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佛法求财》,是一本讲述怎样从佛教的角度来认识财富的智慧之书。作者李建栋居士积学有年,曾经在国外留学,回国之后教授财经,致力于经济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好的业绩,撰写了多本学术专著。
在书中,作者专门收集佛关于财富的开示,以一种系统的方式讲解佛法中关于求财富的原理与见解,可算作“佛说求财手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法求财(佛法中的财富智慧)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李建栋 |
出版社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佛法求财》,是一本讲述怎样从佛教的角度来认识财富的智慧之书。作者李建栋居士积学有年,曾经在国外留学,回国之后教授财经,致力于经济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好的业绩,撰写了多本学术专著。 在书中,作者专门收集佛关于财富的开示,以一种系统的方式讲解佛法中关于求财富的原理与见解,可算作“佛说求财手册”。 内容推荐 李建栋的这本《佛法求财》介绍佛法中的财富智慧,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佛法如何解释人有贫富差别;二是佛法告诉我们如何实现财富增益;三是佛法中关于财富的智慧见解。佛是二千六百多年前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王子,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后人对他的尊称。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法即是佛之教导。佛具“一切种智”,了知这个世界的所有因缘。除了求证无上菩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求长寿、求财富、求美貌、求平安,也都可以在佛法中找到方法道路。这对于佛弟子无须多言。可是佛说法四十九年,佛经浩繁,常人在工作之余很难全面了解佛之教化。《佛法求财》专门收集佛关于财富的开示,以一种系统的方式讲解佛法中关于求财富的原理与见解,可算作“佛说求财手册”。 目录 写给尚未接触佛法的人们/1 第一部分 拥有财富的原因是曾行布施/1 财富是什么/1 财富的分布/2 有财富的原因是布施/3 布施的定义:施不望报/5 财富的助缘:勤劳、知识、社会关系/6 悭贪为贫穷的根本原因/10 偷盗是无财富的第二原因/13 什么是偷盗/15 布施得富、悭吝盗窃得贫的道理/18 第二部分 为了求财开始忏悔/25 求财为什么要忏悔?/25 忏悔的原理/28 忏悔的注意事项/29 第三部分 用布施的行动获得财富/33 布施的结果:施一得万/33 布施之前:信心、欢喜、安乐/34 布施对象:普通人与修道人/34 布施什么:财、法、无畏/38 何时布施:不逆乞者、雪中送炭/44 布施多少? /4s 布施态度:欢喜与、恭敬与、平等与/47 布施之后:回向发愿/49 校量布施功德/51 什么不是布施/54 现世报/59 财富到来的途径/63 非法求财:净财与不净财/68 第四部分 不同人的布施/71 穷人的布施/71 随喜之福,与报同等/74 工作生活中的布施:认真负责、彬彬有礼/77 布施在分分秒秒:善意/78 特殊的布施一:对动物、鬼道众生的布施/81 特殊的布施二:慈善点击/83 富人的布施/83 穷富及不同布施行为的原因/86 福不嫌多/87 正确地认识财富/89 保持财富,远离六法/96 五福临门,财富只是其一/99 第五部分 修行与布施/103 财富的意义:毒蛇与资粮/103 常念知足,生死事大/105 佛教的财富:法财/113 修行者的布施:无相布施/118 悟后起修:成道非由施钱/121 循序渐进:身布施/123 修福与修慧/126 第六部分 佛门中的方便/131 至心与相应/135 持咒念佛之诀窍/135 药师佛/137 观音菩萨/141 如意轮观音/144 准提菩萨/145 地藏菩萨/150 虚空藏菩萨/156 其他陀罗尼法/158 天界神灵/162 财神法/172 放生/173 第七部分 生活中有关财富的话题/177 如何在商业与生产中实现财富/177 己欲立而立人/182 股票等金融市场/183 潜规则/191 假乞丐/197 寺庙收门票/201 参考文献/205 后记/207 试读章节 财富是什么 财富就是满足生活所需、愿望的物品的总称。由于后来交换的发达,表现为货币等价物,也就是贝壳、金银之类。再后来出现了信用货币,人们接受了政府印制的纸币。于是说一个人拥有财富,过去的时候就说“百万富翁”,现在说“上亿身价”。财富就表现出一个数字来。一说他很富裕就是他有多少多少钱。可是我们每人都想追求财富,可曾想过财富是什么?我们只是想追求一个数字吗? 认真地想,每一个人生活所需并不一样,愿望也不尽相同,比如欧洲人喜欢吃奶酪,对许多中国人来讲,奶酪实在不是生活必需。而中国人爱吃的豆腐,西方人也觉得不可思议。有一次美国一个电视台播放一个节目,内容是吃最恶心的东西,如蛆、蚯蚓之类。让我吃惊的是松花蛋也在其中。美国人吃松花蛋的样子确实和吃蛆、蚯蚓的时候表情一样痛苦。财富是自己认为的财富,而不是别人眼中的财富。你想用于交换出去的不是财富,而你想交换来的才是财富。换句话讲,在不同人的眼中,相同的东西是具有不同的价值的。 当然,同为人类,相同的东西要比相异的东西更多。有所差异的地方只是微小的地方。告子说“食色,性也”。这简单的概括流传至今,说明它揭示了人之本性。而且,随着“交换”、“市场”的进步,几乎可以交换任何物品。所以我们这里不去探究财富的本质,而探讨的主要就是大家都认可的这样一种数字或钱:100元、1万元、1亿元……中国传统的《书经·洪范篇》有“五福”之说。五福者,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寿者长寿,富者富有,康宁者健康平安,修好德者做善事。既寿且富,耄耋之年,寿终正寝,就是考终命。本书主要关心的只是五福之第二福,又称“财富”。 在本书的后面,我们讨论钱所不能交换的东西。比如佛法中最大的财富是“般若”、是“慈悲”、是“涅槃”,那就是用到了“财富”这个概念的实质。举例来讲,达摩祖师(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中国禅宗初祖)未出家时本来系皇宫第三位王子。有一次,二十七代祖来到皇宫,首先问第一王子:“你认为世界上什么最宝贵?”第一王子回答:“我觉得金银财宝最可贵,因为有了金银财宝,便能享受一切荣华富贵。”接着二十七代祖再问第二王子,结果第二王子,所答的也是和第一王子一样,认为金银财宝最可贵。直到最后问及第三王子,第三王子回答:“我觉得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人的智慧。”二十七代祖追问:“为什么呢?”第三王子说:“因为有了智慧,才能鉴定金银财宝的价值,以及建立万法”。 财富的分布 招商银行和全球咨询公司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内地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约30万人,超过1亿元人民币资产的接近1万人。可投资资产(个人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在800万元.1000万元,这是各大中资私人银行的准入门槛,也是我们理解的富人。 就私人财富规模而言,2008年中国内地千万富翁共持有达8.8万亿元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这相当于我国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万亿元的29%。,而在这些富翁之中,超高净值人群(过亿元)个人财富总量达到1.4万亿元人民币,在高净值人群内部财富占比达到16%。 从地域上来看,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五个省市的千万富翁人数超过2万人,还有6个省市的高净值人士数量处于1万-2万人之间,分别为山东、辽宁、河北、福建、四川、河南;其余省市的高净值人士数量少于1.=万人。广东省的富翁人数最多,2008年末为4.6万人,占全国15%的份额,上海市、北京市分列二、三位。 这次调查涉及17个省的近30个主要城市,收集约700份有效调研样本,被访者包括行业专家,银行客户经理、私人银行客户或潜在客户。 财富的分布总是像金字塔。富人总是少数,处于金字塔顶端;而穷人是金字塔底,占大多数。这些已成为共识,虽然人人想成为富翁,但结局总是多数人不能成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这道理都一样。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贫困? 有财富的原因是布施 如果你有机会采访这些千万富翁、亿元富翁,向他们询问获得财富的原因,十之八九你会听到“国家的开放政策好”、“我辛勤劳动”、“我捕捉到了机会”之类。 佛法认为,“财富是命里带来的”,“命里要有终须有”。可是命运是多方面的,有主健康长寿的,有主家庭和睦的,有主功名爱情的,具体到财富上,命运是如何运作的呢?佛法认为,如果过去曾经“布施”,那么此生就有了财富的基础。若无此基础,命里也就暂且合该无财。 与富裕相对,世俗对贫穷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有懒惰之说,有受教育少之说,有智力低之说,有人口多之说……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朋友,会轻而易举地找到以上说法的反例,你可以发现一个很勤劳的贫困人,也可以看到知识渊博的贫困人。佛法认为,贫困的真正成因是“贪吝与偷盗”。 关于“布施”与“偷盗”,后文详细解说。这里先举一个佛经中“布施”的例子。据《杂宝藏经》记载:在古印度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位波斯匿王,他有一位漂亮而又聪明伶俐的女儿,名叫善光。皇宫里每一个人都非常敬爱她。 有一天,波斯匿王问善光公主:“是不是因为你有我这个当国王的爸爸,才有美好的享受,才博得全王宫人的敬爱?”善光公主回答说:“这是我自己的业力,而不是因为父王你的力量”。波斯匿王连续问她三次,善光都做出了同样的回答。波斯匿王很生气,于是把善光嫁给一个穷人,并且告诉她:“你可以试试自已的业力了!” 善光嫁给穷人后,却意外地在丈夫家的旧宅院中挖掘到大批的宝藏。从此之后,很快变成大富之家,并盖好了庄严的宫殿楼阁,雇佣了很多奴婢。 波斯匿王知道后很吃惊,就去请教佛陀。佛陀说:“过去迦叶佛时,有一位妇女想用美味的食物来供养迦叶佛,她的丈夫加以阻止。妇女说:‘我已经发愿了,请你不要使我退心!’丈夫见她决心坚定,只好勉强答应。于是妇女因而能顺利地供养迦叶佛。那时的妇女就是现在的善光公主,妇女的丈夫就是现在善光的丈夫!善光的丈夫因曾阻挠妻子的善念,所以多世以来常受贫困之苦。然而,因为后来还是同意妻子供养圣者,所以今世才会因妻子而获得富贵。”P1-4 序言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书稿,是一本讲述怎样从佛教的角度来认识财富的智慧之书。作者李建栋居士积学有年,曾经在国外留学,回国之后教授财经,致力于经济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好的业绩,撰写了多本学术专著。 诚如李居士所言,他撰写这本书的动机是:“出于自己工作在教育行业,教的又是‘投资’‘金融’之类,所以对于财富的本质、获取财富的途径等有较多的思考,并且由着几次讲解佛法与财富的关系,而触动了写作此书的动机。”将自己的本职工作与佛法相联系,勤于思考,写出了佛教与财富关系的宏著,这本身就是应该值得赞叹的事情,我对李居士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给予敬意。 人们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世俗人的眼中,获得与积累财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经济学理论中如何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目的。但是在佛教里面,对获取财富与追求财富是有特殊看法的。佛教认为,人的最大精神压力应是来自于烦恼,而烦恼的产生则是由贪欲引起的。追逐财富是人们产生烦恼的根源之一,所以人们要把财富视为粪土,财富就是浮财,只要不去尽力攫取,你就不会因此而产生诸多烦恼,你的生活也轻松了。这是佛教对财富的最基本看法。 虽然佛教对财富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并不是说佛教不重视财富的运用与发展,因为佛教寺院与僧团也是社会中的特殊的群体之一,寺院需要日常维护,佛教事业需要发展,僧伽需要维持基本生活,所有这些都需要产生费用和消费活动。特别是中国佛教自唐代以后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寺院生存是依靠僧人劳动来维持,寺院经济显然不能缺少。由于佛教界弘法利生传统和慈善事业的需要,僧伽与寺院要发展寺院经济,财富对佛教来讲更是不可或缺,寺院发展经济也是正常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之所以能够迅速恢复,并且走上黄金时代,这些都与寺院经济发展有关,如果没有很好的寺院经济来支撑,佛教就不可能在今天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由上可知,佛教对财富的态度主要是从人们思想认识上着眼的,亦即是要改变人们所存在的贪婪之恶业,鼓励人心向善,建立正确的财富观。通过正当的劳动和正常手段,去获取自己所应该得到的合理报酬,并且走上致富的道路,这是社会提倡的财富观,也是佛教的财富观。佛教同样也愿意所有信众都能够发家致富,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真正做到爱国爱教。但是佛教更强调的是当你致富之后,要有慈悲心,要将你取得的财富用来回报社会,利益众生,这比获取财富更加重要。所以佛教自创教以来,就一直提倡报恩与布施思想,因为你的财富是众生给予的,所以要有报国土恩和众生恩的思想,把你的财富布施出来,回报社会与众生,让众生能够因你的布施而获得佛法的甘露,这样做既可以改变你自己的认识,提升你的思想境界,也让众生得到利益,为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带来利益,岂不是一件好事吗?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强调慈悲心与布施观,用你的行为来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让整个社会与众生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风气,人与人之间充满亲情。 本书是谈佛教与财富的关系,这个题目过去讲的人不多。李居士将这个题目撰写成书,很有意义。佛法深广如海,财富只是佛教之一。希冀更多的人能有机缘了解佛教、践行佛教、受益佛教。 是为序。 印顺于弘法寺西方丈室 后记 2009年末的时候,我遇到云居山李志锋居士。他称赞我佛法知识全面,使我大惭愧,乃发心精进。虽然我皈依三宝已有十多年了,但十多年中也是造业无数,并没有完全遵循佛的教导。从此乃重新开始悔过自新,读经修持。 由于自己工作在教育行业,教的又是“投资”“金融”之类,所以对于财富的本质、获取财富的途径等有较多的思考。并且由着几次讲解佛法与财富的关系,而触动了写作此书的动机。法是佛所教导,包括众位善知识(包括网上的无名善知识)不断谆谆教化。我细心从佛经原文中解说佛教给我们的财富法门。 我喜欢书店,发现尚没有这样一本全面的佛说财富文章。和一些佛弟子交流,发现众人的理解也都不全面。这算是本书的一点贡献。希望它能够给读者两个收益: 找到获取世间财富的办法! 明白佛法是真正的财富! 在这里,我特别感谢在成书过程中给予我帮助与鼓励的释一诚、释纯一、释印顺、释纯闻、释悟一、释耀伟、释法缘等法师,也特别感谢此书的责任编辑韩天放。当然我自己对书中的错误负责。 祝读者吉祥如意。 李建栋 2011年6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