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奇观》可以说是是“三言”“二拍”的简本;也可以说是过去流传已久的一部较好的古典白话短篇小说选集。编选者姑苏抱瓮老人,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末。流传很广,版本很多。本书中的作品,从各个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几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读起来,还觉得亲切有味,娓娓动人,而被作者们沁人心脾的艺术笔触所吸引。总的来说,这些作品的内容,约可发四大类,有折暴露了官僚、地主对人民的高压和剥削,嘲讽、指责了他们的贪暴、凶残、自私和愚蠢,并揭露了他们内部的一些矛盾。
《今古奇观》是明朝崇祯年问抱瓮老人所选编的短篇小说集,每卷一个故事,大半是记述历代民间的传说。它的特点是故事曲折有趣,很能感动人,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描写,也真实而周详;对父母要孝,对朋友要爱;做好事有善报,做坏事有惩罚;肯努力就会成功,不怕艰苦就能出头……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对人生的看法和处世的态度。
《今古奇观》中的作品,大多是以市民阶层生活为题材,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地,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当时市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以市民的眼光去看待、思考和理解问题。由此可见编选的总的标准是迎合广大市民的欣赏口味,使读者感到亲切有味。具体的编选标准有三:一是着重选因果报应的故事,进行封建道德的宣传。这是那个时代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二是情节新奇曲折,富有故事性。编选者“拔其尤”,专挑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构思巧妙的作品,以奇制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三是突出“新”,专选明代人编写的作品。选本立足于当代社会,表现明代的思潮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世事纷纷难诉陈,知机端不误终身。
若论破国亡家者,尽是贪花恋色人。
话说大宋仁宗皇帝明道元年,这浙江路宁海郡,即今杭州是也。在城众安桥北首观音庵相近,有一个商人,姓乔名俊,字彦杰,祖贯钱塘人。自幼年丧父母,长得魁伟雄壮,好色贪淫。娶妻高氏,各年四十岁。夫妻不生得男子,只生一女,年一十八岁,小字玉秀。至亲三口儿,只有一仆人,唤作赛儿。这乔俊看来有三五万贯资本,专一在长安崇德收丝,往东京卖了,贩枣子胡桃杂货回家来卖,一年有半年不在家。门首叫赛儿开张酒店,雇一个酒大工叫做洪三,在家造酒。其妻高氏,掌管日逐出进钱钞一应事务,不在话下。
明道二年春间,乔俊在东京卖丝已了,买了胡桃枣子等货,船到南京上新河泊,正要行船,因风阻了,一住三日。风大,开船不得,忽见邻船上有一美妇,生得肌肤似雪,髻挽乌云。乔俊一见,心甚爱之,乃访问艄工道:“你船中是甚么客人?缘何有宅眷在内?”艄工答道:“是建康府周巡检病故,今家小扶灵柩回山东去。这年小的妇人,乃是巡检的小娘子。官人问他做甚?”乔俊道:“艄工,你与我问巡检夫人,若肯将此妾与人,我情愿多与他些财礼,讨此妇为妾,说得这事成了,我把五两银子谢你。”艄工遂乃下船舱里,去说这亲事。言无数句,话不一席,有分教这乔俊娶这个妇人为妾,直使得:
一家人口因他丧,万贯家资指日休:
当下,艄工下船舱问老夫人道:“小人告夫人:跟前这个小娘子,肯嫁与人么?”老夫人道:“你有甚好头脑说他?若有人要娶他,就应承罢,只要一千贯文财礼。”艄工便说:“邻船上有一贩枣子客人,要娶一个二娘子,特命小人来与夫人说知。”夫人便应承了。艄工回复乔俊说:“夫人肯与你了,要一千贯文财礼哩!”乔俊听说大喜,即便开箱,取出一千贯文,便教艄工送过夫人船上去。夫人接了,说与艄工,教请乔俊过船来相见。乔俊换了衣服,径过船来拜见夫人。夫人问明白了乡贯姓氏,就叫侍妾近前吩咐道:“相公已死,家中儿子利害,我今做主,将你嫁与这个官人为妾,即今便过乔官人船上去。宁海郡大马头去处,快活过了生世,你可小心服侍,不可托大!”这妇人与乔俊拜辞了老夫人,夫人与他一个衣箱物件之类,却送过船去。乔俊取五两银子谢了稍工,心中十分欢喜,乃问妇人:“你的名字叫做甚么?”妇人乃言:“我叫做春香,年二十五岁。”当晚就舟中与春香同铺而睡。
次日天晴,风息浪平,大小船只,一齐都开,乔俊也行了五六日,早到北新关,歇船上岸,叫一乘轿子抬了春香,自随着径人武林门里。来到自家门首,下了轿,打发轿子去了。乔俊引春香人家中来。自先走人里面去与高氏相见,说知此事,出来引春香人去参见。高氏见了春香,焦躁起来,说:“丈夫,你既娶来了,我难以推故。你只依我两件事,我便容你。”乔俊道:“你且说那两件事?”高氏启口说出,直教乔俊有家难奔,有国难投。正是:
妇人之语不宜听,割户分门坏五伦。
勿信妻言行大道,世间男子几多人!
当下高氏说与丈夫:“你今已娶来家,我说也自枉然了。只是要你与他别处住,不许放在家里!”乔俊听得说:“这个容易,我自赁房屋一间,与他另住。”高氏又说:“自从今日为始,我再不与你做一处。家中钱本什物,首饰衣服,我自与女儿两个受用,不许你来讨。一应官司门户等事,你自教贱婢支持,莫再来缠我,你依得么?”乔俊沉吟了半晌,心里道:“欲待不依,又难过日子。罢罢!”乃言:“都依你。”高氏不语。次日早起去搬货物行李回家,就央人赁房一问,在铜钱局前,今对贡院是也。拣个吉日,乔俊带了周氏,点家伙一应什物完备,搬将过去。住了三朝两日,归家走一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半年有余。乔俊刮取人头账目及私房银两,还够做本钱。收丝已完,打点家中柴米之类,吩咐周氏:“你可耐静,我出去多只两月便回。如有急事,可回去犬娘家里说知。”道罢,径到家里说与高氏:“我明日起身去后,多只两月便回。倘有事故,你可照管周氏,看夫妻之面!”女儿道:“爹爹早回。”别了妻女,又来新住处打点,明早起程。此时是九月问,出门搭船,登途去了。
一去两个月,周氏在家终日倚门而望,不见丈夫回来。看看又是冬景至了。其年大冷。忽一日晚彤云密布,纷纷扬扬,下一天大雪。高氏在家思忖,丈夫一去,因何至冬时节,只管不回?这周氏寒冷,赛儿又病重,起身不得。乃叫洪三将些柴米炭火钱物,送与周氏。周氏见雪下得大,闭门在家哭泣。听得敲门,只道是丈夫回来,慌忙开门,见了洪大工挑了东西进门。周氏乃问大工:“大娘大姐一向好么?”大工答道:“大娘见大官人不回,记挂你无盘缠,教我送柴米钱钞与你用。”周氏见说,回言:“大工,你回家去,多多拜上大娘大姐!”大工别了,自回家去。次日午牌时分,周氏门首又有人敲门。周氏道:“这等大雪,又是何人敲门?”只因这人来,有分教:周氏再不能与乔俊团圆。正是:
闭门屋里坐,祸从天上来。
当日雪下得越大,周氏在房中向火。忽听得有人敲门,起身开门看时,见一人头戴破头巾,身穿旧衣服,便问周氏道:“嫂子,乔俊在家么?”周氏答道:“自从九月出门,还未回哩。”那人说:“我是他里长。今来差乔俊去海宁砌江塘,做夫十日,歇二十日,又做十日。他既不在家,我替你们寻个人,你出钱雇他去做工。”周氏答道:“既如此,只凭你教人替了,我自还你工钱。”里长相别出门。
次日饭后,领一个后生,年约二十岁,与周氏相见。里长说与周氏:“此人是上海县人,姓董名小二。自幼他父母俱丧。如今专靠与人家做工过日,每年只要你三五百贯钱,冬夏做些衣服与他穿。我看你家里又无人,可雇他在家走动也好。”周氏见说,心中欢喜道:“委实我家无人走动,看这人,想也是个良善本分的,工钱便依你罢了。”当下遂谢了里长,留在家里。至次日,里长来叫去海宁做夫,周氏取些钱钞与小二,跟着里长去了,十日回来。这小二在家里小心谨慎,烧香扫地,件件当心。
且说乔俊在东京卖丝,与一个上厅行首沈瑞莲来往,倒身在他家使钱,因此留恋在彼,全不管家中妻妾,只恋花门柳户,逍遥快乐。哪知家里赛儿病了两个余月,死了。高氏叫洪三买具棺木,扛出城外化人场烧了。高氏立性贞洁,自在门前卖酒,无有半点狂心。不想周氏自从安了董小二在家,倒有心看上他,有时做夫回来,热羹热饭搬与他吃。小二见他家无人,勤谨做活,周氏时常眉来眼去的勾引他。这小二也有心,只是不敢上前。
一日,正是十二月三十日夜,周氏叫小二去买些酒果鱼肉之类过年。到晚,周氏叫小二关了大门,去灶上荡一注子酒,切些肉做一盘,安排火盆,点上了灯,就摆在房内床面前桌儿上。小二在灶前烧火,周氏轻轻的叫道:“小二,你来房里来,将些东西去吃!”小二千不合万不合人房内,有分教小二死无葬身之地。正是:
僮仆人家不可无,岂知撞了不良徒。
分明一段跷蹊事,瞒着堂堂大丈夫。此时周氏叫小二到床前,便道:“小二,你来你来,我和你吃两杯酒,今夜你就在我房里睡罢!”小二道:“不敢!”周氏骂了两三声“蛮子”,双手把小二抱到床边,挨肩而坐。便将小二扯过怀中,解开主腰儿,教他摸胸前麻团也似白奶。小二淫心荡漾,便将周氏脸搂过来,将舌尖儿度在周氏口内,任意快乐。周氏将酒筛下,两个吃一个交杯酒,两人合吃五六杯。周氏道:“你在外头歇,我在房内也是自歇,寒冷难熬。你今无福,不依我的口。”小二跪下道:“感承娘子有心,小人亦有意多时了,只是不敢说。今日娘子抬举小人,此恩杀身难报。”二人说罢,解衣脱带,就做了夫妻。一夜快乐,不必说了。天明,小二先起来烧汤洗碗做饭,周氏方起,梳妆洗面罢,吃饭。正是:
少女少郎,情色相当。
却如夫妻一般在家过活,左右邻舍皆知此事,无人闲管。
却说高氏因无人照管门前酒店,忽一日,听得闲人说:“周氏与小二通奸。”且信且疑,放心不下。因此教洪大工与周氏说:“且搬回家,省得两边家伙。”周氏见洪大工来说,沉吟了半晌,勉强回言道:“既是大娘好意,今晚就将家伙搬回家去。”洪大工得了言语自回家了。周氏便叫小二商量:“今大娘要我搬回家去,料想违他不得,只是你却如何?”小二答道:“娘子,大娘家里也无人,小人情愿与大娘家送酒走动。只是一件,不比此地,不得与娘子快乐了,不然,就今日拆散了罢。”说罢,两个搂抱着,哭了一回。周氏道:“你且安心,我今收拾衣箱什物,你与我挑回大娘家去,我自与大娘说,留你在家。暗时里与我快乐。且等丈夫回来,再做计较。”小二见说,才放心欢喜。回言道:“万望娘子用心!”当日下午收拾已了,小二先挑了箱笼来。捱到黄昏,洪大工提个灯笼接周氏。周氏取具锁,锁了大门,同小二回家。正是:
飞蛾扑火身须丧,蝙蝠投竿命必倾。P15-17
《今古奇观》可以说是是“三言”“二拍”的简本;也可以说是过去流传已久的一部较好的古典白话短篇小说选集。编选者姑苏抱瓮老人,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末。流传很广,版本很多。本书中的作品,从各个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几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读起来,还觉得亲切有味,娓娓动人,而被作者们沁人心脾的艺术笔触所吸引。总的来说,这些作品的内容,约可发四大类,有折暴露了官僚、地主对人民的高压和剥削,嘲讽、指责了他们的贪暴、凶残、自私和愚蠢,并揭露了他们内部的一些矛盾。
《今古奇观》是明朝崇祯年问抱瓮老人所选编的短篇小说集,每卷一个故事,大半是记述历代民间的传说。它的特点是故事曲折有趣,很能感动人,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描写,也真实而周详;对父母要孝,对朋友要爱;做好事有善报,做坏事有惩罚;肯努力就会成功,不怕艰苦就能出头……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对人生的看法和处世的态度。
中国素有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正人君子不屑于经商,耻于与商人为伍。而在本书中的《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等篇,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商贾贸易、发财致富的动人故事。最能体现观念转变的一点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再也不是传统观念里无情无义、唯利是图的角色,而是具有善良品性和信义的新商人形象。显然,观念转变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民族工业的兴起为商贾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活动舞台,就是读书人也不再只有通过仕途获取功名的“华山一条路”,贸易致富、经商发财同样是人生诱人的康庄大道。
这样,被传统观念视为罪恶渊薮的“财”和“色”,恰恰是本书的许多主人公梦寐以求、不懈追逐的东西,这的确是一种“奇观”!抱瓮老人之所以将书名定为《今古奇观》,也许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吧?而这种“奇观”,正体现了晚明小说界的时代风貌和审美趣味。
当然,本书对“财”“色”等人的自然欲望的肯定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动,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这正是其历史意义和认识价值所在。如果脱离了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味申张人的自然欲望,那就走向反面、大谬不然了。这一点是我们今天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必须充分认识的。
本书中的作品,大多是以市民阶层生活为题材,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地,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当时市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以市民的眼光去看待、思考和理解问题。由此可见编选的总的标准是迎合广大市民的欣赏口味,使读者感到亲切有味。具体的编选标准有三:一是着重选因果报应的故事,进行封建道德的宣传。这是那个时代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二是情节新奇曲折,富有故事性。编选者“拔其尤”,专挑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构思巧妙的作品,以奇制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三是突出“新”,专选明代人编写的作品。选本立足于当代社会,表现明代的思潮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