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留日七十年(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韩庆愈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韩庆愈所著的《留日七十年》作是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页,它将成为专家学者了解、研究战后中日关系史的重要资料。本书是作者的生平自传,讲述自己在日本求学的经历,以及日本战败后的崛起过程,从一个旅日华侨的视角看待日本的发展,及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内容推荐

韩庆愈所著的《留日七十年》作者韩庆愈先生是旅日侨界硕果仅存的老侨领。他十几岁在日本求学,亲自经历了二战战败后,日本从一片废墟到完成经济重建、复苏、繁荣的过程,具有极为宝贵的人生体验。他亦是中日友好的坚定支持和促进者,亲自创办了日中科学技术文化中心,长期从事中日友好合作,《留日七十年》为其自传作品。

目录

1926年

1928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在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6年

1987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大事年表

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1926年农历二月初七(阳历3月20日),我在原籍辽宁省营口盖州市归州乡厢蓝旗村作为韩金山(号蕴五)和韩周氏的长子出生。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经商,勤苦好学。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实现了祖国统一。

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略东三省,家乡沦为日本殖民地。邻居的长辈告诉我说,今后有人问你,再不能说“我是中国人”啦,在儿童的心灵上,感到无限的压抑。

1932年初夏,父亲从哈尔滨北方的满沟站(现肇东站)回家,把母亲、姐姐和我三个人接到满沟站。全家四口到满沟站以后,每天下大雨,父亲经营粮站收购的粮谷,浸泡在露天粮垛里。父亲的事业失败,秋天又把我们三人送回家乡。

这段的记忆:满沟站久雨成灾,街道变成河流,每家门前都堆起土堤,有人用衣柜浮在水上当船用。因泡在水里的东西腐烂,发霉的气息充鼻。回程路过哈尔滨,第一次看无声电影,在马迭尔吃西餐,松花江泛滥,江边用装满面粉的面袋防洪,马车在水里行驶等异常的情景。

1933年2月28日二弟庆恕在原籍出生。

1935年1月进厢蓝旗村东头的小学就读。之前,在典型的辽南农村度过幼年。秋天,父亲回来领母亲、姐、弟和我四个人到青冈县祯祥镇,父亲在一家杂货商店工作。大我三岁的姐姐,帮着母亲做家务。

1936年2月全家从祯祥镇搬到青冈县城。我进入县城西北隅模范小学,插入二年级。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日两国进入全面战争。

1938年7月8日三弟庆林在青冈出生。

1938年我就读的模范小学合并到县城东南隅的国民学校,读四年级。

1939年升入该校国民优级班,两年后毕业,这期间父亲让我课余在私塾念四书五经,学习《论语》、《孟子》和《古文观止》等。同学好友孙继智把他哥哥埋在地下的宝书《三民主义》挖出来,让我偷偷地阅读,我开始对辛亥革命有了认识和向往。

1941年考进哈尔滨省立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学习土木工程。该校校长是中国人马寅选,副校长是日本人叫小川二郎。

9月15日妹妹庆桂在青冈出生。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2年级任老师换留日归来的鲜族人,叫铁城(李锡华)。我四月生了病,得的是“伤寒”,养病两个多月。

1943年2月学校通知我,让我赴日留学并让我立刻归里征得父母的同意。回家见父母,父亲说:“出去闯荡,是好事,同意。”母亲说:“日本都快完了,说不定有生命危险,不愿意。”我说:“我到日本看看它怎样完蛋不也值得吗?”不管父母反对与否,学校让你去就得去。伪满“文教部”通知4月9日以前,到长春集中组团,10日取道朝鲜,11日夜乘关釜联络船“金刚丸”号出发,12日早6点多抵达下关,踏上日本国土第一步。乘临时特快,于13日6:30到达日本首都东京,入住“满洲国留日学生会馆”,等待分配学校。按常规,应分配进工业学校,但我希望进普通中学,据日本文部省官员说,中学不能插班,我只好从一年级入学。

4月19日伪满“大使馆教育科长”江川二六领着我们(另外有两个一起来日的派进水户中学的孔庆平和于润洲)坐常盘线火车先到水户,把他们俩送到学校,又坐水郡线,送我到县立太田中学。见了西野正吉校长,把我交代给学校了。安排我入住坂仓恒雄家中,从住处到学校不到10分钟,我被编人一年四组。

从4月21日起,在这所中学读了两年半书。人学之初即将凋落的樱花,映人眼帘的美景,确实令人欣赏。在学校的活动,有一个科目是和伪满相同的“勤劳奉仕”,意思是义务劳动。我参加的义务劳动开始是春季的插秧,秋季的收割水稻。学习方面,重点攻日语。

这年的暑假,回国省亲。在青冈和父母姐妹团聚,父亲教我适应环境,深入学习,好好做人。回蓝旗探望祖父母。

9月6日坐“光”号快车从哈尔滨出发,8日晚抵达朝鲜釜山,夜坐“庆昌丸”关釜联络船从釜山到下关,经东京回到太田。

这期间经常接到父亲手谕,教诲我要站得稳看得远。

1944年4月4日第二学年开始,编入二年四组。lO日从国内派到本校来两个留学生,他们一个是张春河,一个是程贵。三人一起住太田町的“三好屋”旅馆,老板姓打越。

暑假以后,教室变成了手工攻螺钉的加工车间,每个书桌上装一台小型手绕攻螺纹机,“勤劳奉仕”也从农业提升为手工业了。

8月17日学校推荐我申请官费,12月20日批准,每月拿45元日币。日本开始受美军空袭(5月20日)。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陷入物资极端匮乏,有钱买不到东西,吃食堂得有“外食券”,买穿的要用“衣料票”,但数量很有限制。

1945年4月新学期,开始三年级了,学校的“勤劳奉仕”也升级了。体育馆改变为加工车间,安放了车床、钻床和铣床等大型机械,让我操作铣床,但实际并没进入正式生产。

7月下旬西野校长把我们仨人叫到他家,给我们看伪满“大使馆”来的电报,内容是让我们回国,说日本要开始迎接美军登陆,展开本土作战,不能给日本添麻烦,并且要我们在8月初动身。

8月初在水户被美军轰炸之后,坐火车经由郡山到新泻,与伪满领事馆联系结果,8月8日上了日本陆军所属“晓部队”运输船队货船,下午三点从新泻港出帆,预定第二天下午抵达朝鲜的罗津港,再坐火车回国内。这只船上有四十个中国留学生,一千二百个日本人,他们是疏散到东北的“满电”、“满铁”等职员的家属,当时日本政府计划把东北做它的抗战基地。我们乘坐的船在日本海上航行一夜,第二天,乘船的日本陆军代表宣布:“因苏联对日本宣战,罗津进入苏联空军的制空圈内,本船不能停靠,向下一个目标——元山转进。”但是轮船赶不上飞机的速度,船在海上航行不久,又宣布元山也在苏联飞机制空圈内了。船上有一千二百四十多人,饮水和粮食成问题了。为了补充水和粮,船驰到日本海里的隐岐岛求援,但遗憾地被拒绝了。说:“岛民都没有吃的,怎能给你们提供!”这时船已经在海上驰行五天了。最后到了境港,终于得到了补给,已经是8月14号了。P1-4

序言

我从出生到现在度过了80多个人生春秋,少年时东渡日本,留在东瀛已70载。作为历史的载体,本应平凡的我,经历了不平凡的时代。在深爱的祖国经受外敌侵略,同胞遭受深重苦难的年月,一个海外游子,深深感到失去“家园”的痛楚和孤独。

如今祖国崛起,繁荣富强,作为炎黄子孙,深为强大起来的中华民族,我的祖国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我幼年在农村度过,9岁入学,当年随父北上,定居青冈。1941年考进哈一高,1943年东渡日本留学,进茨城县立太田中学,在日本投降之前,受令回国,从新漏上船,因战事扩大,在日本海上漂流一周,日本投降,中国胜利,又从敦贺登陆,重返日本。

转年进华侨办的报馆《国际新闻》当记者;在华侨会报当编辑。自学两年,考进东京工业大学专攻建筑。在学期间,参加留日学生运动,送华侨、留学生回国,到了天津,受国务院侨委副主任廖承志接见,让我重回日本,继续为华侨服务,负责编辑发行报纸。经过组织支援,1954年3月1日,发行第一号中文报纸《大地报》。

中日民间交流开始增加,第一个中国代表团——中国红十字会访日团于1954年11月来到日本,我随团采访。1955年4月,中国贸易代表团访日,我开始为随团来的记者组做翻译工作,以后长达10年之间,我为多个祖国代表团做翻译工作,锻炼了我,增强了工作能力。使我难忘的代表有谢冰心、巴金、梅兰芳、刘宁一、王震、侯德榜、蔡廷锴、赵丹、赵朴初、林林、刘白羽、王芸生、孙平化、肖向前、杨维哲、裴潮、吴学文、吴曙东、雷任民、刘德有、陈抗、金苏城、丁波、金黎、张宇杰等很多很多的祖国亲人。

随着中日交流的增加,培养翻译人才,成为急务,肖向前带来任务让我办学,和日方友好团体合作创立了“中国语研修学校”,请浅川谦次任校长,我负责聘请讲师和翻译课程,任教22年。

《大地报》从月刊发展到三日刊,为了增加收入,创设翻译出版部,为中日贸易企业提供翻译、印刷服务;为在中国开展览会,出版样本总览;为向中国介绍日本工业技术和新产品,发行《日本工业技术》杂志;1970年受“文革”影响,《大地报》被迫停刊。

全体工作人员团结一致,成立新公司“向阳社”,除了报纸停刊以外,基本继承大地报社的翻译出版、广告业务,代售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周末文化》等刊物。重新发行《中国工业新闻周刊》、承接《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印刷业务。为华侨学校印制字典,发行《日汉工业技术词典》、太极拳、电码本等。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早稻田大学、东京都立大学聘我任讲师,前后讲了12年课。为了和祖国开展多渠道交流,参加广州交易会,和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合作,提供日本工业技术资料,通过技术交流介绍日本软件技术。派《日本工业技术》杂志代表团,到中国访问交流。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为祖国报效的机遇,这年春天派“电话传真技术交流团”到祖国访问交流,把几秒钟传输上千字的图文用传真发给对方的技术,传给中国。8月派“质量管理交流团”到北京访问交流,中国能向世界出口产品,是和质量达标分不开的。为了动员日本大企业到中国去交流,必须进入日本主流社会,为此,请日本学界、经济界、知名人士、友好人士和华侨代表合作创立了公益事业的社团法人日中科学技术文化中心。大力展开交流活动,有日本官方、社会团体、经济界和学界的认可和配合,前后在中国和日本开办各种专业的展览会、技术交流会,促进了中日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带动贸易投资的发展。

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广告市场,借助我于1967年向中国介绍第一个日本广告的缘分,捷足先登,在中国众多的广告媒体上刊登了杂志、路牌、橱窗、霓虹灯、楼墙、报纸、电视的第一家日本广告,《铁臂阿童木》是日本第一个以广告带节目的形式和中国观众见面,上海电视台的“卡西欧杯”歌唱大奖赛,吸引了上亿观众。

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开展人才交流,到目前为止已经接待6000多中国研修生,上万名技术人员,他们都回国在各个行业的岗位上,在做出他(她)们的贡献。

这些事业的开展,人是主要因素,在和谐友好的基础上,精诚合作,为增进友好和互相理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愿能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起一点作用,感到高兴。

我留在日本生活70年,我有义务说说这段感受:日本-国土优美,环境宜人,饮食追求营养,食不过量,平均寿命80多岁,是世界第一长寿国家。日本人勤劳进取的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刻苦钻研、精心细致、精益求精。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持有和平宪法的国家,希望它改正过去错误的侵略的军国主义,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本书在问世之际,谨对催我动笔记述的李廷江教授;形成文字过程热心帮助的侄女韩丽;出版发行推介出版社的张可喜老友;编辑美化成书的马红治编辑,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韩庆愈

2012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47:46