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殊的年代,一段成长的记忆。古老的田园,艰困的生活,凄美的爱情,刻骨的伤痛……
《幸福年代》这部30余万字的小说真实记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有别于插队知青的另一重要群体——回乡知识青年的经历、磨难与感情生活,原汁原味再现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陕西渭北农村的生活状貌,堪称一代回乡知识青年的心灵史诗。本书由杨团华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幸福年代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华团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特殊的年代,一段成长的记忆。古老的田园,艰困的生活,凄美的爱情,刻骨的伤痛…… 《幸福年代》这部30余万字的小说真实记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有别于插队知青的另一重要群体——回乡知识青年的经历、磨难与感情生活,原汁原味再现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陕西渭北农村的生活状貌,堪称一代回乡知识青年的心灵史诗。本书由杨团华著。 内容推荐 《幸福年代》这部30余万字的小说真实记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有别于插队知青的另一重要群体——回乡知识青年的经历、磨难与感情生活,原汁原味再现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陕西渭北农村的生活状貌,堪称一代回乡知识青年的心灵史诗。 《幸福年代》讲述风华正茂的回乡知识青年群体,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的农村干部,淳朴坚韧而又难逃宿命的主人公一家人,青春美丽柔情似水的女子,亦庄亦谐秉性各异的乡邻,以及来到乡下手足无措的城市下放居民、经改造后释放的“战犯”和曾经的“鸡奸犯”等等,各色人等以黄土地为共同的舞台,演绎一段壮阔历史,诠释生活的诡异斑斓。本书由杨团华著。 目录 第一章 1.死亡游戏 2.回乡知青 3.初砺筋骨 第二章 4.宅院血战 5.装窑搬砖 6.雨夜初吻 7.筑墙动土 8.铩羽而归 第三章 9.政治待遇 10.杀鸡做猴 11.楦窑工程 12.无情坍塌 13.批斗大会 14.何蓉蓉 第四章 15.啖死马肉 16.省城探伤 17.登门道歉 18.宅基风波 19.代课教师 20.屠夫横行 第五章 21.老汉议政 22.排演大戏 23.快乐新年 24.同窗相聚 第六章 25.村姑情痴 26.初尝禁果 27.乔迁新居 28.抡锤打钎 29.俊香偷情 第七章 30.龙口夺食 31.夺命霹雳 32.珍贵口粮 33.洪水无情 第八章 34.公社书记 35.大坝运土 36.便秘问题 37.同性骚扰 38.好友之死 第九章 39.祖传念物 40.同归于尽 41.再爆血案 第十章 42.是否英雄 43.立本论“善” 44.遭遇火患 45.风流女子 46.勇敢救人 47.失望情绪 第十一章 48.有点骄傲 49.群众推荐 50.难舍难分 51.书记访贫 52.重逢初恋 53.政治勇气 54.了断情缘 第十二章 55.逢春拒婚 56.恍然如梦 后记 试读章节 晚上,逢春睡不着觉。傍晚时分“开火车”肇事,雷新海脸上血肉模糊、雷圣民两股稠鼻涕挂到下巴上,不断在他脑海里映现。 床是临时支起来的,在爷爷奶奶居住的砖窑洞后半截。窑洞有两丈深,中间一道隔墙,爷爷奶奶住前半截,后半截一半是厨房,一半摆放着存粮食的大瓮和杂物。逢春父母住一眼小窑洞,里面一铺土炕,脚地再要支张床很困难,况且他长大了,不宜和父母住在一起。上高中住校,周末回家来和爷爷奶奶挤一晚上,现在回乡当社员了,只好在大窑洞隔墙里面支床。床板是给爷爷奶奶预备的柏木棺板,床腿靠墙那头用砖垒,另一头是条凳。 耳边总有蚊子嗡嗡,逢春在黑暗里拍打几下,显然没有效果。“卧室”还没顾上挂电灯,睡觉靠黑摸,黑暗中的蚊子阴险而又得意,他害怕拍打蚊子的声音影响爷爷奶奶睡眠,由它去了。结果大腿内侧、胳膊,还有脚趾缝儿,都被蚊子叮得胀起一个个小包,奇痒难挨,挠得几乎出血了,也不解决问题。 “文革”初期的混乱过后,高中恢复招生,赵逢春赶上了。他们1970年秋季入学,两年制,1972年毕业,被称之为“高七二级”。上高中两年,逢春和他的同学被转成商品粮户口,尽管每月供应305市斤面粉有百分之五十是红薯面或高粱面,但基本上不饿肚子。学校食堂5分钱一份的烩菜有时还稀稀拉拉漂着肥肉片片,起码有豆腐和萝卜白菜,把馍泡进去,连汤带水吃了,很舒服。可惜“高七二级”毕业后一刀切回乡劳动,商品粮没有了,大家统统到广阔天地炼红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高中校园里的两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 西皋中学同年级三百多人,赵逢春以学习好闻名。第一次期中考试,他的成绩让人目眩,能打满分的4门课得了399分,语文93也是最高分。从此,全年级想在学习上冒尖的同学都视赵逢春为标杆,尽管不乏强劲的竞争对手,两年时间里他在全年级成绩拔尖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但是,高中阶段逢春也有不如意的地方,班主任章老师曾是全县造反派组织“红三司”副司令,整人有瘾。造反高潮过去了,学校“复课闹革命”,原来县中学很出名的几位老师来到西皋中学任教,革委会主任(相当于校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西皋中学成了全县教学环境最好的高中。章老师仅有中师学历,曾经勉为其难教过初中数学,让他上高中课纯属赶鸭子上架,难免让其他老师鄙视。不知何故,章老师对赵逢春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其他科任老师越赏识逢春,他越是找逢春的毛病。章老师说逢春“妄图颠覆班委会”,将他和其余几个同学定性为“以赵逢春为首的小集团”,在班上多次组织类似批斗会那样的班会,让亲信学生围攻逢春,阻挠所谓“小集团”的成员加入红卫兵、共青团。逢春上小学、初中获得过很多荣誉,小小年纪就出席过全县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自豪和骄傲一直与之相伴,到了高中老挨整,难免让他烦恼,好在科任老师都暗中支持,提醒逢春只管好好学习,不要在乎章老师怎样做。“学习好才是根本。”好几个科任老师都说。 挨整的经历让逢春委屈,也让他变得爱思考。高中毕业时,他看上去有点儿少年老成。 柳雅平总在逢春脑子里冒出来。圆脸,杏眼,扎小辫儿,两颗小虎牙,笑起来特别灿烂。她是他的同班同学,有段时间还是同桌。夏天穿短袖,一不小心,逢春的左肘与她的右胳膊相触,触电似的感觉。班级里男生女生接触有舆论和氛围上的障碍,异性之间不仅授受不亲,连说句话也会让其他同学侧目。(真想不通“破四旧”、“反封建”旗帜高扬的“文革”时期,乡村中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风尚?)柳雅平遇到难题需要向赵逢春请教,只能悄声说:“哎,这道题不会。”逢春低着头红着脸给她讲,并不敢看女孩的眼睛。章老师整治逢春,柳雅平坚定不移地支持、声援他,给了班主任许多白眼和软钉子,她把参与围攻赵逢春的同学一律称作“叭儿狗”。逢春暗暗佩服这女孩的智慧和胆量,他对柳雅平最强烈的印象是:女孩的母亲为了给继父生儿子——此前母亲已生了柳雅平3个同母异父的妹妹——产后大出血死去。柳雅平送葬之后回到学校,将本应戴在头上当孝布的白纱巾系到脖颈,点缀出强烈的素雅。她眼睛红红的,满脸忧伤,表情动人。逢春在校园遇见她,猛然觉得心颤,眼圈一下子红了,女孩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他的脑子里。 两天前,朝夕相处的高中同学经过简单的毕业仪式,不得不依依惜别离开学校。乡村孩子同样有青春年少的激情澎湃,分手时却表现得含蓄、内向。也有毕业留影、临别赠言,但没有人流眼泪,挥挥手,背起简单的行装各奔东西。逢春的铺盖和生活用品、文具让同村的同学家长用架子车带走了,他和柳雅平等几个人去了潘家村。潘家村有潘霞,潘霞是赵逢春和柳雅平共同的朋友。去年秋天“走‘五七’道路”,全班同学在潘家村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一星期。潘霞的父亲——曾当过某剧团团长、回乡“监督劳动”的艺术家——不知怎的一眼看中了逢春,一再教导他女儿,说不要小看了赵逢春,这小伙子将来前途无量,弄得潘霞朝她爸直翻白眼。毕业仪式结束,经潘霞提议,几个人相约到她家去玩。同去的另一男生叫梁建东,是柳雅平的暗恋者,想在毕业分手时向她要个说法。几个年轻人的到来让潘霞爸爸十分高兴,他不仅让老伴儿摊煎饼款待,而且谈兴大发,和孩子们聊到夜深。 逢春和他的同学一夜无眠。起先坐在院里,后来感觉寒意袭人了才转移到屋内,大家围坐在炕上。相向而坐的几个人腿上共同盖一床薄被,想说的话持续不断,谁都没有瞌睡的意思。起先还有一盏昏暗的电灯,后来停电了,也没有月亮。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中,年轻人的窃窃私语在空气里来回穿梭,交流着他们之间无尽的友谊和留恋,说不清道不咀嚎朦胧胧若隐若现的男女之情也在屋子里飘来荡去。后半夜,柳雅平黑暗中拉一拉赵逢春的手,对大家说:“我要上茅房”。逢春说:“我陪你到院里,外头黑得太。”这样,两人共同创造了在院里单独说几句话的机会。柳雅平说:“梁建东要我表态……”逢春说:“你答应他了?”柳雅平说:“我要是答应他,跟你说啥呢!”逢春很激动。 直到鸡叫三遍,东方天边显现出一绺白,几个年轻人才东倒西歪迷糊了一阵儿。 “真的要当农民了!真的要当人民公社社员了!”潘霞说了好几次。 “当就当呗。”逢春随口说。P6-8 后记 本来,文学作品直面大众,任凭读者去感悟、去评判、去骂娘就行,作者弄几句告白未免显得拙劣,但我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去年我曾在一家日报上撰文说,“感谢我的领导不让我继续再当比他们更小的领导了”,这才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更好的心境从事文学创作。坐到电脑前,我毫不犹豫选择以回乡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为题材创作我此生第一部长篇小说,算是完成一个夙愿。 “知青文学”的热闹早已过去。上世纪八十年代,叶辛梁晓声陆星儿张抗抗等哥们姐们大写特写他们曾经的蹉跎岁月,我也曾跟上瞎激动,毕竞我和我的同龄人也以知青自居,回乡知青也是知青,我固执地认为。到现在,我终回过神来了,此“知青”非彼“知青”,回乡知识青年与城市下放的插队知识青年有很大差别。 当年毛泽东主席一声令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城市知识青年披红戴花在锣鼓鞭炮声中热热闹闹风光无限地下乡插队,而我等回乡知识青年高中毕业悄没声地卷铺盖回乡扛起锄头就干活;插队知识青年有照顾政策有保护措施最为典型的是农村男性只要敢和女知青发生性关系就成了“破坏插队下放”要处以重刑,回乡知识青年是天生的农民后裔其肤色其衣着其言谈其秉性融入广阔天地很快失却了特殊性同时也失却了原有的群体标识;插队知识青年经过三五年甚至更短时间的下乡锻炼或招工或入伍或上学最终一股脑回城真正留在乡村的属凤毛麟角,回乡知识青年除少数幸运者外大多数仍然继承父辈衣钵终生从事种庄稼栽果树的原始劳动终生享用被插队知青视为炼狱的生存环境;插队知识青年作为被全社会关注的群体可以大声疾呼冤屈冤枉可以争取种种权益时至今日还能理直气壮要求国家社会给他们老年阶段的生活予以关心和照顾,回乡知识青年缺少群体标识更没有人为之代言所以只好被遗忘只能在社会底层自生自灭一直到作为历史概念在不久的将来消逝得不留任何痕迹…… 呜呼,我在河西走廊某工业城市一间六边形的斗室为当年的回乡知识青年、为我的同龄人掬一捧·泪水!窗外八级大风卷起漫天沙尘,一时间天昏地暗,更让我无端地沉重。 我无意否定插队知识青年当年所经历的苦难。城里孩子到了农村,比乡下孩子的适应性肯定差一大截。但我不想把这部书看作“知青文学”的延续,这部小说与其说写回乡知青,不如说是写农民,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期的农民——只不过这个农民群体包含回乡知青。回乡知青也是农民,地道的农民。所谓“知青文学”中有的作品将农村鬼域化,将农村人(尤其农村基层干部)妖魔化,其实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是我不能同意的。客观地观照历史,即使在那个年代,乡间的贫穷落后也不能掩盖所有的真善关,与之并存的假丑恶无论如何不是主流。我只想再现历史,真实,再真实,力图惟妙惟肖。正因为如此,写作过程中我往往混淆了是写小说还是写纪实一把这部书称作“长篇纪实小说”肯定恰切。 真实意味着不贴标签,不图解什么,也不强加给读者什么。读我书的人都是我的上帝,假如看书时哭了笑了,您无疑是我的知音。我先虔诚地鞠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