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享有“中国戏曲之母”的美称,它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一种最为古老的剧种。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剧种,所以又被称为“百戏之祖”。可以说,昆剧是极为典雅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中的“阳春白雪”。
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戏曲堪称艺术中的珍品,而昆剧更是戏曲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不久,接见了一位名叫周寿谊的百岁老人,这位老人祖籍正是昆山。朱元璋问他: “听说昆山腔很优美,你会唱吗?”而当时明太祖朱元璋所提及的昆山腔其实就是原始的昆剧,也就是说如果从元末算起,昆剧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整个明清时代,由于昆剧具有完整的表演体系和丰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它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是昆剧享有“中国戏曲之母”美誉的原因。
万事万物,有兴起就有衰落。昆剧自然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变化,昆剧也有盛有衰。盛时皇宫王府,到处都有昆剧艺人足迹。如清代的康熙与乾隆就特别钟情于昆剧,他们每次南巡时,不仅会去苏州看昆剧,而且还会选演员带回北京。许多朝廷官员到各地上任,也都会带着自己的戏班。其中,最有意思的要数那些犯法的官员,他们在充军边疆时,竞还要带着几个昆剧演员去。由此可见,昆剧迷人之深。
当然,除了宫廷王府上层社会的人迷恋昆剧外,平民百姓也同样喜爱昆剧。然而,清代乾嘉之后,昆剧日益走向僵化的死胡同,脱离群众,兴盛数百年的昆剧开始衰落。到了近代,昆剧几乎逐渐消失,险些遭遇灭顶之灾。一些艺术家为使美轮美奂的昆剧延续下来,付出了毕生精力,像吴梅、俞平伯、赵景深等教授都曾为保护昆剧而不懈努力。
昆剧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在新的时代,它又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独特的艺术特色与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
与其他剧种相比,昆剧的唱腔极为优美,尤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取胜。这一切均要归功于昆剧演唱上最大的特色——“水磨腔”。所谓的“水磨腔”就是指昆剧中一种听起来像江南人水磨糯米粉、水磨年糕一样细腻软糯,柔情万种的唱腔。而该唱腔的产生与昆剧幽雅婉转的曲调、典雅华丽的唱词、委婉细腻的唱法有着紧密关系。
昆剧的乐器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主乐器是笛、三弦、箫、琵琶、笙等。由于昆剧以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再加上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因而具备了“流丽悠远”的特色,从而冠绝梨园几百年。
昆剧的音乐属于“曲牌体”结构,即一种以曲牌作为基本结构单位,将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而昆剧所使用的曲牌也十分丰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
同时,抒情性强、动作细腻也是昆剧在表演上的一大特色,其歌唱与舞蹈身段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此外,昆剧的戏曲舞蹈也极富艺术性,它在继承古代民问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之外,更通过舞台实践积累出的丰富经验,创造出了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进行巧妙地配合。
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现在安庆被称为黄梅戏的故乡。黄梅戏虽为地方戏,但其历史极为悠久。据说,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采茶歌。根据史书记载,在唐代之前,黄梅采茶歌就已广泛盛行,随后历经宋代民歌的发展与元代杂剧的影响,便逐渐形成了民间戏曲的雏形。黄梅戏最早出现在安徽交界的湖北省黄梅县。这里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当地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他们边采茶边编唱民歌,于是就产生了黄梅采茶调。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湖北黄梅县一带发生洪灾,灾民只好外出逃荒,靠卖唱为生,采茶调伴随灾民的足迹传到安庆府的宿松、望江、怀宁等县。在这里,黄梅采茶调犹如一颗饱满的种子找到了合适的土壤,很快就生根发芽了。
可是,直到清朝道光年间,黄梅采茶调才成为安庆地方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戏种,即黄梅调,并开始迅速在安庆各地流行。1921年,《宿松县志》首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在黄梅戏的发展初期,黄梅戏民间艺人只好在乡间搭个简陋的“草台”偷偷表演。可是这种极为简陋的舞台小戏,剧情贴近生活,真实感人,不仅道出了贫苦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且唱出了他们的内心情感,从而使得黄梅戏愈禁愈广为流传。
提起黄梅戏,我们很容易想起《天仙配》里那段家喻户晓的唱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可以说,黄梅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非常贴近平民百姓的生活。
因黄梅戏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唱腔行云流水、词曲通俗易懂、韵味丰富,故而黄梅戏听起来优美动听,深受各地老百姓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有三大腔系,即花腔、彩腔、主调。花腔的曲调大多明快而优美,所以表演形式上以活泼欢快为主,常用来演小戏;花腔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是因职业化后的黄梅戏演员向观众“讨彩”而得名,其曲调欢快流畅。主调则是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又称作正腔。其曲调庄重而优美,常用在大段的叙述或抒情中,听起来委婉而动人。
黄梅戏具有“山歌”的内在韵律美。因为黄梅戏的前身就是山歌时调,多小旦、小丑舞台对唱的形式,它吸收了时代、地方、人文的文化养料,从而发展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黄梅戏,但作为其主要“灵魂”的山歌美学特质却得到了保留。另外,由于黄梅戏唱词融合了诗词、民歌的所长,并摈弃了其难人戏的弊端,所以它在内容和形式上浅显易懂,且蕴含着深远的情感,从而最终成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戏曲文学艺术。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