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行壮歌--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四川博物院
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行壮歌——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一书,以时间为经,以巴山蜀水为纬,以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史料为据,对川陕革命根据地从建立,到发展壮大,到战略转移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实事求是、引人入胜的记叙。作为向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的献礼,它既是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深情告慰,更是对红军精神的弘扬和彰显。

内容推荐

《西行壮歌——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以1932年12月至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川陕人民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主线,采用画传形式,以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史料为依据,图文并茂、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川陕党组织和地方武装配合下,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围剿,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配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实施战略转移的历史进程,热情讴歌了红军指战员与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为建立和保卫中华苏维埃第二大区域而浴血奋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充分肯定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

《西行壮歌——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中收录的200多幅图片,有许多是首次公开,相当珍贵。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以促进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而且对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目录

第一章 川陕曙光

川陕边人民的苦难生活

川陕边中共党组织的建立

川陕边早期的武装起义和暴动

川东游击军的早期斗争

黄麻起义和红四方面军的建立

红四方面军西征

小河口会议

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

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

第二章 烽火燎原

粉碎“三路围攻”

木门会议

三次进攻战役

川东游击军的斗争与红三十三军的建立

第三章 谱写新篇

中共川陕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

川陕苏区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川陕苏区群众组织的发展

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

苏维埃政权建设

土地法令的颁布

平分土地与查田查阶级运动

红军的教育与训练

地方武装的建立

根据地的妇女武装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工商贸易的恢复与发展

文化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根据地的戒烟运动

第四章 鏖战巴山

中共川陕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

四川军阀的“六路围攻”

根据地反“六路围攻”的准备

粉碎敌人第一期总攻

粉碎敌人第二期总攻

粉碎敌人第三期总攻

万源保卫战

东线全面反攻

西线反击的胜利

第五章 战略转移

蒋介石策划“川陕会剿”

中共川陕省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

毛浴镇党政工作会议

清江渡军事工作会议

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广昭战役

陕南战役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

策应中央红军入川

懋功会师

巴山游击队的继续斗争

第六章 丰碑永存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作用

附 川陕革命根据地著名人物

李鸣珂 李家俊 旷继勋 余笃三

任玮璋 曾中生 余天云 罗南辉

郑义斋 杨克明 孙玉清 陈海松

李特 黄超 赵明恩 刘子才

罗世文 熊国炳 倪志亮 陈昌浩

张琴秋 王维舟 张广才 王树声

张国焘 王建安 袁克服 徐立清

曾传六 王新亭 周纯全 许世友

李天焕 刘瑞龙 傅钟 徐向前

程世才 余洪远 李先念 詹才芳

陈再道 王宏坤 张才千 吴瑞林

秦基伟 陈锡联 何正文 傅崇碧

洪学智 李德生 向守志

川陕革命根据地区域图

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战役示意图

插图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川陕边人民的苦难生活

川陕边地区,是指米仓山和大巴山之间的四川东北部和陕西南部的广大地区。这里崇山峻岭,地势险要,物产丰富,人民勤劳。但在封建统治和压迫下,人民生活极其贫困。20世纪初,这里是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特别尖锐的地区之一。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更加残酷。就这样,军阀、官僚、地主豪绅、土匪等几股势力既相互勾结又互相争夺,使各种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的川陕边地区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

当时的四川,一些川军头目,经过连年战争,扩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形成了各派军阀势力。以派别言,有川、滇、黔军阀在川争斗,还有刘存厚、刘湘、杨森、刘成勋、刘文辉、田颂尧、邓锡侯等省内军阀混战。以兵额言,合国军、省军、边军三者,共有18师、37旅又10余团,不下25万人。1919年,四川开始实行“防区制”。之后,全省逐步形成六个主要防区,各军阀统领的军队都有防区,分别为:成都、川中、川南及原西康东部一带为军阀刘文辉二十四军的防区;重庆及川东一带为军阀刘湘二十一军的防区;川西北一带为军阀邓锡侯的防区;通江、南江、巴中、阆中等川北20余县为军阀田颂尧的防区;达县、宣汉、城口、万源是军阀刘存厚川陕边防军的防区;营山、渠县、岳池、广安4县是军阀杨森二十军的防区。各个防区俨然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各派军阀在其防区内,掌握着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他们自立法律,自委官吏,自征赋税,称王称霸,就像封建诸侯,把一个素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搞得支离破碎,民不聊生。1912年到1934年间,四川军阀大小混战470余次,平均每月两次。军阀混战的胜负,使防区随之变化,防区内的行政官吏也不断更迭,并政出多门。据记载,从1918年到1923年,巴中县相继被5个军阀统治;万源县知事从1917年到1931年间更换了20个;宣汉县在15年中更换了32个知事,平均不到6个月换一个,其中有个知事仅当了9天的官。他们残酷镇压人民、剥削群众,竭力维护一地的军阀统治,方可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和四川的“防区制”如出一辙,1921年7月,军阀刘镇华独揽陕西军政大权后,颁布了“区治村治”章程,以排斥外来势力,并加强其反动统治,从而使陕西的分裂局面发展到了顶峰。1921年至1925年,北洋军阀陈树藩、吴新田相继统治陕南。1927年以后,陕南的军阀割据日甚一日。1928年,冯玉祥部张维玺师到陕南赶走了吴新田。1929年冯玉祥倒蒋,张维玺部东进,冯部王志远旅驻汉中。不久,国民党军第十七路军又派其第十七师孙蔚如部第五十一旅进驻陕南。这期间,川军刘存厚部、田颂尧部曾一度窜入陕南,分别盘踞于西乡、城固、洋县、镇巴及宁强、勉县、略阳一带。一时间,各派军阀各占一地,明争暗斗,陕南的政局十分动荡。

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以各帝国主义为后台的军阀之间,矛盾空前尖锐,战争连年不断。为了进行混战以扩大防区,各地军阀大肆征收苛捐杂税。当时,四川全省名目繁多的捐税达七八十种,居全国之首。其中川东北各种捐税不下百种,有田赋、契税、验契税、佃当税、盐税、茶税、渔业税、护商税、百货厘金、斗息、秤息、屠宰税、桐油税、傍粮捐、子弹捐、火线捐、壮丁费、马路费、种烟捐、月儿捐、瘾民捐、被服捐、统捐、血毛捐、船捐、杂货捐、店铺捐、烟平息、军饷、公债、借垫、诉讼费、招待费、送礼费、造路费等等。军阀田颂尧统治的川北,对不愿种植鸦片的农民,还要抽所谓“懒捐”。正税之外,不定期临时派下来的“附加”又往往超过正税。而大多数附加,都落到“公务人员”的私人腰包里。田赋更是一年数征,年年预征,逐年增加。由初期的一年三征,激增到1931年的一年十四征。邓锡侯的防区内,在1931年已预征到1961年;刘存厚统治的城口、万源、宣汉、达县,1933年竟预征到了1983年。如此苛重的田赋,广大农民不堪重负,不少人倾家荡产、卖儿鬻女也难交清捐税。农民交不起赋税,军阀官吏常常施以捆绑、吊打、关押等酷刑,有的农户交不出捐税而被吊打时,还需给吊打费,许多人因此被活活打死。

陕南地区同样如此。旱灾最严重的1929年,汉中地区的灾民达157万余人。又时逢瘟疫流行,宁强、城固、南郑、汉阴等县遭受水灾,造成百姓大量死亡。统治者却无动于衷,反而更加紧对灾区人民的掠夺。这年5月,全省每县摊派的军粮,竟达数千石至两万余石之多。还额外派党捐、保甲费、差捐等几十种苛税。保安队每日下乡催逼,农民纷纷逃亡避难。

连年的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是无尽的灾难。凡是军队经过或驻扎的区域,无不强迫民船做运输,抓农民当挑夫,拆毁民房造工事,抢农民的柴、米、鸡、牛、猪做军需。1928年底,杨森残部逃到渠县,为解决士兵的军衣,下令百姓只能穿短服,派士兵持剪刀把守县城四门,凡穿长衫者,即强行剪去半截,留作军用。同时强行控制渠江沿岸的盐运和销售。1928年到1932年,陕南大部地区连续五年遭受旱灾、虫灾,各派军阀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常拉丁派款,强夺人力、财力,展开罪恶的混战。四川军阀为扩军混战,规定:一户之中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事实上是没钱送包(贿赂)的独生子也要强行抓捕。团总、保正、牌首等人乘机敲诈勒索。无人当兵的农家,强收“壮丁费”。若在一个区域内拉不齐分配的壮丁数目,遇着四五十岁的农民也要绳捆索绑,刮了胡子凑数。被强拉去穿上军衣的农民,成千上万死在战场。P1-4

序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全党、全国人民以各种方式开展隆重的纪念活动之时,由四川博物院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西行壮歌——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正式出版了。

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到川陕边,与当地中共党组织、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创建了以通(江)、南(江)、色(中)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苏区疆域拓展到东起城口、万源边境,西至嘉陵江东岸,北抵陕南宁强、镇巴,南迄营山、渠县的广大地区,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红军从入川时的1.4万余人发展到8万余人,拥有10万余人的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建立了23个县和1个特别市的苏维埃政权。

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川陕苏区在两年多的革命斗争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大力发展经济,保证军民供给,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参加红军,支援革命,促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苏区军民浴血奋战,抗击和抵御了四川军阀和蒋介石、胡宗南部的多次进攻,打破了蒋介石“川陕会剿”的美梦,成功运用了“收紧阵地,诱敌深入”和“主动出击,积极防御”等战略战术,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特别是根据党中央部暑,全力配合与掩护了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的战略转移,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厨态高度赞扬:“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巍巍巴山,历史丰碑;英雄儿女,民族脊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人民输送了12万优秀儿女参加红军,有4万余人英勇牺牲,长眠巴山,巴山人民为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与奉献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川陕苏区的党和政府,领导群众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党和人民培育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西行壮歌——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一书,以大量珍贵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详尽记录了这段历史。该书不仅是一部全面反映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的史书,同时也是一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它的出版,是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是对川陕苏区人民的深情告慰,更是对红军精神的高扬彰显。纵览全书,必将激励我们继承光荣传统,发扬红军精神,万众一心跟党走,团结拼搏谋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11年6月

后记

这本书的出版说来有些机缘巧合。

2010年春天,四川教育出版社社长(现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庆国先生来我院参观。我在与安庆国社长座谈时说起,四川博物院院藏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文物数量众多、门类齐全,而且许多文物从未对外公布过,我们可否以此为基础,合作出版一本以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为题材的图书。对此提议,安社长十分赞同,并说道:我此次来博物院,除了参观,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求双方的合作;201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如果此书能在明年顺利出版,可以作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初步构想。

合作项目确定以后,四川博物院和四川教育出版社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开始项目的实施。在此过程中,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四川出版集团等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对该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本书的编写,参阅了许多川陕革命根据地研究的既有成果,包括《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川陕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等;同时,承蒙许多业内专家赐教,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对此我们深表感谢。

这本书的最终出版是集体合作的结晶。本书正文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刘金田研究员领衔撰写;书中图片拍摄人员有余波、陈以政、席凯、杜中、王明渊、牟勇、谢谦、刘徽、叶君、李仕亮、杨正保等;图片由四川博物院组织人员遴选,并撰写说明文字。同时,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和绵阳、广元、南充、巴中、达州等地的党史办、地方志办和文博单位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谨向各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及所有参与本书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员,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盛建武

2011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