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又光明璀璨
——读丁言昭《悲情陆小曼》
忘记是什么时候了,反正是N年前,曾经看过一篇解读陆小曼的文章,当时就无原由地对这个人产生了一些兴趣。这天在书店偶遇《悲情陆小曼》,即刻买下,而且一天就读完了。
其实徐志摩这个人我并不是十分关注,读过一两本他的作品(大概是《人生笔记》之类),也已记不得了,印象中酸酸的,并不深刻。但我对陆小曼有兴趣。
沿袭了诸多富家小姐的习性,陆小曼是个“任性”的女人,吃喝玩乐、挥霍金钱、抽鸦片烟、造、“作”、我行我素……
然而我总觉得她的生命中还有一些什么是盖过这些,使它们变得微不足道的。是善良、正直、单纯的本性?是不矫饰不做作的真性情?还是对徐志摩的一片深情?我不知道,但我对这个女子是怀着一种莫名的同情的。除了同情,或许还有一些喜欢。
也许是天生脆弱、敏感,情感丰富,再加上天生漂亮、聪慧,陆小曼是一个不能缺乏爱的女人,实际上她也从不曾缺乏过爱,终生被爱包围着。除了她的两任丈夫王赓和徐志摩外,翁瑞午、胡适、刘海粟、宋庆龄的哥哥宋子安等都曾为她的美貌及才情所倾倒,王赓在与她离婚多年之后依然爱着她,翁瑞午更是在志摩死后陪伴照顾了她三十多年,直到临终还嘱托朋友照顾好小曼,对她可谓一往情深。然而面对感情,陆小曼是有选择的。书里的某一处说她与翁瑞午的相好很大一部分是经济原因,但我更愿意相信她与翁瑞午是出于比爱情更复杂的情感。作为志趣相投的朋友,她自己曾说过对翁瑞午没有爱情,只有感情。这个“感情”当中到底掺杂了多少爱的成分,不得而知,但小曼之所以依赖于翁瑞午又绝不仅仅是“经济原因”,如果是那样,她完全可以嫁给宋子安,但她拒绝了。几经恩怨,在徐家最后同意她分得三分之一家产的时候,她回绝了。
殷实的家底造就了她挥金如土、我行我素的本性,也保护了她单纯、善良的心地。她是一个没有心机的人。在志摩死后,她仿佛才突然意识到身边的这个人原来对自己百般宠爱,刹那间像是折断了翅膀的小鸟,悲伤、无助……以后的许多年,她都足不出户,生活在悲伤、悔悟当中,以矢志不渝地搜集、整理、出版志摩遗下的书信日记来表达对志摩的爱。临终时她怀着一线希望嘱托朋友,希望与志摩合葬,而最终未能如愿。在朋友被打成右派之后,她依然故我地请朋友全家吃饭,没有丝毫改变,这些都表现出小曼单纯的一面。
对于陆小曼生命中的三段姻缘,作者是这样理解的:“陆小曼与王赓的婚姻是背靠背式,两人生活在一起,却从来没有深入对方的心灵。”“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姻则是面对面式,结果生活空问越来越狭小,经常吵架。”“陆小曼与翁瑞午的婚姻是肩并肩式,两人彼此依靠,一起面对广阔的世界。”“陆小曼与王赓是相识;与徐志摩是相识相爱;与翁瑞午是相识相知相爱。”而由陆小曼牵出的,除上面提到的胡适、刘海粟等,还有林徽因、邵洵美、冰心、泰戈尔等等文坛、画界名流,以及陈毅、毛泽东等政界领袖要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演进和人情世态。
陆小曼的一生,是命运多舛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光明璀璨的一生——人生无常,我们能把握的,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点点,在那个年代,更显力不从心。后来的许多年中不乏陆小曼的研究者,但后人的描述及研究很大程度上也都只是个人的猜测,陆小曼究竟是怎样的陆小曼?往事既成过去,将永远也无法再还原了——“悲情”,给她悲苦跌宕的一生笼罩了些美感。(《悲情陆小曼》,丁言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二〇〇九年八月十七日
读书写字是我最内在最本能的需要,也是我生活的常态。每日清晨,当怀着冲动抱起书本潜心阅读,或趴在电脑前静心书写,内心都充满了由衷的欢喜。等女儿下课的间歇,出差旅行的舟车之上,假日的空闲里,亦是我阅读和书写的好时光。读书写字,似乎已成为自我滋养的一种方式,是自我去感受生活的美和生命花开的最自然最愉快的途径,同时亦是生命重要的一部分。曾于无数个阅读、书写、沉浸抑或冥想的刹那,体会源自生命深处的诗和音乐,平静欢愉,感恩感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电脑里便散乱地堆积了很多的文字。但却从未想过出书,无数个“读着”或“写着”的时刻,只是沉浸于彼时“读着”或“写着”的欢喜,享受着“读着”或“写着”的乐趣。因为它就像吃饭和呼吸一样自然,是我“不得不做”的事。如我在书中一篇小文里所写:“无论诗歌、散文、随笔,我都不是拿它当文字去写的,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生命和生活的本身。一切的文字都是次要的,都不过是适时适地的一个载体,重要的是那个内在的部分,以及内在不为人知的美和热爱。那些热烈的时刻你会全然忘记了形式,忘记了那是文字,是诗歌,是散文,是随笔,而你就得那么做、就得那么写而已。”今天加以挑选、整理并集纳成丛书,还是缘于一个偶然的心念和契机。
一年前,妈妈曾于闲聊中不止一次地念叨今年她和爸爸的金婚,下意识地让我觉察到妈妈对于自己的金婚原本如此重视和在意!她和爸爸结婚的这第五十年,也是爸爸因手术双下肢瘫痪在轮椅上度过的第三十个年头,如果说五十年来,他们相依相伴,不离不弃,那么三十年来,妈妈一直照料和陪伴在爸爸的轮椅旁,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和艰辛,他们一路坚持了下来!这就是爱情吧,历经坎坷,他们脸上展现的依然是明朗而又灿烂、比健康人更健康的笑容。这笑容始终在悄无声息地鼓舞着我,或已于不经意间注入了我的血脉,不知不觉中给予了我美好的传承——他们的金婚我要献礼!这是彼时头脑中冒出的一个强烈的念头。那么什么才是我最本真、最特别的礼物呢?闭目静思,我这里仿佛只有书和文字啊!而这些文字,伴我度过了许多平静而又美好的时光,渗入着太多生命的内容。刹那问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出本书吧——这一时的闪念,成为我下决心整理这些文字的最直接的动力。
而就在此时,我意外地接到天津教育出版社齐力老师的电话,他知道我手头有些文字,电话里表达了希望促成出版的想法,这与我彼时的心念恰好不谋而合。丛书的很多构想也正是受到了他的启发。但接下来我发现,对这些散乱的文字加以整理和归类是项大工程,仅靠早晚那一点业余时间是不够的。所以最后还是错过了齐老师要求的最佳交稿期。后来拿到我的家乡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齐老师颇感惋惜,但他还是像兄长一样无私地给予了我很多专业的意见和建议,来北京参加图书交易会时,还特地背着天津大麻花到我的办公室来看我,让我甚为感动!他让我看到一个出版人高尚的品格和本质的善良。
而山东画报出版社是我最喜欢和欣赏的出版社之一。它的文化品味和独特创意是我在日常的阅读中感同身受的,每每惊叹于它的图文并茂和清新雅致,如我读过的汪曾祺系列,淡泊的文字配以至情至性的文人小画,很显格调,曾给予我许多美好的享受。丛书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令我由衷欢喜。这大概也是天意。
丛书的出版,得到很多前辈、老师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由衷感谢!
特别地,要感谢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先生于百忙中特地为丛书赐序。陈先生是我敬仰的文学前辈,亦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点拨与教导开阔了我的视野,给予我许多新的思索和启悟,他的抬爱与鼓励赋予我前行的动力。
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副总编梁济生女士促成丛书的出版。在泉城她的办公室里初次接触时,就让我感受到了山东——我的家乡的那一份独有的亲切和熟悉。感谢丛书的责编阚焱女士,她为丛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辛苦,我们就书的细节沟通的过程愉快而顺畅。特别是有一天,我意外地发现QQ上她的留言:“艳敏姐,我们都是真性情的人!从你的以及你摘录的文字里,我居然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闲暇享受,在忙乱得一塌糊涂的日子里,突然静下来了,慢下来了。谢谢你的这些我‘不得不看’的文字。”这留言让我感动!这缘于文字的相知相遇神奇而美妙。
还要感谢我的国画老师喻文军先生,国画给我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喻老师的耐心传授和启蒙使我永远受益,书中不少插画得到喻老师的悉心指点。感谢北京大学焦墨焦彩艺术文化研究与应用课题组组长袁江先生,他对丛书的出版也给予了特别的热情和关注。
更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养育和熏染,使我从小养成了读书、写字的爱好和习惯,并在我的性格、人生和文字中注入欢乐的气象。为他们的金婚献礼,是我整理、出版这些文字最直接的动力,也是对懒散的我最有力的督促与激励。感谢身边,我的爱人和女儿,他们是最了解和支持我的人。感谢他们给予了我许多自由、安闲的时光,幸福温暖的陪伴和执着持久的爱。每日清晨,当他们还未从睡梦中醒来,我捧起书本、敲打键盘或信笔涂鸦的时刻,我的内心都是幸福和安稳的。
感谢期待丛书出版的所有亲朋好友!以及出版社为丛书的出版付出了辛苦的所有老师和朋友。
最后,还要感谢亲爱的读者朋友,以书籍为载体的邂逅或是最为神奇、最为美妙的邂逅。感谢冥冥之中这神秘的机缘,让我们穿越时空,在文字里相遇。在写下和整理这些文字的每一个时刻,我都怀着无比的虔诚,本着开卷有益的思想,总是试图从人文和审美的视角撷取每本书的精华,怡养身心——衷心希望我的分享也能对您有益。
这四本读书随笔,虽然只是我电脑里众多文字中的一小部分,但有机会与读者见面是幸福的。然而,当怀着欣喜与感恩将它奉献给读者的此时,我的内心亦充满了惶恐,因为深知自己阅历浅薄,学养不够,很多文字是跟随直觉和内心的率性而为,难免会有错误、偏颇或纰漏。所以在此,我也恳请各位前辈、老师、朋友多多包涵,并请大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抬眼窗外,让我欣喜的是,在它即将诞生的时刻,已是舂暧花开。
陈艳敏
2014年3月,北京家中
迷人的抗争
——序陈艳敏“书文化”系列丛书
“读图时代”的提出,好像就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老照片》开始的。出版之始,意气洋洋的出版者,充满了把握大众文化发展先机的自豪。应该说,在转型的中国,在不断寻觅与探索文化发展思路的中国,“读图时代”的提出确是具有挑战的一笔。当然,如同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大众文化批判”和“大众文化辩诬”之争至今不衰一样,在中国,纷争也渐渐由此发展起来。话题早已由“读图时代”扯到了“影视时代”“电玩时代”以及许许多多高新科技产品“攻城略地”的现实……忧心忡忡的读书人传递出更多的不安——从大众文化的流行所掀起的“娱乐至死”风潮,从电视、网络文化的繁盛对经典阅读的挤压,从文字阅读的失缺而导致的人类想象力和情感意境的覆没……几乎所有曾经在西方文化批判浪潮中出现过的预言,似乎已毫厘无失地在中国大地上重演着。
我对流行文化并无偏见,甚至对电视、网络等高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敬意。且不说传媒的进步无不意味着民主的进程。单就人的文化权利而言,那些健康无害的、娱乐身心的大众文化产品,对民族性格的养成、社会风气的引导、健康快乐生活方式的铸造,功不可没。但我们又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公交车里,手不释卷的中国人,还曾成为外国记者艳羡的风景,三十年后,公交车上、餐桌前,竞已幻化出一个个沉湎于iPad或手机短信、微信的身影。这使我想起二十几年前在日本电车上看到的一幕:飘挂于车厢的漫画,车厢里的站客们,津津有味地观赏着那些漫画,时不时发出傻傻的笑声……当时就想,天天浸泡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难怪世界讥讽你们成了“经济动物”!
看今天的中国,当然不能只看拥塞在名品店里一掷千金、颐指气使的“土豪”们,不能只看蜂拥于旅游景点,高声大嗓、举止无忌的游客,也不能因为金字塔上“到此一游”的涂刻,使我们对本民族素质的评价落入自暴自弃的深渊。
但我们真的不能不为本民族越来越少的读书量而惭愧。“浅阅读”的流行,使我们不能不对本民族精神风骨、情感深度和审美格调的前景,抱以更多的忧虑。
这就是当陈艳敏女士把厚厚的四摞书稿摆在我面前的时候,令我吃惊,又使我倍感欣慰的原因。
一位“痴书”之人,把自己读书的感悟与大家分享。这些感悟,并不深奥,但欢喜由衷。我注意到,从1998年9月读加缪的《置身于阳光和苦难之间》,到2014年2月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再到今日四本读书随笔的结集出版,这中间竟有着十六年的时间跨度。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十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问里,艳敏女士始终在坚持阅读,并不问断地把它写成文字。阅读和写作时那种“心怀欢喜”的境界,是不能不感染我们的。使我们沉迷的,还有她多年读书养成的思考特色,这些构成了一个阅读者和言说者的个性魅力——她长于从众多经典著作中汲取精华,又自觉地与一般的读书笔记区别开来,更注重捕捉书中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加以优雅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内在的心得与感受,向读者呈现人文之美、文化之美,给读者传递从容、沉稳、专注状态下的阅读体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经过了时间滴注和书籍熏染的迷人气息,在浮躁的当下,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将吸引更多人成为读书之人、迷书之人。对熙熙攘攘的当下,可谓之“迷人的抗争”。
“书话”之体自古有之,辑选有鲁迅、周作人、郑振铎、阿英、唐瞍等人的近代书话丛书,也曾读过。“书话”与“书评…读书随笔”,虽有内容的交叉,但在文体上还是略有不同的。前者更具书卷气和考据风格,后者则更重思想的阐发、情感的共鸣,触类旁通的感喟。“读书随笔”类的书籍,近年时有所见,但成如此规模者并不多。我很欣赏山东画报出版社策划这套“书文化”系列丛书时,对大众文化时代阅读心理的关照。它从四个方面,展示了好书对人类精神滋养的不同角度:《书与人:随遇而读,自在欢喜》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价值传承,展示经典对于人生的恒久魅力,以及灌注于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光辉;《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通过萃取众多作者羁旅作品中的精华,展示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风采特色、山川景致和人文内涵;《书与生活:锦上添花,生活很美》通过对烹茶煮饭、莳花弄草等生活类书籍的阅读和理解,讲述居家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向读者呈现浓郁的生活之美、情趣之美;《书与艺术:为美而生,与美同在》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通过诸多艺术大家对音乐、绘画、舞蹈等的亲身讲述以及作者的感悟,将读者带入艺术类书籍所独具的艺术氛围与境界,领略伟大的艺术精神、艺术情怀和艺术特质。从总的格局不难看出,出版者既吸收了当下文化界思想论辩的成果,追求丛书的品位,又保持着此前早已呈现的对大众阅读的尊重。这恰恰从一个角度证明,思想的活跃与论争,无论对论争的哪一方,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大有裨益的。
是为序。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建功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陈艳敏所著的《书与人(随遇而读自在欢喜)》为“书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是围绕“书与人”展开的读书随笔。《书与人(随遇而读自在欢喜)》分为“书与人”“人与书”“书与我”三个部分,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以及书中讲述的人的不同生活和命运为线索,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精心解读和深入感悟,在与读者分享阅读之美、阅读之乐的同时,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展示众多作家、学者的思想文化成果以及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的光辉。
本书内所涉及图书多为著名作家、学者和出版人的现当代散文经典,作者包括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萧红、张爱玲、徐志摩、林徽因、郁达夫、老舍、冰心、胡适、刘心武、张炜、陈丹青、钱理群、陈平原、谢冕、孙郁、姜德明、俞晓群、陈子善等,字里行间渗透着高雅的文化格调和文化品味。
“书文化”系列丛书主要从人、城、生活、艺术等角度全面展示了书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好书对人类的精神滋养。
陈艳敏所著的《书与人(随遇而读自在欢喜)》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价值传承,展示经典对于人生的恒久魅力,以及灌注于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