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城记忆(丽江古城口述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国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丽江古城位于我国云南西北部滇川藏交汇区域,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重镇,踞全滇上游,是通往藏区和巴蜀的要塞。这是一座至今仍存活着的古城,不少纳西族居民仍生活在其中。古城中保存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

为了抢救和保护古城民族文化,保存古城真实的历史之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世人留下一个鲜活生动、真实可信的历史记忆。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于2011年1月研究决定,由杨国清编辑出版《古城记忆(丽江古城口述史)》一书。口述史是历史参与者直接与历史的“对话”,让历史更加鲜活生动和真实可信的一项工程。

内容推荐

由杨国清主编的这本《古城记忆(丽江古城口述史)》由丽江古城发展历史见证者的口述文稿组成,内容涉及丽江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市井轶闻、人情世故、节庆活动、环境保护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生动地记录了丽江古城的历史和世事,体现了纳西族古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文明形态,也充分体现了丽江的开放包容、民族人融合、文化多远的特点。

目录

代序 穿越时空的记忆

市井写真

 杨家酒坊和“丽江柚”

 儿时岁月

 童年的记忆

 “坞古”姑娘

 古城旧事——一个“50后”古城人的童年记忆

 昔时忠义坊

 甜蜜的交流会

 旧物·情怀

 过“建丹节”

 鲁美三郎(外二章)

工贸寻踪

 踏上艰险的茶马古道

 我的自述

 滇藏贸易与“恒德和”商号

 我与茶马古道

 大商家“仁和昌”

 昔日的丽江市场

 二战时期的丽江“工合”

 丽江之新印刷事业

 丽江造纸

 铜匠世家德荣昌

 杨氏“复兴隆”狐皮匠

 丽江银匠和银制品

 丽江旅马店

文教拾贝

 我在古城读中学

 丽江教育旧话

 回眸元、明、清时期的丽江教育

 民国时期的丽江教育

 父母的边地教育

 丽江教育、文化、艺术与周氏家族

 有关纳西文化的一段往事

 犹闻当铎铃声

 ——白马完小寄怀

 千难一易

 劫后余音更清越

 丽江一中纪事

 连续六代设学的“木孔塾资”

古城棱镜

 回家的路

 古城记忆

 驮铃声声唤童年

 “牛无二姓”

 回忆茶马古道上的支前岁月

 姚家往事

 我的创业之路

 寻访祖居地

 ——攀西地区纪行

 古城知青记忆

 大师风范山高水长

 ——记任继愈、季羡林题词

 纳西鹰猎文化与奇人桑叔季

人物记忆

 方国瑜传(节选)

 回忆家父

 ——末代土通判木琼

 丽江古城往事(节选)

 忆父亲周霖

 白晟传奇

 ——一个藏客的经历

 访抗日军人遗孀刘美清

 我的先祖之事

 余家花园的主人们

 和即鸿传略

 不闻杨柳岸麦笛任飘扬

 ——纪念我的爷爷王丕震先生

丽江印象

 滇游日记——《徐霞客游记》(节选)

 滇南见闻录(节选)

 五个噶玛巴派寺庙和较小的寺庙

 阳春白雪玉龙山

 丽江印象

 丽江的集市和酒店

 丽江明代建筑

 一个人的丽江

 给和志强省长的紧急呼吁信

 和志强省长的批示

试读章节

我有两位哥哥,三位姐姐和一个小我12岁的弟弟。大哥的印象已较模糊,因为他在初中刚毕业后身体虚弱,不知得了什么病,在我三四岁时就已辞世。大姐也在我六岁时出嫁,二哥又经常住在百岁坊老家里,所以在我的手足行列中,与我朝夕相处的只有二姐和三姐二人,三姐由于身体生来孱弱,到四岁上才能勉强独立行走,无力与我这手脚一时都不能停下来的顽皮弟弟玩耍。所以在家里随时能陪我玩的,仅二姐一人。

我转学到萃文小学的第二年,已是初小四年级的第一学期了。正值夏末,那时正值日本倭寇进占保山龙陵,因日本飞机丢了传染毒菌的炸弹后流行病菌传到了丽江镇上,于是也突然流行瘟疫,症状是上吐下泻,数小时就立即死亡,而且传染极快。当时家乡的医药条件真是太落后了,除了几个中药郎中外,连看个常见病的西医,亦是寥寥可数,像这样来势凶猛的传染病,直感到手足无措了。人们把这种病称“虎烈拉”,也就是“霍乱症”。只要一个村里发现了这种病例,这个村就会很迅速传染,被传染上的人中,十个至少九个必死无疑,所以一听说某村有人传上了病,其他村就采取断绝与某村来往的措施,以期起到隔离和杜绝病源菌侵入的作用。那时我们文治村有人染上了这种病,第一天就死去三个人,于是我母亲把我领走,被隔离在萃文街铺子里,坚决不许我回文治村。

像这样由那年阴历六月至九月,约三个月的时间,我不仅跟文治的同学朋友们隔断了信息,而且连与家里的叔母、二姐、三姐等亲人们,也隔断了往来,连想见上一面的机会也被剥夺了。

倏忽间又是十月秋末冬初的季节,酷暑的夏天已远远逃遁,见到太阳又令人有了温暖和亲切感,疫情也已绝迹,一切都又变得宁静祥和,人们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一天放学后,我母亲对我说:“今天我们回文治村去,仍像从前那样,作业本也带回去,明早照常又去上学。”听了这话我高兴极了,恨不能马上跑回去,跟久别的二姐、三姐们早些逗乐。母亲牵着我的手刚走在后门转弯处;我就赶紧挣脱了牵着的手,急忙跑着打开了花园门。可能是在小小心灵中,太思念久别的二姐的缘故罢,当一打开园门,就恍惚见到二姐熟悉的身影背我而立,当一见到她的背影,我急忙连跑带跳,边喊着二姐,边向她扑去,而那背影已先我上了台阶,走向天井,又向寝室走去,我也模模糊糊地向她走去的方向紧跟,最后跟到寝室后向四面一望,室内空无一人,仅是几件纳西女袄挂着,当时使我惊出一身冷汗。母亲也脚跟脚地进房来了,见我吓得这般光景,忙问我为什么?我说明情况后,只见母亲叫声“儿呀”,就打滚在地,连哭带诉,连呼“苦命的儿呀,死得好惨呀!”几乎哭成了泪人,声声催人泪下。

事后才知道,二姐早已在两月前的瘟疫流行中,不幸被染上瘟疫,她那鲜花般的纯洁灵魂,离开了人世,永远埋在黄土垄中了。可能是心悲手足之情的缘故吧,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噩梦,我为了一心要寻找死去的二姐,在迷蒙中不知怎的自个儿来到了城隍庙,在庙廊边木栅后面,见到全是泥塑的十八层地狱,那里刀山、油锅、斧钺、炮烙种种刑法齐全,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在监刑,有无数的狞恶小鬼,将种种不恩不孝、不仁不义、贪财杀生、淫恶乱伦之人,在其颈项上,挂了罪名签,按着头,有的在刀劈,有的在用索绞,有的用火烧,有的水煮,有的磨压,有的油炸……细心看去,并未见到二姐,心想她是善良的人,不该到这儿来的,但觉得阴森森逼人毛发,突然惊醒时,已是一身冷汗湿透衣褥,泪水也已浸尽枕头。

我是个无神论者,从小就不相信什么“死后显灵”之说,但上面所写,却是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这难道是幻觉吗?抑是思念太深而引得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呢?到现在仍觉得是个谜。

记忆中的婚嫁

纳西族的娶、嫁婚礼,一般都需三至四天的时间,第一天称“搭棚子”,就是由小弟兄和亲戚中的青少年来搭婚礼花棚。第二天称“道喜”,也就是亲友们及邻里等齐来道贺之日。第三天才是正式婚礼,男家迎新娘到家,或送姑娘嫁出门。第四天是新娘回门之日,男家待新娘回娘家“回门”后,就操办“酬客”宴席,意即酬谢为婚礼而操劳的亲友。女方也乘女儿“回门”,也操办“酬客”宴席。

通常在第三天正式迎娶之日,由男方在事先专请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穿上衫子马褂的新衣,骑上匹大马,由一大人牵着,到女家去迎接新娘,纳西话把这儿童称“兹若”,“兹”是迎接之意,“若”是男人,意译即成了“迎郎”。

我在萃文小学校读四年级头那学期的冬天里,我们王氏家族中的一个族兄结婚,女方是距离镇上约20公里以外的农家姑娘(拉市给拉坞),如要在正式迎娶的第三天,才去接亲,那来回的时间远远不够,因为那时的交通条件太差,无论多么远的路,除了唯一靠两条腿外,谈不上什么马车、单车,连汽车是什么样,有很多人是从未见过的。所以只好在“道喜”的当天,就提前一天去迎亲了,其间就出现了个难题,如迎郎按惯例只请个五六岁的小孩去,要外宿在新娘家一晚上,显然很难照顾好这孩子,出于两全其便,便破例地请我这个四年级的大孩子去为他们当迎郎。

那天的装束,像现在电影、电视中,清代宫中的打扮,仅是帽子换了毡帽,和胸前没有分官阶的动物绣像而已,由大人扶着跨上一匹大紫马,走在“新郎”座轿后面,在一片吹吹打打和鞭炮声不断的行列中,慢慢走上接新娘的路上。簇拥着我们前去的人群,十有八九都是纳西族“披星戴月”装束的少女少妇,记得在半路上还吃了点糖果,略事休息之后再行前进,下午四点以后才到了新娘家,之后无疑是作为上宾接待,次日将新娘由花轿抬回至新郎家时,也已是下午二时多了,虽然这也只是一件小事,但毕竟也是件“破例”的儿时趣事,至今记忆犹新。P7-9

序言

丽江古城位于我国云南西北部滇川藏交汇区域,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重镇,踞全滇上游,是通往藏区和巴蜀的要塞。丽江古城由大研古城、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建筑群落组成,面积7.23平方公里,其中3.8平方公里为核心保护区。

1986年12月,丽江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次大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丽江古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是纳西族先民创建的边地少数民族古城。这座古城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很高的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这是一座至今仍存活着的古城,不少纳西族居民仍生活在其中。古城中保存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进入古城,除了看到保存完整的石板路、民居建筑、古桥梁、古寺庙、三眼井、古街、古巷、店铺、水系、河道、山体、园林、手工艺作坊等物质文化遗产外,还可感受到东巴经书、象形文字、古岩画、壁画、白沙细乐、洞经音乐、民族打跳、民族节庆、民族服饰、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还让人体验到纳西族优秀文化精神,比如纳西人始终坚持的和谐思维、和谐态度、和谐行为、和谐方式,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个民族、多种宗教相互包容、共存共荣的和谐文化精神;茶马古道那种坚韧不拔、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天雨流芳”,刻苦读书的学习精神;当年木氏土司诗词表达的“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的那种爱国主义精神;敬畏自然、呵护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文化精神。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古城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着困境。为了抢救和保护古城民族文化,保存古城真实的历史之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世人留下一个鲜活生动、真实可信的历史记忆。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于2011年1月研究决定,编辑出版《古城记忆——丽江古城口述史》。口述史是历史参与者直接与历史的“对话”,让历史更加鲜活生动和真实可信的一项工程。让生活在丽江古城几十年的亲历者和当事人,尤其是那些既了解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情况,又有写作能力的本土学者和文化人,把他们熟悉和经历的情形回忆和记录下来,充分发挥那些已进入不惑之年、古稀之年、耄耋之年且有担当精神的本土文化人士的特长和优势,这便是本书成功的秘诀所在。这些当事人和亲历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生动地记录下那段历史和世事,内容涉及古城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民间民俗、市井轶闻、人情世故、节庆活动、保护环境等情形,都是亲历亲闻的事情。对那些专业性较强的情况,进行走访,请当事人多次回忆口述,然后再整理成文稿。在上述基础上才形成了这部民间口述史。

这本口述史由“市井写真”、“商贸寻踪”、“文教拾贝”、“古城棱镜”、“人物记忆”、“丽江印象”六个部分组成。其中,“丽江印象”部分是外地人对丽江古城留下的记忆。从明代的徐霞客、清代的吴大勋、民国时期的刘敦桢,到改革开放年代的朱良文等,他们或是一代文化名人,或是著名的建筑学专家。把丽江古城亲历者的回忆和外地文化名人或专家学者的印象结合在一起,相互印证,这样,历史感和真实感就更鲜明了。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通过阅读这本口述史,可使读者通盘深思,以微知著,深切感受到丽江古城的独特性和魅力。我想,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关键在于它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那么,什么才是丽江古城独特的历史文化呢?这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很难用几句话可以概括。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首先,丽江古城集中体现了纳西族古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文明形态。这一文化和文明形态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民族间的和谐精神。这一和谐文化精神首先记载于用象形文字书写的古老东巴经典中。古老历史文化包括已出土的十万年前的“丽江人”、东巴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土司文化等;古岩画及东巴书法绘画艺术、纳西古乐为代表的音乐舞蹈等;祭天、祭署、祭风、化賩、丧葬习俗、红白事相互帮忙、绿化美化庭院、保护环境等民俗;做人做事、接人待物质朴、诚信、热情、文雅、礼貌、使用敬语、五和六德等文明行为。这些东西铸就了丽江古城千年文脉和灵魂。  其次,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多元文化的特点,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这座古城包容了不同宗族的百家姓氏,包容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也包容了各种文化宗教艺术。学习和吸纳中原汉文化是纳西族的优秀传统,自元代以来,尤其到了明代,学习汉文化已成风气,学术上有了较高造诣,其道德文章、诗词歌赋载入了明清时期的中华文化史册。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历史上的商贸通道也是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自唐代以来,纳西族深受吐蕃文化、南诏文化的影响。木氏土司时期,南来北往的各民族马帮聚集在古城,给古城带来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丽江古城包容了各种宗教,除东巴原始宗教外,有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还有西方基督教等。不同的文化、文明、宗教相互并存、求同存异、和谐与共、相安无事,丽江古城提供了这样一个典型范例。

第三,丽江古城的选址布局充分体现了依托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精神。选址充分考虑了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布局自然随意,没有刻意雕饰的痕迹。它不受中原内地建城礼制的约束,依山就水,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和自然山水。古城以玉龙雪山为大背景,座靠狮山,北枕象山,东连金虹山,整座城市坐西北而向东南,既应了紫气东来的风水,又迎来东南的暖风。城市和山水、民居、园林、田野融为一体。街道以水为脉,随弯就弯,堪直则直。走进古城好像进入迷宫,这里街巷密布、河道相连、依山就水,有三百五十多座各式小桥,蜘蛛网般的数百条小巷,以四方街为中心,通过六条主街,通向四面八方,形成自然开放的格局。象山脚下的玉河水在玉龙桥下一分为三,三条河道又分成无数细流穿城而过,还有不少环保而方便居民生活的三眼井。于是形成了水乡之容、山城之貌、文脉之根、纳西人家的诗情画意。

第四,丽江古城又是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进步的象征。古老的东巴经书中认为,各民族的祖先是同胞兄弟,大家要团结和睦亲如一家。所以木氏土司统治的时期,丽江古城作为茶马古道上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已成为各兄弟民族商贸文化交流的枢纽。古城就像一个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团结和睦,相互通婚,相互亲和,没有民族歧视,民族之间没有更多的禁忌。古城虽然是纳西族为主体的,但历史上就已允许各民族进来,开展各种经营活动,木氏土司还专门请全国各地工匠艺人、文化人士进入这座城市。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丽江古城商贸活动达到高峰,各民族进入古城的人口有所增加。据1951年统计,丽江专区有27个少数民族,丽江古城已有8个少数民族居住,汉族人口也达到了一定比例。

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在丽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中创造了古城保护的丽江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留住古城优秀民族文化的根脉,保护传承好珍贵遗产,任务极为艰巨。丽江古城又是一个活态的遗产,活着的古城,不是静态的博物馆,所以目前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主要是古城中外来的经营户、外来的居住者增多,本地原住民减少,这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是很不利的。面对这一情况,我们的观念,保护传承的做法要与时俱进,不断有所创新。丽江古城纳西族原住民和新的居住者(后者称为新的丽江人),要共同担当起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其实,现在古城的纳西族原住民中不少人原来也是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汉族和各民族,只不过他们在历史长河中融入了当地的民族文化,成为纳西人。所以新丽江人融入这一优秀民族文化,承担起保护传承这一历史性责任,既符合古城发展历史,在具体实践中也是切实可行的。

2013年9月2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