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秦国的强大实力和咄咄逼人的野心,六国丢盔弃甲,一败涂地。燕国太子丹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命运,他努力寻求可以挽救燕国的办法。在他看来,秦国和六国之间的实力对比过于悬殊,而且六国已经被秦国的强大吓破了胆,都战战兢兢,只求自保。所以他拒绝了太傅从长计议的主张,选择了他眼中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刺杀秦王。
《通鉴》的记载比起《史记》来要简单得多。其着重点不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关系的挖掘上,而将选材集中于太子丹和太傅的两种观点上,表现出《通鉴》和之前的史书记载方式与解读方式的不同。
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日:“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恬然,恐不能须也。”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日:“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日:“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鞠武日:“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乃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太子不听。
注释:
太子丹:燕王喜的太子,曾被送到秦国当人质,因为受到冷遇,逃回燕国。荆轲行刺秦王失败后,秦国发兵攻燕,太子丹率部退保辽东,被燕王喜斩首,奉献泰国。
鞠武:燕国太子丹的老师,曾跟随太子丹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
媾:求和。
悟然:神智不清。
须:等待。
樊於期:秦国将领,由于反对秦王获罪逃亡入燕。
蹊:小路,路。
资:帮助。
译文:
始皇帝十九年(前228年),燕太子丹怨恨秦正赢政,想要报复,于是就向太傅鞠武求教。鞠武提出燕国和西面的三晋,南面的齐、楚联合,同时和北方的匈奴结好,来共同对付秦国。太子丹说:“太傅的计策,旷日持久,恐怕我们等不及。”不久,泰国将军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还提供地方安顿他。鞠武劝谏说:“以秦王的残暴和他对燕国的积怨,已经够让人害怕的了,要是他甫听说我们接纳樊将军的事,岂不是像人家说的,把肉丢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请太子快将樊将军打发到匈奴去。”太子丹说:“樊将军走投无路,投奔到我这里,这正是我舍弃生命也要保全他的时候,请您再考虑一下。”鞠武说:“做危险之事来企求平安,制造祸端以期得到福祉,用简单浅陋的方法去解决怨恨,这些都是为结交一个人而不顾国家安危的做法,只能让怨恨加深,加速祸事来临而已!”太子丹听不进去。
太子闻卫人荆轲之贤,卑辞厚礼而请见之。谓轲日:“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唯荆卿留意焉!”荆轲许之。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及王翦灭赵,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行。荆轲日:“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期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日:“计将安出?”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