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书文化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艳敏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汪曾祺《汪曾祺游记选集》

这本书是依照我对各个地方的熟悉程度和感兴趣的程度跳着阅读的,最先读的是排在第三篇的《泰山拾零》,接着是第七篇《菏泽游记》,然后是《坝上》《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香港的鸟》《昆明的雨》《翠湖心影》《泰山片石》《胡同文化》《钓鱼台》《午门》《西山客话》《长城漫忆》《初访福建》《滇游新记》《金陵王气》《手把羊肉》《我的家乡》《四川杂忆》……待我将自己去过的地方读完,发现书已被我读了大半。跳读竟也如此有趣。

就在一个多月前,我在泰山脚下还吃到了“泰山三美”呢。所谓“泰山三美”,就是白菜、豆腐、水。吃的时候并未觉得特别,但在汪曾祺的书里再次碰到,却感到格外亲切。大概这就是“行万里路”之后“读万卷书”的乐趣吧?

汪曾祺说:“写风景,是与个人气质有关的……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都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一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我喜欢汪曾祺,可能喜欢的就是这份不矫揉、不造作、坦坦荡荡的真性情,将自己按照本有的状态融入自然万物之中。

菏泽是我的家乡,有我熟悉的牡丹和我熟悉的那一方水土与那一方人,读完先入为主的泰山,我无法对另一篇《菏泽游记》无动于衷。如果说对花并无特殊感情的我对家乡的牡丹熟视无睹的话,那么汪曾祺的这篇游记则帮助我熟悉了它的历史。“菏泽种牡丹,始于何时,难于查考。到明嘉靖年间,栽培已盛。…清代即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说。凡称某处某物甲天下者,每为天下人所不服。而称‘菏泽牡丹甲天下’,则天下人皆无异议。”今天,菏泽牡丹甲天下,洛阳牡丹亦甲天下,论名气,洛阳古都似乎更具优势,但在很早的时候我就听说洛阳的牡丹传自菏泽,真相如何,不曾考证。汪曾祺说:“堪称菏泽牡丹‘代表作’的,大概还要算清代赵花园园主赵玉田培育出的‘赵粉’。粉色的牡丹不难见,但‘赵粉’极娇嫩,为粉花上品。传至洛阳,称‘童子面’,传至西安,称‘娇儿面’,以婴儿笑靥大状之,差能得其仿佛。”对牡丹并无特殊好感的我,怎么竟也谈起牡丹来了呢?

也许是曾在昆明度过七年时光的缘故,汪老的《翠湖心影》写得也很有感觉。“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么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从喧闹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忙碌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汪老写了诸多湖边景象,勾起回忆无数,但唯独没有写到红嘴鸥一一昆明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也是翠湖,而翠湖留给我的最深印象却是每天早上如期光顾的成群的红嘴鸥和海鸥老人的真实传说。汪老没有提及,是那时的翠湖还没有红嘴鸥吗?如此就更没有上个世纪80年代海鸥老人的传说了……

他的《初访福建》里也未提到为福州人称道的“三坊七巷”,只写到福州街巷里的小吃。也许那时的三坊和七巷还是城市并不起眼、但却是自然的一部分吧。如果哪一天,城市里的历史和古迹只是自然地存在着,无须倡导历史文物保护的人刻意强调,那么它就真的与这个城市和谐共处、融为一体了吧?

而读到北京,亲切感更是扑面而来了。“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十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P3-6

后记

读书写字是我最内在最本能的需要,也是我生活的常态。每日清晨,当怀着冲动抱起书本潜心阅读,或趴在电脑前静心书写,内心都充满了由衷的欢喜。等女儿下课的间歇,出差旅行的舟车之上,假日的空闲里,亦是我阅读和书写的好时光。读书写字,似乎已成为自我滋养的一种方式,是自我去感受生活的美和生命花开的最自然最愉快的途径,同时亦是生命重要的一部分。曾于无数个阅读、书写、沉浸抑或冥想的刹那,体会源自生命深处的诗和音乐,平静欢愉,感恩感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电脑里便散乱地堆积了很多的文字。但却从未想过出书,无数个“读着”或“写着”的时刻,只是沉浸于彼时“读着”或“写着”的欢喜,享受着“读着”或“写着”的乐趣。因为它就像吃饭和呼吸一样自然,是我“不得不做”的事。如我在书中一篇小文里所写:“无论诗歌、散文、随笔,我都不是拿它当文字去写的,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生命和生活的本身。一切的文字都是次要的,都不过是适时适地的一个载体,重要的是那个内在的部分,以及内在不为人知的美和热爱。那些热烈的时刻你会全然忘记了形式,忘记了那是文字,是诗歌,是散文,是随笔,而你就得那么做、就得那么写而已。”今天加以挑选、整理并集纳成丛书,还是缘于一个偶然的心念和契机。

一年前,妈妈曾于闲聊中不止一次地念叨今年她和爸爸的金婚,下意识地让我觉察到妈妈对于自己的金婚原本如此重视和在意!她和爸爸结婚的这第五十年,也是爸爸因手术双下肢瘫痪在轮椅上度过的第三十个年头,如果说五十年来,他们相依相伴,不离不弃,那么三十年来,妈妈一直照料和陪伴在爸爸的轮椅旁,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和艰辛,他们一路坚持了下来!这就是爱情吧,历经坎坷,他们脸上展现的依然是明朗而又灿烂、比健康人更健康的笑容。这笑容始终在悄无声息地鼓舞着我,或已于不经意间注入了我的血脉,不知不觉中给予了我美好的传承——他们的金婚我要献礼!这是彼时头脑中冒出的一个强烈的念头。那么什么才是我最本真、最特别的礼物呢?闭目静思,我这里仿佛只有书和文字啊!而这些文字,伴我度过了许多平静而又美好的时光,渗入着太多生命的内容。刹那问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出本书吧——这一时的闪念,成为我下决心整理这些文字的最直接的动力。

而就在此时,我意外地接到天津教育出版社齐力老师的电话,他知道我手头有些文字,电话里表达了希望促成出版的想法,这与我彼时的心念恰好不谋而合。丛书的很多构想也正是受到了他的启发。但接下来我发现,对这些散乱的文字加以整理和归类是项大工程,仅靠早晚那一点业余时间是不够的。所以最后还是错过了齐老师要求的最佳交稿期。后来拿到我的家乡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齐老师颇感惋惜,但他还是像兄长一样无私地给予了我很多专业的意见和建议,来北京参加图书交易会时,还特地背着天津大麻花到我的办公室来看我,让我甚为感动!他让我看到一个出版人高尚的品格和本质的善良。

而山东画报出版社是我最喜欢和欣赏的出版社之一。它的文化品味和独特创意是我在日常的阅读中感同身受的,每每惊叹于它的图文并茂和清新雅致,如我读过的汪曾祺系列,淡泊的文字配以至情至性的文人小画,很显格调,曾给予我许多美好的享受。丛书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令我由衷欢喜。这大概也是天意。

丛书的出版,得到很多前辈、老师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由衷感谢!

特别地,要感谢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先生于百忙中特地为丛书赐序。陈先生是我敬仰的文学前辈,亦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点拨与教导开阔了我的视野,给予我许多新的思索和启悟,他的抬爱与鼓励赋予我前行的动力。

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副总编梁济生女士促成丛书的出版。在泉城她的办公室里初次接触时,就让我感受到了山东——我的家乡的那一份独有的亲切和熟悉。感谢丛书的责编阚焱女士,她为丛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辛苦,我们就书的细节沟通的过程愉快而顺畅。特别是有一天,我意外地发现QQ上她的留言:“艳敏姐,我们都是真性情的人!从你的以及你摘录的文字里,我居然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闲暇享受,在忙乱得一塌糊涂的日子里,突然静下来了,慢下来了。谢谢你的这些我‘不得不看’的文字。”这留言让我感动!这缘于文字的相知相遇神奇而美妙。

还要感谢我的国画老师喻文军先生,国画给我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喻老师的耐心传授和启蒙使我永远受益,书中不少插画得到喻老师的悉心指点。感谢北京大学焦墨焦彩艺术文化研究与应用课题组组长袁江先生,他对丛书的出版也给予了特别的热情和关注。

更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养育和熏染,使我从小养成了读书、写字的爱好和习惯,并在我的性格、人生和文字中注入欢乐的气象。为他们的金婚献礼,是我整理、出版这些文字最直接的动力,也是对懒散的我最有力的督促与激励。感谢身边,我的爱人和女儿,他们是最了解和支持我的人。感谢他们给予了我许多自由、安闲的时光,幸福温暖的陪伴和执着持久的爱。每日清晨,当他们还未从睡梦中醒来,我捧起书本、敲打键盘或信笔涂鸦的时刻,我的内心都是幸福和安稳的。

感谢期待丛书出版的所有亲朋好友!以及出版社为丛书的出版付出了辛苦的所有老师和朋友。

最后,还要感谢亲爱的读者朋友,以书籍为载体的邂逅或是最为神奇、最为美妙的邂逅。感谢冥冥之中这神秘的机缘,让我们穿越时空,在文字里相遇。在写下和整理这些文字的每一个时刻,我都怀着无比的虔诚,本着开卷有益的思想,总是试图从人文和审美的视角撷取每本书的精华,怡养身心——衷心希望我的分享也能对您有益。

这四本读书随笔,虽然只是我电脑里众多文字中的一小部分,但有机会与读者见面是幸福的。然而,当怀着欣喜与感恩将它奉献给读者的此时,我的内心亦充满了惶恐,因为深知自己阅历浅薄,学养不够,很多文字是跟随直觉和内心的率性而为,难免会有错误、偏颇或纰漏。所以在此,我也恳请各位前辈、老师、朋友多多包涵,并请大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抬眼窗外,让我欣喜的是,在它即将诞生的时刻,已是舂暧花开。

陈艳敏

2014年3月,北京家中

目录

第一辑:书与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汪曾祺《汪曾祺游记选集》

 悠闲的文人性情

——读汪曾祺《西山客话》

 故乡,生命的源头和起点

——读沈从文等《故乡》

 家的记忆,生命的河

——读陈子善《河》

 回味名家笔下的老济南

——读刘书龙、管萍《名家笔下的老济南》

 上海声色

——读王安忆《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上海的文化脉络

——读俞天白《哈罗,上海》

 平坦人生和世间百态

——读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

 梦回北京

——读姜德明《梦回北京》

 为什么是北京

——读陈平原《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

 漫谈北京

——读钱理群、陈平原等《北京读本》

 南京的精气神

——读叶兆言《南京人》

 生于斯,长于斯

——读叶曙明《广州往事》

 从历史的尘烟中走来

——读特·官布扎布《蒙古密码》

 西藏,冥定的吸引

——读温普林《苦修者的圣地》

 写不完的情思

——读阿成等《一个人和一座城市》

 漂泊与回归

——读胡明刚、史壹可《北漂者心声》

 设身处地的参与

——读闾丘露薇《无“薇”不至》

 任性的游逛

——读舒国治《理想的下午》

 纯净的小欢乐

——读王盛弘《十三座城市》

 慢慢走,慢慢度

——读王盛弘《慢慢走》

 从台北到台南

——读江弱水《陆客台湾》

 岛民的自在与自得

——读蒋勋等《行走台湾》

 驻地记者的高效与亢奋

——读伊乐《行走台湾》

 台湾的三教九流

——读方刚《你不知道的台湾地·事·人》

 走马观花

——读陈平原《走马观花》

 那时风物

——读陈益民《古风犹存》

 旅行的意义

——读胡晴舫的《旅人》

 扎根于生命深处的记忆

——读张炜《旅行笔记》

 旅居,构成人生大半的风景

——读马森《旅者的心情》

 巴黎,寻找大师的足迹

——读高远《情怀巴黎》

 日本,“那一刻”的哲思与感触

——读赵鑫珊《寻道之旅》

第二辑:城与我

 理想的旅行

 旅行,是一种引诱

 诗和远方

 我行我素的行走的乐趣

 北京是我家

 海淀,我的家

 记忆中的日坛

 老街随想

 黄河旧事

 济南潇洒胜江南

 泉与城:再游济南护城河

 浪漫青岛

 上海印象

 广州印象

 三亚印象

 丽江印象

 重庆印象

 沈阳印象

 延安印象

 福州随笔

 杭州邂逅

 感受贵阳

 唐山

 湖与黄石

 来到柳州

 二分无赖是扬州

 “天下第一村”——淄博周村旱码头

 “黄河第一城”——兰州

 “中国马都”——锡林郭勒

 内蒙行

 感受台北

 诗意新竹

 台湾之行

 印象东京

 鹿儿岛

 福冈

 长滩回望

后记

序言

迷人的抗争

——序陈艳敏“书文化”系列丛书

“读图时代”的提出,好像就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老照片》开始的。出版之始,意气洋洋的出版者,充满了把握大众文化发展先机的自豪。应该说,在转型的中国,在不断寻觅与探索文化发展思路的中国,“读图时代”的提出确是具有挑战的一笔。当然,如同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大众文化批判”和“大众文化辩诬”之争至今不衰一样,在中国,纷争也渐渐由此发展起来。话题早已由“读图时代”扯到了“影视时代”“电玩时代”以及许许多多高新科技产品“攻城略地”的现实……忧心忡忡的读书人传递出更多的不安——从大众文化的流行所掀起的“娱乐至死”风潮,从电视、网络文化的繁盛对经典阅读的挤压,从文字阅读的失缺而导致的人类想象力和情感意境的覆没……几乎所有曾经在西方文化批判浪潮中出现过的预言,似乎已毫厘无失地在中国大地上重演着。

我对流行文化并无偏见,甚至对电视、网络等高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敬意。且不说传媒的进步无不意味着民主的进程。单就人的文化权利而言,那些健康无害的、娱乐身心的大众文化产品,对民族性格的养成、社会风气的引导、健康快乐生活方式的铸造,功不可没。但我们又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公交车里,手不释卷的中国人,还曾成为外国记者艳羡的风景,三十年后,公交车上、餐桌前,竞已幻化出一个个沉湎于iPad或手机短信、微信的身影。这使我想起二十几年前在日本电车上看到的一幕:飘挂于车厢的漫画,车厢里的站客们,津津有味地观赏着那些漫画,时不时发出傻傻的笑声……当时就想,天天浸泡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难怪世界讥讽你们成了“经济动物”!

看今天的中国,当然不能只看拥塞在名品店里一掷千金、颐指气使的“土豪”们,不能只看蜂拥于旅游景点,高声大嗓、举止无忌的游客,也不能因为金字塔上“到此一游”的涂刻,使我们对本民族素质的评价落入自暴自弃的深渊。

但我们真的不能不为本民族越来越少的读书量而惭愧。“浅阅读”的流行,使我们不能不对本民族精神风骨、情感深度和审美格调的前景,抱以更多的忧虑。

这就是当陈艳敏女士把厚厚的四摞书稿摆在我面前的时候,令我吃惊,又使我倍感欣慰的原因。

一位“痴书”之人,把自己读书的感悟与大家分享。这些感悟,并不深奥,但欢喜由衷。我注意到,从1998年9月读加缪的《置身于阳光和苦难之间》,到2014年2月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再到今日四本读书随笔的结集出版,这中间竟有着十六年的时间跨度。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十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问里,艳敏女士始终在坚持阅读,并不问断地把它写成文字。阅读和写作时那种“心怀欢喜”的境界,是不能不感染我们的。使我们沉迷的,还有她多年读书养成的思考特色,这些构成了一个阅读者和言说者的个性魅力——她长于从众多经典著作中汲取精华,又自觉地与一般的读书笔记区别开来,更注重捕捉书中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加以优雅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内在的心得与感受,向读者呈现人文之美、文化之美,给读者传递从容、沉稳、专注状态下的阅读体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经过了时间滴注和书籍熏染的迷人气息,在浮躁的当下,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将吸引更多人成为读书之人、迷书之人。对熙熙攘攘的当下,可谓之“迷人的抗争”。

“书话”之体自古有之,辑选有鲁迅、周作人、郑振铎、阿英、唐瞍等人的近代书话丛书,也曾读过。“书话”与“书评…读书随笔”,虽有内容的交叉,但在文体上还是略有不同的。前者更具书卷气和考据风格,后者则更重思想的阐发、情感的共鸣,触类旁通的感喟。“读书随笔”类的书籍,近年时有所见,但成如此规模者并不多。我很欣赏山东画报出版社策划这套“书文化”系列丛书时,对大众文化时代阅读心理的关照。它从四个方面,展示了好书对人类精神滋养的不同角度:《书与人:随遇而读,自在欢喜》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价值传承,展示经典对于人生的恒久魅力,以及灌注于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光辉;《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通过萃取众多作者羁旅作品中的精华,展示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风采特色、山川景致和人文内涵;《书与生活:锦上添花,生活很美》通过对烹茶煮饭、莳花弄草等生活类书籍的阅读和理解,讲述居家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向读者呈现浓郁的生活之美、情趣之美;《书与艺术:为美而生,与美同在》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通过诸多艺术大家对音乐、绘画、舞蹈等的亲身讲述以及作者的感悟,将读者带入艺术类书籍所独具的艺术氛围与境界,领略伟大的艺术精神、艺术情怀和艺术特质。从总的格局不难看出,出版者既吸收了当下文化界思想论辩的成果,追求丛书的品位,又保持着此前早已呈现的对大众阅读的尊重。这恰恰从一个角度证明,思想的活跃与论争,无论对论争的哪一方,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大有裨益的。

是为序。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建功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内容推荐

陈艳敏所著的《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为“书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是围绕“书与城”展开的读书随笔。全书分为“书与城”“城与我”两部分,通过萃取众多现当代知名作家羁旅作品中的精华,以及作者穿梭于多个城市的亲身感受,展示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风采特色、人文景致和文化内涵。

《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内所涉及图书多为著名作家、学者和出版人的现当代散文经典,作者包括沈从文、汪曾祺、王安忆、叶兆言、木心、蒋勋、舒国治、钱理群、陈平原等,字里行间渗透着高雅的文化格调和文化品味。

编辑推荐

“书文化”系列丛书主要从人、城、生活、艺术等角度全面展示了书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好书对人类的精神滋养。

陈艳敏所著的《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通过萃取众多作者羁旅作品中的精华,展示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风采特色、山川景致和人文内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6: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