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焕朝、吕新颖、郝选明、刘勇、孙建中等编著的《中医理论的现代基础医学思辨》内容介绍:中医和西医在理论结构上是不同的两种医学,不仅在人体机体的结构、功能、病理生理、病因、病机和诊断等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而且其本质上是在参照坐标系下,由基本元素组合方式不同形成的,形成了“本体一基石”论。
在研究方法上遵循特殊性到一般性的研究过程,找到特殊性的偶然性关联,而后建立普通关联性的研究过程。
“本体一概念逻辑”把中医学整体宏观的二维层次与分子层次建立关联,从而形成三维空间维度。“司外揣内”的中医理论与科学方法是灰箱理论,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本体一基石”论学说,使其变为“白箱”理论,会成为现实。
种焕朝、吕新颖、郝选明、刘勇、孙建中等编著的《中医理论的现代基础医学思辨》是构建系统医学的科学大厦的基础,分五大部分对中医理论的现代基础医学进行了科学阐述,《中医理论的现代基础医学思辨》主要包括中西医结合基础部分、精气学说的现代思辨部分、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思辨部分、脏腑经络的现代基础医学的思辨部分和“本体一基石”论阐述部分及其发挥。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结合基础部分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基础概述
一、中西医结合基础概述:形与实
二、中西医结合基础概述:人体机体一药物的混沌与矛盾统
三、中西医结合基础概述:三个混沌模型的提出
第二部分 精气学说的现代思辨部分
第二章 气、精、精气的基本概念现代化思辨
一、气的基本概念现代化思辨
二、精的基本概念现代化思辨
三、精气的基本概念现代化思辨
四、气、精的基本概念对比性研究的现代化思辨
第三章 精气学说构建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现代化思辨
一、精气学说构建中医学精气神学说的现代化思辨
二、精气神之问关系的现代化思辨
三、精气学说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现代化思辨
四、精气学说构建藏象理论的现代化思辨
五、精气学说构建经络学说的现代化思辨
六、精气学说构建病因概念的现代化思辨
七、精气学说构建发病原理的现代化思辨
八、“证”的现代化思辨
九、精气学说构建养生现代化思辨
第三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思辨部分
第四章阴阳五行学说基本概念的现代化思辨
一、阴阳学说的现代哲学思辨
二、阴阳与矛盾的思辨
三、阴阳学说构建人体组织结构的现代化思辨
四、五行的科学性
第四部分 脏腑经络的现代基础医学的思辨部分
第五章 脏腑经络的现代基础医学的思辨总论
一、数学表达式y=f(x)的“本体一基石”论
二、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脏腑”
第六章 中医理论“脏”的现代基础医学的思辨
一、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心”
二、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心的气血阴阳”
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肾”
四、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肾的气血阴阳”
五、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肺”
六、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肺的气血阴阳”
七、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脾”
八、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脾的气血阴阳”
九、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肝”
十、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五脏的关系——生克乘辱”
第七章 中医理论“腑”的现代基础医学的思辨
一、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胆”
二、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胃”
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小肠”
四、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大肠”
五、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膀胱”
六、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三焦”
七、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奇恒之腑”
八、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六腑的关系——以降为顺”
九、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脏与腑的关系——阴阳表里”
第八章 中医理论“经络”的现代基础医学的思辨
一、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经络”
二、经络本质的理论研究之一
三、经络本质的理论研究之二
四、经络本质的理论研究之三
五、单位器官
第九章 中医理论“精气”的现代基础医学的思辨
一、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精”
二、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气”
第五部分 “本体一基石”论阐释部分及其发挥
第十章 “本体一基石”论的现代化理论的阐释
一、理论是什么之一
二、理论是什么之二
三、本体论
四、再论本体关系
五、模糊性的客观存在本体
六、可认识与不可认识
七、承认与默承认
八、认知纵横谈
第十一章 系统哲学的层次矛盾学说
一、“系统哲学的层次矛盾学说”的广义学说之一
二、“系统哲学的层次矛盾学说”的广义学说之二
三、“系统哲学的层次矛盾”广义学说的应用
四、系统哲学的层次矛盾:解的途径
五、“系统哲学的层次矛盾学说”构建的中医药理论的子学科
六、论系统哲学的矛盾属性与“人药混沌”的有序性
第十二章 “本体一基石”论
一、机械类和相对基石的数学证明及其他
二、本体基石系统
三、论相对基石大集理论
第十三章 “本体一基石”论的现代理论的发挥
一、中医治疗脑病的优势浅析
二、医学相对论
三、系统医学
四、系统哲学的层次矛盾学说与相对基石大集的区别研究
五、本体的现代医学逻辑概念的语词表述的唯心性
六、医学是什么
七、系统医学的诊断学认识
八、中医的特色
九、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关系的论述
十、中医为什么抽象
十一、“气血归经,本于阴阳”的由来
十二、中医药理论所发现的逻辑一则
十三、肾阳之辨读
十四、关于系统医学中西医逻辑概念转化
十五、医学矛盾论
十六、论脏腑
十七、中医漫谈
十八、医学的认知逻辑构造
十九、中医为什么能治病
二十、论“细胞内经”
二十一、如何做研究
卷尾语
后记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