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麦逊编写的这本《舌尖下的中国:一个饕餮民族的前世今生》是一部中国饮食文化批判书。它能让你了解一个饕餮民族的前世今生!
一个人想要获得灵魂的自由,必先摆脱和超越味觉的囚禁。所以,阅读此书吧!
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作序,清华大学教授蒋劲松、中国政法发行黎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何袜皮联袂推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舌尖下的中国(一个饕餮民族的前世今生)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李麦逊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麦逊编写的这本《舌尖下的中国:一个饕餮民族的前世今生》是一部中国饮食文化批判书。它能让你了解一个饕餮民族的前世今生! 一个人想要获得灵魂的自由,必先摆脱和超越味觉的囚禁。所以,阅读此书吧! 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作序,清华大学教授蒋劲松、中国政法发行黎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何袜皮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舌尖下的中国:一个饕餮民族的前世今生》是一部批判中国食文化并带有追问、自剖、忏悔、既颠覆又具建设性的独特的大众文化读本。作者李麦逊经由嚣张而幽微的食文化,来梳理和探究母文化中的病灶,为国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救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的追溯、论证及结论颇具警示意味:口腔文化对味觉的片面追逐,导致了国人的饥民人格、现世感和身体化生存,并形成和他人、环境、信仰以及自我的紧张关系。作者锥心泣血地呐喊,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和超越口腔的囚禁。必须将“民以食为天”予以颠覆,回归到“食以民为天”,中国人才能走出“身体化生存”的精神囚笼,回归为健全的人,凝视自己,仰望星空。 《舌尖下的中国:一个饕餮民族的前世今生》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目录 自序 当一个民族变成“吃货” 食以民为天—以“食”为鉴 代序 魔鬼的礼物 第一章 “吃货”即“吃祸” 第二章 “吃货民族”的前世今生 第三章 口腹之欲升华如何成为文化 第四章 盛宴五千年 第五章 饕餮罪vs“吃”教——中西方食文化主要差异 第六章 饕餮的传人——饥民和饥民社会 第七章 今天不吃喝,明天就会死去—国民吃喝风心理机制透析 第八章 打蛇打七寸,对付人捏住他的胃——“吃”是一种秘密武器 第九章 “吃”事虽小,关乎荣辱 第十章 吃”是历史的掘墓机 第十一章 魔鬼液体里泡不出正能量——可悲的中国酒文化 第十二章 多好的材料,却做了马桶——我看美食家(写食主义者) 第十三章 别了,美食故乡——我的另类离乡理由 第十四章 “变形虫”不仅仅是个文学命题——食品特洛伊木马 第十五章 吃不完的“地大物博”? 第十六章 谁来养活中国——个并不新鲜的话题 第十七章 动物也有权利? 第十八章 素食主义救中国 附1 谁让我们变成了病人? 附2 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附3 文明复兴从舌尖开始 附4 灵魂的升华需从口腔欲望中走出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吃货”即“吃祸” (一)一道人类学难题—亚当和夏娃“国籍”考 有一则寓言式笑话是这样的,据《旧约全书?创世纪》记载: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最初他们诗意地栖息于伊甸园。只因禁不住蛇的引诱而偷食禁果,才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到条件恶劣的地球上繁衍后代。 很多民族都喜欢用这俩人攀附自己的祖先,这时候争议出现了:地球上民族很多,亚当和夏娃究竟属于哪一民族?于是有人论证说,亚当和夏娃可能属于任何一族,但肯定不是中国人。如果是,决不会等到蛇来引诱,就先把那条蛇给“引诱”了,蛇肉红烧,蛇骨熬汤,蛇胆泡酒……办法多了去了。 美国学者伊安?罗伯逊在其著作《社会学》一书中说:“美国人吃牡蛎不吃蜗牛,法国人吃蜗牛不吃蝗虫,非洲的祖鲁人吃蝗虫不吃鱼类,穆斯林吃牛肉不吃猪肉,印度教徒吃猪肉不吃牛肉,俄国人吃牛肉不吃蛇肉……他们都有所不吃。而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大吃家,什么都吃。” 为了避免西方学者的偏见,不妨看国学大师林语堂的阐述(《吾国与吾民?饮食》):“人世间倘若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们的慎重将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 他还说:“……吾们不得不吃凡手指所能夹持的任何东西……除了医药和烹调上的偶然发现,吾们实在为地球上唯一无所不食的动物,只要吾们的牙齿健在,吾们将永远保持这个地位……” 的确,无论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中国人是一个海陆空无所不吃,无所不吃其极的民族。在“民以食为天”的“天条”下,历经几千年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中国的食文化只有“博大精深”这四个字才配。中国堪称世界上唯一的“超级饮食大国”,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这让我们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落后和屈辱后,多多少少保持了一个“没落贵族”的自信心。 不可否认,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发育,成为民族的、公共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早就被誉为“国粹”。当下,食文化在中国无处不在。形形色色的美食媒体和几乎所有的综合媒体,都辟有美食或美食家专栏,美食出版物风起云涌,不遗余力、喋喋不休地挖掘、继承、弘扬我们的口腔文化。 从国家到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食文化研究机构、美食协会、美食家协会。那是一级群众社团组织,有相当的行政级别和社会地位。美食机构常举办名目繁多的烹饪大赛。“伊尹奖”取自中国三大“厨神”之一、厨师鼻祖、夏末商初的宰相伊尹,是中国烹饪界最高奖项,和文学界“茅盾奖”、电影界“金鸡奖”、新闻界“范长江奖”、建筑业“鲁班奖”相提并论,竞争则更激烈。 一些地方纷纷举办美食节,职业技术学校也开设烹饪专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食文化方兴未艾、如火如荼,“舌尖上的中国”到处弥漫着美食的气息,“民以食为天”如雷贯耳。 一旦刨根问底,“民以食为天”却是一个堪称阴谋的“伪天条”。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为了发展生产,维持繁衍,“民以食为天”还算合理,但把它作为亘古不变的天条,则近乎于无耻和谋杀!中国近30年飞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人们在这个“伪天条”蛊惑下,本末倒置,吃得理直气壮,吃得忘乎所以,吃得匪夷所思,吃得骇人听闻,吃得走火入魔。先富起来的那些吃货老饕们,更是“饥民人格”大爆发,“食”令智昏、暴殄天物乃至人神共愤。 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以食为天职的不是人—那是天蓬先生!一旦灵魂的安宁让位于味觉的快感,原则就招安于利益,理性的光芒也暗淡于世故的阴霭之中。任何对科学的误会和仇视都不能不付出代价,只不过有的代价由个人付出,有的则由整个民族甚至全人类付出罢了。 天作孽,犹可为;人作孽,不可为。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类每一次对大自然的无耻掠夺,大自然都无情地报复了我们!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已经敲起了警钟。如果中国人不首先将“贪吃”“滥吃”这一首要陋习改掉,不将狂舞的舌尖收敛住,彻底反思中国食文化并扬弃其中大量糟粕,警钟终将变为丧钟,中国将有崩溃的危险!中国如何垮掉?中国将毁于舌尖、唇齿和肠胃!翻开历史的账目一查,中国已经被吃垮过N次了。 (二)同一条阴沟跌倒N次—从“非典”到“甲肝”的警示 2003年5月23日,香港大学宣布,基因分析证明果子狸“SARS”(非典)样病毒与人类样病毒有99%以上同源性。次年,“SARS”科技攻关组宣布: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主要载体。“疑犯”成为了“元凶”。 果子狸,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如下:“花面狸专上树木食百果,冬月极肥,肉甘平补气,去游风,是桌上珍品……”金庸在《神雕侠侣》里也写过:“那百粤之地毒蛇作羹,老猫炖盅,斑鱼似鼠,巨虾称龙,肥蚝炒响螺,龙虱蒸禾虫,烤小猪而皮脆,煨果狸则肉红,洪七公如登天界,其乐无穷。”果子狸一直被推崇为“山珍之首”。“红烧果子狸”“双冬果子狸”还曾列入国宴。近年来野生果子狸锐减,是市场上的紧俏货,价格暴涨,从2003年每公斤两百块,到2009年就翻倍了。 我当时在重灾区北京。我被囚禁在家一月之久,住在一家大型医院附近,每天都听到救护车呼啸而过,如临大敌。一夜之间生活全被打乱了,社会信心指数一泻千里。无数的商务活动、会议等被取消,餐饮、旅游、交通、娱乐等行业遭受灭顶之灾,经济损失巨大;国际形象空前危机,那一段时间,“中国人=病原体”“隔离中国”等论调甚嚣尘上。 其实,警钟并不是没有敲响过,只是骄傲而健忘的现代人在歌舞升平、大快朵颐带来的感官快感中好了肠胃忘了痛。早在1988年初,上海发生的也曾震惊世界的“甲肝”灾难,同样是一场“吃祸”。 南方沿海居民喜吃毛蚶、蛤蜊、蛏子等海鲜,习惯将蚶类在开水里浸一下,蘸上调料食用,味道鲜美,但病毒不能被灭活。蚶类生长在河口和海湾近海水域,这里富含肝炎病人排泄的病毒。一只毛蚶每日滤水40升,水中肝炎病毒在贝体内被截留、储积,并可在其体内存活3月之久。要从蚶体内分离病毒很困难,当含病毒的海鲜被人吃,病毒就找到新“家”。 据统计,当时上海市约230万人食用过毛蚶。5个月间,报告病例310746人。按规律,没有进入临床但携带甲肝病毒的患者是其4倍,这意味着当时上海有150多万人是甲肝病毒携带者,而当时上海人口不过1200万。 这场危机严重影响到城市运转:在传染医院、停车棚里、浴室里睡满了病人,市民拎着钢丝床挤在病房外面。生产一线减员1/10,仅柴油机厂就有500多职工感染,销售出去的食品被退货……这场疫情最终导致死亡47人,经济损失达10.65亿元,是当时上海全年预防保健费的24.7倍,卫生事业经费的4.44倍。还不包括外延经济损失,有专家估算过百亿元。 其实,上海人也不是“第一个被螃蟹咬者”。1978年,宁波市民生食泥蚶,近3000人爆发甲肝,经查原是泥蚶养殖场受污染所致,但并没有引起上海人警醒,依然大吃毛蚶。 其实果子狸和蚶类产品只是病原体之一,专家经多年研究发现,很多野生动物自身就是病原体的一个“库”。比如鸟、鼠、蛇、蛙、穿山甲、刺猬、蜥蜴、蝙蝠甚至猪,体内都携带很多类似钩形虫、悬毛虫等寄生虫,可引发精神错乱、心肌炎并发症等多种疾病。科学界普遍认为,艾滋病(HIV)病毒源自猩猩和猴子。 2001年,香港出现的怪病“飞禽传染病”(H5禽流感),正是吃鸟类所致。2009年在墨西哥爆发的“H1N1”(猪流感),是“非典”后又一重大疫情,这种新病毒的源头至今仍未查出。另外,登革热、鼠疫、狂犬病、疟疾、口蹄疫、炭疽、乙型脑炎等都由动物传给人类。仅仅动物身上的曲霉菌和寄生虫所引发的疾病就多达百余种,一旦被感染,现有药物几乎失效。 这一次次“天谴”也许只是一个个凶兆,谁也无法保证比它更加可怕的灾难就不会爆发! (三)过把瘾就死 指望一个贪恋口腹之欲达几千年之久的民族一夜之间就“放下菜刀,闭上嘴巴,立地成佛”简直是痴人说梦。酒食总是让中国人异常兴奋,好了胃,忘了痛。 在“吃”这一点上,中华民族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饕餮”,“不见棺材不掉泪,见了棺材还要醉”,“缴枪不缴醋罐罐”,“老子就好那一口”的,气概不逊《西游记》里的天蓬元帅。 “非典”前野生果子狸每公斤售价两百元,到2009年就暴涨一倍,现在恐怕又翻番了。 君不见,就在全国人民谈“非”色变的2003年春,笔者住在重灾区北京,我楼下24小时营业的餐厅和不远处的“麦当劳”和“肯德基”里没有安静几天,很快就人声鼎沸起来。就像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的鼠类,片刻惊魂后,怯生生地探出脑袋,面面相觑,见自己侥幸逃脱,就心照不宣相视一笑,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接着吃。 在“非典”策源地广东,一些人置国家法律、紧急禁令和身体安危于不顾,顶风作案。在广州禽畜批发市场,各类野生动物照卖不误。食肆里,野味应有尽有。餐厅称,食客一来就点野味,如不经营,就得关门。 更有甚者,白云区西槎路某酒楼竟挂出“现场活剥鳄鱼、娃娃鱼”的红布招牌招揽食客。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当时每公斤价格已达1380元,要吃必先预约。当地村民说,这家酒楼开设此吃法两月多了。 2003年8月,北京香山曾发生“馋嘴民工偷吃天价葡萄案”,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媒体都在标题上使用了“馋嘴”二字,颇耐人寻味。案件其实很简单。8月7日凌晨,4名河南籍民工潜入一果园偷吃葡萄。饱餐一顿后又用编织袋装了47斤葡萄带走,被巡逻民警逮个正着。经查实,这是北京农林科学院投资40万元、历经10年培育的新品种。该项目仅有100余株,4位民工的馋嘴之举令其中20余株试验链条中断,被吃葡萄估价1.1万元。9月,海淀区检察院以涉嫌盗窃罪批捕其中三位。这意味着,如果这个估价被法院认可,这几位倒霉的“馋嘴民工”将面临着3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舆论关注下,“天价葡萄”最终估价千元左右。当犯罪嫌疑人李高尚等人知道馋嘴惹下了如此大祸时,后悔得流下了眼泪:“要知道那么贵重,说啥也不敢吃啊。”近一年后民工取保候审,此案后来因广泛关注,最终,葡萄的价值回落到376元,3名民工被无罪释放。 我估计今年初在津巴布韦偷猎40只野生龟的几名中国工人被捕后也一定悔恨交加。 关于中国吃货的新闻,俯拾皆是。就在修订稿交稿前两天偶尔浏览一新闻,居然看见两起几乎可以和上述案件并为“馋嘴连环案”的案件,地点是河南郑州和四川达州,赃物是桃子和鸽子,作案者又是几名馋嘴吃货。 《大河报》2012年7月2日报道:“昨晚,在郑州森林公安局第二派出所,面对白色编织袋内各种娇艳欲滴的桃子,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桃育种组副研究员牛良痛心不已。而审讯室内一偷桃者也是一脸沮丧,不停嘟囔着:‘俺真不知道偷的桃那么贵啊!’……此案还在进一步审理中。” 华西都市报7月3日讯,2011年6月,达州两男子爬至一栋居民楼楼顶,将楼顶养的12只信鸽偷吃。不久,两人又窜到其他居民楼,先后偷盗27只信鸽和一只母鸡,以及一只兔子。2012年7月,两人准备再次偷盗信鸽时被警方抓获。经达州法院认定,因被盗的29只信鸽价值6700多元,数额巨大,两人分别被判4年。 其实,饿了,馋了,到农家菜地、果园顺手牵羊摘个黄瓜、桃子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本人小时候就有此劣迹,曾被老农民扭送到学校,被兴冲冲的教务主任煞有介事地批评一番,把赃物送进他的厨房,也就不了了之了。“偷食”的确会在口腔快感之外加上心理快感,那种犯规越轨的奇妙快乐,没有“偷食”(偷腥)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只是这些农民太倒霉而已,居然吃进了监狱,不过比起那些吃死的,还不是最冤的。 我想起1995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期间的一则电视新闻,揭露日本在中国许多地区留下化学毒弹,到半个世纪后仍然危害中国人。其中东北某地建筑工人挖出一枚毒弹,并倒出一些透明液体,在大家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的情况下,一工人勇敢地伸出舌尖一尝,顷刻死于非命,使人惊恐万状,感慨良多。 2006年8月3日凌晨,武汉地区发生雷暴后,武昌车辆厂公园游乐场罕见出现一地麻雀,有死有活,不计其数。附近居民发现后,不是向环保部门、卫生防疫部门报告,也不是救助放生活麻雀,而是在“禽流感”风声鹤唳时期,乘“雀”之危,争先恐后捕捉一空,上千只麻雀均成吃货们盘中餐囊中物。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过,因为“吃”而丧命的中国吃货实在也是数不胜数。但最让人迷惑不解的还是那些“明知食有毒,偏要吞下肚”的不理智的行为。比如,美食界有一“佳话”,骇人听闻:拼死吃河豚。河豚古称“鳆鱼”,肉质细腻、鲜美无比,但肝脏、生殖腺和血都含巨毒,其毒素远高于氰化钾。朱伟在《考吃》中记载古人烹杀河豚的方法,小心谨慎媲美外科手术:“剖河豚,要先割眼,再去腹中鱼子、内脏,自脊背下刀剁开,洗净血迹,肥厚之处血丝要用银簪细挑干净。然后剥皮,将皮入沸水一滚捞起,用镊子摄去芒刺……”任何环节稍有不慎,必死无疑。但古往今来,在江南一带,自告奋勇吃河豚的仍大有其人。有的不幸中毒,生未必做人杰,死却为饕餮,似乎是无上光荣。至于那些前仆后继的生还者,皆一副不枉此生的满足感和荣誉感—正因为有毒,才有特殊的诱惑力,那份刺激才是最好的调味品。 甚至连说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样淡泊而伪善话语的苏东坡都无法摆脱河豚的诱惑。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春,河豚上市季节,苏东坡赴任江苏常州团练副使时,有位善于烹饪河豚的常州厨妇宴请苏东坡。烹饪后端出去给苏东坡品尝,自己则和家人躲在屏风后观察苏团练的吃相。只见苏大人早已摩拳擦掌,垂涎三尺,一边饕餮不止,一边大叹:“也值一死了!”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 还有岭南人乐“吃”不疲的狗、猫、蛇、鼠、海狸鼠、果子狸、蜥蜴、各种鞭、蚂蚱、蜻蜓、蟑螂、蝗虫、蝎子、白蚁、蛆虫、蝙蝠、蚯蚓、蟋蟀、癞蛤蟆、蛤蟆卵巢……以及生吞河虾,活吃猴脑等习俗,无不令人心惊胆战。 中国吃货们显然已将口腹之欲置于生命之上,无限美味在于舌尖之上,正如无限美景在险峰之巅,吃的就是心跳! P1-7 序言 当一个民族变成“吃货” 李麦逊(旅美) 今年夏天,北京几位学者朋友、素食者(清华蒋劲松、中国政法黎安等)和我联系,说CCTV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得一塌糊涂,搅得广大吃货们夜不能寐哈喇子泛滥,并引发一系列后续现象。他们敦促我发文评论,也有出版界朋友催我修订书稿再版。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居然是第一个出书系统性反思、讨伐国粹食文化的不肖逆徒。因“非典”促成的这本书已出了四个版本,一晃十年过去了,我离国也六年了,对这一国粹的态度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为激烈。 其实,十年前首版时的参考书名居然和这部纪录片一字之差:《舌尖上的中国》和《舌尖下的中国》。我不否认搭顺风车,权当添个景加道料,夹带点“私货”。 为了修订本书,特地去了CCTV的《舌尖上的中国》官网。整两天,除细看全片,连研讨会、拍摄花絮、创作人员及专家学者访谈都基本看了,当然,更能体现民意的海量的网络唾沫更不容错过。 《舌尖上的中国》用炫目的声光电、动人的小故事、悦耳的男中音和昂贵的高清器材拍成,堪称唯美主义色彩视觉盛宴。的确如编导所言,这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的飞速发展。 该片另一位主创人员称,只想找到社会中最温暖的东西,自己没有刻意表现黑暗,那也是局部的东西,包括食品安全,“平静中性地表达,传递的是美好,就已经站在正义这一边了”。 正如每个钱币都有其两面,“舌尖上的中国”固然精彩,“舌尖下的中国”也不容错过。正如要找到一棵参天大树的秘密,你还得刨出它的根底。前世我们是饕餮,今生我们是吃货,成为身心健全的人,难道还要等来世?一个人想要获得灵魂的自由,必先摆脱和超越味觉的囚禁。 这就是本书再版的意义。 感谢蒋劲松先生和黎安先生。在《舌》片“席卷”全国之际,他们及时在网络上呼吁吃货们冷静,推介本书(旧版本),并敦促我予以关注和抨击。蒋劲松多年前就为我写过书评。黎安先生的那篇精彩的书评,修订达五次,直到我登机前一小时,还收到他的最新修订。作为虔诚而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们是这个感官致死时代少有的醒者,我们这个千年吃货民族因而还有希望。 2012年圣诞节 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 书评(媒体评论) 李麦逊找到了研究中国人的新方法:把“吃”提升到认识论高度,作为透视中国历史的独特视角……具更长远意义的是,这部书从新角度对中国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救赎同时做出了努力,毁灭的同时给予建设,不将希望彻底窒息。《舌尖下的中国》给我的震荡绝非三言两语可以平息,它使我看到“口腔化研究”还有大片待耕耘之地。本书加上《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必然对老式的中国人研究产生冲击,这个研究是掀开新页的时候了。 ——孙隆基(著名美籍历史学家) 李麦逊振聋发聩地提出:“中国人主要靠味觉认知自己,认同同类,认知世界,也是通过味觉来表达这个世界。”这一命题是能产生丰富文化研究成果的富矿。作为极具本土特色的研究课题,倘若深入下去,甚至可以像福柯的“性史”、精神病院研究那样产生出极其丰富的研究成果。 老实说,对书中一些观点不敢苟同,尤其弥漫全书反传统的激烈情绪,但即使如此,我仍要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蒋劲松(清华大学历史教授) 诚如李麦逊所言:“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必先摆脱和超越味觉的囚禁”,修身始于对口腹之欲的超越,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文明复兴从舌尖开始,素食主义救中国。从这个角度,这是一本醒世之作,是一本值得每一位追求美好良善的国人放在枕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仔细阅读反思的自我救赎之书。 ——黎安(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宗教学博士) 吃或不吃在当今中国已成两难选择。当多数人难以抵制口腹愉悦时,李麦逊以惊人的数据和感性的呼吁,试图唤起人类自身处境和出路的反思。许多人类学家如Judith Farquhar等都曾探讨过餐桌文化和政治角力,而李麦逊以知情人的视角把吃的社会、文化、政治、生态意义更推进一步。不论性别阶层,我们每人都在食物生产和消费中担任角色,对本书的阅读也许能让每个角色对“吃”有更积极的面对和担当。 ——何袜皮(作家/威斯康星大学人类学博士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