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也迎来了南下六十周年纪念日。
由沁源县史志办公室编著的《难忘的岁月》主要收录了长江支队二大队部分老同志的回忆文章,以及他们在闽各种活动情况的记录资料等。内容主要包括反映和记录长江支队二大队南下的历史背景、经过等的回忆录;抗战时期在沁源战斗生活的片断回忆;反映在闽剿匪建政等方面的情况;反映与家乡沁源沟通联系的情况以及一些相关的书信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难忘的岁月--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二大队南下六十周年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郭天红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也迎来了南下六十周年纪念日。 由沁源县史志办公室编著的《难忘的岁月》主要收录了长江支队二大队部分老同志的回忆文章,以及他们在闽各种活动情况的记录资料等。内容主要包括反映和记录长江支队二大队南下的历史背景、经过等的回忆录;抗战时期在沁源战斗生活的片断回忆;反映在闽剿匪建政等方面的情况;反映与家乡沁源沟通联系的情况以及一些相关的书信等。 内容推荐 由沁源县史志办公室编著的《难忘的岁月》主要收录了长江支队二大队部分老同志的回忆文章,以及他们在闽各种活动情况的记录资料等。内容主要包括反映和记录长江支队二大队南下的历史背景、经过等的回忆录;抗战时期在沁源战斗生活的片断回忆;反映在闽剿匪建政等方面的情况;反映与家乡沁源沟通联系的情况以及一些相关的书信等。 《难忘的岁月》的出版,是我县史志编研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它不仅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史实,更为后人提供了一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目录 图片 序 回忆录 沁源人民的八年抗日战争 从岳北到闽北 建阳县支前工作情况回忆 剿匪反特,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 缅怀郭钦安同志的两件事 远在南国的怀念 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刘开基同志 怀念侯振亚同志 “七七事变”前王陶村抗日救国运动回忆 民族精神的历史火花 东南怀念 编写阎寨村史的回忆 孙乔保、武银环同志的春节贺信 控诉日军在官军村的罪行 焚人井尸罪大恶极 忆王志谦烈士控诉日寇罪行 沁源县交通局的片断回忆 难忘的岁月 解放崇安四区斗争片断回忆 抢救伤员的回忆 参加剿匪斗争的回忆 回忆建瓯地区的剿匪斗争 邵武的历程 老南几次谈话的摘要 难忘的日日夜夜 纪念围困战胜利五十周年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二大队三中队南下福建邵武五十周年 纪念会上的讲话 走向光明 武夷山市座谈会发言 情系家乡 北京等七省、市在太原召开沁源老同志座谈会纪要 项南同志的批复 关于沁源县党史资料征集座谈会汇报提纲 三个“协会”举行座谈会 福建省沁源干部教育基金筹集情况 在闽老干部郭亮如为家乡建设捐款 十二封捐款名单 一位关心家乡建设的年轻人——韩健 热烈祝贺沁源中学高考创历史最高纪录 福建省沁源籍全体老同志给山西省委的信 两封来信及来电 “协会”回顾与打算 捐资倡议 重编通讯录重提典型经验 山西省沁源县老促会福建地区经济咨询协会章程(草案) 福建孙振才同志来信 匾系乡情 依依难舍沁源情 福建乡亲聚会议家乡事 活动纪事 福建沁源乡亲联谊会写给太原等协会的信 福建沁源乡亲欢度新春 福建沁源乡亲团拜会 辞兔迎龙欢度新春 蛇年新春回顾前瞻 名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二大队南下福建干部名录 人物简介 简介内容 后记 试读章节 沁源人民的八年抗日战争——部分同志的回忆 沁源县地处同蒲铁路东南,白晋铁路以西,北部与平遥、介休毗连,东部、南部分别与沁县、屯留、安泽县紧邻,西部与灵石、霍县接壤,位于岳北的腹心。地势高耸,山岭绵连,沟壑错综,森林繁茂。沁河水纵贯南北,沿河两岸土地较肥沃,煤炭储量较大。但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基本上是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民生活比较贫困。 早在抗日抗争之前,沁源就有了党的组织。曾经领导群众对国民党、阎锡山等反动势力进行过多次斗争。在国民党反动派阎锡山的不断摧残下,党组织虽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但留下的党员仍英勇顽强地与敌人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他们保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色,始终和沁源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与敌顽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中一直是处在领导地位。 由于沁源位居太岳山之巅,形势险要,扼白晋、同蒲两大交通咽喉,是太行、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桥梁,进可攻,退可守,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太岳区党政机关常驻该地,指挥太岳全区军民的斗争。邻近几个县的抗日民主政府机关和部队也一度或几度在沁源境内留守,沁源县当时实际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依托。 第一部分 抗日战争中的前五年 (1937年“七七”事变——1942年10月) 一、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 1937年芦沟桥事变以后,山西抗日战场上出现了一支新兴的抗日劲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太原失守后,国民党军队狼狈向黄河以南溃退的危急关头,决死队跟八路军一起,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决死队第一纵队进人太岳山脉北部,以沁源为中心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面对日寇的侵略、威胁,我党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并大获成功,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广泛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红军东渡后产生巨大的政治影响,形成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勇猛地抗击着日寇的侵略和阎锡山的反动统治。在斗争中不断提高了沁源人民的觉悟。 决死队第一纵队进人太岳区后,遵照党的大抓武装、大抓政权与发动农民群众斗争的方针,以纵队政治委员薄一波同志兼任山西第三行政公署主任的有利条件,针对当时情况,放手开展了工作,即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第三行政公署成立以后,第一道命令,就是实行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政策;第二道命令是组织农会,放手发动群众。通过广泛地宣传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组织农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农民武装自卫队和党通过牺盟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把群众逐步发动和武装起来。1937年冬,谭永华被任命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任沁源县长,后来,阎化祥任县长。1938年夏季夺取了阎锡山的公道团组织县团部的领导权,共产党员、当时的县牺盟特派员康纳同志兼任县公道团团长,牺盟会、公道团合署办公,称牺公联合会。从此,区、编村、村的公道团都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活动。1938年秋,在党的县委(对外称八路军工作团)领导下,经过群众运动对县政权的领导进行了改组,以当时的县牺盟特派员,党团书记刘广德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康纳任公安局长。成立了以各抗日群众团体、抗日武装组织、进步人士、中间分子代表参加组成的县政议会。社会秩序逐步安定,沁源人民的抗战积级性进一步高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武装建设、群众运动以及统一战线都有了迅速的发展,相继举办了各级政权、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的干部、骨干分子的训练班。组织了大批游击队,并派部分兵力到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争。 为了加强太岳根据地创建工作,1937年11月,晋冀豫省委成立后,在沁县建立了太岳工委。12月12日安子文同志接见了在沁源各部门担任领导工作的部分党员李芝亭、刘广德、张潮、武毓汉、任瑞庭、任善征、胡杰选,部署党的建设和救亡工作。之后,很快建立了沁源县委。李芝亭调走后,由张潮接任县委书记(对外称八路军工作团)。1937年冬,由一二九师派出的八路军工作团一部到达沁源开展工作。 在党的建设方面,从1937年底到1938年初党的县委和三个区分委都相继建立,并建立了一批党的支部。从1938年开始,牺盟会先后举办了多期村政干部训练班、牺公训练班、儿妇训练班、小教训练班、自卫队骨干训练班。通过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教育,党的路线政策教育,宣传党中央发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确立了穷人要靠共产党,抗日才能救亡,团结起来有力量,斗争求解放,抗日必胜的信念。吸收了一批优秀学员进入了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农村干部和武装干部。加强了党的组织,进一步巩固壮大了党的战斗力。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为迎接抗日斗顽夺取革命胜利作了充分准备。P3-5 序言 在举国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六十华诞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二大队也迎来了南下福建六十周年。为记录光辉历史,传承先进文化,沁源县史志办公室在广泛征集史料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难忘的岁月》一书,以此来表达沁源县委、县政府及全县16万人民对六十年前长江支队二大队南下壮举的纪念和对南下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 沁源县是当年岳北四县(沁源、安泽、霍县、灵石)干部南下的集中出发地。1949年春天,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中共岳北地委根据太岳区党委的指示,组织太岳革命根据地岳北地区611名干部加后勤人员,奉命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二大队,满怀革命豪情,辞别故土、亲人,踏上了南下的征程。经过五个月的长途跋涉,穿越八个省,行程四千余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8月5日到达目的地——闽北重镇建瓯,开始了新的革命征途。 抗日战争时期,沁源县曾是太岳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它不仅是太岳区抗日的主战场,而且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干部。太岳区党委、太岳行署、太岳军区、岳北地委等在这里成立并在此长期驻扎和战斗。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周边十县的抗日政府曾一度迁驻沁源境内开展对敌斗争,沁源成为太岳根据地的大本营。沁源军民创造的“沁源围困战”奇迹成为反法西斯战争中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赞誉,被中共中央授予“抗日模范县”的光荣称号。太岳烽火考验了沁源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也捶炼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沁源儿女,他们作为沁源人民中的优秀分子和杰出代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在长江支队二大队南下的队伍中,就有184名沁源籍干部,他们凭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为党为人民奋斗到底的信念,义无反顾,随军南下,扎根闽北,在新的险恶而复杂的环境中,同闽北人民一道,团结一心,排除万难,深入农村基层访贫问苦,筹粮支前,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之后又领导闽北人民进行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一系列斗争,清除了国民党反动派在闽北地区的残余势力及历史上残留的丑恶现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为闽北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他们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那种服从大局、团结战斗、艰苦朴素、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回首长江支队二大队南下闽北六十载走过的光辉历程,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毕生精力奉献给闽北大地,他们的后代也都扎根南国,成为八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为福建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福建与沁源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南下福建的沁源儿女却一刻也没有忘记故乡沁源,他们时刻关心家乡的发展,日夜牵挂故乡的亲人。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长江支队二大队的老同志们退下来以后,更是心系故土,情牵家乡,他们不顾年高体弱,竭尽全力,四处奔走呼号,积极为家乡沁源的经济建设出主意、想办法,牵线搭桥,聚智引资,为建设家乡、兴沁富民贡献余热。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家乡经济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南下的老同志,想家乡所想、急家乡所急,雪中送炭,在自已也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纷纷慷慨解囊为沁源的经济建设、教育事业捐款,奉献出一颗颗拳拳赤子之心。他们一次次饱含深情的义举,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县委、县政府及全县人民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心。他们给予家乡人民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巨大动力。 六十年来,南下福建的前辈们用自已的智慧和汗水在八闽大地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使福建人民获得了解放,过上了和平幸福的生活,福建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福建及全国一样,家乡沁源六十年的发展巨变也令世人叹为观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太岳山,拉开了沁源改革发展的序幕,老区沁源焕发了生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不断深人,使沁源经济出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跨人新世纪之后,新一届沁源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狠挖潜力。确立了“弘扬本色,打好底色,提升黑色,发展绿色,创造特色,改变羞色”的“六色”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使沁源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步人了高速发展的轨道。沁源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全县出现经济繁荣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截至2008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2.4亿元,分别是1978年、2000年的118倍和13.4倍;人均GDP达到3.26万元,分别是1978年、2000年的110倍和13倍;财政收入完成14.86亿元,分别是1978年、2000年的806倍和5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万元,分别是1978年、2000年的36倍和4.5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达到2.39万元,分别是1978年、2000年的37倍和4.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36元,分别是1978年、2000年的89倍和3.2倍。2002年到2005年,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提速最快的百强县,2006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中部百强县,2007年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中排名全省第九,2008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在2008年度全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中,沁源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总得分为7’7.30分,荣列全省119个县(市)区的第3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事业、教育事业,园林化城市建设,邮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均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的沁源,正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难忘的岁月》主要收录了长江支队二大队部分老同志的回忆文章,以及他们在闽各种活动情况的记录资料等。内容主要包括反映和记录长江支队二大队南下的历史背景、经过等的回忆录;抗战时期在沁源战斗生活的片断回忆;反映在闽剿匪j建政等方面的情况;反映与家乡沁源沟通联系的情况以及一些相关的书信等。《难忘的岁月》的出版,是我县史志编研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它不仅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史实,更为后人提供了一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不仅要读史,更要用史,用革命先辈的伟大经历,教育自我,激励后人,使其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和作用,为推动全县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二○—○年三月 后记 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也迎来了南下六十周年纪念日。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前夕,由山西、河北、河南的太行、太岳两个解放区4000多名干部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为了支援全国解放,随军南下解放福建。 六十年前的“南下”举措,是在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为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特别措施。“南下”战略的实施,为新解放区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新生的人民政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六十年来,南下的先辈们不怕牺牲,勇于奉献,为解放福建、接管福建、建设福建立了丰功伟绩。 太岳区是当年长江支队“南下”的重要干部输出基地之一,岳北区的沁源县抽调南下干部一百多名,属南下人数较多的县份。为此,作为当年长江支队南下干部的重要输出县,沁源县委、县政府对长江支队南下六十周年纪念活动非常重视,总觉得有责任和义务为此做点有意义的工作,用实际行动作为最好的纪念。因此,决定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县史志办公室具体承办,编辑出版一本纪念性的书籍。基于这样的背景,本书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及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从2009年3月份开始着手搜集资料,到11月定稿,历时9个月,完成了编辑任务,正式出版发 本书资料重点围绕沁源籍南下干部的相关情况而搜集,而沁源籍南下干部当时大部分集中编入了长江支队二大队,故所涉范围以长江支队二大队为主。其内容主要是:一是反映和记录长江支队二大队南下的历史背景、经过等的回忆录;二是南下的先辈们对抗战时期在沁源战斗生活的片断回忆;三是反映在闽剿匪、建政等方面的战斗经历;四是反映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闽先辈们与家乡沁源沟通联系的情况;五是部分人物的传记等。关于结构安排,主要是根据内容分类编排,全书依次编排为回忆录、情系家乡、活动纪事、名录、人物简介等几个部分。 本书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二大队回忆录》、《岁月如歌》(福建地区经济咨询协会编)、《沁源人物志》等书籍。为保持原貌,忠实原作,在编辑过程中对所有文章从标题到内容未作任何增删和改动,保留了原作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只在技术上对原作中存在的技术性错误和问题作了必要的修正和改动,比如对句子结构、标点符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编辑人物简介方面的一些情况,因为“人物”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倍受关注的焦点,处理的妥与否,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编辑人物简介过程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凡沁源籍当年编人长江支队南下出去的所有队员不附加任何条件全部人编,但遗憾的是,由于资料搜集难度大,加之时间紧迫,这一想法未能如愿。编辑人物简介时,我们重点依靠编纂《沁源人物志》时积累的资料作为本书的资料来源,编《沁源人物志》时有资料的我们全部给予人编,还有部分人员因缺乏资料而未能人编,这也成为这一工作中使人感到很不如意的一件事,留下了缺憾。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沁源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县内外不少单位、人士的鼎力协助与配合,如福建地区经济咨询协会、长江支队长治研究会等,特别是新华社福建新闻信息办公室王勇军主任在百忙中为本书搜集提供了不少的资料,作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难忘的岁月》的出版,一方面是记载和反映长江支队南下福建所建立的不朽功勋,让后人永远铭记这一光辉历史;另一方面也是为适时积累和保存珍贵的历史资料。如果真能实现这一初衷,我们即感到无比欣慰。由于时间紧、水平有限,书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真诚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二○—○年三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