坎坷身世

辽兵进犯

志向不凡

游学关中

借读醴泉寺

划粥断齑

窖金捐寺

感愤自立

睢阳苦读

第二章 复姓归宗

荣登进士

事亲为大

自立门户

初仕广德

复姓归宗

第三章 雄心万里

漫游燕赵

雄心万里

泰州筑堤

执教兴学

干犯天威

冒哀上书

三荐王洙

第四章 三起三落

两谏太后

为民请命

七品右司谏

初识欧阳修

废后风波

出守睦州

第一次朋党之

贬知饶州

君子之交

第五章 西北烽烟

元昊称帝

延州之战

好水川之战

定川寨之战

军中有一范,敌人心胆寒

第六章 庆历新政

移调京师

朝廷大换班

十项改革主张

宁可一家哭,不让一路哭

政敌攻讦

新政破产

第七章 万古流芳

德不孤,必有邻

再赴边塞

退居邓州 

优游百花洲

千年岳阳楼

徒知杭州

徒知青州 

手书《伯夷颂》

终老徐州

俭以养德,乐善好施

范氏义庄,惠及后人

光明磊落

文坛泰斗

附录一

范仲淹诗文选

附录二

范仲淹年谱

试读章节

战火的灾难在范仲淹少年时代的心灵上划上一道深深的印痕,形成了他终生拂之不去的戎马报国的情结。

咸平二年(999)七月,辽国举全国重兵屯于河北边境,伺机南侵。宋真宗也随即全面部署在河北一带设防。九月,辽兵与宋军在保州(今河北保定)交战。宋军主将关键时刻惧战自保,握重兵而不出战,致使宋军损兵折将,辽骑纵横驰突,劫掠月余。辽兵游骑远袭至邢州(今河北邢台)、焰州(今河北永年东南)。咸平三年(1000)正月,辽兵至瀛洲(今河北省河间),突破高阳关,打败宋军,旋即从德州、棣州间渡过早已结冰的黄河,直插淄州、齐州一线,长驱深入,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劫掠。那时,黄河以南的州郡,大都没有修筑坚固的城墙,个别原有城墙因年久失修,也难以御敌。再者,各州郡也没有兵卒防守和作战。因此,辽国的骑兵无所阻挡,大肆抢掠。

12岁的范仲淹,这时正在长山学宫读书。县城内外,到处传递着辽兵进犯的信息,学宫的塾师也常常露出惊恐的神色。每天回到家中,看见母亲总是心神不定。辽兵如何杀人屠城,如何凶残,宋朝军队如何节节败退不堪一击的传言,传遍大街小巷和村落农舍。人们惊恐地谋划着,时刻准备着怎样躲过这一劫。突然有一天清晨,长山县城的大小官员和一些富家大户,大小车辆,装载着财物,纷纷外逃。多半逃往长白山深处。朱氏家族,住在县城近郊,也极不安全。族内的长辈们仓促组织,扶老携幼,拖儿带女,也跟随着向西南山区方向逃难。

前脚刚走,后脚辽兵就杀过来了。霎时间,县城内人喊马叫、鬼哭狼嚎的一片嘈杂之声传出老远老远。几天之后,范仲淹跟随老人们返回长山,已是一片狼藉,满目疮痍,惨不忍睹。没来得及外逃的人,有的被砍伤,有的被杀死,有的被捆绑掠走。财物被辽兵洗劫一空。老百姓虽然穷困却安定的生活,骤然间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年幼的范仲淹目睹这一切,实在想不明白:大宋朝廷的军队为什么保护不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怎么能让辽国的骑兵深入到大宋疆域的内部来骚扰呢?

4年以后,继父朱文翰任淄州长史,范仲淹到秋口读书,同窗之中有一位特别要好的学友叫张揆,两人同年所生。淄州官民到处传扬着张揆之父张蕴当年保卫淄州的英雄事迹与功勋。咸平三年正月,正是朔风呼啸的严冬。辽国骑兵已从邹平、长山杀奔南来。淄州城内城外,慌乱一团。任淄州兵马监押的张蕴,找上刺史商议如何御敌,不料刺史与官员们听闻辽兵锐不可当的信息,都想弃城逃往南山躲避。城内外居民有的已经开始外逃。刺史不但不听张蕴劝告,反而下令立即出城。张蕴一不做,二不休,拔出明晃晃的宝剑,厉声呵斥道:“在这危急时刻,我们怎么能舍弃城池和府库而不顾。辽军未到,我们自己先乱了阵脚,自相践踏劫夺,全城的老百姓可就要遭殃了。谁胆敢带头逃走,我就先杀了谁号令三军!”在张蕴义正词严的号令下,官民无一人敢动。张蕴立即组织全城兵民登城,构筑栅垒,筹集粮饷,安排得井然有序,严密周到。连续几个昼夜的严防死守,给长驱而来的辽兵一个迎头阻击。辽兵看看实在攻不下淄州城,只好掉头返回。敌人全部退去之后,淄州的官民额手称庆,异常感激地说:“要不是张公英明决断,指挥守城,我们的父母妻子儿女岂不就变成了敌人的刀下鱼肉了!”张蕴守城有功。后来朝廷奖赏时却没有张蕴,反而换成了原欲弃城逃跑的淄州刺史。《宋史.张拔传》云:“郡守愧,始谋掠为己功,反陷以罪,蕴受而不校。”范仲淹对胆识浩然的张公崇敬有加,对吏治的腐败愤恨不已,对朝廷长期不修武备深深忧虑。

42年后,范仲淹领环庆之师守收卫边塞,经过马岭镇,在荒僻的戍城内竟发现有孔子庙宇,查看庙内碑石,此庙竟是他少年时代十分崇敬的张蕴所建。范仲淹不仅感慨万端,欣然命笔撰文,即《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追述了咸平二年冬淄州之战的往事。

P4-7

序言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出将人相,主张改革,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遗产。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两岁丧父,母亲谢氏改嫁给在尹江府(今江苏苏州)任推官的朱文翰。从此,范仲淹在继父朱文翰的指导下刻苦读书。朱文翰赴京任职时,范仲淹母子便被送到山东淄博长山(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老家。

青年范仲淹就读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应天书院是当时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学术气氛非常活跃。范仲淹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发愤苦读,划粥断齑,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一举考中了进士,出任安徽广德司理参军,从此开始了治理国家、辅佐朝廷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在广德管理狱讼三年,始终保持自己的清廉自守的作风。天禧元年(1017)调离广德时,两袖清风,甚至连盘缠都没有,只好将自己的一匹马卖掉,徒步上任。

他先后在毫州任节度推官,掌握刑事判牍;在泰州西溪盐仓,掌握盐税四年;在兴化任县令。天圣二年(1024),泰州、楚州、通州、海州等地区海水倒灌,田产淹没,盐灶毁坏,灾民流离失所。范仲淹以兴化县令的名义与张纶、滕子京等人,率楚州、海州、泰州、通州民夫四万多人,修堰堤,抵御海水入侵,历时二载,终于修成了一条长一百多公里的捍海堤,阻止海水的泛滥,保护了盐场,解除了农民之苦。当地百姓命捍海堤为“范公堤”,以纪念他修堤的功绩。

在御史中丞晏殊的极力推荐下,天圣七年(1029)迁秘阁校理,尽管这是一个掌管文牍、图书之类的小官,却使范仲淹由一个地方小官跻身于京官行列。但因性格耿直、犯颜直谏,他三次被贬外任,足迹踏遍祖国各地。

康定元年(1040),正在贬谪越州任上的范仲淹,突然接到圣旨,命其火速到西北边地,知永兴军,不久又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任鄜延、环庆两军的统帅。

范仲淹到延州后,深入实地,了解情况,强兵固边,抵御西夏的入侵。西夏人也对他敬佩不已,认为“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甲兵十万,不比“老范老子”(范雍)可欺。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在仁宗皇帝的两次圣诏督促下赴京,皇帝以最隆重的礼节接见了他,要他分析当前之势,不得顾避,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范仲淹从青年时起就抱有救世济民、强国富兵的夙愿,他分析宋建国后的形势,制定了改革的基本方案——《条陈十事》。皇帝支持他,以诏令形式颁布全国,开始实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

他大力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毫不留情。富弼劝他手下留情,他说:“宁可一家哭,不让一路哭。”

“庆历新政”的推行给宋朝带来了欣欣向荣的生活,给黎民百姓带来了新的期望。可是蛰伏于新政背后的旧势力,并不甘心失败。被罢官的遗老遗少怀恨在心,宦官们从中破坏,动摇了皇帝的改革决心,参与改革的成员一个个被调离京城。没多久,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被罢免,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便凄凉地结束了。

在邓州,他应好友滕子京之请,慨然写下了《岳阳楼记》,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

“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范仲淹永远活在人们心里,他的形象熠熠生辉。他的“先忧后乐”已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标志着中国儒家伦理所能达到的高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