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刘少创完成了一件让人关注的工作。由这位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专家带领的课题小组,利用由美国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近四十幅覆盖长江干流的卫星影像,测量长江长度为6211.31公里。
这个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的结果由央视向全国播报,但是对中国第一长河,关于它的长度直到今天仍有着众多不同的数据:5500公里、5800公里、6407公里……这些数据出现于不同时期和地方的官方文件里,似乎都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具体事物的数字其实永远不可能精确,但可以确定的是,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长江年人海水量近1万亿立方米,是黄河的20倍左右,占我国所有江河年人海总量的1/3以上。在任何版本的中国地图上,自西而东那条横贯中国腹部的线条是不容忽视的参照系。从青藏高原出发,长江干流流经青、藏、滇、川、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面积的1/5。
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多以黄河流域为政治中心,但是长江流域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为国家提供经济支持特别是粮食方面的支持。长江流域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的历史,一直延续至近代。现在,长江流域近4亿亩良田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是依江而建,更显现出这江的千古力量。而长江流域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可能是因为长江的长度,在不同流域长江有着不同的名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宜宾以下才称为长江。我们习惯通称的“长江”应该是一个总称,这是长江的独特之处,很少有河流有这样的特权。
面对这条重要的河,我们既愿意尊重不同区段的名称,但更愿意从源头就称之为长江。
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西南侧的长江源头到底在什么位置,专家有不同的意见,当地的牧民也有自己的见解。最好的理解或许是,源头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这里是高原的腹心,空气稀薄,雪山、冰川、沼泽相连,源头水若隐若现连成一片,像是在高原上平铺着一样。
2002年我第一次看到长江源头时,正是8月的一个黄昏。高原平整得像一块绿色地毯,地毯上放着几条“哈达”——当地人告诉我,那是刚刚出生的长江。因为是黄昏,西去的太阳产生逆光看不到草地的绿色,却让水反射出银光,水和地面依偎在一起,保持一致地平铺向前,没有标准意义的河道,只有银子一样的液体散落和舒展,几乎看不到流动。
此后称为“沱沱河”的长江距此358公里,在草地上以一种散淡和适意的姿态向前,和高原民族的气质完全相同。
之后的河水称为通天河,从当曲河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全长813公里。因为河道较宽,水流舒缓。从高原下降的水,这时依然还保留着一些高原的气息。过了玉树,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丽水”,也称为金沙江。
丽水并不温柔。它由北向西南流经横断山脉,江水多数时是从山岭和山岭形成的“V”形峡谷中通过,山高谷深,河水湍急,气势汹涌。石鼓附近著名的虎跳峡,最窄处仅30米。
金沙江的邻居是怒江、澜沧江,它们相互之间距离最近处仅70多公里,三条江几乎平行南流,这就是著名的“三江并流”。金沙江穿过云贵高原北侧,流到四川省宜宾市。当它和北面流来的岷江在宜宾汇合之后,被称为长江。
如果去掉感情色彩,从地理学的角度,自宜宾以下称长江是准确的。因为在很长的时间里,语言定义中的长江的确是指从宜宾开始到入海口的一段,当寻源热开始后,上游才被真正纳入长江的范畴。
宜宾之后,因流经的是四川境内,长江有了另一个俗称是“川江”。长江的脾气也日渐增大。如果说金沙江的奔腾是长江走过童年后的少年逆反期,此刻的长江则是典型的青年期的血气方刚了。从宜宾到重庆间,多曲折,之后在奉节一带,旅游船上的导游用标准语言生硬地背诵:自西至东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统称三峡,全长204公里,滩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称为长江天险……
长江流经大山峡谷、重重丘陵后,在湖北省枝城第一次进入了平原。因流经的是古荆州地区,此段又称为荆江。接着,长江在流经九江时,因九江市古称浔阳,被称浔阳江。流经江苏省镇江、扬州一带时,又称扬子江。
“扬子江”是长江最后一段的别名。20世纪初,集中在中国江浙一带活动的西方人士,被当地人用当地的叫法告知,眼前那条水域广阔的河流是扬子江,于是这长江的地段名称,百年后在英文里还在被当作长江的真正名称使用。
人们已经习惯将长江分为三段:湖北宜昌以上为长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长江中游,从湖口至人海口(崇明岛)为下游。下游长约1850公里,江水因为落差几乎没有了,在平原上缓慢向东流淌。长江的平和大气这时候全有了,江面宽阔,常常超过2公里,最窄处也有650米,加上三角洲地带的富庶,母亲河的感觉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
自古长江的水上交通可以自豪,两岸的交通却是另一种滋味,许多年里“天险”这个词和长江搭配使用,这个用词里有敬畏,也有对长江架桥的企盼。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