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严氏一脉严孝修(一位银行家的前世今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冬冠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冬冠编著的《严氏一脉严孝修(一位银行家的前世今生)》是一本讲述一位银行家的前世今生,纪实作品,续写了一位上海滩上曾叱咤一时的银行家的多彩人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四人会议特有的珍贵和鲜活,并插入数十幅个人私藏照片,图文并茂,可读想可看性兼具,十分难得。

内容推荐

他系出名门,洞庭东山严氏家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屡现奇人;他16岁进钱庄,十六七岁即入交易所跑票据交换,乃至被人戏誉为“神童”。他1946年以千分之三的录取率考入交通银行,从此步入银行业;他在时代的更迭中,由交通银行而建设银行,又在改革开放中重入新交行,在业内屡成大业。他人生不凡,生活曲折,一路走来,所遇多多……这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严孝修。

本书记录了这位银行家非同寻常的前世今生。刘冬冠编著的《严氏一脉严孝修(一位银行家的前世今生)》背景壮阔,笔姿雄健,史料丰茂,叙述真切,令阅者开卷有益——在他人的生活中体味人生,荡人情怀,启人心志。

目录

序章

家族渊源

 古今东山

吴地文化

东山胜境

代有才人

“钻天洞庭”

氏族义庄

 世代严家

姓氏略考

东山严氏

严氏族谱

东山严氏族谱

严族旧宅

 近当代严门

“总统”严家淦

“唐人”严庆澍

“西学”严良勋

“次长”严家炽

昆虫学家严家显

医家严二陵

学者严家栋

名医严佩贞

商界巨子严隽泰

车辆专家严隽耄

人大副委员长严隽琪

严门一脉

 乃祖乃公

曾祖徵禄

祖父国贞

祖母俞氏

尚忆祖宅

 父亲庆龄

年少无忧

家训不忘

公学执教

程记总账

“大陆”高管

长兄如父

晚景蹉跎

 两个母亲

生母周益智

继母郑秀贞

少年初长成

 求学时光

“缺水之龙”

幼学三迁

柳氏家族

南方中学

崇范中学

同窗之间

 老宅旧忆

善德里印象

兄长惊悚事

 庆成钱庄

走出苏州

初识钱庄

走进庆成

“萝卜干饭”

钱庄那些活儿

庆成来了个“神童”

青春任飞扬

 东山同乡会

“日本鬼子完蛋了”

东山同乡会

《新华论坛》

十四结拜兄妹

“东联社”

 走进交行

交行初试

离开庆成

虹口支行

《时代日报》风波

派驻吴淞

 地下党人

上海金融系统地下党

加入地下党

《莫厘风》

迎接解放

风风雨雨的岁月

 解放之初的日子

参与接管整编

香花桥的党校生活

一封贺信

经理秘书

“肃反”审干的余波

“三反”、“五反”运动中

二三事

初赴北京

学而不倦

 由交行到建行

由交行到建行

“反右”前后

神医陆正仪

病后复出

 “文革”之难

山雨欲来

陷入漩涡

遭受批斗

炼狱500天

奉贤农场

 再骋建行

从办事组长到“革委会”副主任

不拘一格用人才

金山石化和30万吨乙烯工程

恩怨建行事

 重返交行

交行重组

走马新交行

再展雄风

壮心不已

海通证券

太平洋保险

上海首个“土地批租”项目的促成

退居二线也精彩

苦乐人生

 婚姻之累

忆昔嫁娶

两地分居时

难述家务事

最是儿女情

漫漫离婚路

终得解脱

一子一女

 生命中不可忘却之人

留青小筑的邻家

旷世之交葛一飞

好医生吴方

中医大家邱佳信

老来也是一知己

后记

 为人作传殊不易刘冬冠

试读章节

东山胜境

东山处太湖臂弯的环抱中,独得太湖之绝妙。一进东山,便入佳境。此地青山绿水,第宅恢宏,处处名胜古迹,满目题咏诗赋,衣冠礼乐、人文制度,均显大邑之风。

论此间古镇风情,东山镇至今留有古石板街面,街两旁有三十八条幽深的曲巷小弄,游客寻幽问芳,予人遐想无限;东山更有陆巷古村,集古街古巷为一身,为世所少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论此间建筑园林,有雕花楼的巧夺天工、摄人耳目,此楼高大宏敞,富丽堂皇,雕刻出神入化,技艺鬼斧神工,上有七十二只凤凰,翩翩脚踏福地:又有席家花园的精巧玲珑、曲折幽深,此园藏山纳湖,步移景异,脉接东山七十二座山峰,波连太湖三万六千顷水面;更遑论紫金庵深藏不露,内里的十六尊罗汉形神兼备,为人间瑰宝——世间庵堂,多塑十八尊罗汉,唯紫金庵独塑十六尊。这十六尊罗汉泥塑,出于南宋民间泥塑圣手雷潮夫妇之手,“精神超乎,呼之欲活”。民间传说内有“三宝”之奇:一是如来佛的眼珠可随香客转动;二是所塑罗汉手指形态优雅,甚至细部可辨指甲;三是立于观音菩萨上部的华盖,其丝绸飘拂之状,有如临风吹动。

论此间自然景致,古人即有所谓东山八景之说:莫厘远眺、西坞闲行、蓼溪桑市、葑山荷舫、秋街玩月、翠峰登高、长圻探梅、太湖归帆。其中单说“莫厘远眺”:莫厘峰乃东山主峰,高293米,相传因隋代莫厘将军居此而得名,山上有雨花台、还云亭、望越台、纯阳坞、法海寺、古蹬道等景点。莫厘于东山诸峰中巍然独峙,与太湖西山缥缈峰隔湖相望,登顶远眺,湖上白帆点点,岛屿缥缈,远处名胜邓尉、灵岩依稀可辨,脚下果林翠竹郁郁葱葱,令人恍入仙境,流连忘返。

论此间物产出品,更是负天下之盛名,东山素有“花果山、鱼米乡”之谓。且说果鲜,乡间有“洞庭十八熟”之说,如白沙枇杷、乌紫杨梅、东山红橘、洞庭银杏、水晶石榴、蛋黄板栗,桃、李、柿、梅,不胜其丰美。东山杨梅与他处不同,其表面尖刺为圆形,入口不伤唇齿,甜润可人;东山白沙枇杷皮薄核细,肉色晶莹,甜糯适口,实非凡品;东山红橘皮红瓤黄,酸甜适中,入口有奇香,为老幼皆宜之佳果。再说水鲜,当数闻名于世的“太湖三白”:银鱼、白虾、白鱼。太湖银鱼细滑透明,色泽如银,状似玉簪,无刺、无鳞、无腥,食之鲜嫩。此物可谓水中一绝,唯太湖之水方能得之。而太湖莼菜亦甚美,据称当年曾得康熙的喜悦。此物最宜入汤,色香味俱佳,食之不仅宜人口腹,且有滋补之效。

当然,洞庭东山最负盛名的还要数洞庭碧螺春茶。此茶为国内十大名茶之一,其名甚雅,有说因产于碧螺峰而得名,也有说因其色泽碧绿、形如螺旋、生于初春而名,另有说为康熙南巡时所赐。民间甚至戏称碧螺春有“吓煞人的香”。此茶具太湖之风韵,饮之清雅而甘芳,细品意趣无穷。

呜呼,洞庭东山人春品碧螺香茶,夏啖白沙枇杷,秋食红橘白果,冬烹藏书羊肉,斯地斯人的生活委实羡煞人也。代有才人

东山人杰地灵之地,文脉深蕴之所,自古代有才人。

走进东山陆巷古村,迎面可见一巍巍牌楼,颇是引人注目,上书“状元宰相故里,院士教授摇篮”。

此对联所言不虚。仅明清两代,东山就出了2名状元、1名探花、3名会元、52名进士、149名知县以上的官员。民间有谓:“天下状元一半在江南,江南状元一半在苏州。”此外,此地文风颇盛,元明清三代,出自东山的史有其名的知名文人墨客多达359名。

至于现当代,祖籍东山的教授学者多达400余人,其中有4名中科院院士,30余名博士生导师,而身负地市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东山籍人士更多达600余人。

史有记载的东山名人难以遍数,现约略择其一二,可观全豹。

席温。东山席氏之始祖,唐朝时期人,累官至武卫上将军。因唐室危倾,恐被累及,挈三子南迁,隐居洞庭东山,筑宅于翠峰坞下,其三子分居上席巷、中席巷、下席巷,三巷相连,直通翠峰坞。席氏经千余年繁衍,而今裔孙遍海内外,功成名就者无数。

席端樊。明朝时期席氏后人。17岁时即经商,北走燕齐,南贩闽广,不二十年,累资巨万,富可敌国。后东山人多沿习商贸,当从席氏起。

叶□。南宋时期人,官中奉大夫,为东山叶氏之始祖。其父叶梦得为著名文学家,著述甚丰,宋绍圣年间进士,翰林学士。

叶桂。近现代叶氏后人。中国温病学说主要创始人和奠基者。其人医术高超,时被推为医学大家,奉为“天医星”,所著《温热论》,奠定了中国中医温病学说的基础。

王鳌。明朝大臣,自幼聪慧,才学过人,8岁即读经史子集,12岁能作诗,16岁随父去京师国子监读书。其为官清正,敢于直谏,累任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姑苏才子唐寅赞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鳌世居东山陆巷,今陆巷仍可探其故居旧迹。

翁笾。东山翁氏先人,号少山,明代富商。早岁即挟资经商,渡江逾淮,招徕各方客商,其家业随商务蒸蒸日上,时称“翁百万”。

严经。东山严氏先人,明弘治九年进土,授南京刑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江西吉安知府。严经少习商贾,甚有才华,乡贤一见奇之,乃携其学问于京师,遂成大才。P5-7

序言

2010年春。

上海街头白玉兰初绽,其状孤傲脱尘,其态晶莹欲滴,其白如凝如脂,其香沁人心脾,沐着白玉兰浮动的暗香,笔者应约探访严孝修。

眼前严孝修,八十有三,已入耄耋;然相见之下,老人目光如炬,举止自若,思维敏捷,一杯清茗把盏,两道剑眉飞舞,谈笑间,细说往世今生……

笔者眼前依稀浮现出十余年前初识严孝修时的印象:掷地有声的谈吐,不怒自威的气度,固有的职业金融家的智敏,交谈时脸上不时掠过的不易为人察觉的似乎通晓天下人情世故的几丝“狡黠”。

不一样的年龄,一样的气概卓然的严孝修。

严宅居上海西区高层大屋,凭窗临风,上海滩的新厦老房俱来眼底,我们的访谈就此开局……

2010年夏。

这是一个上海滩上高温屡创纪录的苦夏。虽酷热难耐,然街头的广玉兰却依然开得风生水起,大朵大朵地吞吐着,丝毫不怯炎夏的无奈。此时,笔者与严孝修每周两次的约谈已持续有日。

心扉渐次打开,话题愈入佳境。

笔者渐渐叩开了一个名门望族的尘封旧事;

渐渐踱进了一个智者的人生长廊,领悟他近一个世纪的凡与不凡;

渐渐探寻到一个不懈追求者的足迹,明白一个人因执著而对应的付出和牺牲;

渐渐读出一个少年的炽烈的情怀和一个老者的深沉的爱……

笔者的心灵不断受到述者所述的冲击、激荡。

笔者面对的是一棵大树,数十年的风雨如磐,叶长叶落,今日看去依然枝干遒劲,绿意盎然……

2010年秋。

秋是上海最宜人的季节。广玉兰已谢去,树下空留残瓣片片,然桂子飘香,满街甜腻,蓝天白云处,时见苍狗化幻,自是另一番景象。笔者和严孝修的约谈,也在这个秋天告一段落。这期间,笔者似乎和他约略重度了一次他的人生。往昔如烟,皆来眼前。八十余载沧桑,参透了一位出身名门的银行家的前世今生。笔者有如大山归来,心载不负重荷之感。

严孝修,一位当代中国上海金融业承前启后的银行家,一位上海滩金融银行史上堪为元老级的人物。

严孝修,本名严家泷,字孝修,祖籍江苏苏州洞庭东山,1928年10月6日出生于上海。

严系出名门,乃苏州洞庭东山严氏家族之一脉。

苏州严氏家族为中国近代史上堪为播扬的名门望族,近数百年来,其家族史上英才迭出,屡现奇人,对中国近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进程不乏影响。

且不论自明代始,苏州洞庭东山严氏家族就先后出过5名进士、26名举人,仅就近当代而言,这个家族就陆续产生如严家淦、严良勋、严家炽、严庆澍那样史有其名的重要人物。严家淦为国民党元老,20世纪80年代曾在蒋介石病逝后,一度任台湾地区主要领导人;严良勋则是清洋务运动时的风云人物,其提倡西学的创举,对当时文化影响颇重;严家炽的人生经历较为复杂,他既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收殓遗骸,一时被誉为壮士之举,后又任职汪伪政权,官至伪“财政部常务次长”,沦为历史罪人;严庆澍则假“唐人”笔名写中国现当代历史,一部《金陵春梦》,令其文名与人名一时俱重。

严孝修既出严门,则于严氏后人中另有造就。

他1944年16岁时即入旧上海庆成钱庄,在钱庄内以其聪慧伶俐、精于业务而获“钱庄神童”之称;

1946年,他以千分之三十的录取比例,考入抗战胜利后由重庆返上海复业的交通银行,由此进入现代银行业;‘

1947年,他加入中共上海地下党;上海解放之初,旋参与旧交通银行接管重建工作;后又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上海分行的主要筹建和领导者、改革开放初重组的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的主要筹划人和领导人。

由此,严孝修成了严氏后人中一位成就卓然的金融从业者,一位现代银行家。

在其金融从业史上,他历任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常务副行长、中国投资银行上海分行行长、交通银行董事会董事、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全面主持工作的常务副行长、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咨询委员会主任、交银实业总公司董事长……

又因其在金融业发展中极富探索和创新精神,兼之在同业中声誉日隆,严孝修数十年来在社会上所负各类经济性、研究性、学术性团体、机构的兼职达三十余项之多,择其要者录之有:

上海市基本建设经济研究会(现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金融学会理事、上海市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理事、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上海市财政学会理事、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理事、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理事、上海市发展交响乐事业基金会理事、上海投资咨询公司副董事长、上海石化建设工程总公司副董事长、上海长江建设工程总承包公司(集团)副董事长、上海实业公司董事、中国房屋建设开发总公司上海分公司董事、上海立信实业公司董事、中日合资上海国际租赁公司董事、上海兴业房地产公司名誉董事长、交银金融大厦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学会顾问、上海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尤需一提的是,而今在业界名闻遐迩、规模颇巨的中国太平洋保险、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创业之初,严孝修即为主要的谋划者和发起人。

1992年,因其在业内的贡献和求索,严孝修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所有的这些职衔、名誉、光环背后,支撑着的,是严孝修八十余载的历历人生。

荣辱、毁誉、成败、得失,爱憎、恩怨、是非、曲直。

英雄暮年,回首来路,万千往事,俱来眼底……

后记

为人作传殊不易

刘冬冠

为人作传不易,

为相熟的友人作传尤不易。

这部《严氏一脉严孝修——一位银行家的前世今生》,因传主相邀,于2010年初起意,原本打算一年内写就的;不意,一旦投入,前前后后,迤迤逦逦,竟延宕了四年多的时间。

其间,数易其稿,几度改写,令笔者常有心力不逮之困。

究其缘由,主要者,是作者的笔难以紧随传主的心。

内中的一个情形是,传主的人生,有不少生活片段,本是凄情的,甚或是浪漫的。采访时传主谈得酣畅,下笔时作者写得淋漓。那些故事读来也委实令人回气断肠。然而,当成稿后,笔者读予传主听时,传主忽然变了主意,说不必写了。

传主态度断然,笔者心下怅然,忍痛割爱便成为不得已之结局。

笔者知道,这本也怨不得传主。

纵观传主一生,其虽身为业界强人,但他本质上是个有个性、有血性,情感充沛、内心热烈的人,然而传统和观念早就在历史的塑造中定格了他——而今,老来,他不愿,也不能,突破他的这个人生定格。

对此,笔者唯以理解。

不过,让笔者欣慰和感谢的是,尽管传主那些地老天荒、爱天恨地的故事,最终未能印在纸上,但它却落在了笔者的心里。

——而且,在写这部文稿的近五个年头里,传主的心扉一直是对笔者敞开的。在和笔者的每次深谈中,他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始终是坦荡的,认真的,磊落的,严肃的。

离开了这一点,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本书。

为此,笔者要感谢他。

本书的付梓,还要感谢一人,即本书的责编刘丽娟。她既是本书的第一位读者,也是本书写作的实际参与者——由于笔者不擅电脑的文字输入,本书的全部篇章,是经她之手,一字一字输入的。当然,还更因为她是本书的责编,她在本书撰写中所不断给予的支持和提出的良策,也是本书得以写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书虽成,意未尽,仅此数言,聊以补白。

2014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