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岛,古称千里长沙、七洲岛、九乳螺洲,又名宝石岛、帕拉塞尔群岛,海岸线长518千米,在南海诸岛中拥有岛屿最多,岛屿面积最大(永兴岛),且陆地总面积最大。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但无酷暑。以永兴岛为例,极端高温34.9℃,极端低温15.3℃,年平均气温26.5℃。年降水量1505毫米。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沙群岛最易受台风侵袭。
西沙群岛,自古即为我国著名渔场之一。海域宽阔,岛礁星罗棋布,拥有十分丰富之海产,珍贵品种无以计数,每年渔季,海面千帆竞发,吸引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大批渔民前来岛捕捞作业。
西沙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旧唐书》记载,从唐朝起中国政府开始正式管理海南岛以南海域。古代的史书中,这里被称为“千里长沙”,是南海航线的必经之路。隋代,中国已经派使节经南海到过今天的马来西亚,唐代高僧义净亦由此到达印度。古代那些满载着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往来于此,这里亦成为中国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西沙群岛一带,明岛罗列,暗礁杂陈。照海南渔民习惯说法,这些岛礁被叫做“东七西八”,共15岛。“东”是指东北面宣德群岛,有7岛,面积较大,诸如:永兴岛、东岛、北岛、中岛、南岛、赵述岛、石岛等;“西”是指西南面的永乐群岛,有岛屿8座,面积亦大,诸如中建岛、金银岛、甘泉岛、琛航岛、晋卿岛、珊瑚岛等。
西沙群岛共计32座岛屿、8座环礁,1座台礁和1个独立的暗礁。但这不是绝对,随着海洋的不断变化,一些新的礁滩与岛屿,还会陆续生成。
整个西沙群岛海域,约50万平方千米,为我国著名的传统渔场之一。
古代中国渔民,把西沙群岛的岛礁及附近海面,雅称为七洲洋。
【西沙先民】
1万多年前,海南岛的南部海岸带,已开始有人类生活,历史学家称之为“三亚人”,他们渔猎为生,神秘浩瀚的大海,成为他们赖以为生的场所。岭南的百越人创造了舟,《山海经》说,番禺始为舟。番禺是帝后的曾孙,是传说中最早发明船的人。他们习水行舟,乘浮筏、独木舟捕捞于大海沿岸。有时,他们会遇到台风肆虐,或惊涛狂浪,他们抱着“浮筏”漂至远方,比如南海诸岛,或更远的陆地。所以,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者,应为这些早期的三亚先民。
甘泉岛西北部,有片沙堤,内有史前文化遗址,曾出土陶网坠、陶瓮、各类石斧等。网坠系捕渔工具,陶制品,红土烧制;陶瓮,系夹砂粗陶;石斧质地为砂砾岩。因甘泉岛乃至西沙群岛,皆无此类原料,故应为外来物品。而这些物件的原料、制作、以及器物形制,与海南各地出土之新石器晚期至战国时期生产和生活用器物,甚为一致,同时在甘泉岛、中建岛、金银岛、琛航岛、广金岛、永兴岛、石岛和北岛等地,亦发现多批各个历史时期来自华南大陆和海南的陶瓷残片和古钱币。
由此可知,我国先民早就发现了西沙群岛,并且至少在2000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来到西沙群岛捕渔。
西沙群岛多雨,植被茂盛。先民们首先发现了甘泉岛,并挖出一口淡水井。也有一些岛,在浅层地下,藏有淡水,若在雨季,可掘之饮用。一些岛有灰沙土,可植椰子树,种蔬菜,渔季来此,可短期扎棚居留。
甘泉岛西北部,曾发掘唐宋遗址。
明清以来,我国渔民分别在甘泉岛、珊瑚岛、琛航岛、广金岛、永兴岛、赵述岛、北岛和东岛就地取材,用礁灰岩、沙丘岩和珊瑚礁砾块,砌成小庙10余座,成为我国先民于此耕海的历史印记。
很长时期,海南渔民多在冬季,利用东北季风驾船,南下西沙群岛,捕捞鱼、龙虾、海参、海龟和拾贝,登岛结芦,以遮烈日风雨,挖井汲水,垦荒种植,晒干和收藏渔获。闲时砌庙祈福,看海天一色掐算北归日程。至翌年夏季,他们乘西南季风满载而归。如此往返,祖辈如此。
海南渔民风里来,浪里去,在长期与风浪搏击的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航海经验,以数代人的生命为代价,他们完成了在南海航行的指南《更路簿》。此《更路簿》多为手稿本,世代相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更路簿》是海南先民们用生命换来的西沙耕海工具书。海南渔民是西沙群岛真正的主人。
P16-19
自序:珊瑚或翡翠
2012年8月8日,我翻山越岭来到了天涯海角进行采访。去南海之前,我看了一部非常奇特的作品——《李准巡海日记》。这部作品原刊于民国《国闻周报》,是一百多年前中国海军巡航南海的一次记录,内容惊心动魄。清宣统元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伏波、琛航、广金三舰“复勘”西沙群岛,此前海军已多次勘察,并留下刻有“视察纪念”字样的纪念碑多座。李准此次宣示主权,是中国政府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重要行动。
1909年,在这次巡海视察中,李准除重申主权外,还给西沙群岛15个岛命名,至今西沙尚保存有“李准滩”。从藏于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中的李准日记手稿中可知,李准这次巡海视察,抵达南沙诸岛。时遇巨浪,达10余尺。为保全舰船,只好返航。虽险象环生,幸无损失。
我之所以说这部作品很奇特,是因为这是一本私人日记,无意中却成为我国政府在南海行使主权的珍贵记录。日记中不仅详细描写了中国政府在南海行使主权的过程,同时,李准以极优美的笔触,深情描写了南海诸岛瑰丽迷人的风光,奇幻的风景,丰饶的物产。这些文字,堪称“人文地理”中的精品之作。
“入夜,海浪汹涌,时现无数荧光,明灭不定,无比神奇。直进入造化神幻之境,令吾等叹绝……南海深处,暗礁甚多,对舰船显有危险,务必放缓航速,多加观察,遇险则当回舵后退,断然不可掉以轻心。海浪中珊瑚礁颇多,玲珑百态,多半隐现于近岛海水里,海水清澈,姿态依稀可见,游鱼无数……白珊瑚居多,间或有红白灰三色相间之珊瑚,一日航行至小香炉岛附近,还见丹赤色珊瑚,半露海面约五尺许高,其丹赤之色艳美无比,堪称南海一奇景也。”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一百多年前南海诸岛的诡异与神秘。
美丽的南海诸岛,以这种形象进入我的视野。所以,当我采访那些长期在南海守礁的老兵时,我首先问他们:“那些岛上,还有那些大海龟吗?”老兵告诉我:“海龟仍有大量存在,磨盘大的海龟,寻常可见。”
我在三亚的一个大排档里,采访了一个老兵,他姓刘,有个名号叫“黑铁塔”。我问:“为什么叫黑铁塔呢?”老兵说:“古铜黝黑的皮肤,是我们南沙官兵的本色,就像你见到黑人,就知道来自非洲,你见到我们这些黝黑的战士,不用说就知道来自三沙。在那个高温、高盐的环境中,长期室外的训练、战备、值班巡逻、战斗在哨位上,长期的太阳辐射、海风的吹洗,摸爬滚打,使皮肤变黑。但在我们心中,这种黑代表一种刚强,一种健康,尽管我们皮肤黝黑,但我们一颗红心向祖国!所有官兵都视黑为荣,一看见我们,就知道来自三沙,在艰苦环境中像青松一样挺立。这就是我们黑铁塔称号的来历。” 三沙诸岛,有的只是很小的礁盘,南沙尤其多。涨潮时,这些礁盘被淹没;落潮时,浮出水面。一批又一批的守礁战士就在这样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我问老兵:“您在南沙守礁那么多年,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您害怕过吗?”
老兵说:“要说不害怕,那是假的。任何人只要来到南海的孤礁上,就会自然而然产生恐惧。这是人的天『生,概莫能外。我们需要经历一拨又一拨的台风、强台风,还有那些排山倒海的惊涛骇浪。尤其是夜间,有一种非常恐怖的怪声。每次台风来临,海面上就会掀起一种旋涡,这时会产生一种令人惊惧的声音,你分不清是在空中,还是在海面,那声音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在那样的夜晚,战士们谁也没有睡意,因为我们肩上有坚守国门的重大责任。我们个个紧握钢枪,巡视海面,一刻也不能懈怠。”
老兵说:“但是,当你看到蔚蓝色的大海,看到翡翠般的岛礁,你心里的所有紧张、孤独、不愉快等等,都会一消而散。更不用说,每天可以吃到海鲜,每天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珊瑚。我一直有个建议,可以把三沙市改名为珊瑚市或翡翠市,那该多美啊。”
当天晚上,在部队招待所,我和老兵相邻而住。我们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我把他的话记录下来,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三沙有多美,我们的战士有多可敬。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刘堂老师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广东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粱茵老师,得知我撰写《三沙人文地理》一书,在百忙中复印了《南海诸岛》、《南沙群岛渔业史》等重要史料寄给我,另外,好友胡晓慧女士在紧张的教学之余,为本书进行了全面校对,在此一并向刘堂老师、粱茵老师、胡晓慧老师表示感谢!
《三沙人文地理》由朱千华著:
·翻开古老而发黄的手抄本《更路簿》,进入潭门镇渔民的耕海历史,体会渔民们对家园的热爱,发现南海五彩斑斓的鱼虾龟贝,享受海南渔民幸福的伊甸园,然后骄傲的向世人宣告:这片海域,一直是中国人的家园。
·在大海那片纯净的碧波之下,隐藏着它瑰丽而神奇的一面。如梦如幻的海底珊瑚,千奇百怪的海洋动植物,不计其数的海龟,大面积的荧光海景观……所有的这些让中国南海成为了一处大自然的艺术宝库。
·让人匪夷所思的捕鱼方式,意义深远的行船规矩,严格遵守的耕海禁忌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与内陆百姓生活完全迥异的、独特的渔家风俗和习惯。而在这片海域耕海的渔民最后只有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潭门镇渔民坚持了下来。
·生活在南海的渔民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对大海的敬畏。从蛮荒时代开始,南海渔民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神话与传说。先民们更是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他们心中的大海。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进入瑰丽而神秘的海洋文化。
《三沙人文地理》适合大众阅读。
《三沙人文地理》由朱千华著,以优美流畅的文字、精美珍贵的图片,展现了我国南海的人文风貌及自然景观,通过对南海人民纪录式的讲述,让人们了解到辛苦但充实的渔家生活以及守礁人的艰辛和不易。海市蜃楼的玄秘,砗磲、海胆、电鳐、玳瑁等鲜为人知但独具特色的水中生物和厚藤、白避霜花等各具风情的三沙植物,共同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三沙的风景画卷,在人们醉览其中的同时,也传播了趣味性极强的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