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红编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企业理论研究--兼评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海南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系列教材)》从分析两大经济学说体系对人的本质和人的行为特点为切入点,分别介绍了两种企业理论中企业起源、企业性质、企业产权结构、企业理论的方法论等四方面基本内容,并对两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及对国企改革的启示。
上篇
1 导论
1.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企业理论
1.2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
1.3目前企业理论比较研究的现状
2 人的本质与人的行为的分析
2.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行为的界定
2.2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本质和人的行为的基本假定
2.3人的本质与行为的比较分析
3 企业起源
3.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企业起源理论
3.2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起源理论
3.3企业起源理论的比较分析
4 企业的性质
4.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企业性质的理论
4.2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性质的理论
4.3企业性质理论比较分析
5 企业产权结构
5.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企业产权结构理论
5.2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产权结构理论
5.3企业产权结构问题的比较分析
6 企业理论的方法论
6.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方法论
6.2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理论的方法论
6.3企业理论方法论的比较研究
7 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现实意义及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7.1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现实意义
7.2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篇
8 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与1978—1997年的四次重要国有企业改革
8.11978—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四个重要阶段
8.2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在上述四次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运用
8.31978—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分析
9 1997年以后的国有企业改革
9.11997年以后国有企业的三次重要改革
9.2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运用
9.3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这一时期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提供了理论借鉴
9.41997年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效果分析
10 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
10.1产权派的观点
10.2市场论的观点
10.3马列派的观点
ll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11.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家所有制的存在依据
11.2国有企业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11.3俄罗斯私有化的教训
11.4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为国有企业改革拓宽了思路
12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体现企业职工的利益
12.1国有企业改革对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的忽视
12.2重视企业职工能动性的理论依据
12.3国有企业劳动者参与剩余索取权的制度安排
12.4国有企业劳动者参与企业治理的制度安排
13 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