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属于自己的房间,是选择,也有被选择,有隐痛、有耻辱、有不得已,也有浪漫与美,有各种私欲,更有各种想不到的可能与故事!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有强大的作者阵容,气息味觉丰富的文字大餐!
刘瑜八年后首发小说《哦,乖》!
普利策奖得主朱诺.迪亚斯最新短篇《另一种生活》!
随笔大家高军带来《文学败类》!
传媒文学奖获得者颜歌新作《照妖镜》!
名人租房犯,史航、青山七惠、骆以军、陈雪的私家专访!
汉语最美的日本作家吉井忍带来的“日本漂经验”!
百余幅高质量摄影图片,给你极致视觉享受!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的作者是张悦然。
“一个女人如果想写作,首先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九二八年伍尔夫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这样说。撇去那一抹与时代相连的女权主义色彩,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这个房间是他精神的栖所,是所有灵感得以显影的暗房。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房间可以是一件始终在“创作中”的作品。
然而,我们生活的的年代,越来越多的房间被制造,越来越少的房间被拥有。所以,该如何与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和睦相处,如何从中得到所需要的自由和安全感,如何在不属于自己的房间里重建造起自己的王国,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管它明天是否还属于自己。
对于年轻的一代人来说,房子让人越来越无法承受的价格,逼迫他们为之疲于奔命。关于房子,我们听过太多沉重的故事,看过太多人所表达的失望。然而在《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中的年轻人身上,我们感觉到一种心平气和的东西。在他们那间拥有短暂所有权的房间里,我们找到了爱和新鲜的空气,还有很多不能不听的有趣故事……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的作者是张悦然。
面孔
Cotton:愿望仍然在向前伸展,已完成的一切都无法替代
Sude:一个人住的第十年
Wingfree: 下一个才是dream house
史航:野生菩萨
唐七:我和理想生活,只相隔一个种满植物的院子的距离
孟想:与自然连结
林竹 :十平方空间里的梦想
柴柴:微物之屋
骆以军:我已知道如何避开坏毁
陈雪:寄居迷宫里
雷磊:驻场是生活的重要部分
固力果:一枚固力果在巴黎
223:自在是最好的住所
态度
成荫/周嘉宁
迁徙的人/滕洋
邻居叫什么名字
去你家好吗?
Airbnb x The Selby:以当地人的方式发现城市
如果我们的女人是河
文艺青年租房指南
对话
青山七惠专访:能一个人住我就非常开心
一个人的“京王线”
随笔
时而夏洛蒂
文学败类
小说
照妖镜
另一种生活
星巴,一个掉入镜子的男孩
哦,乖
你的身上有一种沉堕的气息。拉着人往下坠。最初招引我的也正是它吧.现在却觉得可怕。拥抱时越过你的肩膀,就好像看到漆黑的深渊。跟着你滑下去。下坠,下坠,失重的心像只发疯的兔子。紊乱的生物钟。令人耸骇的梦。了无生趣的日子。要是爱带给人的只是这些,那么它一定是错的。
让我们谈谈好吗?你还在苦苦哀求。
而我只想把一切都关掉。开关在哪里?
我夺过你手上的烟蒂,朝自己的手臂上按去。一下,两下。
够了吗。我推开你奔回屋子。
雨又下起来。闪电辟开了房间。我躺在床上,让受伤的手臂离自己远一些。在后半夜的梦里,我梦见伤口开始腐烂,蔓延到全身。就这样,我彻底毁掉了。
当我再见到你的时候,你的手臂上也有了两个烫伤的水泡。
扯平了,你说。
那时候,我们仍是站在那个客厅里。天又黑了。雨再次下了起来。周而复始,时间在走却好像没有脚。我心里忽然变得很静。如同潮汐退去,留下柔细的沙。或许这一生就这样了吧,我想,就这样困在这个炎热的小岛上,和你一直纠缠下去。
酒店在市中心,地图显示离博物馆不远。空闲的下午,忽然想去那里看一看。在这里居住五年,都不曾到过的地方。
我好像从未来过这一带。附近没有住宅楼,没有超级市场和露天食肆。这里的一切都与日常生活无关,它们是属于观光客的。就像现在的我。虽然极力想要否认这个身份,可还是在去博物馆的途中迷了路。觉得开口问路人未免太羞愧,就一个人闷头寻找。
穿过殖民地风情的小圆楼,墙壁上荡着迷离的树影。大片的草坪上落满了缅栀花。午后的喷泉闪着洁白的光。一个小女孩捏着太阳帽跌跌撞撞地跑过步道。走着走着,天空中不知不觉落雨了,然而阳光仍旧浓盛,薄荷色的小光斑在眼前跳动。这城市是如此美,我从未有过地感慨道。甚至有那么一刻,竟然忘情地想,或许可以在这里多停留一些日子。
找到博物馆的时候,雨已经停了。两只白色的鸽子站在台阶上。我不记得在这座小岛上看到过鸽子。我只是记得乌鸦,盘旋在小贩中心的上空。刚来这城市的时候不知道它们的厉害,有一次中途离开座位去拿汤匙,回来的时候它们已经在啄食桌子上没有吃完的饭了。那情景真让人沮丧,好像在这城市连鸟也要欺负你,一点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后来总是在清晨或者雨后,那些特别寂寥的时候,会听到乌鸦的叫声。“啊。啊。啊。”恍悟似的一声喟叹,好像发现了什么糟糕得不得了的秘密似的。好像每次心情很差的时候,都会忽然察觉它们’的存在,一抹狡黠的黑影从眼前掠过,像是在挑衅。
这一次却连一只乌鸦也没有见到。那么多的乌鸦,都到哪里去了呢?
这座城市或许有两个世界吧。一个是属于乌鸦的,一个是属于鸽子的。此前我一直生活在乌鸦管辖的那个世界里。地下道似的世界,幽仄,匮乏,狼狈。没有光,爱结成了一颗畸瘤。
阳光下,台阶上的鸽子踱着小步,优雅地抖了抖翅膀上的水滴。
博物馆里陈列着热带植物手绘图。”要是你留心,会发现它们就在你的身边……”女老师对一群参观的孩子说。而我几乎一种也没有见过。还有那些羽毛斑斓的大鸟,装在彩色罐子里的古怪香料。
三十年代的织布机,六十年代的旗袍。原来小岛上也有它逝去的好风华。
站在二楼的窗口望出去,远处的草地上有一对亲吻的新人。两人吻了那么久,以致我以为他们是雕塑。然而那吻是真的。这里当然有人是在爱着的。阳光下郁郁葱葱的爱。
“这里没人会说‘上一个冬季’或‘下一个春天’,因为这个地方没有四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犹如纽约经历热浪般,人人常年如夏地过着日子,身子却依然健朗。”
1940年的《国家地理杂志》上,记者这样介绍这个国度。博物馆空寂的展厅里,我小声念着这段印在墙上的话,试着和这个小岛重新认识一次。
有烟吗?你问。我们坐在院子里茂盛的龙爪槐下面,和另外几个朋友一起。
烧烤架上的鸡肉已经熟了,散发出诱人的香味。P134-135
“一个女人如果想写作,首先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九二八年伍尔夫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这样说。八十多年过去了,令她忧心的女性地位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然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的诉求却反倒变得更加奢侈了。撇去那一抹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女权主义色彩,伍尔夫想要说的或许是,每个创作者都应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这个房间是他精神的栖所,是所有灵感得以显影的暗房。
创作者对于他所处的空间,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敏感。特别是当这个空间是用来思考和创作的场所的时候。这个空间要令他感到自由,同时又能够提供封闭的隐秘性。他必须和它建立一种可以信赖的感情,让自己在其中能够完全放松下来,——又或者是时刻处于某种创作的紧张中。总之,能够得到其所需要的创作状态。这个空间是完全属于他的,这一隶属关系很重要,因为创作需要有一种明确的独立性,需要一个不受干扰的灵感磁场。
当我们走进一个创作者的家或工作室,——有时候二者并没有鲜明的差异,很快会感觉到被主人的气息所包围。那未必是友善的、令人感到自在的气息,有时候甚至可能令人抗拒或不悦,可是不管怎么说,它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令人难忘。这种个人色彩与其作品的风格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一结论就算不依赖深奥的精神分析,只是单纯凭借直觉也同样可以得到。在一个作家的家里,我们可以通过布局和装饰,以及某些微妙的细节了解其文体的风格。在一个画家的工作室里,我们可以由光线、空间的分隔,以及那些或者独具匠心或者漫不经心的摆设来知道其绘画的趣味。对一个合格的创作者来说,风格的建立是一种无时无刻与之相伴的自觉性。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每个创作者的创作空间都是他的一件作品。一件始终在“创作中”的作品,敏感而活跃,与创作者的风格变化保持着共时性。
然而现实残忍。在这个生活成本高昂的时代,拥有完全符合自己要求的居所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对于很多年轻的创作者来说,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都成为了奢望。他们不得不在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居住和创作。它必然带来一些客观的限制和束缚,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无法给予一种归属感。这当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比如,对一个写作者而言,在熟悉的地方和在陌异的环境里写出来的文字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作家有意追求那种隔膜感,选择咖啡馆、旅店或火车车厢作为书写的场所。但那毕竟是例外。大多数艺术工作者还是会试图缩短与环境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自己能够完全地浸没在其中。所以,该如何与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和睦相处,如何从中得到所需要的自由和安全感,如何建立起一个可以激发创造力的场,对于客居别处的创作者来说尤为重要。我们通常会发现,他们可能在改造和装饰这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上花费了比常人更多的心力,并且给它打上烙印般的个人风格。他们通过让自己的气息填满每个角落来占据那个房间,圈画出属于自己的领地。
在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年轻的艺术家们用心地建造起自己的王国,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管它明天是否还属于自己。发动起创造力的引擎,他们
在局促的小世界里自由驰骋。这个短暂的居所因此变成了一件美好的艺术品。
对于年轻的一代人来说,房子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着“重负”与“羁绊”的意象。它以让人越来越无法承受的价值,逼迫他们为之疲于奔命。有人选择愤怒地反抗,有人选择沉默的妥协。关于房子,我们听过太多沉重的故事,看过太多人所表达的失望。然而在这些年轻的创作者的身上,我们感觉到一种心平气和的东西。在他们那间拥有短暂所有权的房间里,我们找到了爱和新鲜的空气,还有很多不能不听的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